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053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培养在实验中收集证据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手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其它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提出问题: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猜想与假设:

声音的传播需要某种物质做媒介。

   学生讨论: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

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

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

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2)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

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应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人感知声音的物理过程、骨传导。

教学难点:

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二、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到声音,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三、新课教学

(一)耳朵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并图1.2-1介绍人耳的构造。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把声波传到耳膜,有放大效果

中耳:

鼓膜——声音撞击耳膜时,会引起耳膜振动,传入三块听小骨。

听骨链——把声音传给内耳

咽鼓管——连接耳腔与咽喉部,拆除积聚在中耳的液体,维持耳膜两边的气压平衡

内耳:

前庭——维持身体平衡

半规管——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有约1万余计的毛细胞,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刺激相邻的听觉神经

分析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2.提出:

耳聋是什么问题?

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如果听觉系统的仍可部位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听力障碍,即耳聋。

耳聋分两类:

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而引起的。

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二)骨传导

1.探究实验:

骨传声实验。

2.总结实验,提出思考:

声音通过什么来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应用:

聋人电话、助听器。

采用“骨传声”的方式帮助“聋人”听到声音。

(三)双耳效应及甘应用

1.介绍什么是双耳效应。

当某人声源至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时,由于到达两只耳朵的声波状态(时间、强度、音色)的不同,造成了听觉的方位感和深度感,这就是常说的“双耳效应”。

2.打开立体声收音机,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

3.介绍什么是双声道立体声。

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立体的。

如果只用一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后播出,就不是立体声。

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