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943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Word文档格式.docx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口含煤气管自杀。

  一、悲惨童年,病态性格形成

  童年时期的经验,总是决定性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

一个艺术家的性格也总是为他的艺术气质与生命历程定下基调,这似乎是一种无法抗争超越的宿命。

尽管川端康成在文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可这种成功也并没有改变他一生的悲情色彩。

孤寂、脆弱、忧郁、扭曲的病态性格,让他选择了自杀的不归路去完结人生。

  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是痛苦的,是没有欢笑的。

他于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市北区一个医生家庭,是他父亲川端荣吉,母亲黑田玄子的第二个孩子。

川端康成出生第二年,他的父亲荣吉患肺病去世。

母亲因常年照顾父亲,也感染肺病于次年去世。

从此,3岁的小川端成了孤儿。

父母逝世后,川端康成随祖父母回到了故乡。

这段时间由于祖父母的照顾和疼爱,小川端过上了相对幸福的时光。

可欢乐的日子总短暂!

在小川端7岁时,最疼他的祖母突然猝死。

三年后,一生只见过两次面,年仅15岁的姐姐芳子也去了天国。

祖母、姐姐去世后,10岁的小川端开始了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

命运作弄,更不幸的事发生了!

在川端康成16岁那年,唯一的亲人祖父也因病去世。

祖父一走,川端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

他为此悲叹道:

“啊,我太不幸了,苍天大地将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十六岁的日记》)。

  在所有家人死去后,川端康成寄居在亲戚家。

那些日子里,川端康成有了两个绰号,表兄笑称他是“参加葬礼的名人”,小表妹称他为“殡仪馆先生”。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时遇上亲戚亡故,另一方面是乡村的繁文缛节,由于川端家就只剩他一人,川端康成不得不代表他家出席葬礼。

虽然绰号是开玩笑的产物,但由这些绰号中,我们知道:

川端康成从小不断感受死神的降临,不断体验葬礼的凄凉。

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观念在他幼小的心里过早生了根。

  父母亡故,亲人逝去,家族衰落,这些经历使川端康咸的个性心理发展产生了社会化的阻滞,从而对人生对某些事物具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敏感和独特体验。

这种创伤体验使他产生自卑感和其他变异的心理。

无疑,童年的凄惨体验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作用,并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和情感基调。

这种孤儿气质更是影响他一生,成为他全部创作生涯的潜流。

在《十六岁日记》、《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致父母的信》等作品中,孤儿气质的痕迹无处不在。

