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791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Word下载.docx

(3)翻译等级;

(4)文本类型;

(5)不同时期的翻译;

(6)特殊问题。

在这六个方面中,文本类型(或语篇类型)研究的是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中的特殊问题。

Holmes(1987)指出,文学专家和神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翻译问题以及圣经翻译中的文体和语体等复杂的因素;

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科技文献和实用文献的翻译问题。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开花结果,原因是对于语篇、文本和话语等术语和理论一直未有定论。

近年来,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1992:

4-5)。

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描写研究。

描写研究分支是翻译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因为该分支的研究成果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依据。

本文主要探讨描写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approach):

即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参见Bell1991:

27)。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要提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翻译理论似乎为时过早,因为它至少必须具有Bell(1991:

26-27)所说的"

可实验性"

(empiricism)、"

可预测性"

(determinism)、"

简易性"

(parsimony)和"

概括性"

(generality)。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首先阐述语篇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然后简单比较它与传统语言学的异同,进而讨论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以及语篇翻译研究的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

2.关于语篇语言学

"

语篇语言学"

的英文是textlinguistics,但有些学者也用discourseanalysis(语篇分析)或textanalysis(篇章分析)来指这一学科。

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analysis,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则喜欢用textlinguistics(见黄国文2001)。

我国学者对discourseanalysis等术语的翻译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

胡壮麟(1994:

3)认为,"

'

语篇语言学'

或'

语篇分析'

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不对"

、"

语篇分析"

话语分析"

话语语言学"

等进行区分(参见黄国文1988,2001)。

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发展。

例如,社会学家Hymes发表的题为"

TowardsEthnographiesofCommunication"

(1964)一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

语言哲学家Austin(1962),Searle(1969)和Grice(1975)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

Halliday(1973,1985)的功能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参见黄国文2000);

Labov(1972)对语言变异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Sacks,Schegloff&

Jefferson(1974)和Goffman(1976,1979)对会话常规(Conversationnorm)、话轮(Turn)等口头交往的分析揭示了会话的结构规律;

Gumperz&

Hymes(1972)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行为(如讲故事、问候语等)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索了语篇分析的新路子;

Sinclair&

Coulthard(1975)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模式的研究揭示了话段与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的说来,语篇语言学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实际翻译中,已有不少人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参见司显柱2001)。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

形式/结构"

(formal/structural)派的看法:

从结构方面看,"

语篇"

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语篇由句子组成。

一是"

功能"

派的看法:

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

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不是"

大"

与"

小"

的关系;

语篇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

体现"

(realization)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者说句子(形式)体现了语篇(语义)。

3.语言学模式与语篇语言学方法

我们把语言学模式与语篇语言学方法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对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模式与当代语言学翻译研究模式进行比较。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模式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及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学就是其科学的依据之一。

从文献看,苏联的费道罗夫"

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向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发起挑战"

(林煌天主编1997:

172)。

英国的Catford(1965)提出了一个以M.A.K.Halliday的"

阶与范畴语法"

(ScaleandCategoryGrammar)为理论指导的翻译研究模式,书中阐述了语际间的层次转换(level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shifts)问题;

在这个模式中,层次转换指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范畴转换包括语言结构、语言系统、语言单元、语言类别方面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的核心概念是"

对等"

(或"

等值"

)。

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1975)特别强调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并认为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科末萨罗夫还提出把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研究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

翻译语言学。

此外还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及论著相继问世,它们极有可能汇成了一整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参见林煌天主编1997:

172-3页,张美芳1997)。

总的说来,翻译的语言学派视翻译为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把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因此,转换规则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对象,对等/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

正如Neubert&

Shreve(1992:

19)所说的那样,"

语言学模式调查研究词与语言结构的转换潜势,力图建立语际间的对等规则,认为语际间的对等可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实现"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途径)是传统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它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而且还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

情景语境"

(contextofsituation)和"

文化语境"

(contextofculture)。

这种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它的语言体现形式和它的交际功能);

