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某思想家: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
”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的主张,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思想主张,A选项符合题意;“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学派思想家墨子的思想主张,B选项不符合题意;“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学派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张,C选项不符合题意;“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是法家学派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
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
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代经济恢复,适应汉初统治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对封国经济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
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的长短受到工种技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不投入市场;C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非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教作者传家技”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师徒式、父子式、兄弟式的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并非是开放的。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宋朝高斯德有诗云: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
……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
”材料说明,宋朝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桑叶价格的剧增导致桑蚕养殖无法进行,出现“弃蚕满山谷”的局面,这说明宋朝蚕桑业受到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控,导致桑价上涨;C选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丝织业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
”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
’”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了运行机制的极大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限制,并非是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D选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君权受到限制,不是专制加强。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陈寅恪曾说:
“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
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旨在强调
A.史料研究要考量作者政治目的
B.不要轻易评论古人学说
C.史料研究与研究者的角度有关
D.要多层面地去研究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要想评说古人的思想学说,必须先弄清古人所处的时世,否则无法评说。
他强调的是要多层面地去研究史料。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研究,不是考量作者的政治目的;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评说古人的思想学说时要多层次的研究其时代背景,并非强调不要轻易评论古人学说;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史料研究与研究者角度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
“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
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
……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
”该意图是
A.分而治之
B.以华制华
C.灭亡中国
D.瓜分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
”结合所学可知,丁韪良极力建议列强废黜慈禧太后,扶植光绪皇帝上台,重组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意图,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丁韪良“以华制华”的意图,组建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并非是扶植多个代理人,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的意图,并未体现其灭亡中国的意图;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间接统治中国,“以华制华”的题意,并非推翻清政府,瓜分中国。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他”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新命题,强调“民主并非西方之体,而是用,自由才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所在”,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材料中的“他”
A.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
B.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
C.介绍进化论思想,倡导救亡图存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培养新青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民主并非西方之体,而是用,自由才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所在”、“中国西学第一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结合所学可知,严复除了肯定民主的“民权”价值之外,还认为民主的根本价值在于对自由的保障,严复还在中国宣传进化论思想,倡导救亡图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的是魏源,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自由;B选项错误,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的是康有为,不是严复;D选项错误,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培养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不是严复。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
“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
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
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如图展示了某一时期重要的战役,当时“敌以酒井旅团向怀来涿鹿,以铃木旅团向宣化前进,以本间旅团向大同前进,期会师于来源﹣﹣广灵﹣﹣大同之线。
”对此“我师今晚以三个团集结于冉庄,准备配合侧击该敌,另以师直属队之一部及独立团出动于灵丘以北活动……”。
此战役
A.开辟了敌后战场新局面
B.赢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D.显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及材料可知,这次战争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一带,反映的是太原会战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在太原会战中取得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并非开辟敌后战场的新局面;C选项错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D选项错误,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共在战争后期敌后战场上体现出来的,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1949年和1950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
但到1950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
大力援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帝国主义的封锁
D.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与帝国主义之间贸易不存在的主要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加剧,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50年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贸易不存在,与苏联的援助无关;B选项错误,1953年我国制定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1961-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
“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
”从中可以看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
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
”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不能得出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
”由此城邦
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D.发放工资和津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雅典城邦实行的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其突出特点是由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对全体公民进行监督,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陪审法庭的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C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不是弹劾制度,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D选项错误,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马丁·路德提出:
“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
”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有学者认为: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
”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
”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政治,其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种威权政治适应了德意志发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德意志第二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受皇帝制约,没有独立的立法权。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
兴衰》中写到:
“在1815~1880年期间,英国经常存在于一种实力政治的真空之中,这很难说是夸张之词,这也是殖民军队能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
不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
但是,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
”材料反映了英国
A.开始成
“日不落帝国”
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霸权受到法俄严重挑战
D.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
”可知,英国实力强大,依据材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
”可知,一些国家对英国的地位构成了挑战,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选项错误,英国霸权受到挑战并未完整地概括题意,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
“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
”为此苏联实行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场租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在农村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1919-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后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农场租赁制是苏联在1989年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某宣言指出“鉴于这种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该宣言主张
A.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B.推翻殖民霸权主义
C.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
”可知,世界各国人民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建立经济区域集团的主张;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并不只是推翻殖民霸权主义;D选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国际秩序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不是各国人民要求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西方美术史》中描述:
“颜色刺激感官,色彩成斑点状,轮廓线大多不是连续和勾描而成的,而是通过相邻色彩的堆叠而形成……这一技法开始把色彩同表现的对象分离,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
”下列符合这一描述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颜色刺激感官,色彩成斑点状”可知,该绘画技法专注于光与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艺术流派是印象派。
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绘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莫奈的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日出·印象》,符合题意;C选项是法国画家米勒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拾穗者》,不符合题意;D选项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
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
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炎武所著日知录……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顾炎武这一思想观点的深远影响。
【答案】
(1)主张:
学术经世,振兴实学;谴责八股取士制度,学以致用;分权众治;树立道德标准(行已耻)。
(2)观点:
经世致用。
原因:
理学僵化(流于清谈);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明朝统治混乱(政治腐败);个人经历。
(3)影响:
对儒家传统
“经世”(即治世)思想做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程朱陆王理学的空疏、不务实际,作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强调“博证”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影响了清朝和近代的学术学风的导向;强调“贵创”(务实革新)的思想,有利于对西学的引进和传播,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政治上,他反对‘独治’”、“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可从经世致用、谴责八股取士制度、分权众治、树立道德标准等方面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可得出顾炎武的主要观点是经世致用。
依据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结合所学从理学僵化、社会动荡、爱国精神、明朝政治腐败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3)依据材料“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