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7695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匠天工》讲解词.docx

《意匠天工》讲解词

意匠天工

——福建传统工艺精品陈列

观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观《意匠天工》陈列。

中国的工艺美术植根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种类繁多,技术精湛,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

福建工艺文化自古闻名,明清时期己成为我国工艺品的重要产区,福州更有“三山艺巧,四海独绝”的美誉。

本陈列以馆藏精品文物为主,重点在于体现福建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

在这里,我们将欣赏到雕刻、漆艺、瓷塑等不同时期又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

第一部份寿山石雕展区

首先,我们参观陈列的第一部份“天遣瑰宝寿山石雕”。

名扬天下的福建寿山石,历来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

它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乡,种类繁多,质地脂润,色泽艳丽,柔而易攻,是名贵的观赏石和雕刻石,分山坑石、水坑石、田坑石等、有两百多个品种,最为典型的有田黃石、芙蓉石、荔枝冻、都成坑石、旗降石、坑头石、高山石、善伯洞石等。

其中田黃石被称为印石之王,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

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又被称为“帝石”,产量稀少、价格极高,古语有谚:

“一两田黄三两金”——这句民间对福建寿山田黄石的评价直观地表现出寿山石的珍贵程度,田黃石的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状,肌理隐现细密的萝卜纹;芙容石的石质极为温润、凝腻,虽然不是很透明,但是因为它“似玉而非玉”的特质,自古以来都倍受文人雅士宠爱。

芙蓉石产量较大,有黃、红、青、白、红花等色彩,其中又以清初将军洞所出白芙蓉石最为珍贵,价值可以和田黃相媲美;荔枝冻石是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品种,它的石材呈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因而得名。

石质晶莹通透,肌理多隐现粗萝卜纹,除了白色之外,荔枝冻也有黃、红、灰等颜色。

都成坑石的石质晶莹、色彩丰富、表里如一。

分白都成、红都成、黃都成、黑都成、花都成以及都成晶等品种,肌理有网状或环状纹,通常有石皮,带红筋,容易与田黃石相混;旗降石的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呈微透明或不透明状,富有光泽、年久不变。

它的色彩丰富,以红、黃、紫、白及两色相间或多色相间为常见,是巧色石雕的首选石料之一;坑头石有白、黃、红、灰、蓝以及黃白相间诸多颜色。

它的石质温润可爱、纯洁通灵、呈透明或半透明状。

以白色居多,白如冰糖,皮多灰黑。

其中通灵而有光泽者,叫作坑头冻,晶莹而无杂质者,叫作坑头晶;高山石是寿山石中较常见的石种,它的石质细而微松,光而通灵,在油中呈质最佳。

高山石的色彩较任何品种的寿山石都要丰富,红、黃、白、灰诸色,或者多色相间,色彩斑斓,广受青睐;善伯洞石的石质温腻脂润,半透明,肌理多含金沙和粉白点,色彩艳丽。

1989年以来发现以来,屡出佳品,为石界所珍视。

寿山石雕是福建最负盛名的工艺品之一,从南北朝开始直到现在,寿山石的雕刻历史已经有1500年之久。

1954年,在福州仓前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有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呈平地卧伏状,是用寿山石中的老岭石雕刻的,型制简易粗犷。

在此后的数年中,又从福州各处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陆续出土一批这一类型的“石猪”。

反映了在当时以寿山石小猪为殉葬品已是南朝的一种普遍习俗。

这些出土于1500年前的南朝墓中的寿山小石猪虽然雕刻得很简单,但是形态逼真,生动有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刻品。

清代,寿山石雕进入昌盛时期。

由于冠盖众石的珍贵石种田黄石的发现,寿山石更是享誉海内外。

这几件田黃印章都是我院馆藏珍品,印钮是寿山石雕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钮头的雕刻题材丰富,有古兽、鱼虫、花果、人物、博古图案等多种类型。

