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6535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高二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南方中学2017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联考

化学试卷

1.化学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地沟油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的成分与从石油分馏得到的柴油成分不同

B.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以地沟油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的成分为油脂的混合物,从石油分馏得到的柴油成分为多种烃的混合物,成分不同,A正确;B、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硅胶能吸水,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还原性,能防止被氧化变质,B正确;C、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实现“零排放”,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C错误;D、天然气、沼气都是甲烷,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水煤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属于二次能源,D正确。

答案选C。

考点:

化学与生活

2.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完成实验目的是

A.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H2的反应速率B.提取海带中的碘

C.检验火柴燃烧产生的SO2D.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答案】A

【解析】A、此装置能够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H2的反应速率,能够完成实验,故A正确;B、分液漏斗上端活塞没有打开,分液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不能完成实验,故B错误;C、打动注射器的活塞,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入注射器,试管中应是长管进气,不能完成实验,故C错误;D、盐酸具有挥发性,锥形瓶中产生CO2中混有HCl,干扰实验,同时比较非金属性强弱,需要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但HCl中Cl不是最高价,不能完成实验,故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1molS(s)和2molS(s)的燃烧热相等

B.1molH2SO4(浓)与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C.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01KPa时,1molH2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氢气的燃烧热

【答案】A

【解析】A、燃烧热指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因此S的燃烧热相等,故A正确;B、中和热是稀强酸与稀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浓硫酸遇水放出热量,故B错误;C、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D、应是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即101kPa时1mol氢气燃烧产生的H2O是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才是燃烧热,故D错误。

点睛:

燃烧热指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特别注意稳定的氧化物,C→CO2,H2O的状态时液态,S→SO2;中和热:

稀酸与稀碱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注意:

酸、碱都是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吸热过程,酸和碱的浓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浓度太大,浓酸、浓碱与水放出热量,同时离子反应方程式只能写成H++OH-=H2O。

4.闪电时空气中的N2和O2会发生反应:

N2(g)+O2(g)═2NO(g)△H=+180.50kJ/mol,△S=+247.3J/(mol•K),若不考虑温度对该反应焓变的影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000℃时,此反应能自发进行

B.在1000℃时,此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C.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约为730℃

D.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最高温度约为730K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在反应2N2O5(g)=4NO2(g)+O2(g)△H=+56.76kJ/mol,可知该反应吸热,且熵值增大,根据△G=△H-T•△S判断,反应能自发进行,必须满足△H-T•△S<0才可,即180.5x103-T247.3<0,解得T>1000,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故高温下自发进行,A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反应进行的方向

5.“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面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时,①上部汇聚了固体碘,说明碘的热稳定性较差

B.加热时,②、③中的溶液均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

C.④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

D.四个“封管实验”中都有可逆反应发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加热时,①上部汇聚了固体碘,说明碘易挥发,故A错误;加热时②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冷却后又变为红色;加热时③中的溶液无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故B错误;④中,2NO2

N2O4

,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故C正确;①中不发生化学反应,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

6.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间为t1时改变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SO3(g)

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

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

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维持温度、反应体系体积不变,t1时充入SO3,此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A错误;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不符合,故B错误;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变,正逆反应速率都不变,故C错误;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该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增大,则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故D正确;故选D。

考点:

考查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分析图示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关系,结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7.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置入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和足量碳发生化学反应:

C(s)+2NO(g)

CO2(g)+N2(g),平衡时c(NO)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0

B.若该反应在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C.在T2时,若反应体系处于状态D,则此时v正>v逆

D.若状态B、C、D的压强分别为PB、PC、PD,则PC=PD>PB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随温度升高N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H<0,A错误;B、随温度升高N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K1>K2,B错误;C、在T2时,若反应体系处于状态D,则此时未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正向进行,则此时v正>v逆,C正确;D、温度越高压强越大,PC>PD=PB,D错误。

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8.以MnO2为原料制得的MnCl2溶液中常含有Cu2+、Pb2+、Cd2+等金属离子,通过添加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这些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经过滤除去包括MnS在内的沉淀,再经蒸发、结晶,可得纯净的MnCl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推知MnS具有的相关性质是

A.具有吸附性B.溶解度与CuS、PbS、CdS等相同

C.溶解度大于CuS、PbS、CdSD.溶解度小于CuS、PbS、CdS

【答案】C

【解析】添加过量的MnS是为了除去MnCl2溶液中的Cu2+、Pb2+、Cd2+,为了不引入MnS杂质,MnS应该具有难溶的性质,但又能提供S2-,以便与Cu2+、Pb2+、Cd2+结合,所以MnS的溶解度应大于CuS、PbS、CdS。

