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175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例子复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的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的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的是哪种,后品尝的是哪种,以免他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3、以为实验者想要测验在学习无意义音节时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效果。

他使用了3个处理组,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条件下。

第一组,在一天的30分钟内练习20个无意义音节;

第二组,连续两天练习相同的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

第三组,连续3天练习这些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

然后,实验使用一个自由回忆测验来评价每组的学习成绩。

3组被试对20个无意义音节的平均回忆量分别为5.2,10,14.6。

3个均数之间在0.01水平上达到统计显著,实验者认为分散练习的效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自变量-练习间隔(3个水平,一天,2天,3天);

因变量,自由回忆的保持量。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3组织间除了学习间隔外,其他条件并不相等,第一组连续时间共30分钟,第二组60分钟,第三组90分钟。

这个因素可能导致被试保持量的差异是由学习累积时间引起,而不是学习间隔。

调整三组练习的总时间,使其相等。

例如第一组一天30分钟连续联系,第二组连续2天每天15分钟练习,第三组连续3天每天10分钟练习。

/补充: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组被试在学习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同,第一组间隔2天,第二组间隔1天,第三组无间隔,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引入了混淆变量,例如第一组被试可能遗忘得更多。

/修改:

改为同样的测验与学习之间的间隔,每组学习之后同样间隔1天再进行测验。

4、一位心理学家想调查大学生失败的原因。

她选取两组学生,一组曾经考试不及格,另一组成绩优异。

他对两组学生进行自尊测验。

结果发现,考试不及格组的自尊低于成绩优异组。

她认为,低自尊是造成大学生失败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低自尊的人很可能成功期望低,在大学里表现出抵抗行为,最终导致失败。

自变量-考试成绩优异/不及格;

因变量-自尊测验分数。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实验得出不及格组与优异组被试的自尊分数差异显著,也不一定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孰因孰果的关系。

也可能是由于考试不及格导致自尊下降。

5、有心理学家设计一个研究,目的是确定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能否让高血压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血压。

这种仪器可以记录每位病人的血压。

病人通过音调会获得自己血压水平的反馈,血压下降时音调降低,升高时音调提高。

实验要求病人尽可能保持音调平稳。

5位高血压病人分别接受10小时反馈。

在这实验过程中,5位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所下降,研究者认为这种方法很成功。

自变量-是否进行生物反馈;

因变量-被试血压变化趋势。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只观察了自变量的一个水平,没有采用控制组,血压下降可能仅是由于被试有意让情绪平稳,而不是因为有生物反馈。

增加控制组,选取与实验组血压水平匹配的被试。

对控制组不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只让他们自己尽量保持血压水平稳定。

经过相同时间的处理后,检验2组血压下降程度的差异。

6、为了测验在学习简单任务时,高驱力的被试要比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快,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进一步提出在学习复杂任务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更快。

实验者对驱力的操作定义是每一个被试在外显焦虑量表上的得分(MAS)。

实验选择20名高焦虑(高驱力)被试,20名低焦虑(低驱力)被试,要求他们学习一项复杂任务,结果低驱力组速度快于高驱力组,于是实验者认为结论证实了假设。

自变量-1)焦虑水平(驱力水平),高/低,2)学习任务,难/易;

因变量-学习速度。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本实验只检验了2种自变量结合4种情况中的2种,不能充分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采用2*2设计,即将20名高焦虑随机分配到难易两种任务中,每组10名,20名低焦虑被试也随机分配到难易2种任务中,每组10名;

焦虑水平高低任务难S1S10S21S30难度易S11S20S31S40另外,若要得出倒U型曲线的数据,应该采用3*3或者更多水平的实验设计。

7、一位调查者想研究这个假设:

被试对因成绩差而受惩罚的恐惧不利于控制行为,即不会对行为控制产生有利影响。

调查者使用一个稳定性测验来测量成绩,在这个测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一根描画针插入一个孔中,同时尽量避免接触到孔的边缘。

每个被试要将描画针插入15个孔内。

主试告诉被试如果他们表现很差就会受到电击,以此来操纵被试的恐惧。

在实验前,主试将一个电击设备绑在被试腿上,在实验中,无论被试表现好坏,主试都不会电击他们。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情况下:

