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17235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一般经济学是有区别的,一般经济学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研究资源在当代人之间的有效配置问题;

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面对资源的枯竭性及不可再生性,研究资源的代际有效配置问题1。

因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用更加宽广的思维探讨人类的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可以概括为社会、生态环境、经济三个子系统。

其中,社会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社会子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加强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别点。

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

经济发展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总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整体2。

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系统。

(2)自然资源与环境配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资源可以产生四种功能:

生产作为人类生存过程中的投入;

维生直接供应人类生存与健康所必要的物质与环境;

舒适、宁适性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服务;

自净消化或储存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

因为这些服务会增进人类的福祉,所以环境资源具有价值。

这些服务中有些在市场中交易,有些间接与市场有关系,但有很多环境资源的服务由于外部性、公共品性质或其他原因,是无市场可以交易的,也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再加上产权不完备与政府失灵等两个更为根本的原因,造成环境资源的滥用、耗竭与污染等问题3。

(3)环境价值理论。

环境价值理论认为,由于自然环境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没有市场进行交易,无法形成市场价格,因此,要对自然环境的外部影响进行内化,必须要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进行分析和估算。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的总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使用者价值是指通过使用环境物品而获得的效用或收益。

非使用价值是指从环境物品仅作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存在中获得的效用或收益。

其中,使用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消费环境物品提供的服务而获得的收益。

例如,一个人在湖中游泳,那么,这个人就从使用湖泊这个自然资源中获得效用,同样,商业捕鱼公司从湖泊捕鱼中获得使用收益。

这两个例子中,收益都是通过直接消费资源提供的服务获得。

间接使用者价值,是指从环境物品的间接消费中获得的收益。

例如,一个人通过观赏湖光水色而获得效用,这样的效用是从湖泊的美学价值中获得的,这种活动与在湖中游泳或钓鱼相比,具有间接性的特点4。

非使用价值可以进一步分为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准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EV)指认识到服务存在或将继续存在的价值,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被个体利用;

选择价值(OV)指为保证服务将来能被个体利用而愿意支付的价值;

准选择价值(QOV)指为避免现在进行不可逆转的开发活动而愿意支付的价值,假定对未来增长的预期并了解有关开发活动的含义。

(4)环境核算理论。

环境核算理论认为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需要包括环境的评价,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主要的度量手段国民生产总值(GNP),无法衡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

首先,GNP没有包括诸如环境破坏所造成的GNP损失。

其次,用于处理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等的费用支出却被包括在GNP之中。

因此,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提出用绿色GDP对环境进行核算。

绿色GDP是指在不减少现有资本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

这里,资本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5)环境学理论。

环境学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没有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量转化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因此,生态系统都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生态系统根据物质参与循环时的形式分为气相循环、液相循环和固相循环三种形式。

(6)环境状况评价理论。

环境状况评价理论认为,为了改变人们对环境如何影响人类利益的理解,以便使环境得到更好治理,就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评价。

但是自然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用几个指标就可以完整说明,而是涉及大量的直接指标(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自然环境状态指标)和潜在指标(与人类不直接相关的自然环境状态指标)。

因此,必须用一些框架结构或模型对指标资料进行分类和组织,其中“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能得到比较好的评价结果。

该模型设想不断报告由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人类活动如何对环境状况的变化作出反应,测量如何通过这些压力影响环境的状况。

(7)环境资源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理论。

环境学家以及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规律,特别是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

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资源消耗速度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长;

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产业和服务转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入,促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消失和逐渐减缓。

因此,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对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拟合分析,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可以对环境进行预测分析。

3.1.2.2环境经济理论完全适用于环境竞争力研究图3-2环境竞争力形成与做功的动态机制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完全适用于环境竞争力的研究,它们是环境竞争力内涵逻辑的理论依据。

生态环境可以给人类提供生产资料,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和舒适性等服务,这些都是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

人类会响应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的变化,适时改进社会制度,规范社会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速度、规模等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的压力,最终促成生态环境的不同发展状况。

而生态环境的不同状况也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功效与福祉,最后,人类又会根据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总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整体。

这个系统是一个循环运动的动态发展的整体系统。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与其对人类的功效与福祉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物理学上的力与功之间的作用机制十分相似:

