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459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Word格式.docx

单产近10年没有明显大的提高,基本稳定在6.20t/ha。

2、我国水稻发展的简要历程从1949年至今,我国水稻生产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是从1949年1961年,此时期发展的特点是在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并推广了有关先进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发展时期是从1962年1979年,此时期的发展特点是:

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因提高单产而增产的比重占居了主导地位,说明良种配良法在发展水稻生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个发展时期是从1980年至今,此时期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与此同时,由过去只注重单一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利用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规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有这样一种说法:

我们能吃饱,全靠有“二老”。

二老很有名,他们是“两平”。

一靠“邓小平”-改革开放引路人。

-政策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第一人。

-科技袁隆平:

中科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年获首届“国家特等发明奖”。

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亩产达到1400多斤,使我国增产粮食3亿多吨。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5省(区)。

本区稻作面积居全国第2位,不包括台湾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22.5%(1993年,以下同),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有粳稻分布。

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除甘孜外)八省、市,以及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本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61.1,其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历来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

早稻品种多为籼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

3、西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清海、西藏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

本区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7%。

该区10积温29008000,水稻垂直分布带差异明显,低海拔为籼稻,高海拔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交错分布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河南北部、安徽淮河以北、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

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3.6%。

本区10积温40005000,品种以粳稻为主。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黑龙江以南和长城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以下划分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V1)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V2)。

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6%。

本区10积温20003700,年降水量3501100mm。

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品种为粳稻。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和山西大部。

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约0.5%。

本区10积温20004500,无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50600mm,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

主要种植早熟籼稻。

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趋势1、是水稻超高产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应用研究;

2、是水稻优质高产生理基础研究;

3、是水稻优质高产地上部与地下部形态特征及抗逆特性的生理、生化机理和物化技术创新研究;

4、是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形成机理研究;

5、是不同生态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水稻生产要素优化组装的精准栽培研究,优化配置生态要素,形成模式化、系列化、高效化、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体系,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栽培稻的起源及品种类型一、栽培稻种的起源二、栽培稻种的分类一、栽培稻种的起源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植物。

目前全球稻属植物有20多个种,栽培稻只有2个种,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普通栽培稻分布于世界各地,占栽培稻面积的99以上;

非洲栽培稻仅分布于西非,丰产性差,但耐瘠性强。

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野生稻我国野生稻有三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我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

在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北达北回归线以北、南至海南岛南端的广阔地带内,均有野生稻分布。

普通野生稻的性状类似于现在栽培的籼稻,也容易与籼稻杂交结实。

说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亚洲)栽培稻种的祖先。

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的差异性状普通野生稻普通栽培稻落粒性很强较不易落粒繁殖特性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成熟特性成熟不整齐,穗上着粒甚少成熟整齐,穗上着粒多谷草比极低较高(0.30.5)株型分蘖散生,茎叶长大株型较紧凑芒长芒短芒或无芒米色赤褐通常为白色二、栽培稻种的分类稻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辽阔,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类型。

我国的栽培稻种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

籼稻和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演变来的气候生态型。

其中籼稻为基本型,粳稻为变异型。

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个“群”。

早、中稻和晚稻是适应不同光照条件而产生的气候生态型。

其中晚稻为基本型,早稻为变异型。

中稻的迟熟品种对日长的反应接近晚稻型,而中稻的早、中熟品种则接近早稻型。

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和陆稻两个“型”。

水稻和陆稻是由于稻田土壤水分不同而分化的地土生态型。

其中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

每个型再分为粘稻(秥稻)和糯稻两个“变种”及栽培品种。

秥稻和糯稻是淀粉分子结构不同形成的变异型。

其中粘稻为基本型,糯稻为变异型。

这里分类所谓的早、中、晚稻和双季稻的早、晚稻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指生育期的长短,后者是指种植季节早、晚而言。

1、籼亚种和粳亚种1)区别籼稻和粳稻的祖先虽然都是普通野生稻,但两者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在植物学分类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亚种。

