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导论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x
《物联网导论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导论习题解答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及国际组织对物联网的定义为:
(1)我国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2)欧盟定义:
将现有的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互联的物品网络。
(3)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
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hingto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toThing,H2T),人到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连。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试简要给以说明。
感知、交互和信息处理特征。
(1)物联网的感知特征,感知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的描述以及运动状态是通过感知得到的。
感知的手段是采用监测的方法,即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等设备对“物”的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空间参数等进行实时采集,所采集的这些参数表征了“物”的属性及运动状态,能客观、完整地描述“物”。
(2)物联网的交互特征。
“物”的感知信息需要与特定的应用相联系,也就是需要与相关的人或“物”进行交互,以达到信息共享或信息处理的目的。
(3)物联网的信息处理特征。
物联网不但应具有信息传送与存储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物联网感知的“物”是具有全局性,而全局性意味着信息的多样性和海量性,这些多样性、海量性的数据必须通过信息处理来为某个特定的应用服务。
基于以上特征,物联网中的“物”已不是简单的物,它应是装备某种特殊性能的“物”,因此“物”应具有信息通信与处理能力,信息的通信与处理应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和规范进行通信,并且“物”要有能被全局识别或定位的唯一标识和编码。
4.一般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其主要作用如何?
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一般由源信息采集与源信息处理(或源信息预处理)、信息传送和信息处理及应用三部分构成。
源信息采集就是采用各种传感器获取监测对象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信息,或采集监测对象的图形图像信息。
源信息采集首先需要有监测对象,该对象可是物、人、或者是其他实体;
其次,源信息的采集需要传感器,包括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设备,因此,源信息采集所用的传感器的种类非常多;
第三,源信息的采集不仅仅只采集监测对象的一种信息,可以同时采集多种信息。
一般来说采集的源信息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通过通信系统的传输传送出去。
这是因为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一般是一个电压或电流信号,而这样一个信号不能直接由通信系统传送,需经过一定的处理、编码、变换才能传送。
信息传送就是将经过处理的源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传送到信息处理与应用部分。
它主要由通信系统组成,包括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
最简单的传输系统是两根导线。
经过传输到达的源信息需要进一步处理,将该信息处理为人或机器能理解的信息,如采集的温度信息,需要将它转换为具有物理含义的摄氏或华氏温度表示。
处理后的源信息需要加以应用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
5.物联网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物联网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是由众多的、完成不同任务的子信息系统组成的,因此,物联网不但具有信息系统的一般结构,而且也有其特殊性。
物联网的主要由感知控制系统、短距离汇聚通信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以及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组成。
感知控制系统一般由多个感知控制器构成。
感知控制器一般由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图像图形获取设备(摄像、摄影机)等,以及控制装置组成。
主要完成信息的获取,或完成某种控制。
感知控制系统一般感知某一区域的信息,或在该区域实施某种控制。
短距离汇聚通信系统的作用是将感知区域内的各个感知控制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汇聚,以适合传送通信系统的方式。
另外,还接收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信息或命令完成感知和控制。
目前应用短距离有线、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网络通信系统完成全球性的感知信息的传送与交换与共享。
由各种无线、有线通信系统组成通信网,在通信网上由各种主机(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组成数据通信网络,以实现互联网功能,进而实现物联网的信息传送、交互与共享。
信息处理与应用是将管辖区域内感知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它还可以处理应用其他非管辖区感知到信息,同时也可与其他的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互。
6.物联网框架主要由哪些层次构成?
物联网的层次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由信息的感知控制层、信息的传送网络层和信息的综合应用层构成。
感知控制层包含三个子层次,即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传输子层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次。
传输网络层是将来自感知控制层的信息通过网络通信系统传送到综合应用层。
网络通信系统包括了现有的各种公用通信网络、专业通信网络,目前这些通信网主要有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等。
综合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框架结构的最高层次,是“物”的信息综合应用的最终体现。
“物”的信息综合应用与行业有密切的关系,依据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综合应用层主要分为两个子层次,即服务支撑层和行业应用层。
服务支撑层主要用于各种行业应用的信息协同、信息处理、信息共享、信息存储等,是一个公用的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应用层主要面向诸如环境、电力、智能、工业、农业、家居等方面的应用。
另外,物联网框架还应有公共支撑层,其作用是保障整个物联网安全、有效地运行,主要包括了网络管理、QoS管理、信息安全和标识解析等运行管理系统。
7.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哪些?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RFID与EPC技术、感知控制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中间件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等。
8.物联网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试举出几个应用场景。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以下10大领域,它们是物流、交通、家居、环境监测、金融与服务业、医疗健康、农业、工业、电网和国防军事。
应用场景(略)9.能否举出一些你身边物联网应用的例子?
