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18971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课堂笔记Word格式.docx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的;

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是主观的,是对客观的主观映象。

4、实验法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1)优点: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

(2)缺点:

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5、名词解释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

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普通心理学:

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和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后分析以及获得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和创造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指向性:

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的对象。

(2)、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的强度和紧张度。

(3)、指向性体现了注意具有方向的特征,集中性体现了注意具有强度的特征。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可以反映客观事实,而注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

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对心理过程起调节和监督作用。

(三)、注意的外在表现

适应性表现、无关运动地停止、呼吸运动地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含义: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优缺点:

优点—轻松;

缺点—难以持久

(二)、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优点—目的明确,效果好,时间长久

缺点—耗费精力

(三)、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举例:

熟练地阅读课文;

熟练地骑自行车;

妈妈一边打毛线,一边看电视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

狭义—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是指注意保持在统一活动上的时间。

2、影响因素:

(1)主体因素:

对活动意义的理解

对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身体状态

主体意志水平

主题情绪状态

(2)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

(二)、注意的广度

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指注意指向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的分配条件:

(1)、在注意分配条件中,只有一种不熟悉的。

(2)、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

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2、影响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

四、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过滤器学说

代表人物:

布鲁德本特

(二)、注意的衰减学说

美心理学家特雷斯曼

(三)、注意的完全分配学说

(四)、注意的资源分配学说

卡里曼

(五)、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

1、名词解释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2、简述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与运用

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4)、用意志和干扰做斗争

5、以下现象与注意的哪个品质有关(稳定、广度、分配、转移)

一目十行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顾此失彼

万事开头难

对于听课老师,幼儿东张西望,年纪大的儿童则能忘记其存在。

稳定

上完手工课,再上数学课,老师问:

17-9怎么减幼儿答:

从金鱼尾巴剪起。

转移

教师念书上的内容,有人马上找到,有人则较慢。

广度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区别:

(1)感觉是先天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感觉和知觉的意义

1、感知觉是认识过程中的开始阶段,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提供了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是人们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概述

(一)、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1、感受性:

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受的灵敏程度。

2、感受阈限:

是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3、绝对感受阈限:

感觉的阈限的下限,指能产生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

4、绝对感受性:

对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

5、差别感受阈限:

能感受到最小的差异量。

6、差别感受性:

能区别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二)、感觉的变化规律

1、同种感受的变化规律

(1)、适应:

是指在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2)、对比:

指同一感受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受的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1)、含义:

将感知到的刺激的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来反映。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受整体的影响。

感知到事物的局部时,能反映事物的整体。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取决于事物的关键特征。

(2)、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

2、选择性

是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

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意义:

在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保持对客观世界稳定的知觉。

(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学习与经验:

人在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很难判断另一个人的身高——因为缺少经验,没从这个角度看过。

2、观点差异:

小马过河——立场不同

3、动机与需求

感觉:

知觉:

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感受性

感受性:

感觉阈限: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联系:

2)、区别:

3、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这种现象说明感觉的(适应性)。

4、月朗星稀说明感觉的(对比)。

5、以下现象与知觉的哪种特性有关

深色的字采用浅色的背景——选择性

乌云密布,知道要下雨了——理解性

一个人无论正面看,侧面看,都知觉为同一个人——恒常性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概念

1、传统的观点: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

2、信息加工学说的观点: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分类

1、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3、按记忆活动的特点: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记忆结构及加工过程:

↙(提取)

外界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选择性注意遗忘(复述)↗遗忘

在记忆的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存在三个基本过程即编码、储存、检索

编码:

指将外在信息进行形式转变的过程。

储存:

将编码存在于记忆中。

检索:

把加工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查找出来。

2)、感觉记忆:

(1)、编码:

视觉—以视觉为通道的图像形式编码;

听觉—以听觉为通道的声音形式编码。

(2)、存储:

数量—图像的记忆最大是9个。

时间—图像记忆存储时间1秒,声音记忆存储时间4秒。

3)、短时记忆

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2)、编码形式:

A、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

B、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之后向听觉形式过度。

(3)、其影响编码的因素:

A、觉醒状态;

B、组块(论单位:

一个单位也可有多个字)

(4)、短时记忆的储存和遗忘:

A、方法:

复述—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B、短时记忆信息储存时间:

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可保持15-30秒内

(5)、短时记忆的检索

4)、长时记忆

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A、长时记忆的编码以语义编码为主;

B、记忆语言信息中,有时也用声码和形码编码,在非语言信息中,以形码为主。

C、主观组织:

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被试倾向于用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提高记忆效率。

(3)、影响编码的因素:

A、编码的意识状态(有意或自动)

B、记忆任务的性质

(4)、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和遗忘:

①、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A、量的变化:

-量的增多:

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后过一段时间,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于立即测试的保持量。

-量的减少

B、质的改变:

-内容更简练,细节消失

-内容变得完整,合理,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具体,夸张

②、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A、遗忘的一般概念:

对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有困难即遗忘。

遗忘和保持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B、遗忘进程:

德国的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遗忘曲线。

即: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③、影响遗忘的因素:

A、记忆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B、记忆材料的性质

C、记忆材料的数量

D、学习程度

E、材料的序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④、如何与遗忘做斗争——复习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试图记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D、复习多样化

