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9634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1Word格式.docx

此后,我国还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如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2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努力开创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在财务会计工作领域,我国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日益完善。

1982年到1987年之间,我国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严格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有关规章制度中。

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要求,难于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施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

1985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并实施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

为了配合折旧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8年5月19日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折旧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

折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使用。

第二,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

建国以来,对于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国家规定了其成本开支范围和主要的费用开支标准,制定了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

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也大量存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财政部从1981年开始就着手拟定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

1984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

财政部于1985年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设业、商业、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当时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

为了配合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6年12月23日制定发布了成本核算办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成本核算办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和强化企业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成本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3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制定实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不相同。

当时我国制定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其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其经营方式的要求。

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要,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一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

从该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它的制定与实施,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国务院于20XX年6月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

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的发布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

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XX年12月制定发布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

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二、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本人认为,从上述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

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

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

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

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

笔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

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

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

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

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

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

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

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在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

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此后进行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

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

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

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

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

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

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

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

在修订的过程申,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

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

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3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扩大,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中,我国经济已溶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会计国际化是其必然要求。

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实现这一要求不可能一中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我国在对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逐步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做法,首先对部分新经济业务直接采用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处理,如期货、融资租赁等经济业务,直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制定我国相应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

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分步渐进方式对其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

如对应收账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不考虑其坏账核算问题的,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改革中的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备抵法核算其坏账,但对其具体计提比例作了规定;

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则允许其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最后,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

在1993年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中,我国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了会计平衡公式,改革了会计报表体系,便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为国际会计委员会的成员后,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大趋势,我国陆续发布并实施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同时对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有效的核算和监督,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

所以,规范会计行为,依法防范、制止、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为此,会计法的修订,突出体现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宗旨。

为实现这一宗旨,新会计法确立了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并明确了社会审计监督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健全了会计监督体系,强化了社会审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一、社会审计监督地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社会审计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恢复重建于80年代。

198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合资企业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亏损,都应当按规定期限,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并附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登记的公正会计师的查账报告。

这一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创造了条件。

为适应这一需要,财政部随后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恢复和起步。

从此,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业务领域以三资企业查帐验证和会计咨询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国内各类企业的查帐验证、资产评估、税务代理、外汇检查、经济纠纷调解、司法经济案件鉴证,以及受聘担任企业会计顾问,对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各类鉴证与咨询业务。

1993年10月,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监督的主体地位。

同时,公司法、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证券法等法规也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执业要求。

199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提出:

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信息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制度。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情况,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采取分步到位办法。

据此,财政部制定了国有工交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就国有工交企业年报审计工作开始进行试点。

1998年10月,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发挥注册会计师在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中的作用,发布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规定从1998年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除个别特殊行业外,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其年度会计报表,应于年度终了在规定时间内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

至此,我国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正式建立。

新会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新会计法的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会计监督制度的重大转变。

二、会计监督体系中社会审计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的关系及其责任维护会计工作秩序,强化会计监督,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在内的会计监督体系,这是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的有利手段。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与社会审计监督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这一规定既确立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地位,又阐明这些监督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权限进行,不能超越权限范围进行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受托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政府借助于社会审计对企业会计工作监督,是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该指出的是,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政府监督是代表国家实施的监督,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社会监督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受托单位进行的监督,委托人自愿委托是前提。

其次,政府监督的目标由有关法律加以规定,社会审计监督的目标由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根据业务特点确定。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相关单位的会计工作监督目标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避免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重复检查,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

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帐。

社会监督的目标是依照委托人的需要委托要求确定的。

例如,政府要求企业实行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意见。

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接受委托承办一些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审计目标有其特殊性。

再次,政府监督的依据是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社会审计监督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规则。

例如,审计机关实施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税务机关的监督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殖税条例等;

注册会计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监督的。

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社会审计监督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角度来看,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离不开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个前提。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和评价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注册会计师实施连续审计时,还要检查以前年度对企业提出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改进建议是否得到改进和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