其中古兽是最古老的表现内容之一。

这是清代著名雕刻大师杨璇的印章,他的作品多表现立体的事物,风格圆润丰满;杨璇,名玉璇,生于明崇祯年间,本是福建彰浦人,康熙年间,杨璇到寿山石的故乡福州发展,所刻作品名冠一时,被人形容是“鬼斧神工”。

这件清代白芙蓉石罗汉坐像,用的是可与田黄冻石相比美的上等白芙蓉石,石质极为温润细腻。

雕工更是高妙,人物雕刻神形兼备,线条处理圆润流畅,衣饰刻划精致瑰丽,是一件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作品。

请看这件清代“渔家乐”水晶冻薄意雕刻。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界出现了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流派。

西门派的薄意雕刻艺术最有成就,其风格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枚印章,就是一件杰出的薄意作品,它颜色微黄,纯净细腻,通透灵澈,其透明处几乎可以“隔石观物”,部分肌理隐现萝卜丝纹,这就是冻石中的极品——水晶冻。

水晶冻属水坑石的一种。

水坑石产于寿山溪源头的坑头占之麓,坑洞深遂,开采困难,产量极少。

水坑石多呈透明状,通灵凝脂,富有光泽。

以色相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水晶冻、鱼脑冻、玛瑙冻等,现在民间流传的水坑珍品多为旧物,尤其稀罕。

水晶冻又叫“晶玉”,意为如水晶般剔透,又如玉石般温润,品质居水坑石之魁首,上乘旧作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水晶冻石一般材质不大,这枚印章长6厘米、宽4.6厘米,最厚处仅1.7厘米,像这样大块而质优的水晶冻更是极其罕见,可以与“易金数倍”的田黄相媲美。

在印章的表面上,我们看到了一层很浅的山水人物雕刻,这层雕刻即为“薄意”。

薄意是寿山石雕中一种独特的技法。

它的雕刻层极薄,但创作讲求中国画理和笔墨韵趣,充满诗情画意,可以看成是国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既能肉眼观赏,又可以抚玩摩挲。

寿山石雕为何独创薄意技法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寿山石中的冻石、田黄等名贵石种,价值极高,往往令雕刻的人久久不敢下笔,生怕浪费一点材料;另一方面,再好的石料上也难免有瑕疵,须经特殊的雕刻技艺加以掩饰。

这就为薄意技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天地。

这枚印章的作者林清卿,就是寿山石雕史上最杰出的薄意大师,他的艺术成就,至今仍然是同业后辈们难以逾越的高峰。

就技法而言,寿山石雕可以说是较为多样且齐全的,除了薄意,还有镂雕、圆雕、浮雕、透雕、高浮雕、镶嵌、活链、钮雕等多种技法。

先说镂雕,它是在雕刻中应用镂空的技法加以表现的某些情节和内容,著名雕刻家陈敬祥的《求偶鸡》就是采用镂空技法创作,引起轰动;圆雕又称立体雕,是寿山石雕中最主要的一种表现技法,题材十分广泛,作品可供四面观赏逼真富有立体感;再看浮雕,它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浮雕与圆雕最大的不同是从前而的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

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为“高浮雕”;透雕是浮雕作品中仅保留景物内容,而将其背衬的石料剔除,犹如窗花。

这样技法多运用于插屏之类的雕刻;镶嵌又称为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创作前选择各种颜色的石片,根据预先设计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

最后我们看活链和钮雕技法,提到链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凡是制作链条的石材,都应该细腻而性坚,质纯而杂少;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的作用。

钮雕技法属于“圆雕”范畴,有极其丰富的立体感。

这是红色闽西组雕,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山石雕业更加兴盛,石雕艺人们在继承前人传统技法上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高水平的佳作。

这里展示的三件作品,名为《红色闽西组雕》。

1978年,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闽与古田会议50周年,由郭功森、林发述、王雷庭等七位著名的石雕艺人集体设计、精心创作,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在七块材大色丰的高山石上创作了七组雄伟壮丽的革命圣地作品,被誉为立体的山水画。