由社会响应、经济发展压力、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组成的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最终形成一个环境作用力,这个环境作用力作用于人类社会,实现了其为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

而环境作用力的“做功”结果又反馈到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再次形成一个新的环境作用力对人类社会“做功”。

环境作用力与其为人类带来的功效与福祉是一个循环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作用力相互比较,便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竞争力,由此可见,环境作用力与环境竞争力之间是绝对值与相对值的关系。

因此,环境作用力的动态形成机制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也是环境竞争力的动态形成机制。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是环境竞争力概念提出的依据。

此外,环境经济的其他理论也成为环境竞争力运作机理的理论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与环境配置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服务由于外部性、公共品性质或其他原因,是无市场可以交易的,也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再加上产权不完备与政府失灵等两个更为根本的原因,造成环境资源的滥用、耗竭与污染等问题5。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正确认识环境的公共品性质,正确评估环境资源价值,制定制度促使外部影响内化,推行正确政策规范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这里分析了人类社会制度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生态环境状况,也就是分析了环境竞争力动态形成机制的社会响应机理。

其次,环境资源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理论则是从实证角度探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学理论和环境状况评价理论是生态环境状况发展变化的分析依据。

最后,环境价值理论和环境核算理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对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功效与福祉进行解析和估算。

环境竞争力理论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环境经济理论。

首先,环境竞争力全面综合评价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态势。

自然资源与环境配置理论侧重分析资源配置体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环境资源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理论则是侧重从实证角度探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态之间的关系,环境学理论和环境状况评价理论则是侧重评价生态环境的现状,这些理论大都从某一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而环境竞争力则是综合了社会响应、经济发展压力、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三个子系统全面评价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态势。

其次,环境竞争力是对生态环境的动态状况的相对评价。

对一个事物既要进行绝对值的分析,也要进行相对值的评价,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事物。

以往的环境经济理论大都集中于环境状态的绝对值分析,而环境竞争力则是通过不同区域间的比较来分析生态环境的相对动态状况。

再次,环境竞争力另辟蹊径,从力与功作用系统中的力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

环境价值理论和环境核算理论分析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功效与福祉,而环境竞争力则分析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功效与福祉的动力源,这样不仅可以预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功效与福祉变化情况,也可以找到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最后,环境竞争力能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静态与动态的全面分析。

环境竞争力不仅能对同一时段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静态比较分析,也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3.1.2.3环境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竞争力理论认为,没有竞争,竞争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而竞争主体的自身素质、竞争定位和竞争战略的分析、制定和指导能力则又转化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从而决定竞争的结果和目标。

因此,竞争和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

基于相同的研究对象、方法、角度,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产业(企业)竞争力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

区域竞争力理论;

国家竞争力理论。

这四个层次的竞争力理论都认为环境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竞争力理论还提出了竞争力评价的一般程序以及评价的方法。

其中,评价的一般程序主要有:

指标归一化;

权重确定;

指标分值计算与汇总;

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而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类。

主观赋权评价法,此法多是采取定性的方法。

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其中,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它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关系合成的原理以及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客观赋权评价法,此法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包括灰色关联度法、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其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认为若干个统计数列所构成的各条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即各条曲线越平行,则它们的变化趋势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因此,可利用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

TOPSIS评价法在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矩阵中,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用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表示),然后分别计算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差距,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算法,此法可以有效模拟专家和以往的经验,从而得到合理的评价结果,包括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综合评价、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等。

这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处理非线性影射问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过程模拟专家或以往的评价经验,是目前一种较为优秀的综合评价方法6。

环境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不仅受到其系统内部各变量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大都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要评价生态环境的绝对状况是十分困难的,甚至不可能。

竞争力评价方法则侧重评价不同事物某一特性的相对比较能力,通过分层分析的方法把影响事物某一特性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分解,一一评价分析,最终再加权综合得出不同事物某一特性的相互比较能力。

竞争力评价方法的这一分析特点适应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可以较为恰当地评价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动态发展态势。

其次,环境竞争力也是竞争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现有的文献看,还未有学者完整地分析环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环境竞争力的动态形成机制、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环境竞争力的预测方法等环境竞争力相关理论,也没有学者对中国各省、市、区及各经济发展区域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完整的评价与预测。

