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004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经济圈汇报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合、淮两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城市建设、经济、文化、交通、旅游和环保六个一体化,在农业、林业、商务、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签署了区域商贸、外经贸、旅游、信息化、司法行政等10个方面的合作协议。

合、巢两市签署了合肥市与巢湖市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建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逐步实现“四同四联”,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科教同兴、环境同治,以及产业联动、市场联体、旅游联线、信息联通等。

协议确定了八方面合作重点,涉及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作、环境共治、科教交流、市场统一、信息同享、应急协同等方面。

合肥市与六安市主动加强与圈内的沟通协调,签订了关于加强工业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与淮南市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框架协议、加强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等多项框架协议,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推进通信同城化。

整合各市信息资源,积极推动圈内通信同城化,促进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

目前,已完成六安、巢湖、淮南三市广电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前期调研工作。

3、加强合作交流,建设统一市场体系。

合肥市在区域合作中承诺做到“四个率先”:

率先落实合作机制,率先优化发展环境,率先建设基础设施,率先推进产业对接。

六安市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在汽车零部件、旅游合作、蔬菜供应等方面找准切入点,启动一批项目,加强区域内产业合作。

巢湖市提出在工业产业、城市建设、科教和人才、基础设施、旅游、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合肥经济圈进行对接。

积极推进企业间合作与交流。

合肥的江汽集团、丰乐种业、百大集团、徽商集团、商之都等一批工商业企业到六安、巢湖、淮南投资发展。

合肥供水集团成功并购巢湖自来水企业,并积极参与六安自来水项目招标洽谈。

2006年以来,合肥企业到巢湖投资项目达480个,到位资金亿元,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旅游开发、商贸流通、旧城改造和城市公用事业。

合肥专业商品批发市场40左右的商品销往淮南、六安、巢湖及所属各县。

合肥与六安、巢湖共建蔬菜产销基地,目前已达到1万亩,与六安签署了新建供肥蔬菜基地的协议,同淮南市签订了农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巢湖市一些企业也积极利用合肥的创业平台,到合肥投资发展。

富煌集团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安徽富煌和利时科技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1500万元,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

努力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圈内5市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互联,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互通,市场准入资质、标准、认证、检测互认。

举办省会经济圈发展论坛,编制出版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2008-2009)”等。

4、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公路方面。

合淮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六安至潜山、六安至武汉、阜阳至六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蚌埠至淮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速马鞍山至巢湖段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合肥至新桥机场快速连接线年内开工建设,寿县至新桥机场快速连接线已经立项。

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铁路方面。

合肥至南京、合肥至武汉铁路建成通车,合肥至淮南至蚌埠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合肥至黄山至福州铁路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能源运输通道阜阳至六安铁路开工建设,庐江至铜陵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淮南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可研已经铁道部批复。

合肥至淮南、合肥至六安近期可通过在建合蚌客运专线和已建成通车的合武铁路,实现城际客运功能,合肥至巢湖可通过规划建设的商丘至阜阳至合肥至芜湖铁路实现城际客运功能。

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合肥南客站近期将开工建设,合肥火车站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航空枢纽方面。

4E级新桥国际机场开工建设。

航道及港口方面。

裕溪口船闸工程加快建设,巢湖复线船闸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合裕线航道整治项目建议书即将批复;

巢湖港巢城港区建成投入使用,和县郑蒲万吨级深水港区可研报告已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合肥港综合码头年内可建成投入使用,派河港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5、加强环境治理,推动节能减排。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合肥经济圈内共有38个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项目获得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场及管网完善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工业污染治理等。

特别是合肥市四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巢湖沿岸(庐江段)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流域河道坡岸的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推进合肥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合肥市把12个巢湖综合治理项目列入合肥市委、市政府重点调度项目,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力争到明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不让一滴城市生产、生活污水进入南淝河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

目前在建、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32亿元;

合肥城市流入巢湖最大的河南淝河流域河道已全面实施截污。

6、培育壮大经济圈内优势产业。

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合肥经济圈工业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国债支持。

2008年5月以来,合肥、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市向国家发改委争取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亿元用于30个工业项目建设。

