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021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2.资源标定应在适当比例的近期内测绘地形图上标定资源的位置、范围等。

鼓励以GPS坐标定位;

若能获得的地形图比例尺不足以反映某些项目的具体位置、范围时,则应配合手绘图解加以明确。

3.资源图档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将有关信息整理成图档的形式保存和管理。

图档所使用的照片应尽量全面地反映资源的近期状况;

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包括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全貌、各主要视角的形象、能反映其特征的细节等;

数码照片的分辨率不应小于600万像素。

为存档和索引的方便,应按统一的规则对照片进行编号。

2.2传统村落调查2.2.1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景观调查1.调查内容

(1)与村落选址有关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

(2)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周边主要自然植被、农业景观的种类与分布等。

2.调查要求调查前应通过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较大范围的现场踏查,掌握与村落选址、主要自然景观环境等相关的要素的大致分布,明确应重点调查的范围与内容。

3.调查成果

(1)村落自然资源目录。

(2)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分布图。

(3)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图档。

2.2.2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调查1.调查内容

(1)村落传统建成区的范围、轮廓。

(2)主要街巷河道分布、形态以及沿途主要空间和景观节点。

(3)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规模。

(4)村落主要天际线现状。

2.2.3传统建筑调查1.调查内容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建筑及建议历史建筑。

(3)传统风貌建筑。

(4)建筑物遗迹、遗址等。

2.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建筑群中的各栋建筑也应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

1000的地形图上,将所有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

(3)应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

图档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4)若能获得的地形图比例尺不足以反映某些项目的具体位置时,则应配合手绘图解确定建筑物的位置、范围等。

2.2.4村落历史环境要素调查1.调查内容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历史印记等。

2.调查要求

(1)应在不小于1:

1000的地形图上,将历史环境要素以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

(2)应明确各项历史环境要素的位置、等级、规模、已公布的保护范围、类型、特点、主要的破坏因素等。

规模、年代、数量、等级、历史风貌、现存状况以及文化内涵等。

3.调查成果

(1)历史环境要素目录。

(2)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3)历史环境要素图档。

2.2.5非物质文化遗产1.调查内容

(1)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参与规模、管理与保护现状等。

(2)有较明显的地区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及其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

(3)有关活动场所和路线。

(4)了解相关知识的匠人、手工艺者等。

2.调查要求

(1)应以视频进行完整的记录,对方言特色、口头文学、访谈等至少应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记录;

对主要的活动还应以图解的形式,描述其活动程序、场所、路线、规模等。

(2)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存应按门类以视频、照片或图解的形式,逐一记录其活动过程、活动场所和路线、相关实物、传承或参与人员等;

并按一定的格式整理为非物质文化档案。

档案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目录。

3.调查成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及路线、活动过程图解。

(3)非物质文化资料(照片、视频、录音、图文等)。

2.2.6文献1.调查内容

(1)历史文献:

与村落相关的志书、族谱、碑刻、题记、信件、地契、匾联、历史舆图、吟咏、描述村落风物的古代诗词、游记、老照片等资料;

村落沿革、变迁、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曾起过的重要职能、传统产业等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当代文献:

以及与村落相关的当代研究论文、新闻报道、图书、宣传材料等。

(3)文件:

与村落相关的各级政府行政文件,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等;

既有保护工程与实施、保护资金等情况;

已公布的各类规划等的成果。

2.调查要求

(1)对上述文献进行编目形成乡土文献目录,并以照片、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

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原件;

并不断补充入新发现或新出现的资料。

(2)对上述文件资料进行编目形成文件目录,并以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

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原件,规划文本及设计方案应收录电子版。

(3)对于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不应进行带有主观因素的删减、修改或加工。

3.调查成果

(1)文献目录。

(2)各项文献资料。

2.3村域相关资源调查1.调查内容同村落调查。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

5000的地形图上标明上述各要素的名称、位置、范围,有风景名胜区或风景点的,还应标明其名称、等级、已公布的范围等;

并为各要素建立相应的图档,按照一定的格式以照片、文字描述记录其现状。

3.调查成果

(1)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目录。

(2)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3)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图档。

