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6779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4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阔的人生,无尽的语文……………………………………………………………55

养趣以沟通,乐学而享受(自序)

亲爱的同学们,大多数同学都知道高尔基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但是,大家在求知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培养自己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而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觉得很累,或者觉得学习就是“受罪”。

于是乎,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起初还有兴趣,摸着新发下来的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渴望着讲台上语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启发,两三篇课文学下来,也尝到了语文的乐趣;

可往后不知怎么的就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或者因为自己对课文没有感悟或感悟不深,或者因为老师的讲解不是很生动,或者由于一些琐碎的东西需要下功夫;

再往后,成绩下滑,兴趣顿减;

最后以至于对语文彻彻底底地丧失了本来就有的那么一点兴趣,敬而远之了。

  大家看看,我说得对不对?

这是不是你学习语文的真切感受?

(我已经看见了你的愁眉苦脸)这可真是——

  我深深地爱着你呀,

  真想一睹你的芳华!

  可我——

  什么时候才能撩开你的面纱?

  什么时候才能触摸你的秀发?

  其实,每个同学对语文课都有一种原始的兴趣,这就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天然禀赋。

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承担着启发同学们认识美、探索美、鉴赏美的重要任务;

她负载着启迪同学们在一篇篇美文中认识人生、探索人生、创造人生的重要责任;

她还承载着启发同学们感悟语言艺术之妙、探究语言艺术魅力并进而习得语言艺术以表现活泼生命状态的重要职责。

这就是你总在不远处深爱着她,追求着她,她却“美人兮一方”,不容易接近的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打动她的芳心呢?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关键在于培养自己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我这样说,有些同学可能会说:

“你说的地球人都知道哇!

”其实,你并不明白。

任何学科,起初都会有一些兴趣,但那是一种原始的“好奇心”,待到这种“好奇心”失去了,你的兴趣便会悄然消失,剩下的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恶性循环,甚者会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干脆不学了。

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劝同学们千万可不能这样,相反,你要千方百计寻找方法,把自己对某个学科本有的那一份强烈的“好奇心”找回来,并且让这种“好奇心”放大,真正成为你的兴趣——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同学们不禁要问,那怎样才能养成这种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呢?

  在这里,我不想给学们教授更多的方法,也不可能,主要讲一种最切近的对大家最有用的办法。

医学家证明,动脑越多,大脑的沟回就越多,人就越聪明。

再者,学科之间是互补的,理科(自然科学)侧重于为“抽象思维”(也称 

“逻辑思维”),但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辅助,有时还是“形象思维”在起关键作用;

而文科(社会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但也离不开“抽象思维”,离开“抽象思维”有可能会乱了套。

比如,爱因斯坦就说:

“音乐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

”工作的间隙,他经常拉小提琴,以此来推动自己的科学研究。

毛泽东也曾在科学家还未把原子核切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时,就以自己高深的哲学修养预言:

物质可以无限地切分下去。

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作科学报告《物理的挑战》时,也引用了古奥的文言文和杜甫的诗句。

毋庸赘言,各种学科和思维类型是互相沟通的,善学乐学的人,总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结点,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从而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决不是孤立的,何况,语文还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之基础。

数学老师讲到简单逻辑时,向我咨询过“关联词语”的问题;

化学老师阅读教材序言时,感觉到自己对教材中的一段话把握不准,觉得有两层含义,也向我咨询过;

政治试题和历史试题往往采用古诗文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遇到这些古诗文时候,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向我询问问题的更多。

比如,现在的物理新教材中就有一个新词语——佯谬,字典、辞典里也查不到,怎么理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对物理老师做了解释——佯谬就是归谬,是写作议论文时不常采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基本思路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正确,最后根据对方的观点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其实,这种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运用很多,只是现在才在教材里反映出来。

同学们看看,不认真阅读各科教材行么?

学科之间不相互配合行么?

  最起码,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关联,这些科目之间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开来。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自主、探索、互动学习,我想同学们首先应该培养这种学科之间相互沟通、思维互补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你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永远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需要跟那些科目横向联合呢?