这些例子都应用了物联网哪些技术?
二代身份证,应用了RFID技术。
智能停车场,应用了无线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等。
其他略。
第2章RFID与EPC编码一、本章学习目标了解RFID、EPC编码和条码的发展过程,掌握FRID的基本构成与基本原理、参数与应用场合;
掌握EPC编码的标准结构与各字段的含义与应用;
掌握一维与二维条码的特性。
二、本章知识点RFID的构成与特点标签的分类与主要技术参数、应用领域GSl编码体系、SSCC编码结构、GLN编码结构EPC编码规则及标准条码技术三、习题及解答1.什么是RFID?
试简述RFID发展历程。
RFID是英语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的缩写。
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实现无接触自动识别的技术。
1941-1950年,雷达技术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一些新应用;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高潮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加速,出现了早期应用;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应用更加丰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至今,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各类标签得到大力发展,标签的成本也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开始扩张。
2.RFID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主机系统构成。
3.RFID标签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试简述其的工作原理。
RFID标签由天线、射频电路、控制电路、存储器和电源等组成。
标签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读写器发送的射频信号经过标签的天线接收后,由射频电路进行解调和解码,获得数据、时钟和能量(电能),时钟信号供标签系统进行同步工作,能量用于无源标签的电源。
获得的数据送给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相反,如果从标签向读写器传送数据时,存储中存储的数据在控制电路(CPU的控制下,传送到射频电路,经过编码、调制后经天线以射频信号的方式发送给读写器。
4.RFID标签是如何分类的?
各类的特点如何?
根据标签是否有内置电源,可将其分为被动式、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三类。
被动式标签的工作电源由接收的射频信号的能量获得。
被动式标签采用高频(HF)或超高频(UHF)通信频率。
第一代被动式标签米用米用高频通信,通信中心频率为13.56MHZ,通信距离较短,最长仅为1m左右,主要用于非接触式标识。
第二代被动式标签米用超高频通信,通信频段为860960MHz,通信距离较长,可达到35m,并支持多标签识别。
目前,第二代被动式标签是应用最广的,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资产管理、物品监控、个人标识等领域。
主动式标签内部具有电源,因此又称为有源标签。
因其内部自带电源,所有它的体积比无源标签大,价格也昂贵。
主动式标签的通信距离较远,可达百米以上。
主动式标签有主动式和唤醒式两种工作模式。
半主动式标签具有被动式和主动式标签的各种优点,内部携带电源,但该电源的用作多为维持存储器内部数据状态和标签与阅读器信息交互时的计算、控制等辅助工作,通信所用的电源依然由接收到的射频信号提供。
这种标签可以携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参数。
5.试述简述RFID阅读器的工作原理,可分几类,各类特点如何?
RFID的工作原理如下:
接收时,天线接收标签发送的射频信号,经射频电路解调、解码后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将解码后的数据按照通信接口电路的要求及信息系统协议的要求进行转换,交通信接口电路输出到信息系统。
发送时,通信接口将信息系统送来的数据交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将其转换为标签约定的数据格式后,交射频电路该数据进行编码、并调制为射频信号,然后送天线发送出去。
RFID阅读器一般是按照其工作的通信频率分类的,RFID阅读器分为低频(LF)、工作频点在125kHz附近;
高频(HF),工作频点在13.54MHZ附近;
超高频(UHF),工作频段为850910MHz附近;
2.4GHZ微波频段。
不同频率有不同的特点,其用途也不同。
低频标签比超高频阅读器更便宜,更节能,穿透力更强,更适合于含水成分较高的物品。
超高频阅读器作用范围较广,传输数据的速率较快,但应用区域不能有太多的干扰,适合于监测货物的运输及仓库管理。
6.RFID阅读器的性能参数主要有哪些?