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0.2molH2SO4溶质的浓硫酸和足量铜加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B.常温常压下,22.4LNH3分子的电子数、质子数均为10NA

C.1molN2与3molH2混合,充分反应后形成的N-H键数目为6NA

D.4.6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0.2NA

【答案】D

【解析】A.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稀,稀硫酸不与Cu反应,反应会停止,则含0.2molH2SO4溶质的浓硫酸和足量铜加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2NA,故A错误;B.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则22.4LNH3分子的电子数、质子数均小于10NA,故B错误;C.合成氨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故C错误;D.NO2和N2O4的最简式为NO2,4.6gNO2中氧原子数为0.2NA,故D正确;答案为D。

点睛:

有关阿德常数判断时要正确运用物质的量有关计算,同时要注意使用时条件,如运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时,要注意是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另外还要防此题中陷阱,如讨论溶液里的离子微粒时,要考虑

(1)溶液的体积

(2)离子是否水解(3)对应的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4)是否是可逆反应,如选项A就是要考虑离子的水解,其它如微粒的结构、反应原理等,总之要认真审题,切忌凭感觉答题。

10.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滴入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溶液中:

K+、Na+、HSO

、ClO-

B.0.1mol/L的Fe(NO3)3溶液中:

Na+、H+、Cl-、I-

C.0.1mol/L的NaAlO2溶液中:

K+、H+、NO

、SO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

Na+、Ba2+、NO

、C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滴入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溶液,显碱性,不能大量存在HSO3-,且HSO3-、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A错误;B.H+、NO3-、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B错误;C.NaAlO2溶液,显碱性,与H+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碱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考点:

考查离子的共存,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11.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答案】C

【解析】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B、阴极不论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C、阴极上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故选C。

12.一种光化学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

AgCl(s)+Cu+(aq)===Ag(s)+Cu2+(aq)+Cl-(aq)下列关于该电池在工作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108g银,转移电子个数为1mol

B.Cu+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Ag电极活泼,Ag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D.Cl-由负极迁移到正极

【答案】B

【解析】A.正极上的反应为AgCl(s)+e-=Ag(s)+Cl-(aq),生成108g即1mol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电子个数为NA,A错误;B.铂作负极,负极上Cu+失电子生成Cu2+,则Cu+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正确;C.AgCl中的银离子,在银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银作正极,Ag电极不发生反应,C错误;D.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Cl-由正极迁移到负极,D错误;答案选B。

点睛:

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例如该题根据图中得失电子确定正负极,再结合电流方向、电极反应来分析解答,另外结合方式中银与电子的关系计算分析。

13.利用表中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仪器

药品

实验目的

A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FeCl3溶液、NaOH溶液

制Fe(OH)3胶体

B

圆底烧瓶、导气管、烧杯、铁架台

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蒸馏水

模拟喷泉实验

C

酸式滴定管、锥形瓶、

铁架台(带铁夹)

已知浓度的盐酸、待测NaOH溶液

测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D

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三脚架

NaCl溶液

蒸发溶液得到晶体

 

A.AB.BC.CD.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用蒸馏水和FeCl3溶液,A项错误;B.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是很大,所以不能形成喷泉,B项错误;C.缺少指示剂和锥形瓶、碱式滴定管,不能完成滴定实验,C项错误;D.可以完成氯化钠溶液的蒸发实验,D项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4.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

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答案】D

【解析】A.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故A正确;B.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故B错误;C.②是酸性条件,④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故C正确;D.若向④溶液中加入70%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关键,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

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由实验②、④可知Cr2O7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乙醇,而CrO42-不能。

15.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

其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右图中△H1=△H2+△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32-+2H2O

【答案】C

考点:

考查热化学知识和盖斯定律的应用。

16.已知:

Ksp[Al(OH)3]=1×10-33,Ksp[Fe(OH)3]=3×10-39,pH=7.1时Mn(OH)2开始沉淀。

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使其浓度小于1×10-6mol·L-1),需调节溶液pH范围为

A.(3.5,5.0)B.(3.5,7.1)

C.(5.0,7.1)D.(4.0,7.1)

【答案】C

【解析】由Ksp[Al(OH)3]=1×10-33,Ksp[Fe(OH)3]=3×10-39可知,氢氧化铝沉淀完全所需的pH较高,c(OH-)>

mol/L,即pH>5.0,又知pH=7.1时Mn(OH)2开始沉淀。

所以,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使其浓度小于1×10-6mol·L-1),需调节溶液pH范围为(5.0,7.1),C正确,本题选C。