2.4.2村民调查1.调查内容

(1)村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2)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3)村民对保护与发展的意愿和要求。

2.调查要求

(1)对具有抽样代表意义的村民进行访谈;

以村落基础信息表和村民访谈文字记录和录音的形式记录上述内容。

(2)必要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3.调查成果村民意愿分析。

2.4.3保护管理现状1.调查内容

(1)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机构、人员。

(2)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规章制度。

(3)既有保护资金与项目。

2.调查成果:

保护管理现状评估。

2.5传统村落档案的建立与维护2.5.1资源汇总与综述1.总量汇总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清单,纳入传统村落档案。

2.资源综述分析各项资源与村民生产生活的联,并按照一定的文化脉络,将各项资源整理综合,明确其文化内涵和相互间的关系,并将结果纳入传统村落档案。

2.5.2档案内容1.总目录明确纳入档案的所有资料的清单、形式、数量和变更、增添、续编情况等。

2.各项内容的分目录明确本项内容包含的所有资料的清单、形式、数量和变更、增添情况,对于档案无法收录原件的,应注明原件的存放机关、存放地点等信息。

3.各项内容的具体资料表格、图档、视频等。

2.6.3档案形式1.介质传统村落档案应以纸质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制作和保存。

应将收集到的纸质资料进行数字化。

2.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应有至少3个以上的不同材质的备份(光盘、硬盘)。

电子档案应与纸质档案相一致。

2.6.4档案维护与管理1.档案维护

(1)应定期跟踪并记录村落的发展变化,并在相应的项目内容中增补相应的资料。

(2)应持续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将新发现的资源、新出现的文献、文件等持续增补入档案中的相应项目。

2.档案管理纸质档案应由县级住建部门指定专人管理,电子档案应有多份,分别在村内、县级住建部门、住建部专设部门内保管。

小结:

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通过资源目录、资源位置标定、资源图档的形式对村落传统资源如:

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要素、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要素、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献资料、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

加以定义和描述,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所有工作的基础。

三传统村落分析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明确其载体,这些特征及载体正是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

同时,规划应分析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1选址、自然景观环境分析3.1.1分析内容与方法1.选址特征分析:

通过文献阅读、村民访谈等,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析村落与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

2.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

通过文献阅读、村民访谈、实地考察等,对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

主要景观特征点及其内容构成、形态特征、人文内涵等进行分析。

3.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既有规划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考察等,分析对村落选址、自然景观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建构筑物等因素。

3.1.2分析成果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2.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3.2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分析3.2.1分析内容与方法1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舆图解读、实地考察研究等,对村落格局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2格局特色分析:

主要的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3街巷河道分析:

与村民生产生活利用的关系。

4公共空间分析:

村落内外主要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各空间的规模、形状、周边建筑、景观要素等,以及村民对其的传统使用方式。

5整体风貌特征分析:

村落的整体轮廓线形状,主要的控制因素(如建筑与植被的关系、制高点的分布)等。

6影响因素分析:

对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构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3.3传统建筑特征分析3.3.1分析内容与方法1类型分析:

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传统建筑的类型体系。

2布局与形制特征:

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行分析。

3构造特征:

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面、墙体、构架等特征进行分析。

4材料与工艺特征:

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特点进行分析。

5装饰装修特征:

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如屋顶墙面装饰、门窗种类及做法;

家具与陈设、雕刻彩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6相关风俗特征:

营造风俗、使用方式等进行分析。

建筑材料与工艺特征,包括台基、地面的材料与做法,墙体类型及做法、柱网形式及材料、特色,屋架的结构特征,屋顶的形式、材料及做法等。

3.3.2传统建筑特征分析成果1传统建筑形制类型分析图档。

2传统建筑构造类型分析图档。

3传统建筑材料及工艺类型分析图档。

4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细节分析图档。

5传统建筑营建、使用风俗特征分析图档。

3.4历史环境要素特征3.4.1分析内容与方法1地域、民族特征:

历史环境要素的功能、所用材料和筑造工艺的地域、民族、时代特点。

2体系化特征:

因村民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如商贸交通、手工业生产、防御性等而产生的一系列历史环境要素的系列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

3技术与艺术特征:

历史环境要素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智慧和技巧。

4影响因素分析:

对各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与传承构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3.4.2分析成果1历史环境要素地域民族特征分析图。

2历史环境要素体系化特征分析图。

3历史环境要素影响因素分析图。

3.5非物质文化特征3.5.1分析内容与方法1传承与演变特征:

各项主要非物质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演变过程、传承现状等的分析。

2地域与民族特征:

主要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

3场所线路分析:

主要非物质文化活动与村落形态的关系、与村民生产生活的关联度分析等。

4实物用具特征:

用具制作的工艺、材料特征、使用方式等的分析。

5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不利因素。

3.5.2分析成果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线路变化分析图3.6传统村落特征与价值综述3.6.1特征综述1.较大区域范围内(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相比较的特征。

2.邻近区域内(县、邻近县)相比较的特征。

3.传统村落的综合特征。

3.6.2价值综述1.历史价值:

传统村落在历史上起过的重要职能、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等。

2.科学价值:

传统村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技术等方面体现出的价值。

3.艺术价值:

传统村落在美学方面的价值。

4.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在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村民的归属感、自豪感等方面体现出的价值。

四传统村落保护4.1保护对象及总体要求4.1.1保护对象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由传统村落档案中所载传统村落资源总表定义。

4.1.2总体要求1.对所有保护对象均应划定保护范围,必要时还应划定建设控制区,以控制保护对象的周边景观环境。

2.所有保护对象原则上均应实施原址保护。

如遇重大危险或者与重要建设项目冲突时,应经科学论证并报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迁建。

3.保护区划的边界关键点应设立明显的界桩和标志,所有的保护对象均应以设立保护标志或挂牌,明示公众。

4.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大类保护内容分类具体保护对象物质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山体老虎山、蜈蚣山、官山、狮子山等水口上下水口、水口林、水口自然环境农田湖洲及周边自然村所辖基本农田植被安田村以北的林地,周边山体林地历史水系河流沂江、古村两侧溪流水圳排水自然沟渠和人工水圳系统池、塘村内的池塘、周边的青背、东坑等水塘历史街巷街巷建筑风貌、鹅卵石铺地、景观要素文物保护单位习氏大宗祠、文名世第宅、习振翎故居等8处建议历史建筑民居习六生民宅等12处祠堂居安堂等3处近现代建筑村委主楼等优秀传统风貌建筑反映古村特色风貌民居百余处历史环境要素古树名木古樟树等20余处古井1处古桥聚龙桥等4处驳岸2处优秀文化内涵宗族文化、商业文化、耕读文化、风水文化民俗宗教节庆、湖洲擎香龙传统文化饮食峡江米粉、湖洲打麻糍曲艺湖洲民歌、采茶戏手工艺烤烟技艺、湖洲竹编、湖洲剪纸4.2保护区划4.2.1保护区划划定的原则1.保护区划的划定应科学合理,既能有效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保护,又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2.保护区划的边界应清晰、肯定,便于理解与管理。

3.核心保护范围之外,与村落特征有直接关联的自然景观、零散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必要时还应划定建设控制区。

4.2.2村落保护区划1.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1)核心保护范围:

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传统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应划为核心保护范围。

(2)建设控制区:

为保护传统村落整体的景观环境,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区。

2.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界线,以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区为准。

3.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根据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与视觉控制要求所确定的视域范围划定村落的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

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根据历史环境要素的规模、用途、现状、周边条件等,以有效防止历史环境要素被破坏为目的而划定。

4.2.3村域保护区划1.村域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

同上。

2.村域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3.村域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4.2.4保护区划管理规定与控制要求1.保护范围管理规定:

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针对村落的具体情况制订。

2.建设控制区管理规定:

4.2.5保护区划成果1.村落保护区划图。

2.村域保护区划图。

3.分区管理规定与控制要求4.3保护措施4.3.1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措施1.措施与要求

(1)应对村域范围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自然环境等提出保护要求;

应对村落所处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植被种类及分布、传统农作物种类及分布等提出保护要求。

(2)生态修复:

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山体、河道、植被等进行生态修复。

(3)整治改造:

对自然景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采取整治、改造或拆除措施,拆除后应进行生态修复。