籼粳杂交亲和力弱,杂交结实率低。

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籼稻与粳稻主要形态特征比较籼稻粳稻叶形、色泽和顶叶角度叶片较宽,色淡绿,顶叶角度小叶片较窄,色浓绿,顶叶开角度大叶毛多少一般叶毛多一般叶毛少或无毛芒的有无多数无芒,少数有短芒直生多数有长芒或短芒,芒略呈弯曲状稃毛稃毛稀而短,散生稃面稃毛密而长,集生稃尖或棱上谷粒形状谷粒细长,稍扁平谷粒短圆,稍宽厚籼稻粳稻发芽速度较快较慢抗寒性较不耐寒,易烂秧较耐寒,不易烂秧抗旱性较弱较强分蘖力较强较弱耐肥性矮杆较耐肥,高杆不耐肥耐肥抗病性对稻瘟病抗性较强,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弱对稻瘟病抗性较弱,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强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籼稻和粳稻种性所以有明显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所分布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引起。

籼稻和粳稻是由于纬度和海拔高低不同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影响而演变形成的两个亚种。

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3)籼稻和粳稻的演变籼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野生稻较为接近,因此,籼稻是基本型,即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

而粳稻是从籼稻植株中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主要是气温),通过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变异型。

2、晚稻和早中稻1)晚稻和早中稻的分别籼稻和粳稻都有早稻和晚稻型。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两者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

主要区别在于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形成了对栽培季节的适应性不同。

晚稻生育季节气温由高到低,日长由长到短,光照由强到弱,风雨由多到少,早稻生育季节的气候环境相反。

晚稻保存着与野生稻相同的发育特性,属于典型的短日性植物,早稻已失去对短日反应的敏感性,对日长反应钝感和无感。

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2)晚稻和早中稻的演变普通野生稻对日长反应敏感。

晚稻的发育特性与普通野生稻相似,所以晚稻是基本型,早稻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从晚稻中分化而来的变异型。

中根据栽培地区土壤水分和生态条件不同,可分水稻(包括浅水稻、深水稻、浮水稻)和陆稻(又称早稻或坡禾)两个类型。

主要区别在于两者耐旱性的不同。

它们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态上的一些差别,都是两者的耐旱性不同的表现。

水稻和野生稻一样,都是属于沼泽性植物,适宜分布于有水层的土壤环境。

深水稻茎秆高达1.52m,浮水稻茎叶可随水上涨而伸长,以保证茎叶暴露在大气中。

由于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特性相近,并且我国古籍记载,水稻栽培在先,陆稻栽培在后,因此,可认为水稻是基本型,而陆稻是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形成的土地生态型,属于变异型。

4、秥稻和糯稻上述各稻种类型中都有秥稻和糯稻,它们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杂交的子代结实率也很高。

野生稻都属秥稻,未发现有糯稻类型。

因此,可以认为粘稻属基本型而糯稻是变异型。

糯稻和粘稻的主要区别性状糯稻粘稻米粒色泽乳白色,不透明略透明,有光泽淀粉组成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不含或含很少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2030%支链淀粉70%80%碘液反应淀粉吸碘性小,遇碘显棕红色。

淀粉吸碘性大,遇碘显蓝色。

煮饭糊化温度低,胀性小。

糊化温度高,胀性大5、常规稻和杂交稻常规稻的基因是纯合的,其子一代与上一代的农艺性状相同。

不需年年制种。

杂交稻是通过不同品种之间通过杂交得到的种子再种下去生产出来的。

杂种一代具有杂种优势,能迅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但同于杂种二代产生性状分离,生长不一致,产量会严重减退,因此不能继续作为生产用种子,需要年年制种。

6、普通食用稻和特种稻普通食用稻:

我们昌常生活中常见、常吃的水稻。

特种稻:

有特殊用途,或特种价值的水稻。

如:

黑米、紫米、红米;

香稻、高营养稻;