如何防止阅读冲突?
RFID阅读器,它有很多参数,常用的参数主要有:
工作频率、输出功率、数据传输速率、输出端口形式、容量、读写速度、封装形式、读写数据的安在阅读器的应用中会出现阅读器冲突的问题,即一个阅读器接收到的信息和另一个阅读器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冲突,产生重叠。
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是使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
7.编码有何作用和意义?
编码的终极目标就是将物质与信息编码之间建立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普遍认为,这种结合并非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事物。
作为编码技术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物流领域兴起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对于加快物流各个环节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编码技术、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改变传统物流企业业务的运作水平,完善物流管理中的管理手段、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决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试简述EPC编码的主要组织。
针对编码标准,目前已形成了两大协会组织:
一是欧洲产品编码协会(EuropeanArticleNumberingAssociation,EANA),二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COdeCOuncil,UCC)。
两大组织合并以后,形成了EAN?
UCC组织,该组织于2005年后改名为GS1(GlobalStandard),可认为是全球第一商务标准化组织,提供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成立于1988年,由国务院授权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的条码工作。
1991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是目前全世界140个国家(地区)编码组织之一,负责在我国推广应用EAN?
UCC系统。
依据EAN?
UCC系统规则,编码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工作摸索与探索,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与服务标识系统AN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简称“ANCC系统”9.试述GTlN、SSCC和GLN代码的结构。
GTIN是为全球贸易项目提供唯一标识的一种代码,称其位代码结构。
GTIN有GTIN-14、GTIN-13、GTIN-12和GTIN-8四种不同的编码结构。
这四种结构可以对不同包装形态的商品进行唯一编码。
标识代码无论应用在哪个领域的贸易项目上,每一个标识代码必须以整体方式使用。
完整的标识代码可以保证在相关的应用领域内全球唯一。
包装指示符包装内含项目的GTIN(不含校验码)校验码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a)GTIN-14代码结构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校验码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b)GTIN-13代码结构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校验码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G)GTIN-12代码结构商品项目识别代码校验码N1N2N3N4N5N6N7N8(d)GTIN-8代码结构图2.1GTIN的四种代码结构SSCC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erialShiPPingCOntainerCode,SSCC)的代码结构如表2.1所示。
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是为物流单元(运输和/或储藏)提供唯一标识的代码,具有全球唯一性。
物流单元标识代码由扩展位、厂商识别代码、系列号和校验码四部分组成,是18位的数字代码。
它采用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表2.1SSCC的结构种类扩展厂商识别代码系列号校验位结构一N1N2N3N4N5N6N7N8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N15N16N仃N18结构二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N15N16N17N18结构三N1N2N3N4N5N6N7N8N9N10NnN12N13N14N15N16N17N18结构四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N15N16N17N18GLN参与方位置代码(GlobalLOCatiOnNUmber,GLN)是对参与供应链等活动的法律实体、功能实体和物理实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参与方位置代码由厂商识别代码、位置参考代码和校验码组成,用13位数字表示,其结构如表2.2所示。
表2.2参与方位置代码结构结构厂商识别代码位置参考代码校验码结构1N1N2N3N4N5N6N7N9N10N11N12N13结构2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结构3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10.EPC编码有哪些规则?
试简述之。
企业在对商品进行编码时,必须遵守编码唯一性、稳定性及无含义性原则。
(1)唯一性唯一性原则是商品编码的基本原则。
是指相同的商品应分配相同的商品代码,基本特征相同的商品视为相同的商品;
不同的商品必须分配不同的商品代码。
基本特征不同的商品视为不同的商品。
(2)稳定性稳定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一旦分配,只要商品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就应保持不变。
同一商品无论是长期连续生产、还是间断式生产,都必须采用相同的商品代码。
即使该商品停止生产,其代码也应至少在4年之内不能用于其他商品上。
(3)无含义性无含义性原则是指商品代码中的每一位数字不表示任何与商品有关的特定信息。
有含义的代码通常会导致编码容量的损失。
厂商在编制商品代码时,最好使用无含义的流水号。
对于一些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需要了解它的附加信息,如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及数量等,此时可采用应用标识符(AI)来满足附加信息的标注要求。
应用标识符由24位数字组成,用于标识其后数据的含义和格式。
11.试简述条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条码有哪些?