2.成果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规划图4.3.2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措施1.措施与要求

(1)保护村落传统范围与轮廓:

村庄建设不能无序蔓延、新建区应与核心区有景观隔离或缓冲措施。

(2)保护村落传统肌理与风貌:

维持各街巷河道的分布、走向、宽度、空间节点等不得改变;

保护街巷河道的传统风貌,包括其界面、铺装材质与形式等。

河道治理时,应保持原有驳岸、古桥、码头等历史环境要素,不应裁弯取直、硬化河岸,确实需要新建的驳岸、桥梁、码头等应尽量采用传统形式和材料,道路河道两岸建构筑物的高度、形式、风貌及沿河两岸设置的各种设施等应与景观保持协调。

4.3.3传统建筑保护措施1.措施与要求

(1)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保护。

(2)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保护并改善设施。

(3)传统风貌建筑:

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要求采取维护、修缮、整治等措施并改善设施。

(4)其他建筑:

根据对村落风貌的影响程度,分采取保留、整治、改造等措施。

2.成果传统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4.3.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措施1.措施与要求根据历史环境要素的不同类型,参照上述建筑物及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措施与要求,根据具体类型与周边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保护规划成果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图1、原则上各历史环境要素均应加以妥当的保护,除非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村庄建设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否则不应拆毁、消除。

2、对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加以保护,采取现状维护、考古发掘、局部恢复、全部恢复等措施。

3、对一般的历史环境要素,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景观改造等措施,但应限定改造的方式和方法,维护其乡村特征。

4.3.5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1.措施与要求

(1)分级保护:

根据非物质文化调查与特征分析,按其传承程度划分为良好、一般、濒危三个等级,作为制定相关保护措施的依据。

(2)场所与线路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包括活动的主要路线、建筑、空间进行保护,不应随意占用、变更。

(3)实物与材料保护:

对于需要相关原材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保证相关原材料的生产、制作、储存等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以保障传统的材料、工艺能够继续传承。

(4)传承人的保护:

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传统技能的工匠、手工艺者等予以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5)设立非物质文化传承馆:

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必要时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所及对有关实物进行保护的要求,在适当地点设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场所或展陈设施。

2.成果非物质文化场所、线路保护规划图1、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场所、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2、传统文化空间、线路的保护规划应对属于传统村落的民俗节庆以及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场地、活动线路进行系统研究,包括节日时如何形成庆典气氛、场地氛围与自然及人工环境之间有何关联、节庆场地在平常如何使用与维护、节庆与场地在村落生活与村民精神中的地位与角色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空间、线路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

应避免随意扩大或压缩文化空间、随意将节庆场地硬化、简单模仿邻近村落、传统文化商业化等行为。

4.4宣传教育4.4.1对象与要求1.对象

(1)村民:

应对村民进行长期的宣传与教育,使其能了解村落的价值,明确保护的对象和要求,调动其积极参与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并掌握一定的保护技能。

(2)大众:

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等。

2.要求

(1)所有宣传与教育的内容,均应建立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避免以错误的信息误导村民和大众。

(2)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制作相应的宣传与教育材料。

4.4.2内容1.传统村落的各项价值。

2.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与要求。

3.保护与发展的技能。

4.4.3途径1.现场展示

(1)村落本身。

(2)展览室、陈列馆等。

(3)各要素的现场说明牌等。

2.传统媒体

(1)宣传册页。

(2)出版物。

3.新媒体

(1)互联网站。

(2)微博微信等。

4.5保护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4.1制度保障1.村民公约。

2.咨询制度:

村民、政府、专家共同参与的制度,持续的研究与修正机制。

3.巡视督查、反馈和报告制度。

4.应急预案。

4.4.2组织与人力保障1.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组织。

2.保护监督人员、资源调查记录人员。

3.工匠与手工艺者。

4.专业技术人员。

4.4.3资金保障4.6保护项目4.5.1近期(5年)项目1.主要项目

(1)抢救性项目:

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的抢救项目。

(2)防治性项目:

对已经或可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造成威胁的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防治措施。

(3)人居环境改善的近期建设项目。

2.分年度实施计划3.资金估算

(1)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