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9355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3 大小:88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1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4.了解文体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新闻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

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交流点拨】导语为第一句话。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点拨】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大部

3.通读课文,口头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二)文本研读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要从中路写起?

何处详写?

何处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

次写西路,略写。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

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三)语言品析

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交流点拨】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交流点拨】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交流点拨】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交流点拨】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1.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

但是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

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交流】电头: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导语:

第一段(除电头外) 主体:

第二段

2.请你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来阐述自己对某种现象的见解或主张。

(150字左右)

【交流】数学课进行到一半时,老师突然快步走向班长。

呀,班长在看课外书!

“作为班长,要带个好头呀!

你要对今天的表现作出深刻的检讨。

”班长从未受过公开批评,脸马上红得像要渗出血来,随即趴在课桌上,肩膀一耸一耸的,任凭老师怎么劝说都不抬头……望着眼前发生的情景,我心里一阵酸楚。

在人生路上,我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夸赞,也需要批评。

夸赞让我们更自信,但有时也能让人自大。

而批评好像良药,虽苦却能治病,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第二课时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绥靖(suí

ng)  阌乡(wé

n)  聿(yù

鄂(è

)豫(yù

2.背景链接

1947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

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

(一)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交流点拨】开头的“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是导语部分,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原因:

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河南基本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回顾课文,找相同点。

(回顾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将两则新闻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交流点拨】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速读课文,找不同点。

(快速阅读两则新闻,将两则新闻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交流点拨】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

纵横挥洒,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学习拟写一句话新闻。

1.拟写一句话新闻方法指导:

(1)中心提取。

提取能反映事实内涵的中心句,这种中心句比较多地存在于导语部分。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新闻材料和语境,适当删减替换。

(2)要素概括。

新闻一般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六个要素。

拟写时可以参照以上要素,按照“什么人(或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加以表述。

2.例题分析: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交流】我国2100多万残疾人有了工作。

(或:

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如果加了“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也算正确。

3.实战训练: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

【交流】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2 芦花荡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

在人们眼中,白洋淀的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

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变换景色各异:

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

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

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

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美丽的白洋淀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1.了解小说情节,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理解小说的主旨。

2.探究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真挚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复述情节品形象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听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孤身一人,可以将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

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舀水(yǎo)  梭(suō)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张皇失措(cuò

(2)多音字注音组词。

  吓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月明风清:

月光明朗,清风微动。

形容美好的月夜。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蹿:

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

倾斜,歪斜。

飒飒:

形容风、雨声。

转弯抹角: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形容路弯弯曲曲;

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作品风格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1982年,作者将其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

4.背景链接

《芦花荡》写于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

故事发生的地点——白洋淀地处河北省中部,共由140余个淀组成,面积336平方千米。

淀中的苇田星罗棋布,芦苇茂密丛生;

淀中水道纵横,共计3000多条。

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冀中抗日军民把白洋淀作为天然的屏障,当作杀敌的好战场。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搜集了一些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5.了解文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按篇幅来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大声朗读全文,讨论填空。

事件: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________,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________。

这是一个________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________的姐妹,这是一群________的鬼子兵。

情感:

这是一份深沉的________情感。

【交流点拨】事件: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这是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这是一份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理清情节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地复述出来。

(提示:

①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交流点拨】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

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负伤的女孩子报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子报了仇。

2.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交流点拨】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护送——挂花——报仇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100字左右。

【交流】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

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

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

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

怎么有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

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

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

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

叫他们头破血流。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第二课时 品析语言悟写法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一)环境赏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旁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交流点拨】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3.作者为什么要把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交流点拨】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漂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这就是“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人物品析

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句段,并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

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

心理描写:

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

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

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

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交流点拨】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

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交流点拨】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小结】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暗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语言精析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短语。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流点拨】1.写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2.运用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3.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芦花荡:

请你描写你所熟悉或观察细致的一个人的外貌,以表现其独特的个性。

(100字左右)

【交流】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像落了一层霜。

他赤着上身,脊背又黑又亮,像是涂上了一层油。

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小腿上布满筋疙瘩,被一条条鼓起的血管连着。

3.蜡 烛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不仅仅只是用来照明,它更多的是用来寄托某种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故事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契(qì

)    柯(kē)    地窖(jià

o)

匍匐(p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拂晓:

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惊扰:

惊动扰乱。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0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2)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同:

用事实说话。

异:

①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②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

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

通讯具体详细。

③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