条码是将线条与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符号,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数字等资料。
在进行辨识的时候,是用条码阅读机扫描,得到一组反射光信号,此信号经光电转换后变为一组与线条、空白相对应的电信号,经解码后还原为相应的文数字,再传入电脑。
条码辨识技术已相当成熟,其读取的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大于98%,是一种可靠性高、输入快速、准确性高、成本低、应用面广的资料自动收集技术。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一维和二维条码。
12.试比较一维、二维条码的特性。
一维、二维条码的特性比较特性一维条码二维条码资料密度与容量密度低、容量小密度咼、容量大错误侦测与自我纠正能力可用检查码进行错误侦测、但无纠正能力有检错纠错能力,并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不冋的安全等级垂直方向的资料不存储资料,垂直方向的咼度为了只读方便,弥补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携带资料,因对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等可以纠错,并恢复资料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对物品的标识主要用于对物品的描述资料与网络数据库的依赖性多数情况下必须配合数据库,依赖于网络通信可不依赖数据库及网络通信,可单独应用只读设备线扫描仪只读,如光笔、线型CCD,激光扫描枪等对排列式可用型线扫描器多次进行扫描,或可用图像扫描仪只读,矩阵式则仅能用图像扫描仪只读13.试述EPC编码的标准和结构。
EPC标签编码标准对应于EPCglobal最新发布的EPCTagDataStandardv1.9版本中。
EPCglobal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任何物理系统的唯一标示,因此协议首先规定了EPC编码标准,并且实现跟现有的编码体系之间的兼容问题。
编码标准覆盖两大问题:
第一,电子产品编码的规格,包括EPCglobal框架下各个层次的表示以及与GS1关键字和其它现存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定义Gen2标准下RFID电子标签的数据规格,包括EPC用户数据、控制信息和标签制造信息。
EPC的目标是实现对任何物理实体全球统一的标识,它将需要追踪或其它应用的信息系统指向物理目标。
EPC的目标是为每一物理实体提供唯一标识,它是由一个版本号和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
其中EPC的版本号标识EPC的长度或类型;
域名管理者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
序列号唯一标识货品。
14.谈谈你对校园一卡通的认识与体会。
略第3章传感器技术一、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应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所应用的物理定律、基本结构、分类和要求、掌握传感器的特性与技术指标,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了解电阻式与变磁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与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与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与光纤传感器、化学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它的应用范畴。
了解MEMS传感器与智能传感器的构成与特点。
二、本章知识点传感器概念与定义传感器的物理定律传感器基本结构、传感器敏感元件传感器分类与要求传感器特性与性能指标电阻式与变磁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与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与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与光纤传感器、化学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MEMS传感器与智能传感器三、习题及解答1.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是如何定义的?
试述传感器的狭义与广义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SenSingEIement和转换元件(TransductionEIement组成。
”传感器狭义定义:
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广义定义:
凡是利用一定的物质(物理、化学、生物等)法则、定理、定律、效应等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转换,并输出与输入严格一对应的器件或装置均。
2.传感器工作的物理基础的基本定律和法则主要有哪些类型?
请给以简述。
传感器之所以具有能量信息转换的机能,在于它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效应,并受相应的定律和法则所支配。
传感器工作的物理基础的基本定律和法则有以下四种类型:
(1)守恒定律主要有能量、动量、电荷量等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是我们探索、研制新型传感器时、或在分析、综合现有传感器时,部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法则。
(2)场定律包括运动场、电磁场的感应定律等。
其相可作用与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分布状态有关。
般可由物理方程给出,这些方程可作为许多传感器工作的数学模型。
如,利用静电场定律研制的电容式传感器;
利用电磁感应定律研制的自感、互感、电涡流式传感器。
(3)物质定律它是表示各种物质本身内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