因此,本报告的研究将极大丰富和发展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

3.1.3环境竞争力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用力对环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理论探析可知,环境作用力实际上是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如何保护和善待自然的能力,最终表现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是生态环境循环变化的动态系统的运作结果。

环境竞争力则是不同区域之间环境作用力相互比较的结果,它与环境作用力是相对值与绝对值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本质内涵。

首先,环境竞争力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力。

自然环境通过三个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

自然环境为人类经济系统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如石油、矿产和水等);

自然环境为人类经济系统提供了各种服务(生命支持服务、舒适性服务等);

自然环境同时也是经济系统中的残留物的净化场所。

因此,要评价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力的现状就要评价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反映了环境资源供给能力)、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反映了环境生态服务供给能力)、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环境净化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

其次,环境竞争力是人类保护和善待自然的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人类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也将会改善自然环境。

因此要评价人类保护和善待自然的能力应该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反映了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能力)、人类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能力(反映了人类的环境管理能力)。

最后,环境竞争力是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和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环境竞争力的现实依据环境竞争力的存在和发展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充分的依据,而且从世界乃至当前中国面临的种种发展实践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事实上,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工业化后,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尤其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甚。

国际社会早已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距离。

当前,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发展战略,可以预见,今后环境竞争力将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中国,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囊括一切的“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

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但是,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升环境竞争力。

环境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呼唤着新的环境理论的提出,来指导实践发展。

所有这一切正是环境竞争力提出的实践依据。

3.2.1大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整个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与环境作斗争,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只有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生存,各国才能兴盛,反之,则会面临灭亡与衰败。

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地球出现了一次气候危机,而人类就是在应对气候危机的过程中诞生的。

当时,气候寒冷,森林面积大大缩小。

古猿因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而大批死亡,但少量的古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走下树木,学会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环境,战胜寒冷和饥饿,于是人类产生了。

古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能靠采集和渔猎生活。

由于古人类不会打井,不能远离水源,因此,可供采集和渔猎的生物资源十分有限,往往因采集和渔猎过度引起生物资源枯竭,于是产生了食物危机,这是人类活动直接影响产生的环境问题。

食物危机又迫使古人类再次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距今大约8000年前,人类学会了农耕和畜牧,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7。

在农业社会中,人类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条件,社会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先后产生了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若干伟大的古代文明。

但与此同时也逐渐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必须扩大耕地,因而破坏了植被,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由此带来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又带来了盐渍化。

这些都破坏了土地资源,进而破坏了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些古文明衰落了,或被迫迁移到其他地区。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环境问题土地危机。

土地危机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空前发展,为了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而“三废”更是被无忌惮地排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和衰退已经相当严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09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25个国家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消失,另外还有29个国家则减少了9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的经济类海洋鱼类生物量减少了90%。

而到21世纪中期,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可能会不足0.1公顷,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凭借传统方法无法做到这一点。

气候变化是另一个沉痛的例子。

无法完全“内部化”持续排放的温室气体,让我们为此付出了仅仅在几年前都无法想象的高额成本:

位于地中海和美国中西部的水库可能很快就会干涸;

格陵兰岛冰盖可能正在以每年100立方公里多的速度消失,导致了海平面上升。

北极还是一个存放大量甲烷的大仓库。

在斯瓦尔巴特群岛西北部,现在有250多个地幔柱正在沸腾意味着危险警告的地球气候“临界”点正在一步步靠近8。

这一切都说明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大的威胁。

3.2.2大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虽然从1861年开始,人类就对气象进行跟踪记录,但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明显地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反过来会惩罚自己,温室效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2007年联合国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其可能性从2001年评估时的66%提升到90%以上;

气候变化的影响涉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从水资源,到粮食安全,到人类健康,到世界运转的根本能源,等等。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在他的斯特恩报告:

气候变化经济学中指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并且尤其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总而言之,当前,气候变化已完成了从“科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经济问题”的三级跳,并迅速上升到囊括一切“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

首先,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非常复杂,同时,人们对其也还缺乏确切的了解;

其次,因为全球变暖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所以,任何有效的政策解决方案必须依赖于国际公约。

国际社会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文件,是全人类携手共同解决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外部性难题的国际制度保障。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是人类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的共识。

在该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就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