二是合理安排“三高”资金。

2008、2009年共为以上各市安排“三高”资金2300万元,重点支持制造业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发展。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合肥江汽轿车、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美的白电基地、巢湖赢浦金龙水泥熟料线、淮南淮化合成氨老系统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或基本建成;

合肥熔安动力、大陆轮胎、三洋产业园、巢湖无为华谊煤化工基地、盘景水泥熟料线、桐城鸿润羽绒加工等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

合肥中盐化工基地、六安应流核电站泵阀精铸件等新项目开工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积极谋划合肥江淮万国重卡及发动机、淮南煤化一体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重大工业项目。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鼓励支持合肥市高校到圈内城市设立分校及分支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一批高校,已与六安、巢湖、淮南的企业开展了合作。

7、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方面。

争取中央投资加上地方配套共9695万元,开工建设了12所中等职业学校;

争取中央投资11758万元,开工建设了105所农村初中。

充分利用省统筹资金加上项目单位配套,加强安徽大学211工程、合肥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院校建设,促进了经济圈内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巢湖市引进合肥工业大学设立二级学院,总投资亿元,在校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

卫生方面。

争取中央投资24120万元,积极推进圈内的重点中医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等191个项目建设,健全了区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文化方面。

投资4258万元,开工建设了146所乡镇综合文化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旅游方面。

编制了旅游建设项目规划,重点建设环巢湖、大别山等旅游基础设施。

今年已争取中央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1500万元,开工建设了天堂寨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近期,又报送了环巢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88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补助200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26850万元,主要建设滨湖旅游观光大道、清淤河道、护坡、绿化、景点展览陈列等。

目前,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四市旅游合作机制已经形成,共建线路、联合促销、客源互动等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淮南与合肥签订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编制了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共同举办了中国淮南桃花草莓节、合肥滨湖旅游文化节,召开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发展推进会,推出了合淮一体旅游线路,编制了合淮旅游地图及指南,发行了合淮互游暨旅游优惠卡,推动了两市市民互游。

淮南与六安签署了六淮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大八公山旅游区。

巢湖与合肥联手打造环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引进合肥等地企业参与温泉开发,先后开工建设了庐江金孔雀度假村、汤池万振逍遥别苑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目前大多数已建成营业。

8、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圈内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已有7家企业共计112亿元企业债券获得核准并成功发行,其中,合肥建投37亿元、淮南矿业15亿元、省能源集团10亿元、合肥海恒10亿元、六安城投15亿元、淮南城投15亿元、合肥鑫城10亿元。

目前,尚有2家企业共计27亿元企业债券申请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待批,分别是合肥高新区科技实业公司15亿元、巢湖建投12亿元。

二是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合肥市金融服务业得到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涵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中介组织等在内的较完备的金融体系,区域性金融中心开始显现。

目前,在肥设立总部的金融机构有7家,国内金融机构在合肥设立的省一级分支机构约30家,各类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

第一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合肥分行正式开业,建设银行总行入股兴泰公司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一)主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两年的磨合成长,合肥经济圈迅猛发展,为安徽加速崛起,实现赶超目标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合肥经济圈已经成为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合肥与各兄弟城市迅速行动,秉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方法途径,构建合肥经济圈工作正扎实有序向前推进。

就合肥市来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了规划编制的对接。

配合省发改委编制了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圈内城市规划一体化开始对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围绕合淮同城化的整体规划和一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如合淮工业走廊问题,是在合淮同城化主目录下的子目录,目前正在有序地推进。

2、加强了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

经济圈要面向国内外开放,加强和全省其他市的交流,特别是加强圈内兄弟市之间统一市场体系的建设。

其中,在经济交流方面,合肥的江汽集团、丰乐种业、百大集团、徽商集团、商之都等一批工商业企业到六安、巢湖、淮南投资发展,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一批高校与六安、巢湖、淮南的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合肥供水集团成功完成了对巢湖自来水项目的并购,积极参与六安自来水项目招标洽谈。