第一组接受50伏电击-中等恐惧条件,第二组接受100伏电击-高等恐惧条件。

最初假设高恐惧被试表现比低恐惧被试差,实际两组均数近似相等。

根据这些数据实验者认为对惩罚的恐惧与行为控制之间相关很小。

自变量-对惩罚的恐惧程度,因变量-行为成绩。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使用无恐惧条件对照组,从而缺少行为成绩的基线数据,不能说明对惩罚的恐惧没有影响行为控制;

2)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可能不合适,即50伏和100伏电击引起的恐惧程度可能相差很小;

3)可能由于任务难度不合适出现天花板效应(太简单)或者地板效应(太难);

4)不同被试可能对50伏电击和100伏电击的恐惧程度可能有很大差别,导致组内被试不同质;

第十实验练习题082007-11-1810:

29最近在看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发现07年统考简答题中实验设计修改那道题就出自这本书上的例子,看来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书上的题目了。

12、最近,在新泽西警察局出现一种联想,人们抱怨在追踪驾驶员时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很高。

根据这种联想向州提出诉讼,试验随即选取在州公园服务的政府工作者作为对照组,宣称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比对照组高18%。

对照组与警察组在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和服务年限上都是匹配的。

样本很大,警察被试283人,公园工作者231人。

这个案子合理吗?

不合理。

使用匹配组的前提是:

1)试验者知道哪种被试特征与因变量高相关,2)可以测得这种被试特征。

本案中因变量为癌症发病率,除与被试的年龄性别等相关外,更主要的是与被试工作的压力以及紧张程度相关,例如警察的工作紧张,压力很大,而公园工作者工作相对轻松得多。

这样看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匹配是无效的,所得到的结论也不能说明癌症发病率高是雷达枪导致。

应该采用不使用雷达枪的警察作为对照组,在工作强度、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匹配。

13、最近一篇报纸文章宣称,“烟糖影响孩子”,买烟糖吃的孩子比不买的孩子在以后更容易染上烟瘾。

调查显示,与不买烟糖的学生相比,至少买过2次烟糖的7年级学生更可能染上烟瘾。

结果如此明显,学校管理者想要禁止销售烟糖,因为他们认为烟糖可引起青少年吸烟。

调查还显示,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者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买烟糖,偶尔试着吸烟。

学校管理者这样的反应合理吗?

不一定合理。

因为孩子吸烟的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由于对父母吸烟行为的社会学习,这一点反映在调查显示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试着吸烟。

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更有可能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吸烟行为,从而导致他们更可能去买烟糖和尝试吸烟。

因此,就是否买烟糖与吸烟可能性的调查没有控制好被试本身学习行为这个额外变量,所得结论可能没有真实的反应烟糖的作用。

11、一组研究者认为在喂养白鼠时每天多加20%的蔗糖,然后训练白鼠在一个有障碍的车轮上跑,这时速度会显著加快。

控制组的白鼠只接受一般喂养。

实验选用100只来自洛克饲养中心(专门经营老鼠赛跑生意)的五月花鼠,随机分成2组,控制组先跑,试验组后跑,第二组跑得比第一组快。

实验证明了假设,在高糖情况下,老鼠有较多的能量。

研究这将这一结果泛化到小学生中,认为应该给他们吃一些加糖的食品。

这个实验问题很多。

1)蔗糖可能成为老鼠跑步的强化物,而不是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如上所述,实验组老鼠接受每天多20%的蔗糖处理,然后在训练中速度明显加快,这显示快跑行为可能是由于蔗糖的强化(老鼠可能更偏爱甜食)产生的。

2)控制组与实验组测试的先后顺序可能影响结果。

控制组50只老鼠先跑,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实验组的老鼠可能因为更多的休息而获得了更多的体能,从而跑出更好的成绩。

3)实验还需要避免类似于罗森塔尔效应之类的影响。

4)在外部效度方面,由于选取的100只老鼠是来自专业赛跑用鼠,他们的结果可能无法推论到一般的老鼠种群中去。

而实验者将其泛化到小学生中,则可能产生更多的错误。

9、为了了解一种实验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实验者使用了一个2*3因素设计。

实验采用2组被试:

(1)新入院的病人,

(2)至少住了2年院的病人。

两组被市以前都没有住院经历。

病人接受3种药物水平的治疗:

每日3/6/9克。

主试将2组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剂量,实验共6组,每组20名被试。

除了控制药物外,主试还要观察病人是否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

2个月后实验发现不管剂量如何,每组中长期住院的病人很少有改善,在3种剂量水平上至少有一半的新病人有所改善。

研究这得出结论,1)这种药物只对新入院的病人有效,对长期住院的病人无效,2)每天3克剂量可以达到最佳药物效果。

1)从被试选择上看,至少入院2年的病人组中,病情严重程度可能要高于新入院组,因为在这2年时间中,与他们同时入院的病情较轻的病人可能已经康复出院了,而留下的都是重症患者。

这就导致2个组的病人在病情这个影响药物效果的关键因素上存在很大差异;

2)对因变量的测量-病人的改善情况,不应该有主试来进行;

3)要采用安慰剂组来排除安慰剂效应;

通过评估病人症状,选取病情相近的被试进行实验,或者在对病情因素进行匹配分组;

实验共采用4组处理-不给处理组,安慰剂组,3/6/9克剂量组;

有不知晓实验目的以及被试分组情况的人员对被试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8、一位实验者选取了20名相信占星术的被试,然后给他们关于前一天的星象,要求他们报告出形象能否准确地预测昨天发生的事情。

实验者通过一个等级量表来获取被试的意见,这个量表包括6个等级,从非常准确到非常不准确。

所有被试都认为星象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于是实验者得出星象具有准确性这一结论。

相信占星术的被试本身就有人为其有准确性的倾向。

实验采用2*2因素设计。

自变量1-被试是否相信占星术,2个水平(信/不信);

自变量2-形象是否正确,2水平(昨天的星象/非昨天的星象)。

10、在临床心理学中存在一个有趣的争议,即精神病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经验造成。

支持后天环境者假设,如果儿童与有精神病的父母一起生活,在以后生活中他们倾向于出现相同的问题。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他选择1000名精神病少年和1000名正常少年作为被试,然后调查每个被市的父母是否患有精神病。

正常组父母中患有精神病的比例不到1%,而精神病组父母中患有精神病的比例高达30%。

根据这个结果,实验者认为精神病不是先天遗传,拥有与精神病父母一起生活的童年经验更容易使一个人变得不正常。

这个实验并没有区分开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与患病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也可能是继承了父母患病的遗传而导致患精神病。

采用2*2设计环境有精神病无精神病遗有精神病AB传无精神病CD因变量为4种情况下儿童患精神病的比例。

分析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哪种起主要作用以及二者交互。

实验练习题102007-12-2121:

22Cooper的表象旋转试验1、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的被试对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实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研究假设: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如果这种表象心理旋转存在,被试判断不同角度的字母“R”是正是反的反应时间将随角度变化。

当字母垂直时(0度),反应时最短;

随旋转角度增加,反应时将增加;

当字母水平(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3、实验设计与实施一、被试选择:

以视力或矫正后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仪器):

不同角度正反R的图片;

三、变量及控制:

三因素混合设计1、自变量:

1)性别:

两个水平,男、女,是被试间变量;

2)字母方向:

两个水平,正R、反R(即镜像),是被试内变量;

3)字母旋转角度:

6个水平,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是被试内变量;

2、因变量:

被试判断字母正反的反应时间。

3、控制变量:

被试视力恒定法控制,选择视力或矫正视力在正常值范围内的被试;

被试疲劳消除法控制,实验过程中适当安排休息,避免因视觉疲劳导致反应时延长;

环境照明恒定法控制,保持实验环境照度恒定;

顺序误差随机法控制,不同旋转角度的图片随机呈现,控制呈现顺序造成的误差;

四、实验程序:

被试按照性别分成两组,组内每名被试都接受全部的实验处理-正反R,各6种角度;

