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十一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4903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十一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黑龙江十一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黑龙江十一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黑龙江十一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黑龙江十一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十一五.docx

《黑龙江十一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十一五.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十一五.docx

黑龙江十一五

黑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方针和目标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产值和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稳步推进。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十五”计划预期2005年年均增长(%)

全省生产总值9-10%5510亿元10.6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8:

58:

3412:

54:

34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500176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18.2亿元11.4

固定资产投资率(%)3032.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495.726.2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7066.4

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万人)305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73元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221元8.4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2121.2※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220.4※

人口自然增长率(‰)51.95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2502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875.8

森林覆盖率(%)45.443.6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5200067077

其中:

高速和一级公路里程(万公里)15002046

注:

※为2004年数据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快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加快,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重化工业产品市场空间增大,我省重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我省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生态良好,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的优势突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都是我省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内部条件进一步改善优化,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年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开放程度扩大、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增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套,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好转,全省上下“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省“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

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信用等级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很大难度;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十一五”是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时期。

虽然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机遇大于困难。

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速经济增长。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要继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加速推进,进一步优化所有制、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更加重视、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没有体制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业改革等作为重点,作为全省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着力加以推进,以改革带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三章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07年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力争达到3000美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17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0.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

54:

38,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六大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民计得到较大幅度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60元和4520元,分别年均增长8%和7%;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00万人,“十一五”期末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1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

全省生产总值(亿元)55101000010以上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7623000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18.254011预期性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1700020以上预期性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12:

5:

348:

54:

38导向性

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0.6※1.1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4.4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200150-5.6预期性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470.50预期性

城镇化率(%%)52.8※56导向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95.724020预期性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66.4100预期性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300预期性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600预期性

国民受教育年限(年)9.5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0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273121608导向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22145207导向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4.55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1.955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11701171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43.647导向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注:

※为2004年数据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第一节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

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巩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地位。

深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绥化等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

实施良种化工程,引进、选育、推广100个达到或接近国际品种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建设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和亚麻等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建设600万亩专业化原良种和良种生产基地。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先发展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水稻产业带和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大豆产业带以及哈尔滨、绥化玉米产业带等三大作物产业带。

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优化绿色农产品布局,严格认证制度,强化监测工作,实现绿色食品规范化生产。

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

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和稳定在5000万亩,产值达到330亿元,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500个。

第二节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以推进“主辅换位”战略、建设效益型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畜牧业强省。

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肉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品种。

松嫩平原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重点,东部山区、半山区以肉牛、肉羊为重点,三江平原以毛肉羊、大鹅为重点,大、小兴安岭以毛皮药用动物、特种养殖与蜂业为重点,全面启动东部肉牛产业开发、中东部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工程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四大工程。

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

第三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专项农业科技公关。

积极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动植物防疫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体系。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

因地制宜地推行推广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企业,探索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新途径。

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建设。

开展虚拟、网络、智能、数字农业试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农业。

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达到70%。

第四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到2000亿元,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

第五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田防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到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150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000万亩。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3515万亩。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万亩。

提高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

第六节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挥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作用,搞好场县共建。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重点建设1000万亩优质大豆、1000万亩优质水稻、500万亩优质大小麦等生产基地,优质商品粮生产能力稳定在23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保持在85%以上,优质品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建设。

做大做强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第五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

第一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

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

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加快国有农场经营机制转变。

第二节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节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

深入搞好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活跃农村市场。

积极采用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态,改造现有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服务企业。

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

支持农资综合服务网络终端建设,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第四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

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吸储能力和放贷规模,鼓励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汇合作。

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

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规范民间信贷。

加快建立农村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第五节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

鼓励农村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第六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第一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巩固提高农村“两基”成果,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到2010年,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任务,解决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搞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素质。

加强城乡卫生交流与合作,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

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多功能宣传文化广播中心建设,实现二十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调整农村敬老院布局,推进乡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改善设施条件,到2010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建成通村公路硬化路面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解决4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85%。

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有效改善农村能源消耗结构,新建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6个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

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场林场场容场貌。

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70%以上的农户能使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场所。

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村庄整治,搞好以围村、围园、围宅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试点。

启动“康居工程”,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0年达到21平方米。

第七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快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

发展国际化、外向型农业,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