请跟随我进入展厅第二部份福建木雕展区“玲珑精巧福建木雕”

木雕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古代木建筑很早就采用大量的斗拱、雀替、隔扇、门窗等木雕制品作装饰。

福建木雕作为一种工艺产品,产生于唐宋之际,清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主要的品种有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金漆木雕等。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

龙眼木雕着重仿古,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黄杨木雕细腻逼真,传神洗练。

这几件黄杨木雕人物,是清末民初福州木雕象园派著名艺人柯世仁的杰作。

他集前辈艺人的传统技法之大成,刀法娴熟,技艺精绝。

雕刻人物形象,造型古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善于表现人物情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滑,色黄温润,有象牙效果,非常适于雕刻人物及小件陈设品。

这件黄杨木雕文昌坐像,端庄儒雅,表情含蓄,感染力强,雕工十分精细到位,是一件极为优秀的木雕作品。

作者谢克章,清乾隆末年南平人,从小爱好雕刻,所雕人物山水花鸟之类,无不形神俱各。

他的作品散存于民间,在晚清时,海外古董商人争相抢购。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

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雕刻工艺相形度势,以天然逼真取胜。

这一组圆雕人物,分别表现了“挖鼻孔”、“掏耳朵”、“捶背”和“打喷涕”四种寻常百姓认为充满快意之事,所以取名为“四快”。

作者充分利用龙眼木多变的姿态和虬根疤节来表现人物肌肉的质感和褴褛的衣裳,宛若天成。

人物造型夸张生动,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金漆木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特色的影响,形成一种木雕流派。

它历史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历史上分潮州和广州两大类,潮州地区最为著名,因而又通称"潮州木雕"。

它的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靠近粤东的一些地方。

所用木材主要是樟木和杉木。

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选材、起草图、凿粗坯、精雕刻、磨光,最后再髹漆贴金。

金漆木雕不但金碧辉煌,还能抗湿防蛀,历久不崩裂,不变形腐朽。

传统的雕刻技法有沉雕、浮雕、圆雕和通雕。

金漆木雕通常是作为建筑或家具的装饰构件而存在的,它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布局均称,刀法繁而不乱。

它的创作题材多取自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动物和花鸟鱼虫等。

金漆木雕特色鲜明,它融合了戏曲、绘画和雕刻的长处,不但可以在一块木料上安排众多的人物,更可以同时雕上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草虫。

它表现野外,常常只用一个山头一棵树;表现天空,则只用一朵云;表现流水,只刻几朵浪花或几条水纹。

它不受自然与现实的限制,也不受什么透视原理的约束,让环境表现服从于突出人物的需要,表现了民间艺人纯朴率真的情感和自由丰富的想象力,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品种。

请进入第三部分“东方神韵德化瓷塑”

福建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这里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它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德化瓷烧制技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宋元时期,德化窑以青白瓷作为生产主流,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古代窑业之林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脚。

明清时期德化瓷业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制瓷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器物的造型艺术、品种、烧制技术、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远超前代。

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

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被西方人士赞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的明珠”,认为是杰出的民间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

明清时期德化塑瓷工艺十分高超,它选用优质的白瓷土为原料,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艺术特点,吸取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风,根据典故传说进行设计,利用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瓷塑八法进行雕塑。

作品以陈设观赏品为主,多为佛像、神仙及人物造型同,具有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其中尤以达摩、观音最为典型。

观音像的脸,丰腴、慈祥,人物的形态刻划生动准确,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韵律。

作品注重人物整体的造型,同时也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德化瓷塑的制作工艺复杂,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具体设计,采用模印、雕塑、镶嵌等不同技法制成,器物内部往往留有工匠的手印痕迹,可以说每一件人物的造型都是唯一的,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近现代发明了注浆成形之后,这类手工制品基本消失了,留传下来的这些明清瓷塑作品更加珍贵。

