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1957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docx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

 

冷却法比热容装置

使用说明书

 

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冷却比较法测固体比热容

一、实验目的

1.用已知固体的比热容测出待测物体的比热容。

2.学习将实验曲线改直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学习一般的热学实验知识。

二、实验仪器

1.固体比热容装置:

标准样品(铝),待测样品(黄铜),加热炉,升降支架等;

2.数字温度计(测温范围0—110℃,分辩率0.06℃);

3.型物理天平;

4.电子秒表;

5.自备(室温)温度计,湿度计,(空盒)气压计,加热炉,支架等。

三、实验原理

1.用牛顿冷却定律,比较求出待测物的比热容。

将待测物体的表面形状,外形尺寸尽量作成与标准物体相一致,在环境温度Tˊ基本相同下,将各物体都加热后撤远加热装置,让各物体都自然冷却并都从T0开始计时。

由于各物体的热容量(等于质量乘比热容)的不同,则温度T随时间t的下降速度就不同,由此就可以用比较法求出待测体物质的比热容。

设标准物体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

则物体的热容量mC乘以下降的温度差△T即为物体散失的热量Q:

Q=mC·△T

(1)

当物体被加温至T0以上(T0+δT)让其在环境温度Tˊ(Tˊ

=

(2)

牛顿发明微积分后总结出的冷却定律为:

=-K(T-Tˊ)(3)

式中K为散热系数,它仅与物体的表面、形状、尺寸、周围的冷却介质相关,负号表示为散热降温、而K为一绝对纯、正、常数。

联立

(2)、(3)有

=-K(T-Tˊ)(4)

取极限后即为

=(T-Tˊ)·(5)

=(6)

积分以后即有

=(7)

A为待定积分常数

∵t=0时,T=T0,

∴A=T0-Tˊ

∴=(8)

或者改为

=(9)

总之,T()为负指数下降函数,从T0逐降于Tˊ并以Tˊ为渐近线。

其物理意义很明显,高温物体自然冷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达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

如图一所示。

对于标准物体,C是已知的,m可用天平事先称出。

所以:

令y=ln(10)T℃

T0

P=(11)

称P为温降系数,于是有P

y=-P•t(12)P1

以y为纵坐标,以t为坐标,即可得

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P,(注意:

因为T′

T≤T0,所以y始终为负值)0t(s)

∴K=mCP(13)图一高温物体的温降曲线

对于待测物体,同样可得出

=(14)

P1=(15)

∵K1=K(16)

∴PmC=P1m1C1(17)

∴C1=(18)

对于待测物体,它可以作到以与标准物体的同样的T0开始计时。

但环境温度T′很难保证一点也不变,即便是在作标准物体的测量时也是如此;

但是T′变化必然是比较小,所以就不难在作数据处理时,将此项影响予以消除,办法如下:

设标准物体因T′有微小的变化,实验终结时的时间为td,环境温度为Td′,则任意时刻t(0≤t≤td)的环境温度可用线性内插的办法求出为:

TS′=T′+(19)

于是与t相应yS为:

yS=(20)

用yS=求出的PS′即为消除了环境影响的值。

同理,可用yS1(t)求出PS1。

∴C1=(21)

若测PS或PS1时,环境温度T′都处于略有上升的情况,则以平均的环境温度按(18)式以前处理数据就可以了。

因为其影响在比较(18式)的计算中,把大部分都消除了。

但是如果一为环境升温,另为环境降温,则只好按(19)——(21)式处理数据了。

在通风采暖,食品加工等专业,T0都比较小,(100℃上,下)上述公式是可以的,但在更高的温度范围内,例如火力发电等专业,T在3~5×102℃范围内的温降变化,牛顿冷却定律就有较大的偏离,此时可用以下的办法予以处理。

2.用实验冷却公式,比较求出待测物的比热容。

散热,大体可分为动能传输和辐射散失两种;动能传输,既可用接触传输,也可用流体(气、液两相)的对流将高温体的分子动能带走。

动能传输损失的热量ΔQ一般都较能满足牛顿冷却定律,但是辐射散失的Δ1Q∝(T4–T′4);(T以绝对温标O值起计算)却远远偏离于牛顿公式。

当温度虽然较高,但不十分高,例如3~5×102℃(或6~8×102K,此处K为绝对温对温标Kirwen)时,人们还是希望沿用牛顿冷却定律的形式作以简单的修正,以便于在工程设计中作计算,称之为实验冷却公式如下:

=-K(T-T′)α(22)

式中,α为由实验得出的指数——简称实验指数。

将(28)式与

(2)式联立,并且取极限以后得

=-K(T-T′)α(23)

解此方程,可以得出

T=(24)

T(t)曲线的形状仍与图

(一)十分相像。

从T0开始下降,向T′渐近。

但是(24)式不便于我们用冷却比较法求出①待测物(体)质的比热容C1和②定出散热的实验指数α。

兹介绍以下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①求C1

设标准物体与待测物体的温降曲线T(t)皆已被测出如图二。

将(23)式改写成为:

=K(T-T′)α(25)

∵K,α为常数T(℃)

∴在同一温度Ti下,(25)式右边为常量,即

各样品的温降曲线的速率虽不相同,但Ti

值却应相同,即热容大的,温降速率慢,

热容小的,温降速率快。

∴有=m1·C1(26)0t(S)

∴C1=(27)图二指定温度下各物体的温降速率

从(27)式可知,虽然各Ti下的,不相同,但其比值却与热容量成反比(26)式。

所以可从T(t),T1(t)曲线求出多个Ti下的C1,i值,然后取平均。

T0

即=(28)

