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Word下载.docx
《农业推广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学Word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征:
以技术指导为特征的产中培训。
2.广义的农业推广
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广为流传的农业推广概念,它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产品产量已满足或已过剩,市场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主导因素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目标的产物。
广义的农业推广已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
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
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
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即“4H教育”(Hands,Head,Health,Heart)。
以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咨询、培训等手段启发、教育农民,以达到农民的自觉行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3.现代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的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1984年第二版)写道: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狭义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农业推广以“教育”为主要特征,而现代农业推广则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
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
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
三、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农业推广学的概念
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
2.农业推广学的性质
从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实际工作经验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占有主要成分,在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其他社会学科渗透又有重要贡献。
农业推广工作若从其工作内容来讲,主要是农业信息、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应属于自然科学或农业科学。
从其工作过程及形式来看,是研究如何采用干预、试验、示范、教育、沟通等手段来诱发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
农业推广学所要研究的是指组织与教育(或沟通)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讨论农业知识本身。
是研究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又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它的内容还具有农业科学的特性。
因此,农业推广学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3.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
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研究如何向农村传播和扩散新的信息、成果和知识,如何用教育、沟通、干预等的方法促使农民自觉采用创新成果,如何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的一门学科。
4.农业推广学的内容
从农业推广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以及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经验,也广泛吸收了许多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推广的原理:
包括农业的创新扩散,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心理,推广行为,推广沟通,推广教育,推广组织等。
(2)农业推广的方式与方法。
包括集体指导方法,个别指导方法,大众媒体宣传方法等。
(3)农业推广的技能。
主要包括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项目管理,经营服务,语言与演讲,推广工作评价等。
(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包括理论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
四、学习和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目的、意义
1.认识、掌握农业推广的本质和规律我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必须懂得农业推广规律。
否则,就不能从纷杂的农业推广现象中把握它的发展规律。
农业推广的本质规律是农业创新成果的扩散规律和农民的采纳规律。
2.指导我国农业推广实践做农业推广工作必须按农业推广规律办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动的也是低效的。
3.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推广素质与技能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没有经过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的熏陶,毕业到农业推广工作岗位工作后,总有一个不适应期,给工作带来不便。
农业推广的工作成效以人的素质和技能为基础,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推广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过硬的推广技能。
只有掌握了原理、方法和技能,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应对工作。
1.在广义农业推广中针对(
②)的“手、脑、身、心”教育,即“4H”教育。
①农村妇女
②农村青年
③农村老年
④农村儿童
2.狭义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农业推广以“教育”为主要特征,现代农业推广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农业推广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
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2.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
(3)开辟新市场;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3.创新的特性
(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4)可试验性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
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尝试阶段)。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
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已的经验来决定是否采用。
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从创新采用过程可知,一般从认识到采用要经历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对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对于不同的阶段,推广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1.未曾推广过的技术
2.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3.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4.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
5.要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
第二节农业创新的扩散
“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地区的扩散。
一、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在农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社会及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扩散手段的不同,使创新扩散表现为多种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为如下4种方式。
1.传习式扩散方式(世袭式)
2.接力式扩散方式
3.波浪式扩散方式这种扩散方式由科技成果中心将创新成果呈波浪式向四周辐射、扩散,一层一层向周围扩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带面”、“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这是当代农业推广普遍采用的方式。
4.跳跃式扩散方式创新的转移与扩散常常呈跳跃式发展。
即科技成果中心一旦有新的成果和技术,不一定总是按常规顺序向四周一层一层地扩散,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域上的远近界限,直接在同一时间内引进到不同地区。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的过程。
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
图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4个阶段
①突破阶段;
②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③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④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1.突破阶段创新先驱者付出大量心血,背负舆论压力,克服重重阻力,来进行各种试验、评价工作。
他们一旦试验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效果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2.紧要阶段
紧要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
这时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果,如果确实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则这项创新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引起人们更高的重视,扩散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当创新的效果明显时,除了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继续采用外,被称为“早期多数”的这部分农民认为创新有利可图也会积极主动采用。
这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
当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纷纷采用创新时,创新的扩散就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时,个人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被动地“随波逐流”,使得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普及采用,
“后期多数”+“落后者”=从众者。
在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速率曲线上,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故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
农业推广人员应研究掌握创新扩散过程规律,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扩散手段和对不同类型的采用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提高农业创新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一)S型扩散曲线及其成因
l.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
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无限性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时间的有限性,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而某项具体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大量研究表明,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成果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扩散趋势可用S型曲线来表示。
时间为横坐标、以创新采用累计数量(或累计百分数)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
由图1-5可看出,扩散曲线为S型扩散曲线。
图1-5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
2.S型扩散曲线的成因
①一项农业创新刚开始推广时,多数人对它还不太熟悉,很少有人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一开始扩散的比较慢,采用数量也不多;