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最起码,应该文史哲不分家,也就是与历史、政治相联合。

其实,与语文学习相互关联的科目和艺术门类很多,这里我简要谈谈,在以后的各章里面,我会作出详细的说明。

首先语文学习离不开音乐,诗词原本就是和乐歌唱的“歌词”,不懂得一点行么?

再说了,好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好在现在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新了,课本中选了一些歌词,这大家已经非常明白了。

  其次看看对联,这种体现中华民族审美个性的缩微文学样式,既实用又艺术,是学习语文的“短平快”。

我记得,我给同学们上对联课时,高考试卷中还没有出现有关对联的考查题目呢,那已经是1998—1999年的事情了,这几年高考试卷不是有了么?

课本里不是也选了么?

年年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可是你注意从中学习语文了么?

  再次,语文学习离不开历史、地理。

不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怎能深刻理解《离骚》中诗人那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大胸怀呢?

不晓得战国时期纵横家纵横捭阖的议论风气,我们又怎能深刻领悟贾谊《过秦论》的文风和气质呢?

清楚了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地理形势,我们不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烛之武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下,抛弃个人恩怨,为了郑国的利益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沉着冷静的机智了么?

  还有,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学、电影、电视、戏曲、相声、小品等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品种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

且不说各自的特点,单说他们的语言表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神医喜来乐》中运用了很多的歇后语,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张德福责问师傅喜来乐没有做好榜样:

“师傅,你这是拎着尺子上街——光量别人,不量自己!

”电视剧里,女主角徐帆的一句台词非常生动形象:

我对你的爱,就像十层楼那样倒塌了!

你看——绝不绝?

漂亮不漂亮?

  毋庸赘言,横向联合一定会对你的语文学习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我的聪明的同学,你准备怎么办呢?

你是不是还觉得语文很难接近呢?

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养趣以沟通,乐学而享受!

一、多识鸟兽虫木之名,滋养和谐融通之性

——语文与自然

孔子在《论语·

阳货》里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文学的社会功用:

诗歌可以用来感发人心,使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其他事物(兴);

又能用来考察政事得失(观),还可以使人养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也可以用来指斥时政善恶(怨);

从切身之事来看,可以用来侍奉父母亲戚(侍父);

从大的方面来看,还可以用来侍奉国君(侍君)。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并没有翻译、解说最后一句话。

原因是什么呢?

并不是我疏忽了,而是另有原因。

历来对孔子阐述文学功用的认识大都拘囿于它的社会功用,而忽视了文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进而由自然感发人心的美学功用。

而对于先秦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认识,大都把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归于庄子,这是事实,但并不客观。

其实呢,孔子早在庄子之前就发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且孔子认为这种审美作用是起着决定的和基础性的作用的。

所以孔子先表述了“可以兴”,又以“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收束。

由此可见,孔子对文学的审美作用的表述,确确实实是早于庄子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辨明谁对文学的审美作用阐述得最早,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明白:

多识鸟兽虫木之名,对于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诗经》里的植物就达135中之多,既反映了先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又的确起到了学诗“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的目的;

而且《诗经》里的篇章大都以物比兴,如首篇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雎鸠鸟相和鸣来比喻青年男女互相倾慕之情,含蓄而耐人寻味。

屈原的《离骚》《橘颂》更是将比兴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关系,于此另开一新的传统。

  《诗经》《离骚》以降,这种文学表现手法更是蔚为大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

汉代的五言诗(有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大类)直接继承了“风骚”传统,如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整首诗都以孔雀鸟来比兴,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哀的艺术氛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浓重的抒情色彩;

再如文人五言诗中的《迢迢牵牛星》以星宿来比喻夫妻,也营造了一种凄美、哀伤、中和的意境。

  曹氏父子横空出世,为“建安文学”增添了巨大的声誉。

曹操感于“百草丰茂……星汉灿烂……”,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北方的“刚健博大”之胸怀。

  东晋时期,陶渊明特立独行,隐居田园,开我国田园诗之先河。

他寄情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情景当中,比兴寄托可谓丰矣!

