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804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利用名人效应做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不仅扩大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广告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

感性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要在感性诉求中辅助理性诉求,更全面的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功能,还具有实时交互、延展融合的新特征。

我们在加大电视公益广告播放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节选自《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特点,所以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核心是创意内涵,它决定着广告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流于形式。

C.电视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表现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传播效果。

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时,形式不能呆板,需要更加灵活。

D.我们加大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一定要借助传统媒介,如央视,《人民日报》等,在这方面增加投入,拓展传播渠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内涵,接着采用层进式指出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缺陷,最后为其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B.第五段承接上文,指出拥丰富生活经验和有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凭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可创造出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C.第六段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电视公益广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这一分论点的正确性。

D.最后一段指出加大环保公益广告传播力度的同时,拓展其传播渠道,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实时交互、延展整合的新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难以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迫切需要有创意、有内涵的电视公益广告,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提高其创作的质量,有效地平衡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相关需求。

C.电视环保公益广告要求创意新颖、主题鲜明,其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时,才会有高投入的关注,也会带来更强有力的说服效果。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诉求形式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性诉求的主导地位,全面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寻找穷人

宾炜

这天,某公司的经理老郑到寺里烧香,从佛堂出来时,随手抽了支签,想看看来来的运程。

解签的和尚看着那支签,沉吟良久才缓缓地开口,说老郑明年有血光之灾。

老郑一听就急了,问他可有解法,和尚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一件大善事。

老郑心想,不就是拿钱做善事吗?

……不过。

对象一定要选好。

这天一早,老郑开车去公司。

前面拐弯处突然飞快地跑出来一个背着蛇皮袋的小女孩。

老郑一个急刹车,女孩却停不住脚,一下子撞到了车头上。

老郑忙下车一看,原来是街坊阿贵的小女儿丹丹。

老郑把丹丹扶起来,问她怎么样。

丹丹揉了揉肚子,说:

“郑伯伯,没事了,不痛了。

老郑不放心,拎上装满空瓶子的蛇皮袋,把丹丹送回了家。

阿贵是个下岗工人,老婆是个药罐子,干不了什么重活儿,全靠阿责在外面干苦力养着一家人。

大女儿在上大学,丹丹虽然只有十一岁,可是已经在帮家里挣钱了。

放假的时候,她天天上街捡瓶子。

到了丹丹家,老郑不好意思地对阿贵说了刚才的意外,还当场拿出五百块钱,让阿贵带丹丹上医院检查一下。

他说,有伤的话,他一定负责到底,没事儿的活,这钱就当是给丹丹的零花钱。

阿贵两口子说啥也不肯要。

老郑硬是把钱留下,匆匆走了。

坐上车后,老郑一琢磨,阿贵家虽然困难,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还不是自己要选的资助对象。

又过了一天,老郑从公司开车回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忽然发现邻居老杨叔坐在路边捂着肚子,额头冒汗。

老郑吃了一惊,马上停车下来,问他咋了。

老杨叔说,胃病犯了,偏偏忘了带药。

老郑说:

“快上车,我送您上医院吧。

老杨叔摆摆手:

“不用,不用。

老毛病了,家里还有药,回去吃两粒就行了。

老郑皱了皱眉头,只好把老杨叔送回了家。

临走时,老郑诚恳地说:

“我知道您节俭惯了,可有病千万别食不得花钱。

您这么大岁数了,把钱省着做什么呢?

要是没钱,您就跟我说一声。

”老杨叔呵呵笑着,连连点头:

“行,行。

上了车,老郑不禁摇头苦笑。

他不止一次听老婆唠叨,说老杨叔是个退休老干部,每月光退休金就两千多。

两个儿女又都十分富裕,给老爸的零花钱动不动就是好几千。

他一个人生活,这些钱足够他过十分舒服的小日子了。

但这老头儿一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这不,连看病也不太舍得。

……

这天,老郑刚到家,老婆就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

老杨叔前两天发病,送到医院仅一天就去世了,原来他患的是胃癌!

儿女们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的全部财产只有几百块钱

每个月好几千块呢,也不知这老头到底是怎么花掉的。

老郑感到有点儿意外,不过也只是叹息了一会儿,没放在心上。

一晃过去了半年。

有一天,老郑闲在家上网,一个寻找爱心救助的帖子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个女大学生,家里十分贫困,母亲又常年有病。

为了给母亲治病,她主动退学,回来打工挣钱,每天晚上,她都带着年幼的妹妹在街上捡垃圾。

有人拍下了她们捡垃圾的照片,还跟着姐妹俩去了她们家,又拍了好多照片传到网上。

老郑一张一张地看着,鼻子不由得一阵阵发酸,眼眶也湿润了。

他忽然觉得照片里的场景有些眼熟,再仔细一看,这不是阿贵家吗?