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语言使用(即交际)功能。

根据Neubert&

23)的观点,以传统语言学模式操作的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词及其互不关联的意思开始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这种过程生产出来的译品,很难被目的语读者认同;

而语篇语言学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

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建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如一个个句子)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

Neubert&

Shreve(1992:

24)认为,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的脑子里首先有一个"

虚构的译本"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

对语言的选择受控于译者脑子里的'

虚构译本'

目的语中的资源为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译本提供了材料"

因此,翻译并不仅仅转移原文的意义,而是要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

简言之,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与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的差异至少有三点:

(1)前者的重点在句子,认为意义决定于词与句;

而后者的重点是整个语篇,认为意义通过语言结构来体现;

(2)前者把翻译对等的概念建立在词、句层面上,而后者则认为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

(3)前者的研究对象只是语言,而后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包括"

和"

4.功能的翻译观

从目前的状况看,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都在寻找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框架。

在形式理论与功能理论的选择上,功能理论更加受欢迎,原因主要是它与翻译的目的相吻合,都是从交际的角度出发。

据我们的观察,很多翻译研究者对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情有独钟,他们都试图用这个理论阐释翻译中的问题。

Halliday在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1985)一书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参见黄国文2001)。

在我们看来,比较成功地把Halliday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的研究的著作有:

Hatim&

Mason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Bell的《翻译·

译者·

译论》(Translation,TranslatorandTranslationTheory,1991),Baker的《换言之:

翻译研究课程》(InOtherWords:

ACoursebookonTranslation,1992),Hatim&

Mason的《译者是交际者》(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1997),和Hatim,Basil.的《跨文化交际:

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

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1997)。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

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

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

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这三种功能分别属于Halliday所说的"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见Halliday1985)。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

一是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

一是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

这种选择事实上是在"

逐词译"

意译"

之间做出的选择。

如果选择前者,译文虽然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却有可能被目的语读者批评为"

生硬、晦涩、难懂"

如果选择后者,译文虽然通顺易懂,却又可能被指责?

不准确、不忠实"

无论译者做出哪种选择,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都无法令各方满意。

译者应该怎么办?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就是意义(见黄国文1998)。

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弄清楚翻译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哪些语言形式可以使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功能)得以实现。

在这一点上,Bell(1991)表达过一些很好的看法;

他(Bell1991:

7)通过英国诗人Kipling一首诗中的第一段来给我们提出思考的切入点:

我有六位忠实的仆人,

(他们教我运用我的知识);

他们的名字是:

什么?

为什么?

什么时候?

怎么样?

哪里?

谁?

这首诗中六个问题的每一个都规定了一个(或多个)语篇参数(见图表一):

什么"

指语篇所包含的信息,是信号的意义、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也即语篇的范围(语场)。

为什么"

指信息发送者的意图、语篇问世的目的、言语行为的施为作用等。

什么时候"

所关心的是交际的时间背景。

怎么样"

含有两种意思:

(1)交际者的态度,即语篇的基调(语旨):

严肃的还是轻浮的或是冷讽的;

(2)交际的手段,即语篇方式(语式):

文字的或是非文字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

哪里"

所关心的是交际的地点(语场)?

谁"

指的是交际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了语篇的基调(语旨)。

社会变数语篇范畴语言形式

参与者语旨句法

目的语式

背景语场词汇

图1语篇参数(Bell1991:

9)

语言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包ㄓ镆簟⑽淖帧⒂锓ā⒋驶恪⒂镆宓确矫娴奶卣鳌S镅缘氖褂镁褪谴诱庑┐胩卣飨低持凶鞒鲅≡瘢丛斐隹梢源菀庖宓挠锲A硗猓恳恢钟镅远加衅浞窖蕴卣?

