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6786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17.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

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18.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19.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

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

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

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

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φ+бб=23.5sinN’Ф为观测点纬度。

4.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变化规律:

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

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随太阳赤纬上升而上升,在北极圈出现昼现象

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

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5.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

平衡方程:

Q=S'

+DS'

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纬度,海拔,坡度,云

6.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

7.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紫外辐射:

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

可见光辐射:

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

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

日照时间与农业

根据对日长的反应可分三类:

短日照型、长日照型和日中性植物。

短日照品种只有当日长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开花,否则不会开花。

日长越短,发育越快,开花越早,长日照品种则相反

光照度与农业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照,有的则喜阴凉,有的植物阴阳都可以。

第三章(310)

11、名词解释:

容积热容量、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

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日较差:

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温度年较差:

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积温:

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

活动积温:

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12、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

R=P+B+LE

R:

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

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

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

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13、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

14、近地气层和近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温度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P70)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日射型:

白天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愈近地面温度变化愈大。

辐射型:

夜间地面温度最低,温度垂直分布与白天相反,即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上午转变型:

日出以后,地面温度开始上升,土壤上层温度分布迅速转变为日射型,但在下层仍然保持辐射型。

傍晚转变型:

傍晚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射型,但在下层仍保持日射型。

15、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A,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土中温度的日变化与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相比较,浅层土壤温度在一天内也呈连续性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至一定深度后,日较差为零,该深度为土温日不变深度,一般土温日不变深度为40到80厘米,平均为60厘米。

B,土壤温度年变化。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直到一定深度后年较差为零,这个深度为年温不变层深度,它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中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不大,年温不变层深度浅,年较差消失于5到20米处,高纬度地区深,消失于25到30米处。

或: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年变化:

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16. 

比较:

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

水体:

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

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地面:

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17.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

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18、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三基本点的影响:

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农业界限温度:

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9、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

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

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第四章(614)

20、名词解释:

水气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

水汽压:

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

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

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

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露点温度: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降水量:

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蒸发量:

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为降水强度。

水分临界期:

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21、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

土壤蒸发的过程是通过两种不同过程来完成的,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防止蒸发:

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使土壤水分的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第二种过程,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22、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降水形成的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过程:

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称为凝结增大,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称为碰并增大。

23、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

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

晴朗、微风的夜间

24、水分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水分对植物的作用、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对植物的影响)

(1)水分环境的好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在水分的参与下,作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7)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

(8)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第五、六章(615)

25、名词解释

(1)气压:

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2)低压:

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

(3)高压:

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

(4)气压梯度力:

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

(5)地转偏向力:

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6)干绝热变化: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干绝热变化。

(7)大气稳定度:

大气静力稳定度:

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8)季风:

那些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

(9)大气环流:

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

(10)地转风:

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26、单一热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

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快,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

27、季风的形成过程

在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陆温度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从而形成季风。

28、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原因

(1)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

30°

附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

29.解释“通风”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

(1)风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交换,使作物群体内部的空气不断更新,对植株间二氧化碳、温度、水汽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风,还能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2)适当的风速能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

(3)作物的种植结构、密植程度等与通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论何种作物,适度的风力对密植作物群体中水分输送、热量输送及二氧化碳输送都有着中意的条件作用。

(4)风作为载物还对植物花粉受精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七章(614)

30、名词解释:

气团、锋、冷锋、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热带气旋、寒潮

气团:

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适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

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称锋

冷锋: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静止锋:

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气旋:

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反气旋:

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热带气旋:

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寒潮:

大规模的强冷空气。

31、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1)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或称变性西伯利亚气团。

(2)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又称热带太平洋气团。

(3)来自欧洲大陆副热带地区的热带大陆气团,在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有时也可影响到华北。

(4)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又称季风气团,夏季可影响到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的降水。

32、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

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

反气旋的外围往往有锋面存在,为阴雨天气。

气旋的天气特征:

气旋一般为坏天气,为阴雨天气。

33、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和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答:

当副高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江流域7、8月份经常出现的高温酷暑和伏旱。

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出现异于常年的不正常变动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

