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767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docx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广播影视转型升级的一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广播影视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播影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11年,中国广播影视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公益、提升、转型、融合、创新,共同构成这一年的发展主题。

一2011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新进展和新亮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全国各级广电部门和电台电视台加强宣传管理创新,在把握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品位的审美导向。

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强化导向立台、新闻立台,通过改革创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落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重大主题报道、重大活动报道、主要典型报道、日常报道等方面把握主动权、掌握话语权、扩大正面舆论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1.“走转改”全面展开,新闻宣传创新成效显著

“走转改”是2011年新闻宣传创新的重大举措。

全国各级广电媒体按照“走转改”活动的要求,积极组织编辑记者到基层的火热生活中捕捉新闻素材和内容,并在重要时段推出了一批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或专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中央电视台在4个多月时间里派出400多路报道团队、1000多人次记者,建立了200多个基层联络点;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等近10个频道重要时段推出了《蹲点日记》、《劳动者》、《第一手调查》、《我在基层当干部》等系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广播网、中国广播报等多媒体联动,组织开展了“情牵大乌蒙”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晚间新闻报道》、《北京您早》等栏目中推出《我在基层》专栏。

新闻记者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放平视角、深入探访、原生态表现”的报道方式,展现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产生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深受社会喜爱的新闻报道,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

2.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拓展广度和深度,特色突出

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紧扣重大主题主线,拓展主题宣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特色明显,效果突出。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和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在重要时段推出了《展望“十二五”》、《解码“十二五”》、《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等专栏、系列报道,同时还推出网络版的文字、图片、数据和音视频节目。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陕西、湖南等中共党史上重要事件发生地的12家省级电台,联合推出了《红色信念》大型活动。

为配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通过新闻、专题、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等多种节目样态,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

2011年,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工作,相继推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专门电视栏目,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河北卫视《真心英雄》、重庆卫视《重庆好人》,等等,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贴近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及时准确,引导有力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广播电视媒体坚持“及时、准确、透明、深入”的报道原则,既注重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又注重疏导群众情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7·23”甬温线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面对开放多元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深入现场,及时报道事故情况、跟进救灾进展,进一步提高了广电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及时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情绪。

在甘肃校车事故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多家地方广电媒体均及时报道事故及人员救治情况,并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连续播出多期节目关注幼儿园复课、校车安全制度的建立等问题,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

进一步发挥广电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权威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作用。

4.借力新媒体,形成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交互传播格局

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顺应融合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格局以及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积极调整自身信息传播的基本策略。

一是通过加强日常报道的网络推广,联手网络媒体策划公众活动,全媒体互动直播等方式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二是将网络热点为我所用,进行延伸报道,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三是利用社交媒体,加强与受众互动,增强新闻媒体的贴近性。

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通过央广新媒体推出手机视讯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语言部统一开通微博,开发了移动国际在线苹果客户端软件等,中央电视台利用CCTV手机电视、手机央视网开展各类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策划多种原创互动活动,实现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交相呼应,全面、立体又互动的宣传效果。

全国主要电台电视台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开展微博报道,有力推动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新业务融合发展,形成了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新媒体交互传播的格局。

5.加强宣传管理,促进新闻立台和节目创新

2011年,各级广电部门和电台电视台结合日常管理和专项治理,加强播前管理和播后管理,有力促进了新闻立台和节目创新。

一是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广发〔2011〕83号)。

政策出台后,各上星综合频道新闻类节目明显增加,并开办了30多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建设栏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治理低俗之风。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等手法的通知》(广办发宣字〔2011〕140号)等规定,研究制定了广播电视节目低俗表现的10个认定标准,研究总结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的若干表现等,为加强宣传管理、节目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了收听收看机制,进一步加强节目监管。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全国40%的省级广电行政部门设有专门收听收看机构,有22家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建立了技术平台,基本实现了对辖区内省、地市级广电频率频道的监听监看。

同时,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实现新突破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拓展和深化

2011年,各省(区、市)制定村村通“十二五”规划,全面部署20户以下自然村与新增通电行政村的村村通工作,户户通工程建设启动。

为落实“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补助约35亿元,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与各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确保配套资金到位。

通过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建立完善运维组织机构、创新运维管理手段等,探索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对农频率频道和节目服务逐步纳入各地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得到拓展和深化。

2.农村电影放映实现胶片转数字的根本性转变,农村电影市场供需两旺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47692支,每个乡镇有一套放映设备。

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和观众规模提前并超额完成任务。

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标准从每场100元提高到200元,全年放映812万场,超额完成年度公益放映目标任务。

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影片类型获得极大丰富,商业订购量增长,成为影片版权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1年,流动电影订购平台影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月增50多部影片投放农村市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放映的影片节目。

3.西新工程有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质量和水平,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体系进一步健全

利用有线、无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手段,西新工程加大了对边境和沿海地区的覆盖力度。

2011年,西藏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67%和92.80%,海南省西沙永兴岛调频广播发射台正式开播,实现中央一套和省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在西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的覆盖。

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自制节目能力增强,译制力度加大。

目前,全国已建立起11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分工负责34个语种和方言的电影译制。

新疆开办了445套广播电视节目,力争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拥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广播电视节目。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体系不断健全,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协调发展。

4.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从试点向全国展开

宁夏、河北等试点地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取得重要成果。

宁夏已实现全区直播卫星“户户通”,发展用户近80万户。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技术培训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同步推进,目前,全国28个省(区、市)的1万多个乡镇建立了近2万个企业销售服务网点,覆盖用户超过3700万。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多种传输覆盖技术手段协调发展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为户户通提供了条件。

国家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内蒙古、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开展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

(三)广播影视产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方式酝酿新变革

1.广播影视总收入增长近18%,广告、有线网络、电影票房三驾马车强力拉动

2011年广播电影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达2894.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72%,保持“十一五”以来的基本增长速率(见图0-1),广告、有线网络、电影票房等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图0-12006~2011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总收入及增幅走势

2011年广播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2717.3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

广告收入呈强劲增长态势。

通过结构优化、节目创新、营销创新等途径,广播电视行业广告资源价值不断提升,广告收入实现19%以上大幅增长,达1122.90亿元。

2011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9.43%,用户首次突破2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首次突破1亿户,达11489万户。

2011年有线网络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为16%,与往年持平,收入达563.78亿元。

广告与有线网络收入在广播电视创收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36%和23.78%,仍然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支柱,广告收入比重比上一年上升近半个百分点,网络收入比重比上一年下降半个多百分点,其他收入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电影产业继续高速发展,2011年全年票房超过131亿元,增长近29%。

中国电影城市票房连续9年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全球罕见。

作为票房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跃居全球第三,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

2011年全国生产故事片558部,故事片产量保持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见图0-2)影院建设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加803家影院,截至2012年1月底,已有约9600块银幕,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二。

电影产业格局面临深刻变化,中小成本电影屡创票房奇迹,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火爆吸引境外电影人才、技术、资本进入中国,县级影院建设加快改变“两头大、中间小”市场格局。

图0-22006~2011年全国故事片产量和国内票房增长情况

2.电视内容创作生产数量不断增长,日益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比2010年增加33部257集,同比增长7.57%和1.75%。

2011年,生产现实题材剧共计237部,占比50.53%,超过一半;历史题材剧(包括近代和古代)共计219部,占比46.70%;重大题材共计13部,占比2.77%。

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当下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剧占据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

“红色电视剧”成为荧屏亮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中国1921》、《辛亥革命》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赢得观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1年,中国动画制作机构自主生产的动画片数量大幅增加,全年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435部、26.12万分钟,比2010年的385部、22.05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