点睛: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难溶物,一般可以直接根据其溶度积的大小判断其形成沉淀的难易,所以本题中,要保证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只需分析溶度积较大的氢氧化铝即可。

17.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

Ni(s)+4CO(g)

Ni(CO)4(g)。

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

已知:

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

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

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答案】B

【解析】A.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则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B.Ni(CO)4的沸点为42.2℃,应大于沸点,便于分离出Ni(CO)4,则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故B正确;C.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可知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大,故C错误;D.达到平衡时,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时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把握K与温度的关系、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

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习题中的信息,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根据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判断。

18.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

c(OH-)>c(Na+)=c(NH3·H2O)

B.加入10mL盐酸时:

c(NH4+)+c(H+)=c(OH-)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

c(Cl-)=c(Na+)

D.加入20mL盐酸时:

c(Cl-)=c(NH4+)+c(N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在氢氧化钠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电离出等浓度的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氨水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钠离子浓度,但一水合氨的浓度小于钠离子浓度,错误,不选A;B、加入10毫升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恰好生成氯化钠和水,钠离子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H4+)+c(H+)+c(Na+)=c(OH-)+c(Cl-),推出c(NH4+)+c(H+)=c(OH-),正确,选B;C、当溶液为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可以推出c(NH4+)+c(Na+)=c(Cl-),错误,不选C;D、当加入20毫升盐酸时溶液为氯化钠和氯化铵,显酸性,c(H+)>c(OH-)根据电荷守恒c(NH4+)+c(H+)+c(Na+)=c(OH-)+c(Cl-)可知c(Cl-)>c(NH4+)+c(Na+),错误,不选D。

考点: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名师点睛】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需要考虑电解质的电离和水解情况,有时候需要根据电荷守恒或物料守恒进行分析。

物料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电荷守恒指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视频

19.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合成氨反应,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C.反应CO(g)+NO2(g)

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对于反应2HI(g)

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答案】D

【解析】勒夏特列原理为: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则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A不符合题意;B.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H<0,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不符合题意;C.反应CO(g)+NO2(g)

CO2(g)+NO(g)Δ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增大,颜色加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符合题意;D.两边气体计量数相等,压强改变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符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另外需要注意颜色的深浅与气体的浓度有关系,与平衡移动方向无关。

20.①c(H+)=0.01mol/L的CH3COOH溶液;②c(H+)=0.01mol/L的H2SO4溶液;③c(OH—)=0.01mol/L的氨水;④c(OH—)=0.01mol/L的NaOH溶液。

室温条件下,有关上述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水电离的c(H+):

①=②=③=④

B.将②、④溶液混合后,pH=7,消耗溶液的体积:

②<④

C.等体积的①、②、④溶液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生成H2的量:

②最大

D.向10mL上述四溶液中各加入90mL水后,溶液的pH: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A.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强酸、强碱和弱酸、弱碱,其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或氢氧根离子浓度是不同的,所以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A不正确;B.将②、④溶液混合后,pH=7,硫酸是二元强酸、氢氧化钠是一元强碱,两者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必然是硫酸溶液体积的2倍,B正确;C.等体积的①、②、④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硫酸是二元酸、而醋酸是一元酸,所以硫酸产生的氢气比醋酸多;相同物质的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相比,氢氧化钠产生的氢气更多,所以它们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④生成H2的量最大,C不正确;D.上述四溶液的pH为④>③>①>②,向10mL上述四溶液中各加入90mL水后,尽管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是其移动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溶液的pH仍为④>③>①>②,D不正确。

本题选B。

21.织物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溶液中可生成ClO2、HClO2、ClO

、Cl-等,其中HClO2和ClO2都具有漂白作用,但ClO2是有毒气体。

25℃时,各组分含量随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Cl-没有画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HClO2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10-6

B.使用该漂白剂的最佳pH为3.0

C.25℃时,等浓度的HClO2溶液和NaClO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中:

c(HClO2)+2c(H+)=c(ClO

)+2c(OH-)

D.该温度下的NaClO2溶液中c(Na+)>c(ClO

)>c(OH-)>c(H+)

【答案】B

【解析】A.由图像可知,当pH=6时,c(H+)=10-6mol/L,c(HClO2)=c(ClO2-),因此,25℃时,HClO2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

=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