照片上那个小姑娘不是丹丹吗?

原来他家现在这样困难,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啊?

老郑惊讶极了,立马起身出门,向几十米开外的阿贵家走去。

“阿贵,你怎么能让女儿退学呢?

”老郑关切地问。

阿贵长叹一声,说:

“没有办法啊!

老婆的病,也不是轻易能治好的。

每个月都得花钱,不花钱她就支持不下去。

一边是女儿的学业,一边是老婆的命,只能牺牲一头了。

老郑沉吟了一会儿,说道:

“以前见你们不是过得还可以吗?

虽然不宽裕,到底也过得去啊,怎么就……”

“以前……”阿贵露出一脸苦笑,块钱,连老婆的药费都不够,不过还真的能过得去。

现在过不下去了,那是因为,因为……”说到这儿,他忽然泪流满面,哽咽起来,“那是因为老杨叔……不在了啊……”

“什么?

”老郑一怔,十分诧异地望着阿贵。

阿贵突然蹲到地上,双手掩面,放声大哭起来:

“我这个家早该倒了!

这些年来,全是老杨叔在撑着。

女儿能上大学,老婆能治病,碗里能有块肉,都是靠老杨叔……我,我真没用呀,害得老杨叔走的时候,连个棺材钱都没剩下……”

老郑怔怔地听着,傻了一样。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老郑到庙里抽签、和尚解签的情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的缘起,另一方面揭示了老郑行善的动机。

B.“老杨叔呵呵笑着,连连点头”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老杨叔低调行善的特点,又为后文揭开真相暗埋伏笔。

C.小说写老郑寻找资助对象,暗写老杨叔资助阿贵一家,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老杨叔的形象。

D.小说通过老杨叔暗中资助阿贵一家的行为,反映了底层民众真实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品关注疾苦民生的主题。

5.小说结尾部分为什么要写阿贵“女儿能上大学,老婆能治病,碗里能有块肉,都是靠老杨叔”的哭诉?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以“寻找穷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事实上。

成思危的一生。

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

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

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后来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项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

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

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

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

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

“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

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

自强不息。

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

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

”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列关于成思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成思危有一腔爱国之心。

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解放后毅然回国。

B.成思危为人正直、敢于说话。

他发表的有关风险投资的言论曾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C.成思危韧劲十足,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他放弃化工专业转学管理,别人认为这种做法不明智,他最终学有所成。

D.成思危有理想、有抱负。

文中他在三次人生转折面前的选择,充分展现其有着远大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成思危抛弃了在香港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广州,这是他做出的人生第一个选择,与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B.成思危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祖国,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的觉慧一样,进而思想的影响使他充满激情却也不能理智。

C.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D.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

E.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9.成思危“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

“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日:

“是何谓邪?

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

“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常以方镇

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

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

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

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

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自己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

B.刺史,原为巡查的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追加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好言劝说张献甫,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担任东都留守时,李纳士兵路过滑州,贾耽没有采纳手下让李纳士兵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

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他还淳厚有德行,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也看不到他的喜怒。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11分)

过岭①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

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

③这里江南指虔州。

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

“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

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

用《楚辞·

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

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

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15.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固如一死生为虚诞,”这两句暗含着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希望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她的一夜走红在观众中引发了诗词热。

②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③天灾猝不及防,人心终归充满力量。

九寨沟地震中的生死离合和互相救助令人感佩。

④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业余打打台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

⑤山西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旅游日不再免票的行为,使这座扬名三晋的民俗宝地越发像个商人一样锱铢必较。

⑥只因喜爱书画的心思自幼及长愈演愈烈,时或搦管染翰,虽条件简陋也不以为然,勉力为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③⑤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历经8000余年的风风雨雨,粟和黍这些古老的物种及以其为代表的传统耕作系统不但没有灭绝消失,而是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B.从“耕地红线”到“生态红线”,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思想认识飞跃与实践路径创新,而且是对我国国土空间保护的一次拓展和深化。

C.“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它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化互通的基础建设,它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和“路”。

D.在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

著小说涉嫌抄袭的风波尚未平息的时候,又被网友指出该剧涉嫌侵权使用昆曲演员演唱的《牡丹亭》曲调录音。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

“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

“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

地说:

“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小赵偶遇某

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

“令慈身体好吗?

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当是生命个体对外界的最基础的认知。

在我们古人看来,时间是变化的,是动的;

①_____________,于是有了“动静”的观念。

时间的变化是绝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