根据相同的指导语,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

要求被试看到图片后,判断是正R还是反R,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

每名被试所要判断的图片随机呈现,在完成全部翻断中适当安排休息;

记录被试判断的反应时间。

4、结果分析正R反R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男女1)分别计算每名被试每种实验处理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2)以旋转角度为横坐标,以反应时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图;

3)对实验数据进行2*2*6混合设计方差分析:

5、预期讨论1)字母在垂直位置(0度或360度)时,无论正反,判断所需的反应时最短;

2)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延长,在水平位置(180度)时最长,曲线两边对称;

3)对不同角度的正反R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角度差异是否显著,对不同角度作多重比较,考察误差来源。

注意实验一朱实验302页:

金志成等(1997)采用正、负启动技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比较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加工机制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方面的差异。

分析:

3*2混合设计自变量:

A三种处理条件:

三种条件为被试内因素。

A1目标重复条件,其中启动显示中的目标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

A2负启动条件,其中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

A3控制条件,其中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均与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无关。

B学生条件:

被试间因素。

B1学困生;

B2学优生。

因变量:

反应时。

目标重复条件负启动条件控制条件学困生RTRTRT学优生RTRTRT统计:

3*2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若交互作用显著,则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目标激活条件下,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异)(负启动条件下,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异)SS总=SSB+SS被试(B)+SSA+SSAB+SSA*被试()结果:

学困生在目标激活方面与学优生虽然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而在分心物抑制方面学困生大大小于学优生,即负启动效应显著小于学优生。

说明,认知不足的特定人群对分心物抑制能力弱,易受分心物的干扰。

注意实验二朱实验287页Johnson和Wilson(1980)设计了一个实验:

研究注意集中和注意分配两种条件下,非靶子词类型对靶子词检测的影响。

在实验中同时研究了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还同时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

在实验中,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各一个词,被试任务是检测事先规定的某一范畴的字词(即靶子词)。

他们所用的靶子词都是双义词,即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词义。

3*2组间设计自变量:

A非靶子词的3种条件:

A1偏向双义词的适当意义条件,例如,非靶子词位“臭的”,因靶子范畴“衣着”,靶子词“sock”的适当意义为“短袜”;

A2偏向双义词的不适当意义的条件,例如,非靶子词位“打击”,靶子词“sock”的另一个意义是“痛击”;

A3中性的词,例如“周二”。

B靶子词呈现方式:

B1靶子词不固定呈现给哪一支耳朵(注意的分配性);

B2靶子词只呈现给左耳,让被试追随左耳(注意的集中性)。

靶子词的检测率%非靶子词不适当中性适当注意集中%注意分配%统计:

3*2组间设计方差分析,交互显著,简单效应(集中条件下非靶子词的作用)(分配条件下非靶子词的作用)。

SS总=SSA+SSB+SSAB+SS单元内结果:

1)在注意分配条件下,适当的非靶子词能够促进对靶子词的检测(检测率高,67%),而不适当的非靶子词则不利于对靶子词的检测(检测率低,46%);

2)在注意集中条件下,虽然检测率均高于分配条件(70%以上),但非靶子词的类型对靶子词的检验不起作用。

解释:

1)分配条件下,资源分配到两耳,所以其中一耳所得到的资源就少一些;

而在集中条件下,被试只追随一耳,所以这一耳所得的资源就多,因而,集中条件下对靶子刺激的检测高于分配条件下的检测率;

2)分配条件下,适当的非靶子词得到语义加工,所以用的资源较多;

而不适当的非靶子词没有得到语义加工,其所用的资源较少,因而在适当非靶子词作用下,对靶子词的检测率高于不适当的非靶子词作用下的检测率。

这些结果都是由于该实验所设计的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不同资源分配造成的。

实验练习题122008-01-0209:

40记忆实验-编码提取范式提取条件AB编码AA-AA-B条件BB-AB-B假设:

如果编码特异性原则成立,那么A-A、B-B条件下(提取条件与编码条件匹配)的结果要好于B-A、A-B条件下(提取条件和编码条件不匹配或匹配差)的结果。

一、ThomsonandTulving1970年实验2(朱实验366页)2*3组间实验1、自变量:

A学习条件,两种,A1学习一系列单词;

A2同样的单词呈现,但每个单词旁边有一个微弱的线索词,不要求被试记住线索,只要注意就够了;

B提取条件,三种,B1没有任何线索提供给被试,要求回忆所学单词;

B2给被试提供微弱的线索;

B3强有力的线索提供给被试,但线索是未学习过的;

回忆概率3、被试:

随机选取6组被试,随机分配到6种实验处理;

提取线索无线索微弱线索强线索学习无0.490.430.68线索微弱0.300.820.234、统计分析:

2因素组间方差分析,若交互显著,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SS总=SSA+SSB+SSAB+SS单元内5、结果分析:

1)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只有微弱的线索,也使回忆成绩达到0.82,是6种条件中最好的;

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没有任何线索,回忆成绩也属中等0.49,好于不匹配结果0.30、0.43和0.23;

2)未学习过的强有力的线索的作用依赖于学习条件而发生变化,当学习时无线索,回忆时提供强有力线索回忆达到0.68,学习时有微弱线索提取时不使用,而用强有力线索,回忆只有0.23,这说明提取线索的作用依赖于学习条件;

3)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微弱线索作用,大于不匹配时强有力线索的作用(0.82、0.68),表明提取线索只有在唤醒最初加工时才有效。

二、HuntandEinstein1981年实验(朱实验367页)2*2*2组间设计1、被试:

随机选取8组被试,随机分配到8种处理中;

2、材料:

关联单词,36个,每6个来自同一概念,如动物;

无关单词36个,但每6个可以在某一属性上形成联系,如6样东西都是绿色;

3、自变量:

A学习材料,2水平,A1关联单词;

A2无关单词;

B加工任务,2水平,B1关系加工,即对单词进行归类;

B2项目加工,即对单词进行喜好评定;

C测验方式,2水平,C1自由回忆;

C2再认。

4、因变量:

测验成绩;

提取条件自由回忆再认关联单词无关单词关联单词无关单词加工关系加工0.420.470.730.89任务项目加工0.480.330.930.915、统计分析:

三因素组间方差分析,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

SS总=SSA+SSB+SSC+SSAB+SSAC+SSBC+SSABC+SS单元内6、假设:

人们相信,学习时归类主要有利于无关单词,因为对这类单词,喜好评定获得的信息是多余的;

相反,喜好评定主要有利于关联单词,因为对这类单词来说,由归类获得的信息是多余信息。

7、结果:

自由回忆时,对关联单词的评定由于归类(0.48、0.42),但相反的结果是,对无关联单词的归类优于评定(0.47、0.33);

再认时,对关联单词的评定由于归类(0.93、0.73)这与自由回忆的结果类似,但对无关单词来说,归类评定结果类似(0.89、0.91),都接近天花板效应,可能存在不明原因。

8、解释:

学习变量(归类、评定)的作用既依赖于学习材料(关联、无关),也依赖于测验(自由回忆、再认)。

实验练习题132008-01-0218:

53记忆实验之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启动/外显)一、朱滢等1989(朱实验379页)2*2*2组内设计1、自变量:

A测验类型:

A1再认;

A2知觉辨认;

B测验间隔时间:

B1半小时;

B27天;

C测验项目类型:

C1学习过的单字;

C2未学过的单字。

正确率。

3、被试:

25名大学生,每名被试都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4、材料:

160个低频汉字。

5、实验程序:

1)学习部分:

每个被试先学习5个缓冲字,然后学习40个单字,再学习5个缓冲字。

休息5min后重复上述程序。

这样共使用20个缓冲字和80个学习用字。

缓冲字对每个被试均相同,目的为了避免系列位置效应,他们不包括在160个实验材料字之中。

2)测验部分:

每个被试学习后半小时连续进行如下测验:

再认A(20旧字、20新字)-知觉辨认B(20新、20旧)-知觉辨认A-再认B每个被试学习后第7天连续进行如下测验:

再认C(20新、20旧)-知觉辨认D(20新、20旧)-知觉辨认C-再认D上述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