合肥与六安、巢湖共建蔬菜产销基地,目前已达到1万亩,同淮南市签订了农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四市旅游合作机制已经形成,共建线路、联合促销、客源互动等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3、加强同城化进程。

合、淮两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城市建设、经济、文化、交通、旅游和环保六个一体化,在农业、林业、商务、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签署了区域商贸、外经贸、旅游、信息化、司法行政等10个方面的合作协议。

,主动与六安市合肥市加强与圈内各市的沟通协调,签订了关于加强工业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

东向巢湖,合马路改造全面完成,规划并开工建设裕溪路高架桥,正在加快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建设,启动实施合裕及派河航道建设;

环巢湖公路正在积极推进中。

西向六安,合六路出入口改造及合六叶高速建成通车,长江西路高架正在开工建设;

完成合安路改造。

北向淮南,合水路正在全面改造,合淮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

六安、巢湖、淮南三市城区已进入合肥一小时通勤圈范围。

5、产业合作不断优化。

抓住省委、省政府正在推进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的机遇,按照错位发展与互补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机制,推动圈内城市在资源开发、上下游产品衔接、零部件配套、物流对接等领域展开合作。

积极探索圈内城市共建开发园区,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同时,依托合淮、合六、合巢、合安等产业发展轴,打造沿线适合的、有特色的工业或产业走廊。

6、创新能力不断升华。

2008年,经科技部同意,安徽省开始在合肥国家创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基础上,筹建包括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在内的自主创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实验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合肥市的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对合肥深入推进改革,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加快发展的体制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试验区在充分发挥合肥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芜湖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等优势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和蚌埠等市的创新资源整合,可以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建立全省范围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及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和推动以企业创新为重点的高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7、巢湖治理不断推进。

从去年起我市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力争到明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不让一滴城市生产、生活污水进入南淝河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

目前在建、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32亿元;

南淝河左堤加固工程顺利完工;

四里河、二十埠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紧张建设,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工程近期启动,塘西河综合治理截污工程已完工;

职教城、三河污水处理厂陆续完工投入运行,小仓房一期、十五里河等一批污水处理厂等正在加紧推进。

8、科教信息资源逐步共享。

鼓励在肥高校到圈内城市设立分校及分支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一批高校,已与六安、巢湖、淮南的企业开展了科技合作。

整合合肥与兄弟城市的信息资源,积极实施圈内通信同城化,推动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

9、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近年来,合肥金融业逐步发展,已经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基本形成涵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中介组织等在内的较完备的金融体系。

目前,在肥设立总部的金融机构有7家,国内金融机构在肥设立的省一级分支机构约30家,各类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

近年来,伴随着合肥经济跨越发展,合肥金融业发展较快,第一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合肥分行正式开业,建设银行总行入股兴泰公司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1、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趋势,加快构筑经济圈内交通网络一体化,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便捷化、管理智能化,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路方面侧重提升等级、增加容量。

铁路方面侧重解决高速、便捷问题。

争取淮南铁路尽快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合庐铜”电气化铁路早日立项,积极谋划建设合巢城际轻轨,同时主动配合做好京福高速铁路合巢段的线路走向确定,增设忠庙附近的长临河站。

水运方面侧重整治航道、提升通行能力。

加快推进裕溪复线船闸和巢湖闸扩建,提升合肥经济圈通江入海的能力;

推进兆西河整治项目前期工作。

2、加快产业和创新平台对接。

协调、保障合肥中盐化工基地等项目年内顺利开工建设,继续推进熔安动力、大陆轮胎、无为华谊煤化工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江淮万国重卡、淮南煤化一体化、粉煤灰制铝硅体合金等项目前期工作。

谋划发展合肥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指导地方合理规划布局,有针对性的开展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适时编制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和充分发挥合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以合肥为中心,加强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要素连接,承接合肥科教资源的辐射。

重点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间合作,进一步搞好科技项目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享。

鼓励联合办学、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共建教学实验基地。

3、加快治污一体化。

抓紧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

环湖城市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

探索建立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补偿方式,增强全流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继续严格控制重污染行业发展,环湖各市应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减少生活污染排放,加强巢湖治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对湖泊生态湿地的修复与重建,对流入巢湖的河流和沟渠入口处,建设生态湿地。

