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7087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

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

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

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

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

后世子孙咋生存?

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

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

留鱼?

留余?

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

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

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

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

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3)“留余”是做事之法。

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

“留余”是发展之道。

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留余”是做人之则。

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解析】【分析】

(1)B项,“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错误。

结合“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分析,康百万笑是因为发现了大叔的秘密所在,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

故选B。

(2)结合“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分析,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结合“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分析,写黄河和洛水的特点,以黄河、洛水的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的形象。

结合“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

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主旨的表达。

(3)“留余”,结合“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

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分析,是做事之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过于贪婪,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

结合“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开头说康家所有人员都“寻求利润最大化”,结构利润不升;

结尾说康百万改变策略,“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结果康家“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对比之中就可以知道“留余”是发展之道。

结合“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分析,“留余”是做人之则。

故答案为:

B;

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

“留余”是做事之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推动情节的发展。

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通读全文,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内容。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要能结合文章主旨来挖掘。

通读全文可知,“留余”是做事之法。

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

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父刘心武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

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

有贼!

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

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

“你偷了些什么?

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

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

”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

“警察来了,你知道会是怎么个处境吗?

”他叹了口气:

“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

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

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吗?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

“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

“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天哪!

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

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

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

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

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

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B.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C.“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D.少年走后,“我”若有若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条概括。

(3)小说结尾,“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A

(2)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

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混在盗窃之中,不以偷盗为耻;

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3)合情合理。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

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的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不合实际。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毕竟他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

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

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1)A项,“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准确。

从文意看,妈妈离开他们父子,他一直不能原谅。

B项,“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错误,他说起父亲时“眼里有泪光”,而且他偷像父亲的画像,也说明他并不冷漠。

C项,“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并没有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只是同情他。

D项,“少年走后,“我”若有若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错误,我只是同情他。

故选D。

(2)小说中少年是主人公,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他是贼;

从人物言行上看,他去偷像父亲的画像,可见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

从小失去父母之爱,无人关照,可见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没有接受正常的教育,混在盗窃之中,不以偷盗为耻;

(3)解答这类题,首要要确立观点。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

试题设定“若干观点”的,考生最好从“若干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结合文意进行探究;

试题给出探究对象,如标题、人物、结尾段等,问考生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的,考生最好依据提问,从“适合”或者“不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意探究。

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

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

就作品的本身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从文本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本题探究结尾的合理性,就可以从情节的构筑、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来阐述。

A;

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

合情合理。

【点评】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性探讨赏析。

从情节结构(照应前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揭示或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方面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刘震云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

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

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

你这存的是什么心?

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

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

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

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老家来人,不讲卫生不算,还要招待吃住,还要给他们办事。

时间长了,老婆受不了小林家的这些农村亲戚,两人总为这事吵架。

可今天这两个人是小林没想到的,是小林的小学老师和他的儿子。

这个老师教了小林五年,对他很好。

原来老师得了肺气肿,不知有没有发展成肺癌,到北京来找小林给联系医院。

这时老婆下班回来了,自然是不高兴,和小林吵了起来。

争吵声让小林的老师听到了,老师把从家里拿来的两桶香油送到了厨房,老婆才开始做饭。

好不容易吃完了晚饭,小林的老师坚决要走,小林只好看着老师坐着公共汽车走了。

小林往回走的时候,感到身上像有座山压着。

这天晚上,查水表的老头又来了。

他这次来是求小林把他们老家压在他们处里的批件快点办理。

尽管小林知道这事和女小彭说一声就行,但这时的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已经成熟了。

老头接着又忙把他的背包拉开,掏出一个大纸匣子,说:

“这是老家人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

”然后不再多留,走时对小林眨眨眼。

老头一走,小林和老婆将纸盒子打开,掏出礼物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小型的微波炉,在市场上要七八百元一台。

小林说:

“这多不合适,如果是一个布娃娃,可以收下,七八百元的东西,如何敢收!

明天给他送回去!

”老婆没说什么。

晩上吃饭,老婆突然问他:

“我只问你,那个批文好办吗?

”小林说:

“批文倒好办,我明天给女小彭说一下马上就可以批!

”小林老婆拍了一下巴掌:

“那这微波炉我收下了!

”小林担心地说:

“这不合适吧?

帮批个文,收个微波炉,这不太假公济私了?

再说,也给老头留下话柄呀!

”小林老婆说:

“给他把事情办了,还有什么话柄?

什么假公济私,人家几千几万地倒腾,不照样做着大官!

一个微波炉算什么!

”小林想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这天晚上吃饭,老婆用微波炉烤了半只鸡,又让小林喝了一瓶啤酒。

啤酒喝下去,小林头有些发晕,满身变大。

这时小林对老婆说:

“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

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九九零年十月北京十里堡(有删改)

【注释】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百花奖”是国内文坛唯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完全依据票数而产生获奖作品;

小说月报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本相:

生活就是如此的驳杂无序,鸡毛蒜皮。

B.小说在叙事时先不忙于在鸡毛上做文章,而是首先推出馊豆腐意象:

整篇小说,整个生活,都是从这一斤豆腐里生长出来的。

C.小说的叙述是一种冷静的客观写实,创作主体的情感并不介入小说,叙述者的声音完全被取消了。

D.主人公小林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只是浑浑噩噩地做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意。

(3)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三点获奖理由。

(1)C

(2)第一问:

用了反讽的手法。

第二问: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任由自己的意愿,生活中要紧的是吃喝拉撒睡,唯有物质要求牵动着人的一举一动,诸如师生之情、个人爱好等精神层面上的内容都可抛开不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