(dialectfeatures)和使用标记(markersoftheuse)。

对于译者来说,了解语言特征,尤其是了解语言的使用标记,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语篇进行分析,而语篇参数是分析的重要依据。

译者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

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和语篇的范围与目的(语场)(参见张美芳2001b)。

译者碰到的问题是与社会因素紧密联系的:

(1)交际者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语篇的目的(功能)选择语篇的表现方式;

(3)语篇所涉及的(发生在社会上某个领域的)事情。

此外,译者还要对两种语言的(语音、文字、句法、词汇、语义的)特征了如指掌,才能根据语篇的参数在语言的特征系统中作出选择,创造出一个和原文等值的语篇来。

语篇语言学者Beaugrande&

Dressler(1981:

3)认为,语篇作为一种"

交际活动"

(communicativeoccurrence),它必须具有七项标准:

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在七项标准中,"

衔接"

连贯"

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实现其它标准的基本手段。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语义概念,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

从这一点看,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它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因此,可以说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参见黄国文1988:

10-11)。

我们认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翻译行动论(包括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内容(参见张美芳2001c)。

在翻译行动论者的著作中,"

意图"

接受"

二词无处不在(见Nord1988,1997;

引自陈德鸿、张南峰主编,2000)。

这些学者认为,可以从语篇制作者或接受者的角度来分析语篇功能。

从制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了解作者意欲透过语篇表现什么意图,因为这意图主宰着语篇制作的策略(如阐释主题、选择修辞手段和语言结构等)(参见张美芳2001c)。

译文的合适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目的或任务,译文并不一定要忠实地模仿原文;

忠实"

于原文只是一种可能的、合理的目的或任务(Vermere1989)。

在很多情况下,"

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语篇的其它标准也很重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都会影响语篇的交际性"

(Beaugrande&

Dressler1981:

3)。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译文:

语法正确,但读起来不通顺。

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达到目的语的语篇标准。

然而,语篇的七项标准在每一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又不尽相同。

因此,译者要根据目的语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意,又自然通顺。

但是,究竟不同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标准?

译者应该如何调整才合理?

这些都是每个翻译研究者需要探讨的问题(参见张美芳2000b)。

5.语篇翻译研究的几个重点

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看,在翻译研究中有几个方面是探讨的重点。

下面我们对它们逐一进行讨论。

5.1重点一:

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形式来体现意义、意图、目的的。

这种用于体现意义的形式既可能是言语性的(verbal),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还可以是非言语性伴随言语性的形式。

例如,要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意义,在汉语中可以说"

请把门关上"

请你把门关上"

请您把门关上"

请把门关上,好吗?

请你把门关上,好吗?

请您把门关上,好吗?

,等等;

在英语中则可以说"

Closethedoor."

Closethedoor,please."

、"

Pleaseclosethedoor."

Canyouclosethedoor?

Willyouclosethedoor?

Wouldyoupleaseclosethedoor?

,等等。

无论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来表达「要求某人关门」这一意义都可以有非言语性的形式伴随。

这些可能被选择的形式除了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基本?

概念"

(命题)意义(ideational/propositionalmeaning)外,它们还因各自牟煌问奖泶锪瞬煌娜思室庖澹╥nterpersonalmeaning)和语篇意义(textualmeaning)。

这三种意义与前面讲的"

语场"

语旨"

语式"

是属于同一类情形的。

就翻译而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既可译为"

Evenacleverhousewifecannotcookamealwithoutrice."

,又可译为"

Evenaclever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

从翻译方法上讲,前者是"

直译"

,后者是"

从翻译策略上讲,前者用了"

异化法"

,后者用的是"

归化法"

如果我们从语篇参数角度考察上述两句译文,便可看出,它们的"

和"

是有差异的。

如果从"

方面考虑,就更能解析它们所传递的不同意义。

5.2重点二:

语篇特征

Shreve(1992)认为,研究翻译模式有七种:

(1)批评模式;

(2)实践模式;

(3)语言学模式;

(4)语篇语言学模式;

(5)社会文化学模式;

(6)计算模式;

(7)心理语言学模式。

对于这七个模式,他们又着重阐述了语篇语言学模式。

他们说,从语篇语言学初露端倪之时起,语言学家就一直在寻找一种导向性原则;

而语篇特征原则(theprincipleoftextuality)至今最具说服力,它把翻译过程、译者对外界的知识和语篇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翻译成品(见Neubert&

Shreve1992:

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