加快推进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集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沿湖城镇产业实行退二进三,使一批小规模的工业企业从这一区域退出。

4、建立合肥经济圈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制定合肥经济圈发展党政领导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五市定期轮流举办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研究构建合肥经济圈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同时建立五市政府部门会商机制,解决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5、建立决策和咨询工作机制。

由领导小组或五市党政联席会议每年确定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交由五市的研究部门包括省内外的智囊机构开展深入探讨与研究,做到咨询在前,决策在后,推进科学发展、科学决策。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创办合肥经济圈建设简报,不定期刊登反映五市有关合肥经济圈建设的信息、动态,分送相关领导和部门参阅。

尽快设立合肥经济圈建设网站。

6、建立监督、评估、考核制度。

每半年五市要将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情况书面报告领导小组,年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领导小组要在五市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年度规划纲要和意见实施情况报告,分析实施效果,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

5、加大拆“篱”,实现圈内要素自由流通如今,合肥作为中心城市已无可争议,但构建合肥经济圈仍需要区域协同发展。

由于各市行政区划的分割及行政级别的限制,城市之间界限明显,区内城市之间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经济联系、产业关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行政区的限制使资源不能最佳配置。

发展合肥经济圈,首先要淡化行政区,建立健全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实现无障碍流通。

目前,各城市之间还没有实现人、信息、物资无障碍流动。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拆除“行政篱笆”,提升整体竞争力。

6、找准定位,制定较高的目标建设规划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就是要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努力培育具有全省意义的空间增长极,带动全省的跨越式发展。

显然,合肥经济圈的规划应当有世界眼光、安徽特色,既要立足于合肥的实际,又要考虑与南京城市圈和我省马芜铜宜、“两淮一蚌”两大城市带的分工与融合。

规划应当从实质着手,分核心圈、发展圈和影响圈三个层面展开,不仅要有产业、市场、交通、城镇体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还应由行政区区划调整的规划。

2、加强区域内重大产业项目的合作。

主动发挥淮南市煤电优势、六安市制造业优势、合肥市高新技术优势、巢湖市农产品优势等,深化圈内城市间产业水平、垂直分工关系,促进各城市扬长避短,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

以大项目为载体,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联手布点重大项目。

、搭建合肥经济圈融资平台。

建议组建省政府与圈内各市政府共同出资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统一融资平台,按照圈内各市建设的统一规划进行投资。

1、发挥合肥市的主体带动作用。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首位度逐步提升,其支柱产业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符合中心城市集约发展的良好条件。

从历史条件看,合肥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

从技术经济条件看,合肥科教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更适合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建议省里集中必要的资源、项目、财力和政策,把合肥培育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三)合力打造中国合肥旅游“迎春”购物节合肥作为区域性的旅游中心城市,“两节”期间是全省最大的购物消费市场。

为了发挥旅游在三产消费中的拉动作用,整合“合肥经济圈”内的各旅游要素资源,经安徽省旅游局和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将于2010年元月30日至2月7日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主展区)和中国中部花木城(分展区)同时举办2010首届中国合肥旅游“迎春”购物节暨第二届中国(合肥)年货采购大会。

本次展会由安徽省旅游局、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支持,合肥市旅游局、肥西县人民政府、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合肥经济圈”内4市旅游局作为协办单位。

2010首届中国合肥旅游“迎春”购物节暨第二届中国(合肥)年货采购大会的宗旨是推动合肥经济圈旅游一体化;

促进城乡互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展现各地特色商品,打造市民轻松购物平台;

展现“滨湖大城市”的魅力和风采。

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人们在愉快的旅游中轻松购物,将“合肥经济圈”内的名、优、土、特产品尤其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食品汇聚合肥,兄弟城市的人到合肥旅游购物、低价购物、实惠购物、轻松购物,合肥市民在旅游休闲的过程中采购。

为了方便“合肥经济圈”内的广大游客,在元月31日2月7日购物节期间,我市将采用财政补贴的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