酒米、软米、蒸谷米根据有色稻糙米带色的程度,可分为乌黑、红黑、紫红、红褐、红色、黄色和绿色等。

绿米所具有的色素极不稳定,往往在贮藏过程中褪色。

香稻是米粒中具有强烈香味的栽培稻。

专用稻是指其稻米或植株具有专门用途的栽培稻。

专门用于食品工业加工用的稻米有酒米、软米、蒸谷米、糕点米、罐头米;

另外还有巨胚米、饲料米、谷秆两用水稻等。

酿酒用的稻米要求整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很低(能残留一定量的糊精),使黄酒保持一定的醇味。

其他如米醋、红糟,白糟和甜酒等都是重要的食品和调味品。

软米是一种优质米,其米质介于糯性与粘性之间,因其直链淀粉含量比普通粘稻显著低(约10%左右),米饭质软而甜润爽口,冷后不变硬不回生,食用时冷热皆宜。

蒸谷米稻谷收获后,先经过热水处理,再晒干或烘干,然后再按常法砻谷和精碾而得的稻米。

7、超级稻通过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米质优、抗性好的超高产水稻品种叫做超级稻。

我国的超级稻品种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类是南方的超级杂交籼稻;

另一类是北方的常规超级粳稻。

我国的这两种稻均已达到每亩超过800Kg的超高产水平。

8、栽培品种的演变与利用稻种分类的最后一级是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是经长期人工培育和选择而成的,其经济性状明显优越,主要表现在谷秆比率高,第二次枝梗数和颖花数增加,每穗结实粒数多,抽穗成熟整齐,粒重增大,不易落粒,株型改良,群体物质生产量高等。

从栽培品种演进和利用出发,分类如下:

按穗粒性状分类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

大穗型:

秆粗叶大分蘖少,每株的穗数少而穗大粒多。

多穗型秆细叶小而分蘖多,每株的穗数多而穗小粒少。

按熟期分类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中、迟熟,晚稻早、中、迟熟品种共九个类型。

熟期分类在我国是以各品种在南京的抽穗期为标准的。

第三节水稻作物的生物学特点一、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划分水稻一生:

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

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

营养生长阶段:

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

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

生殖生长期包括抽穗期、结实期。

1、幼苗期包括稻种萌动发芽,出苗,至三叶等期。

对于群体来说,当田间50的种子达到出苗(苗高2cm)的那一天叫出苗期。

2、分蘖期当水稻个体出现分蘖时,即为进入分蘖期,至茎尖生长锥开始穗分化终止。

形成分蘖和根系是分蘖期的主要生育特点,而分蘖的实质是叶片的形成与伸长。

群体中当50的稻苗出现分蘖即进入分蘖期,然后经历分蘖大量发生的分蘖盛期,至分蘖末期分蘖发生速度越来越慢,其消亡大于发生。

分蘖数达到与有效穗数相等的那一天,为有效分蘖终止期,此前为有效分蘖期,以后为无效分蘖期。

分蘖数最多的那一天叫最高分蘖期,对于管理良好的稻田,此期即为分蘖末期,也是拔节长穗的开始。

3、长穗期稻株生长点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形成第一苞就进入长穗期,至抽穗结束,大田也以50为标准。

水稻拔节起始和幼穗分化起始基本同步,节间伸长的过程就是穗分化的过程,也是这一时期水稻的主要生育过程,因而又称拔节长穗期。

但是,拔节起始和幼穗分化起始不都是完全一致的,依品种、播插期及其他栽培条件而变化。

形成三种生育型,即幼穗分化起始早于拔节的重叠型、两者同时发生的衔接型、拔节早于幼穗分化的分离型。

(1)重叠型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一部分重叠,长穗先于拔节,幼穗开始分化,分蘖还在继续发生,凡地上部仅有35个伸长节间的早熟品种均属于这一类型。

在栽培上应注意前期促进,从壮苗出发,培育健壮个体,是高产的关健。

(2)衔接型圆杆拔节即开始幼穗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基本衔接,具有6个及以上伸长节间的中熟品种属于这一类型。

