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7045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基础练Word文件下载.docx

(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1)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5)村中人告诉(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6)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

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4.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神秘难得;

刘子骥这个真实人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表明人物对桃花源的向往;

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5.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6.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郴州、聊城、重庆、朝阳、荆门、柳州、株洲、德州、安徽】等9地市

(1)斯是陋室 (      )

(2)谈笑有鸿儒 (      )

(3)往来无白丁(      )

(4)无丝竹之乱耳 (      )

(5)无案牍之劳形 (      )

(6)可爱者甚蕃(      )

(7)濯清涟而不妖 (      )

(8)不蔓不枝 (      )

(9)香远益清 (      )

(10)亭亭净植(      )

(11)陶后鲜有闻 (      )

(12)宜乎众矣 (      )

(1)这 

(2)博学的人 (3)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5)使……劳累 (6)(草木)茂盛,文中指繁多 (7)洗 (8)生枝蔓 (9)更,更加 (10)立 (11)少 (12)应当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

何陋之有?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4)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5)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5.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

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6.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比作君子。

表现的品格:

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核 舟 记

【成都、上海、青岛、太原、鄂州、贺州、北京】7地市

(1)罔不因势象形 (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高可二黍许 (      )

(4)中轩敞者为舱 (      )

(5)其两膝相比者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7)佛印绝类弥勒 (      )

(8)诎右臂支船 (      )

(9)珠可历历数也 (      )

(10)其人视端容寂 (      )

(1)无不、全都 

(2)零数 (3)大约 (4)是 (5)靠近 (6)类似 (7)像 (8)弯曲 (9)分明可数的样子 (10)正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5)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6)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4)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袒露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5)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6)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

刻了八扇窗;

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种。

3.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苏轼、鲁直和佛印)的雕像。

4.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

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从本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

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大道之行也

【义乌、铜仁、恩施、宁波】4地市

(1)大道之行也 (      )

(2)选贤与能 (      )

(3)故人不独亲其亲 (      )

(4)男有分(      )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6)故外户而不闭 (      )

(1)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通“举”,选拔 (3)以……为亲

(4)职分,指职业、职守 (5)憎恶 (6)所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可。

(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因此奸邪的谋略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3.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两者非常相似。

两种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  峡

【凉山、温州、咸宁、绥化、柳州、朝阳、襄阳、龙东、安徽、重庆】10地市

(1)略无阙处 (      )

(2)不见曦月 (      )

(3)夏水襄陵 (      )

(4)沿溯阻绝 (      )

(5)或王命急宣 (      )

(6)虽乘奔御风 (      )

(7)不以疾也 (      )

(8)清荣峻茂 (      )

(9)良多趣味 (      )

(10)每至晴初霜旦(      )

(1)通“缺”,中断 

(2)日光,文中指太阳 (3)上 (4)逆流而上

(5)有时 (6)即使 (7)快 (8)树荣(茂盛) (9)实在、确实 (10)早晨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5)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

3.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

(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

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

我会选择在夏天去。

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5.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宿迁、福州、株洲、张家界、台州、沈阳、眉山】7地市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欣然起行 (      )

(4)念无与为乐者 (      )

(5)怀民亦未寝(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消散 

(2)参与,文中指欣赏 (3)高兴的样子 (4)考虑,想到 (5)睡觉 (6)只是

(1)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4)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5.《记承天寺夜游》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做简要说明。

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

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6.请谈一谈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观  潮

【孝感、南昌、陕西、成都】4地市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

(3)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4)随波而逝(      )

(5)吴儿善泅者数百 (      )

(6)争先鼓勇 (      )

(7)皆披发文身 (      )

(8)珠翠罗绮溢目 (      )

(1)景象 

(2)马 (3)的 (4)去,往 (5)善于,擅长 (6)振奋 (7)画着花纹 (8)满,充满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2)同时水面上还有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像踩着平地一样。

(3)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4)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5)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6)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的空地也不容有。

3.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是对上文做形象概括,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呼应首句,又为下文做铺垫。

4.概括第二~四段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水军演习、弄潮表演、观潮情景;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5.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①反对的观点:

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②赞成的观点:

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湖心亭看雪

【泉州、永春、金华、咸宁、南昌、徐州】6地市

(1)是日更定矣 (      )

(2)余拏一小舟 (      )

(3)与余舟一芥(      )

(4)见余,大喜 (      )

(5)及下船 (      )

(6)客此 (      )

(1)这 

(2)撑(船) (3)小草 (4)非常,十分 (5)等到 (6)客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5.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

天地一色;

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