明代文昌坐像,作者为明代德化窑最杰出的瓷塑大师何朝宗,坐像背部钤有“何朝宗”印。

镜风微坐的文式风貌,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官帽,腰束玉带,右手执玉如意,左手藏于袖内、垂扶于右膝。

人物形象端庄稳重,气韵生动,衣褶线条自然流畅。

您看它上唇的胡子,惟妙惟肖,就象是自己长出来的。

这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塑像时就在它的上唇留了小孔,待上釉烧成后,再将胡须装插于小孔,然后加以粘结而成。

明代观音塑像,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炼,线条飘逸流畅,可谓形神兼备,动静相乘。

釉面光润明亮,白中闪黄,如脂似玉、是典型的“象牙白”。

观音背面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及“宣德”方章。

明代千手佛像,造型别致,华丽无边,让人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

佛跌坐于莲花盘上,双手合于胸前,背部两侧各有八对手臂,掌中各执“杂宝”。

莲盘下为浪座,左右各浮雕一龙对峙,龙背各立一人,作朝拜状。

通体乳白色釉,釉面莹润光亮。

清代达摩立像,造型端庄,清风道骨,器大而优美。

达摩赤足立于浪座之上,衣袂随风飘动,仿佛正乘风渡海,破浪前行。

表情肃穆严峻,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

通体施白釉,浑厚莹润,微微泛青。

清代酱地青花关羽坐像,关羽身着龙袍,头戴幞巾,胸露甲衣,腹饰玉带,足蹬革履。

神态庄严肃穆。

面部嵌有须孔。

通体施酱釉,缀饰白地青花云龙纹,这在德化瓷塑中少见。

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塑艺术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制瓷名家苏学金、许友义等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次荣获国际博览会大奖。

这件童子拜观音像,是苏氏作品。

塑像釉质青中闪白,洁净如玉,衣褶飘带如行云流水,岩石雕镂凹凸奇兀,手法不落俗套,极其工致。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化瓷塑名家辈出,精品如云。

他们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把德化瓷塑工艺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进入展区第四部分“千文万华福州漆艺”

在中国,用漆的历史超过7000年,在漫长的用漆旅程中,中国人创造了福州脱胎漆器这一工艺奇葩,它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品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的创始人是清乾隆时期的漆器艺人沈绍安,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经不断实践,在前人的“夹紵”工艺基础上创制了福州脱胎漆器。

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又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

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了。

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

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它的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采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钿、仿古铜等。

解放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暗花、堆漆浮雕、雕填等多种技法。

您看眼前这批精美大气的脱胎漆器,它们质地轻巧坚固,造型典雅大方,纹彩华美艳丽,器表光亮如镜,装饰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福州脱胎漆器还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而且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

沈绍安的后世子孙继承和发展了祖传髹漆技艺,制作了大量名扬四海的精品,产品广销海内外,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很多精品还进献朝廷,成为清宫珍品。

1910年,沈氏兄弟由于高超的技艺和突出的经商才能,被清朝廷赐封“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这里展出的近代脱胎漆器,都出自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正镐和沈正恂之手。

这组是福州漆画作品。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而是通过艺人们的努力,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画种——漆画。

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推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现在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部分——特色工艺展示区“工致纤巧特色工艺”。

从明清以来,福建就是我国传统工艺品的重点产区,人们素以全省各地绚丽多彩、持久不衰的传统工艺为荣。

在历史的积淀中,除极负盛名的石雕、漆器、木雕、瓷塑外,全省有影响力的传统工艺品种数不胜数。

在此,我们选择福建牙雕、福州软木画、闽南漆线雕作为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向您展示璀璨夺目的工艺之美。

首先我们来看象牙雕刻品,牙雕是我国的特有的工艺品,历史悠久。

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发现象牙雕刻。

自唐代开始已闻名中外,主要功用在于观赏。

明清时期是中国牙雕发展史中的高峰阶段,象牙雕刻品流行全国,宫廷内也设有专门工场,制作供皇家玩赏的牙雕品。

从明朝中叶起,象牙原料的进口和雕刻成品的出口,往往都经过福建,因此福州、漳州等沿海城市的象牙雕刻工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非常迅速。