栽培上宜促控结合。

(3)分离型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略分离,在圆杆拔节之后,经1015天时间幼穗才开始分化,具有7个或7个以上伸长节间的晚熟品种属于这一类型。

栽培上应促中的控、促控结合。

4、结实期水稻从抽穗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主要特点是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

二、水稻根茎叶生育特点1、水稻根水稻的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

种子根仅1条,种子萌发时由胚根向下延伸形成,垂直向下生长。

不定根是其节上发生的根,也称节根或冠根,包括胚轴上的芽鞘节、不完全叶节和完全叶节上发生的根。

种子根是稻种发芽出苗时主要的水分与养分吸收器官。

随着节根的发生,种子根的生长与作用越来越弱,而节根是全生育期中根系的主要部分,因而水稻根系属须根系。

稻根有多级分枝,但只有一、二级根上根毛较多。

各时期的根有白、黄、棕、黑、灰等颜色,这是根诊断以确定土壤氧化还原状态、掌握排灌技术的重要根据。

根的发育与环境条件

(1)土壤的通透性和还原物质稻根的发育需要氧气,在氧气充足的土壤条件下,根系生长良好,吸收水分、营养也较多,使地上部生长旺盛,光合产物也相应增多,这些物质又送到根部,进一步促进根的生育。

因此,要改善稻田的排水设施,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采取搁田、晒田等措施,供给根系氧气,促进其健壮生长。

(2)土壤营养土壤中的无机营养与根系的生理机能关系很大,因为根系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是由地上部光合作用制造供应的,凡影响地上部光合作用的因素,都间接的影响根的生长。

矿质营养对根的影响亦大,在各种肥料成分中,氮素对稻根的生长影响最大,氮量适中根系多,过量根系减少。

磷和钾可使根长、根数增加,并向深层分布。

氮、磷、钾供给平衡,可使稻根生长和功能保持旺盛水平。

厩肥营养全,可改良土壤,并分解产生一些促进根系生长的物质,利于根的发育。

(3)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低温度为1215,最高温度为4046。

当土壤温度高于35,对根的生长不利;

低于15时发根力和吸收能力明显减弱;

春季低温时应注意以水增温,夏季高温时要注意排水通气和流水降温。

在低温条件下,首先磷的吸收受阻,其次为铵态氮,再次为钾和水。

低温铵化速度慢,土壤有效氮少,影响根系生长。

(4)光强度光强促进根系生长。

在自然光照下,叶片光合产物的17运往根部;

自然光减半,运往根部的光合产物为12;

再减半,只有1运往根部。

黑根与防治当稻田土壤含铁量较低,或硫化氢过多时,硫化氢与根系表面的氧化铁膜化合,形成硫化铁,使根系成为“黑根”。

(1)轻度黑根黑色物质主要是高价铁的硫化物,不污手,在石灰水中(万分之15浓度)黑色很快消失,无明显臭味,根未腐烂。

(2)严重黑根黑色物质主要是亚铁硫化物,较污手,在石灰水中黑色难消失,拔时少有臭气,根内未腐烂。

(3)腐烂黑根硫化氢侵入组织内,根色灰白半透明,拔起有恶臭,部分腐烂变质。

稻田产生黑根的原因主要有:

地下水位高,长期漫灌缺氧,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硫酸铵等化肥施用过多,土质过黏通气不良等。

防治:

要采用降低稻田地下水位,施用腐熟良好的肥料,避免过量施用硫酸盐肥料,适时露田、晒田,改良黏重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方能收效。

2、水稻茎水稻茎有支持、输导和贮藏的功能。

稻茎一般中空呈圆筒形,由节和节间组成。

基部的节间不伸长,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称为分蘖节或根节。

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稻株主茎的总节数和伸长节间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具有920个节,47个伸长节间。

节间的伸长先从下部节间开始,顺序向上,但在同一时期中,有3个节间在同时伸长,一般是基部茎间伸长末期正是第2节间伸长盛期,第3节间伸长初期。

基部节间伸长12cm时称为拔节期。

伸长期后,节与节间物质不断充实,硬度增加,单位体积重量达到最大值。

抽穗后,茎秆中贮藏的淀粉经水解后向谷粒转移,一般抽穗后3周左右,茎秆的重量下降到最低水平。

茎的节间外侧是表皮,水稻茎(秆)壮弱的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皮层纤维层的厚度上,越厚茎越壮越抗倒伏。