E、活动助于记忆

(5)、长时记忆的检索:

①、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对记忆的事物,当它再出现时能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指对记忆过的事物不再出现时,能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②、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A、联想线索

B、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

C、记忆状态

D、情绪状态

E、回忆场合

③、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

安德森(Anderson)等认为再认相当于决策过程,而回忆包括搜寻过程和决策过程。

再认和回忆不能截然分开。

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

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艾契拉斯(EdithM.Achilles)发现无意义音节、字、寓言等方面,再认比回忆容易2~3倍。

在考试时,是非题与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再认来解答的;

问答题与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回忆来解答的。

仅靠再认还不能作为牢固保持的可靠标准,但要达到回忆的程度,一般则首先要能再认,但又不能停止在再认的水平上。

1、名词解释:

记忆:

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

识记:

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保持:

是记忆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巩固识记,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

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回忆:

是指对记忆过的事物不再出现时,能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再认:

是指对记忆的事物,当它再出现时能认识的过程。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的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用节省法计算出保持和遗忘的数量,绘制的遗忘曲线。

2、试述记忆结构及其加工的过程。

记忆结构及加工过程:

↑↓↓

选择性注意遗忘(复述)↗遗忘

3、试述遗忘的基本规律及现象。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4、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5)、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思维和想象

第一节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是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思考。

2、综合是指将事物有部分结合为整体考虑。

3、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两个方面,分析反映事物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全体,在思维活动中两者是共同参与的。

(二)、比较:

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抽象和概括:

1、抽象:

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出,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2、概括:

是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过程。

(三)、具体化:

将概括的知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的过程,即用实例解释概念。

三、思维的种类

(一)、按思维凭借物(发展早晚顺序)划分,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ex.儿童数数——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和表象。

ex.儿童计算,数手指

3、抽象思维:

概念、判断、推理

(二)、按思维探索目标方向划分,将思维划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集中思维:

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维:

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

(三)、按思维凭借的概念划分,将思维划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四)、按思维直觉性划分,将思维划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

ex.一眼看人,觉得不想亲近。

2、分析思维:

ex.眸不正而心歪。

(五)、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将思维划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二节概念与推理

一、什么是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1、本质属性:

只关注本质属性。

Ex.房屋:

本质属性—居住;

非本质属性—楼层、风格

(二)、概念的范畴:

1、概念的名称

2、概念的定义

3、概念的例证

4、概念属性

5、概念层次

6、概念的属性又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有的正例又称为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的分类:

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一)、概念形成的含义:

1、概念形成:

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进行反复感知,并不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最终概括出某一物质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2、形成过程:

(1)、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2)、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提出假设;

(3)、在特定环境中检验假设;

(4)、将验证的假设予以分析、概括、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5)、将新概念属性推广到其他同类的事物上;

(6)、用语言表达出新概念的属性。

(二)、概念的掌握

1、概念的掌握:

是通过概念的定义直接获得概念。

(1)、途径:

日常交际过程;

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2、概念教学的要点:

(1)、提供必要的感性分析;

(2)、利用变式和反例对概念加以说明;

(3)、突出本质特征,减少非本质特征;

(4)、适时结合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练习)。

三、推理

(一)、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指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为归纳推理,后者为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

(1)三段论推理:

根据一个普遍的原则为前提,从而推演到特殊事例,最后得到一个肯定结论的方法。

(2)线性推理:

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Ex.两前提:

李四比张三高,张三比王五高→李四高于张三高于王五

(3)条件推理:

是人们利用条件和命题进行推理。

Ex.双面卡片,一面数字一面字母。

元音字母的另一面是偶数。

2、归纳推理:

(1)含义:

从观察到的多个事物为依据,归结出一个概括的原则。

Ex.小孩多在一岁时叫妈妈。

(2)特点:

A、推理依据为具体事例,事例之间彼此类似,故又称类推论证。

B、结论只能视为逻辑上的可能性(机率法则),不是绝对的,可能性视样本代表性锁定,又称为归纳推理。

3、捷径推理:

演绎推理遵循程序法则,归纳推理遵循机率法则,在推理思考上,还有第三个法则,即经验法则,在问题情境中个人依据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去推理思考的方法。

Ex.儿童选择题、赌徒谬误

第三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述

(一)、含义和特点

是有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特点:

(1)、问题情境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知如何达到的情况。

Ex.问你姓什么。

(不用进行问题探索)

(2)、当事人觉察到问题的存在。

(3)、问题要适合当事人的认知水平。

(4)、必须与过去的问题有区别。

(二)、问题的种类

1、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ex.下棋

2、界定清楚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ex.清楚:

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模糊:

如何写好一篇课文。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ex.下围棋,会下的人和不会下的人。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审题、问题归类、重现相关知识、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2、问题情境的无关因素

3、问题情境中有关因素的组织

(二)、迁移:

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者是已有问题解决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三)、原型启发:

启发是通过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

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四)、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五)、心理定势:

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六)、情感和动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带有情感和处于某种动机状态,而这些状态又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

(七):

人格:

人格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因。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一)含义:

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特点:

1、既需要发散思维,有需要集中思维

2、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答案

3、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ex.牛顿请客

4、灵感状态ex.阿基米德排水法、苯的分子式

5、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三)心理成分

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集中思维为支持因素,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