福建牙雕是继苏州、广州、北京等牙雕流派之后崛起的流派,风格与当地各类雕刻一脉相承,尤其与福建木雕渊源深厚。

嵌牙薄雕和小件圆雕作品,所刻人物比例准确,表情生动传神,衣袂飘动自然,具有福建木雕的传统风格。

这里展示的一组牙雕作品,工艺水平十分高超,以圆雕为主,兼有浮雕等雕刻技艺,技法十分完备。

这件牙雕插屏为清代作品。

在这么一块象牙上雕刻了16个神情各异,活奔乱跳,正在嬉戏玩耍的孩童,他们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天性被生动逼真地刻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心生怜爱。

而中间这棵枝杆虬劲有力、叶蔓婉转多姿、果实累累的葡萄树,又巧妙地将这众多的孩童合理分割,使得作品繁而不乱,错落有致。

整件作品十分精致,体现了作者超乎一般的匠心和技艺。

牙雕虾莲摆件,是民国时期福建优秀民间艺人柯依四的代表作品。

他将一只巨虾和蟹、鲎、鱼、蛙及小虫等众多水族类动物同置于一张叶脉清晰、叶边卷曲的大荷叶上,巨虾触须雕刻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其他水族也都维妙维肖。

整件作品写实生动,情趣盎然。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福州软木画。

软木画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古朴,刻工精细,充满诗情画意。

福州软木画系福州工艺三宝之一,发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福州人独创。

所谓的软木,就是指生长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葡萄酒上的软木塞。

木画艺人利用软木质地松软、色泽典雅,纹理细密宜于用刀等特性。

以刀代笔,巧妙应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等雕刻技法,在方寸之中或在数平米的大画框内生动、完整地雕塑出世界各地风光、名胜古迹、园林景观。

它从传统平面、镜框的样式,逐渐往圆雕、立体的方向发展,把技艺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软木画的手工艺其流程十分严谨、复杂,一幅成功的软木画佳作往往要集中好几个艺人的精心合作才能完成。

具体生产过程为:

首先用专用刀具(大刀、小刀、尖刀等),把软木柴削切成不同厚度的片材;然后用锋利无比的尖小刀,运用圆雕、透雕、浮雕或刻纸等技法将软木簿片刻镂成各种形态的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翎毛虫鱼、山石坛地等小部件;最后根据不同题材需要在特制的造型挂框、屏风或平面或立体组合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软木画艺人采用散点透视、鸟瞰布局等独特手法,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在一个软木画画面中,呈现出“四季同一春”的效果。

作品缩龙成寸、以小见大、意境深邃,深受人们的青睐,也被国际友人赞颂为“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

在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头就有一个软木画的镜头,说明了当时软木画是十分流行的馈赠佳礼。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漆线雕作品。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它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

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立体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反复舂打原材料直至成为如面团一样柔软而富有韧性的泥团;根据作品作画的需要,用手工搓成“漆线”(可搓到比头发还细),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原雕塑上以盘、结、堆、绕的手法进行雕塑,塑造出浮凸的图形;最后再妆金填彩使之成为线条流畅,雕塑精美的漆线雕成品,其中的妆金用的是24K纯金箔。

蔡氏漆线雕工艺尤以制龙见长,粗线盘结而成的龙头苍劲、威武、魄力十足;线条的盘绕堆叠,又将龙的起伏、转折、游走的体态灵动地展示了出来;加之洪波涌现、流云卷舒、使得龙的整体形态流畅而辉煌。

这就是80年代佛像身上的漆线雕工艺,经过蔡氏世代的改造,发展成为如今可以在器具上随意雕画的漆线雕工艺,如花瓶、托盘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宾级礼品。

福建工艺品品种丰富多彩,这里仅仅截取了一小部份,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够给您带来美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