  南北朝时期,对唐代文学影响深远的庾信和鲍照,依然承袭这一传统,兴寄遥深。

如庾信《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托依依惜别之情于大雁,比兴深挚,抒情自然而委婉。

鲍照诗歌亦复如此,请看其《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水乃常见之物,但诗人就在这一常见之物中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漂泊之愁,恰切自然。

  隋唐以及隋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都承继了这一传统并且不断丰富,虽总体上不如前代,亦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文学中因此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或曰“形象”),最著名的当数“松竹梅兰”四君子,皆喻人之品格德操。

其他诸如:

什么春恨、秋悲,什么夏日困聊;

什么大雁叫游子,什么鹧鸪鸣兴替;

什么明月千里寄相思,什么白云悠闲隐逸士;

什么黍离荒凉亡国哀,什么寒蝉凄切忧思来……实在是难以尽数!

  不仅仅是古诗文里面蕴含着这么多的审美意象和艺术传统,就是现代诗文亦不脱此审美习惯,我们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橡树与木棉,一者阳刚,一者柔美,恰好比兴男女,自然圆通而又内涵深蕴地发抒了诗人对于爱情和独立人格的深刻思考。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评论古今,雄视百代,寄兴于“雪”及“雪景”,张目眺远,“抚四海于一瞬”;

驰思飞绪,“观古今于须臾”:

实在是古今词作中的精品。

  古今一脉,这种由鸟兽虫木以至于自然万物的感兴(xīng),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个性。

这是中华文学,也是华夏文化。

不明乎此,阅读古诗文便觉隔膜,便觉生涩。

但愿这篇千把字的文章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并进而激发起同学们亲近自然、感应万物的兴趣,为你的语文学习带来别样的身心体验!

是为结尾。

二、文史互养,乐趣无疆——语文与历史

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与历史课横向联合。

中国古代的学问中,原本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我国,这才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学问。

  同学们也都清楚,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他既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倘若你到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去的话,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拜谒一下“太史祠”,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文史祖宗”。

什么意思呢?

这是对司马迁的伟大文学才华和历史才华的称诵。

其实,几乎一切伟大的历史著作都是文学著作。

班固的《汉书》不是么?

《左传》《战国策》不是么?

《东周列国志》不是么?

还有那么多的评书,比如单前芳的《隋唐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袁阔成的《水浒传》等等,不都是历史么,其实也是文学、文艺、曲艺,说不定你还很喜欢呢。

  再说了,在语文课学习当中,老师竟经常会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是学习古典诗词时,老师经常会说“要知人论世”。

意思是说,要深入的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这首诗词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

反过来说,历史课本里还有我们很多要记忆的名人名言,比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是语文课里要求记忆的内容么?

大家也非常清楚,历史课本里往往引用很多文言文,作为历史佐证。

比如,讲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时,就引用了《韩非子》里的一段话: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这段话不理解怎么学习?

高中同学更觉得棘手的还有历史科高考,往往引用文言文或者诗词,让大家分析材料,看看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问题。

你的文言文功底差,怎样去分析?

怎样去确认?

倘若当初学习历史课认认真真地记忆,认认真真地理解的话,学习历史,回答问题不是很容易么?

学习语文不也省了一些力气么?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呀!

无论翻开高考满分作文,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

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

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

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会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作结论。

比如关于曾国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怎样认识,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少年儿童时期,我们大概会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同样也会把世间的事情分为两类——好事和坏事。

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这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对于一个系统学习各科知识的人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简单地评价一个人。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历史唯物主义”,动态地看待一切人和事。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无疑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

但是《曾国藩家书》是不是就要随着他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而一律归为反动呢?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现代史上,中共产党不是多次与中国民党进行合作么?

世界著名的100篇演讲中,不是还有一篇蒋介石的么?

你看学习历史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它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复杂丰富,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

  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而广泛的“文化”是包括“历史”在内的。

总之一句话:

语文离不开“历史”!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的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飞向更加广阔的历史天空,去收获一份从未有过的、新奇的学习快乐!

三、无声的旋律,悦耳的节奏——语文与音乐

写下这个题目,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学习语文要懂点音乐呢?

语文就是语文,干嘛非要懂点音乐呢?

其实呀,语文学习须臾不可离开音乐!