  二、初恋失败。

病态性格疯长

  童年悲惨的命运,让川端康成无法承受人世间悲情的重负,加剧了自卑感与孤寂、脆弱性格的形成。

不断失去亲人,这对于一个没成年的孩子来说,是痛苦的,是不堪重负的。

因而他在《十六岁的日记》等作品中,试图寻找一种出口来释放悲情,来减轻悲惨命运与扭曲性格的困扰。

事实证明,这似乎是一种不错的解脱方式。

长大成年后,川端康成恋爱了,也许他幸福人生要开始了。

正如他所说“我没有幸福的理想,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

”(《文学自叙传》)可好景不长,恋爱很快失败。

当孤儿气质遭遇初恋失败悲剧的上演,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也疯长起来。

  1920年,21岁的川端康成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

这一年他遇见了咖啡馆的女招待伊藤初代。

相识后,两个年轻人迅速陷入爱恋中。

为与伊藤初代正式交往,川端康成还邀了同学去女方家里,以征求她养父母的同意。

在获得伊藤初代父母的首肯之后,两个年轻人象征性地订了婚。

这一时期,川端康成为这份甜蜜的爱情欣喜若狂。

可天意弄人,非常事件发生,伊藤初代意外地单方面撕毁婚约。

川端康成的初恋以彻底的失败结束了。

  第一次的恋情,投入最深真情的爱恋以悲剧收场,对这件事,川端康成是无法接受的。

在《脆性的器皿》、《南方之火》、《篝火》、《非常》等作品中,他无奈地描述了失恋的烦恼和哀怨。

很多年以后,他都无法消解失恋的痛苦。

就是跟松林秀子结婚后,伊藤初代再次来找他时,那痛苦的情愫仍然从心灵深处涌了上来。

如流星般一闪即逝的初恋,在川端康成内心留下的是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

这份伤痕使他的孤儿气质更加明显,苦闷、忧郁、哀伤控制着他的整个身心。

胆怯和自卑,使他再也不敢向女性坦然倾吐自己的爱情。

川端康成开始自我压抑,窒息和扭曲,他变得更加孤僻。

  心理学认为:

作家童年或青少年时失去家庭的幸福,或初恋遭遇严重的失败,这种缺失让他们深感痛苦,同时往往也激发他们的意志。

创作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

也就是说,他们的缺失性体验成为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最重“情”的川端康成,却被“情”遗忘了。

深重的苦难让人崇高,让人奋发图强。

这失恋的痛苦遭遇,虽扭曲了他的性格,但也使他在痛苦中新生。

缺失性体验让他在文学创作上开辟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在经历尘世间不断的失望和打击后,他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理想的境界。

《伊豆的舞女》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

小说描写的是高中生“我”与舞女熏子在伊豆汤岛邂逅相遇的故事。

这部作品表现了少男少女纯粹的心灵交流,是没有任何物欲和利欲混杂的纯洁感情。

显而易见,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内心苦闷的曲折表达,文中所描写的情是他渴望的却始终没得到的东西。

  三、无言的死,病态性格早已决定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川端康成的一生,童年时期,不断失去至亲的家人,在悲伤中求生存;

青年时期,又遭遇严重的恋爱悲剧,在痛苦中求发展;

中年时期,结婚多年无孩子,经济拮据,在孤独中建设自己的艺术世界;

晚年以后,为盛名所累,在内心的寂寞无处诉说中走向死亡。

许多痛心的生活遭遇,使他的情绪经常波动,很不安宁,平时完全依靠安眠药过日子,且药量由小到大,得了精神障碍症。

他最后不吃药就难以维持生活,难以维持创作,他的精神负担更加沉重了,对生活感到厌倦了。

  童年孤儿生活经历所造成的空虚感、失落感、自卑感,积淀在川端康成的心理表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社会动荡、个人生活的变故的过程中,逐渐在深层心理上形成一种虚无感。

基于这种虚无哲学的基础,川端康成晚期的几部作品,是以忧郁、感伤、虚无、颓唐为其创作的基调,往往表现为游离于实际,超越于社会生活的常伦,执着于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以心灵的交流为真实,从中追求一种超然的空灵与虚幻的美。

《睡美人》堪称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睡美人》描写的是已丧失了性机能的老人江口与睡美人俱乐部中六个少女的接触(这些少女因吃药而暂时处于无知觉的状态)。

老人在这里一面欣赏,抚慰那些无任何感觉的睡美人,一面回忆过去的人生喜悦。

江口与睡美人之间既无情感交流,也无心灵沟通,完全是单方面的情欲满足,是人性本能的的大暴露。

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长期以来心理上的阴翳的折射,主人公的纵欲行为正是作者长期追求情爱而得不到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这部晚期作品真实展示了川端康成内心灵与肉的冲突,反映出他那被扭曲的灵魂。

自杀在那时已有端倪。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口含煤气管自杀。

这一消息当天就传遍日本。

人们感到有如晴天霹雳,霎时间舆论哗然,文坛受到很大的震动。

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便是无限的话。

  四、结语

  作为一个作家,川端康成是幸运的,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川端康成又是不幸的,他的一生快乐的日子非常少。

早期的家庭悲剧和恋爱悲剧使川端康成内心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

他敏感脆弱,他忧郁悲观,他孤独寂寞,他的灵魂被扭曲,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是他命定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