②当通过试验示范后,看到试验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后,采用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加,使扩散速度加快,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③当采用者数量(或采用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由于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旧成果被新成果逐渐取代,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变小,曲线也就变得逐渐平缓,直到维持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这样便形成了S型曲线(图1-5)。
表示农业创新扩散速率的常态曲线(图1-6)则表明了创新扩散速度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特点。
(图1-6)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在农业推广学中,S型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S扩散理论”。
郝建平等(1989)归纳并系统提出了S扩散理论所包含的农业创新扩散的阶段性规律、时效性规律及交替性规律。
这些规律对指导农业推广工作有较大的作用。
1.阶段性规律及其应用
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征性变化,可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即
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试验示范期发展期推广期交替期
创新引进示范成功推广面积逐渐增加出现衰退迹象推广面积下降
专家认为,一项农业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2.时效性规律及其应用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为创新进入衰退期是必然的,只不过早晚而已,人们无法阻止它的最终衰退,但是可以设法延缓其衰退的速度。
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种“磨损”所致。
主要有: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使用就会被新的创新项目取而代之从而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成果本身的优良特性由于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丧失,从而失去了推广价值,如优良品种的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抗病性的丧失等均为有形磨损。
(3)政策性磨损。
指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变化与调整所造成的农业创新的早衰。
(4)价格磨损。
指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而造成的创新的磨损。
(5)人为磨损。
指由于推广方法不当所造成的磨损。
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推广人员应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①农业创新的时效性说明一项创新的应用时间不是无限的,具有过期失效和过时作废的特点。
②作为推广人员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首先,创新出台后,必须尽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入示范;
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
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特别要防止过早衰退。
其次,把握好推广速度,不能超越推广人员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否则,欲速则不达。
3.交替性规律及其应用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寿命有限,不可能长盛不衰,而新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这就形成了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现象(如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代替平展型玉米品种)。
新旧交替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根据交替性规律,推广工作者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就是说在一项创新尚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积极地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保证创新交替的连续和发展;
也要选择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不早衰),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桥)。
第三节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论述题)
一、经营条件的影响
二、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一般地说,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其采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
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
第三,技术的适用性。
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1.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2.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3.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4.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5.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
6.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7.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农村中,农民的知识、技能、要求、性格、年龄及经历等都对接受创新有影响。
农民的文化程度、求知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技术的钻研、是否善于交流等,都影响创新的采用。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
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
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4.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创新可以是适用技术
②创新也可以是无形的观念
③新技术、新成果就是创新
④创新总是新的东西
2.“S”型农业创新扩散曲线的纵坐标指的是(
①采用创新的农民数
②采用创新的农民累计百分数
③采用创新的当地所有农民数
④
创新者数量
3.8.(
④)扩散方式打破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域上的远近界限,直接在同一时间内引进到不同地区。
①传习式
②波浪式
③接力式
④跳跃式
名词:
创新扩散
简述题:
具体分析比较哪些农业创新技术易被采用和扩散?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概念
一、科技成果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规定: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1.依成果性质分类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社会职能与生产的联系程度,并与科学研究的分类相对应,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科技成果三大类。
2.依据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
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一项成果有无物质载体,既影响该成果的扩散速度和效果,又涉及到推广方式、方法等推广机制的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一般可分为:
物化类有形和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两大类型。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
(1)商品性。
物化类有形成果有较强的商品性。
物化成果本身既有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又有物质含量和一般商品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易于量化,看的见,摸的着,购买者乐于接受。
(2)特异性。
物化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用时有较强的特异性。
(3)时效性。
任何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都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必将代替旧的成果。
2.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1)生态区域性。
(2)效果的不稳定性。
(3)综合性和相关性。
(4)不可逆转的时序性。
(5)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二、科技成果转化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
狭义的转化是指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
本章所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狭义的转化,表现形式是把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
1.转化主体。
2.转化客体。
3.转化受体。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
(一)成果质量
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五条:
即成果的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二)转化系统体系建设
1.应用成果产出系统。
2.成果鉴定系统。
3.技术推广系统。
(三)农民需求
(四)政策与资金
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要点)
(简要回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模式。
)
(一)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三)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四)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五)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其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一般可产生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生态经济效益。
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节本增效,二是节本、增产、增效,三是增本增效。
二、生态效益
改善生态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基本效能之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都应考虑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社会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思考题
1.何谓农业科技成果?
它有什么特点?
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4.如何挖掘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
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第一节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民心理
一、农民的群体心理
(一)群体的一般概念
1.群体的概念
概念:
群体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2.群体和特征。
各成员工作上相互联系,心理上彼此意识,感情上交互影响,行为上相互作用,各成员有“我们同属一群”的感受。
(二)农民群体的特征
农民群体既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农民群体的特殊性。
(1)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
农民群体的人数、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接受能力等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需要因地、因时、因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2)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
应用:
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成员间的互助、互教、互学,促进创新在农民群体中的扩散
(3)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
在为农民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在提高信息强度、提高信息传播频率等方面作更多努力。
(4)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要培养科技能手,充分发挥科技能手的作用。
(三)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又叫心理惯性,也称动力定型,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
心理定势可以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也可成为心理阻力。
1.心理定势的类型
心理定势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