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

~25°

N,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

34、热带气旋的分类、结构和天气、形成条件

热带气旋是根据接近风暴中心之最高持续风力加以分类的。

分为六类:

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热带气旋的结构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有以下的部分:

地面低压、暖心、中心密集云层区、台风眼、风眼墙、螺旋雨带、外散环流。

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

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

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35、热带气旋的源地、移动路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主要发生在三个海域,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

热带气旋移动路径随季节而有所不同,一般盛夏季节多为西北路径,春秋季多为西移路径和转向路径。

有的在移动过程中有左右摆动、停滞、打转等现象,称为特殊路径或异常路径。

台风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登陆后常造成风灾、洪涝灾和风暴潮,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居全球主要自然灾害之首。

台风的防御和减灾措施主要有:

1.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加强监测预报,修筑完善海堤防风系统,营造沿海防护林,减轻海浪的拍击,保护海堤安全。

2.营造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林网防风效能。

3.台风危害多发区应加强农田排水渠系建设,减小由于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发生机率。

4.采取防风栽培,合理布局作物以避开台风的影响,选择抗风矮秆品种,减轻台风损失。

5.建立相应的防御台风的机构,指定应急和防灾措施。

第八章(310)

36、干旱:

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洪涝:

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冷害:

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度以上(有时甚至20度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是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37、我国干旱的地区分布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

地区分布规律:

黄淮海地区的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和成灾面积的二分之一,是干旱最频繁和最严重的地区;

其次是长江流域和西南。

西北地区降水量稀少,但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受当年降水多少影响不大,干旱次数和面积反而较小。

指标:

气象上通常将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干旱的指标,其中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表示某地某时段内降水量与常年的偏离程度并以此衡量干旱是否发生及干旱的程度。

防御措施:

很多,在课本213页。

38、我国洪涝的分布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

分布规律:

东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云贵、青藏高原,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最少。

其频繁程度与地区降水变率大小及不合理农事活动有关,是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P215.

P219.

39、低温危害的防御措施

措施:

P202、P204、P207

第九章(616)

40、名词解释:

气候:

传统的定义,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

小气候:

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为小气候。

41、气候形成的因素

1、太阳辐射;

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3、下垫面;

4、大气环流

5、人类活动

42、比较:

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海洋性气候特点: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

最冷月和最热月落后大陆性气候一个月,年、日气温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小,太阳辐射弱。

降水丰沛,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

大陆性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

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

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

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

季风气候的特点:

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

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

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最为显著。

地中海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西岸,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周围地区最为鲜明。

43、中国气候特点:

一、季风性显著

二、大陆性强烈(主要表现为:

气温的年、日变化大;

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份,最热月多出现在7月份;

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

春温高于秋温。

第十章(615)

44、病害流行的类型,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病害预测方法

类型: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1)感病寄主植物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4)病原物数量巨大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

预测方法: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45、光照、温度、水分、风对害虫的影响

害虫对光波的反应因种类、性别和虫期而不同,光周期可引起或解除某些害虫滞育。

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发育起着主要作用。

可直接影响害虫生命活动,高温、高湿的梅雨天气,有利于寄生菌繁殖,引起少数害虫寄生菌蔓延,群体密度因而降低。

许多飞翔虫类,常在微风或无风晴朗天气飞行

46、虫害流行的影响因素,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1)影响病虫害的外界环境条件有林分状况、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活动,是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是最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及气流等。

(2)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发生期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

发生量预报是对森林害虫的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等进行预测,确定是否会造成危害和防治与否;

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确定防治范围;

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林木损失程度进行预测,确定有无防治的必要。

47、施用农药与气象条件

农药施用的效果与气温、空气湿度、光照、风向、风速和降水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度、大风、即将下雨时,都不宜施用农药。

第十一章

8.名词解释:

1)气候资源:

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不利的气候条件。

2)农业气候资源: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自然物质和能源。

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是以气候条件来估算的农业生产潜力,即在当地自然的光、热、水等气候因素作用下,假设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和作物群体结构都处于最适状态时,单位面积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4)农业气候指标:

是在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