  首先,语文课本里有大量的古诗文,尤其是古诗词,而诗词本身就非常讲究音乐的,音乐性就是诗词的重要特征。

古时候,诗歌、音乐和舞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为《诗经》作序的大毛苌(chá

ng)有段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这段话的前一层说明诗歌的主要任务是用来抒情言志的,后一层意思是说“诗歌、音乐和舞蹈” 

三者紧密关联。

  作为三贤故里(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的莘莘学子更应该了解的是,三贤之一的白居易有段话也道出了诗歌的这个特征: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意思是说:

诗这个东西呀,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

这里用树来比喻诗中各要素(情感、语言、语音节奏和思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其中的“华”通“花”。

  由此可见,不懂得一点音乐,学习语文就少了一个支撑,最起码对诗文的理解就会肤浅一些、隔膜一些。

从诗文与人体的生理特点来看,诗文是人类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产生出来的一种活动样式,它必然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除了诗歌,一般的文章也是有节律的。

因此学习语文就必然离不开音乐,特别是会学习语文的同学,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暗合着这个规律。

会学习语文的同学,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其次,语文学习离不开音乐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乐坛关系密切。

质量上乘的歌曲,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诗歌诗歌嘛,歌词原本就应该是诗!

这里,我们不用多举例,仅就阎维文的代表作品《母亲》这首歌的歌词作以简单的赏析,我们就会发现,歌词的创作原来与我们语文学习中的诗文作法紧密相关。

请看《母亲》歌词: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这首歌词,分成两个段落,每段有分成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集中笔墨着力渲染母亲日常生活中爱恋子女、关怀后辈的生动细节,在娓娓的叙述中已经渗透着浓浓的感激之情,这就为第二个层次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层次在上个层次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之中。

  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层次母亲的形象只是“点”,而不是“面”,不同于小说中的描写刻画,目的在于塑造好形象,让读者在形象里去体验作者的情思;

而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主要在于“铺叙”,目的在于抒情,即使稍作展开,也只是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

当然了,如果是叙事诗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我们刚刚学过的新教材的第一单元的诗歌是不是都是这种作法?

或者说,是不是这种写法的变形呢?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两岸壮丽的秋景,归结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深邃诘问;

下阕则回忆青年时期的读书成长经历,凝结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的自信乐观。

同学们请看是不是跟《母亲》这首歌词的结构基本一样。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结尾抒情,中间是铺叙景物,当然同时也在融情于景。

唯独戴望舒的《雨巷》全篇都在铺叙意象(想象中的带有喻意的意象),实际也是在抒情。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开首两节、第十节和结尾一节都在直抒胸臆,但是光靠这些,这首诗就实在太单薄了,但是诗人在其他诗节里汪洋恣肆地铺叙生活细节,把对大堰河的深深眷恋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原来诗歌与歌词创作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手法上又是极其相似的。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触类旁通地掌握创作诗歌、歌词的一种通法:

直接抒情(或曰“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铺叙景物或者意象、形象)相结合。

如此说来,语文学习与音乐的关系是不是很大呢?

聪明的同学,我想你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的。

  再次,我们还应该注意优秀的歌词在语言方面给予我们的启发。

歌词作为和乐歌唱的特殊的诗词,它的语言除了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性之外,也很凝练、含蓄,活泼,自由,接近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富于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看八十年代优秀的农村题材系列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中的一首歌词:

生活是一团麻

  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线

  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

  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喔哦哦

  生活像七彩缎

  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

  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

  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

  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哦哦哦哦哦哦

  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歌词把生活做了方方面面地的比喻:

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一根线,疙疙瘩瘩总相连;

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

一杯酒,啜饮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七彩缎,色彩绚烂,却难描画;

一片霞,日子火红,却有寒风苦雨洒;

一条藤,葱绿可人,却总结着几颗苦瓜;

一首歌,本可唱喜悦,却总唱着苦辣年华。

这些比喻,既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恰切地表达了以主人公茂元老汉为核心的剧中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无奈,流泻着抗争。

  毋庸赘言,歌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活泼自由已可见一斑。

聪明的同学,你是不是已经发现,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呢?

但愿我们能够从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寻觅语文学习的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