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676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实验报告.docx

《生物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实验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实验报告.docx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10篇

生物实验报告1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

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

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

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

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

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2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

具体的模式结构:

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比如:

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

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

教师随后提出问题:

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

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

如:

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

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

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

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

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

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

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

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生物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4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实验过程(见书P60)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如果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为什么?

  3.画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到经过0.3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经过清水处理的细胞变化的一系列模式图。

生物实验报告5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见书P47)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

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6

  一、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

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

不得高声说话。

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

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

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

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

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

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

  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

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

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1.实验报告应该在专用的生化实验报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书写。

  2.实验报告的前三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与操作步骤)要求在实验课前预习后撰写,作为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

预习时也要考虑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