②求冷却的实验指数α

将(25)式写为Tj

-=(T-T′)α10

令y=-(29)T΄

x=(T-T′)(30)0……t(S)

∴y=(31)图三温降速率系列图

式中P如前:

P=,

∴lny=lnp+α·lnx(32)

对另一个待测样品。

过任一温度Tj点,在温降曲线上作截线。

然后,求出,j=1,2,3……n

然后取对数,即得lnyi=ln()=Y1

xj=Tj-T′

lnXj=ln(Tj-T′)=X1(33)100

∴有ln()=lnP1+αln(Tj-T′)(34)

即Y1=lnP1+αX1(35)

Y1(X1)的斜率即为α,而截距即为lnP1,

设lnP=E(36)

∴=eEx

K=mc•eE(37)10-3100101102103

当待测样品的表面形状,几何尺寸与标准

样品相一致时,有K=K1[如(16)式所述式]图四温降速率随温差变化的双对数图

所以有

m1c1eE1=mceE

∴C1=(38)

故实验冷却公式,仍可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与(18)式类似的结果。

其实,复用(36)式于(38)式,则得出的结果,其形式与(18)式完全一样。

(意义略有差别,故(38)式未往下演算写成(18)式)。

(38)式得出的C1值与(28)式得出C1值应当是接近于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是多次(n)实验值平均的结果。

而各个物体的α值也应大体上为一致。

如果用“双对数计算纸”,则将小写的X值和Y值在“双对数计算纸”上直接描点,由斜率即得α,由截距即得E。

如果只有方格坐标纸,则用Y,X值求α,E。

当温差更大,例如T′基本不变下,T0达103℃以上时,则辐射散热起很大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许多新问题(辐射量子等)恕不在此赘述。

在T0<100℃以下,也可用“实验冷却公式”而不是用“牛顿冷却定律”处理实验数据,或者两者都用,或者仅用其中的任一种由各校自己决定。

比热容的传统测法是能量法并规定标准状态下,水的比热容为1,即1克水温度每上升1℃所吸收的能量为1卡路里。

(1Cal/g•℃);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为[(4.176J/(1×10-3kg×K))]=(4176J/Kg•℃)

K——开尔文

其余的物质类比测定如下表:

物质

黄铜

Cu

Pb

Sn

Zn

Fe

Fe

Fe-

比热容

C(Cal/g•℃)

~1(0.999)

0.211

0.0883

0.0919

0.0304

0.051

0.0925

0.107

0.091

0.115

C(J/Kg•℃)

4176

882

369

384

127

213

386

447

380

480

测试温度(℃)

20

20

0

20

20

20

20

20

-80

100

参见:

[日]饭田修一《物理学常用数表》第89页,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四、仪器简介接加热插头

试件

防风筒

温度传感器

 

加热插头

电源插头

 

冷却法固体比热容装置

接温度传感器加热起动加热调节电源开关

图五实验测量装置

1.实验样品的标准样品为铝圆柱,直径和高度皆为5.00×10-2m钻以中心测温孔,下边沿略有楞边以倒立于隔热三角支架上而不致于滑落,加温至110℃后让其在空气的对流中自然冷却,从100℃时开始计时,测T(t)函数关系。

2.电子秒表的精度为0.01秒;每按一下中间的短按键,则其功能为怀表、秒表,调时(分、秒)等不同功能循环显现,当显现为秒表功能后,则按右长键使之开始计时,再按一次就停止计时,停止计时后,按一次左长键则清为0。

本实验用一次开始计时后,多次记录从同一开始时刻的计时功能,其操作办法如下:

秒表为0:

0000显示后,按一次右长键以后(永远不再按右长键!

)当到T1时,则急按一次左长键,测t1秒表显示出X′X.XX值,此时秒表内部还在继续计时,其表现为分、秒的分界冒号点“:

”在不停地闪烁,再按一次左长键则全显走时;到T2时再按一下左长键就停记于t2,依此类推。

最长可记(30.0000)半小时。

其余功能见秒表说明书。

3.数字式温度计为测温度T的直读仪器。

精度为0.06℃。

但每逢0.25,0.50,0.75或1.00℃时都取整(故间或有0.07℃进数的)。

当电炉加热样品至100℃以后,便自动停止加热,此时由于“热惯性”——比喻借用,温度将上升大于100℃,例如125.2℃。

当温度达到110.0℃左右时,移远加热炉,并立即关掉电炉电源!

当温度下降至100.1℃再下跳时即为100.00℃,此时刻即可按一下停表的右长键开始记时,然后按左长键记时间ti(i=1,2,3,………),正式测量T(t)。

如上所述。

建议:

温度每下降0.5℃计一次时间ti,如例题。

可以每下降0.5℃甚至0.25℃(例如两人一组)记录一次时间,或每下降1.0℃计一次时间(例如单独1人作实验),记录表格应事先设计好,并把T值等先行记好,到时候只记一下时间t(显示出)的数字。

然后再按统一的单位(秒)写出t(S)。

测量时间的准确程度是本实验的关键所在。

为防止无序的门窗风对测T的波动影响,特意在样品周围加有遮挡无序风罩子。

罩子本身还有一定的反热辐射的作用,但是仍应避免被测样品附近的取放书本等引起的紊流气流,否则将引起T(t)曲线的热骚动的波折变化。

虽然在T(t)曲线图中不一定能明显查觉,但在用t(s)的数字作dT/dt的计算时就能看出了。

4.待测样品(黄铜柱)的实验条件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