皮层纤维向内是皮层薄壁细胞,其中分布着与小维管束相对的大维管束。

茎内维管束的联络:

3、水稻叶稻叶分为芽鞘、不完全叶及完全叶3种形态。

发芽时最先出现的是无色薄膜状的芽鞘,从芽鞘中长出的第一张绿叶,只有叶鞘,一般称为不完全叶。

自第二张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习惯上称它为完全叶。

我国栽培稻的主茎总叶数,大多在1119叶之间。

早稻1013片;

中稻,1416片;

晚稻16片以上。

完全叶由叶片、叶鞘、叶枕、叶耳和叶舌组成。

根据叶的着生部位可以分为着生在分蘖节上的近根叶和拔节后着生在茎秆上的抱茎叶两组。

在栽培中,叶片的长短、大小和数量对产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叶片、叶鞘、叶枕、叶耳、叶舌以及芽鞘常有绿、红、紫等不同颜色,是识别品种的重要特征。

水稻后期叶片存在多少、生长健壮与否,极大地关系着水稻产量的高低。

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保护好后期功能叶片的旺盛活力,是水稻丰产的重要保证。

三、水稻分蘖的生长

(一)分蘖发生的位置水稻分蘖实质上是水稻茎杆的分枝,分蘖由叶腋芽发育而成。

水稻主茎一般有十几个节。

每节各长1片叶,叶腋内均有1个腋芽,腋芽在适当条件下生长而成分蘖。

但是鞘叶节、不完全叶节、各伸长节,一般不发生分蘖,只有靠近地面的密集节上的腋芽可形成分蘖,所以称为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叶位称为蘖位。

分蘖节位数一般等于主茎总叶数减去伸长节间数。

(二)分蘖的发生规律1、分蘖芽的分化发育规律每个分蘖刚长出时,己具有1个分蘖鞘、1个可见叶及其内包的3个幼叶及叶原基,共相当6个叶节位。

亦即每个分蘖芽从分化到长出,前后需6个出叶期,主茎第1叶腋的分蘖芽,在种子萌动鞘叶伸出时即已分化,历经不完全叶、第1、2、3直到第4叶抽出时才长出,共经6个出叶期。

2、主茎出叶和分蘖发生的同伸规律水稻主茎上的分蘖为1次分蘖,1次分蘖上出现的分蘖为2次分蘖,余类推。

当主茎N叶抽出时,N叶下第3个叶节的分蘖同时伸出,即第4叶抽出时,其下第3叶即1叶叶腋的分蘖同时伸出,形成N叶与N-3的分蘖同伸规律。

(三)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水稻群体中,有10出生分蘖为分蘖始期。

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

分蘖数达到最多的时期为最高分蘖期。

分蘖期茎数与收获穗数相同的时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在此期以前出生的分蘖多为有效,以后出生的分蘖多为无效。

分蘖成穗结实期为有效分蘖,反之为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的生育差异有效分蘖的生理基础是主茎拔节时分蘖具有较多的自生根系和独立生活能力。

分蘖茎有3片叶后才有自生根系。

因此拔节时有4叶的分蘖(3叶1心)能成穗,有3叶的分蘖(2叶1心)处于动摇之中,有12叶的分蘖基本无效。

(四)合理捉控群体分蘖在合理确定基本苗数的前提下,通过栽培管理,使群体的分蘖数在N-n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或其前一个叶龄期,达到或略超过预期的穗数,而后控制无效分蘖与控制过渡叶的生长结合起来,可改善有效分蘖长穗期的光、肥条件,提高产量形成期的生产水平。

(五)影响分蘖发生的条件1、温度发生分蘖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

气温低于1516、水温低于1617,或气温超过3840,水温超过4042,分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