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4890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背考点

2018年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一

预祝2018届高三学子高考顺利,马到成功

中国古代政治29句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奴隶主贵族)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卿世禄制。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体系转向官僚政治体系。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既扩大统治基础又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

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

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

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

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7.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28.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

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9.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晚清时期政治26句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

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4.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表明关税不能由中国自己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仿。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5.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贸易主权,最惠国一般是相互的,即两国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

但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享有,但英国却没有给予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6.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也叫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由中国政府来处理,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来处理,这样就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而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借土地居住则成为租界的来源,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8.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同时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60年代出现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1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相对于殖民地而言。

指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半封建:

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

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11.《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革命性。

1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落后性、空想性:

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13.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后期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14.《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

1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代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提不出科学纲领;错误不断升级;战略上的失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6.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8.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国热潮。

19.《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0.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国际上表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爱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

2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团体和活动,不但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且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

23.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不断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6.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民国时期政治26句

1.五四运动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2.五四运动的爆发(运动的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五四运动的高潮(运动的第二阶段):

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短暂发展,是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5.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国民党召开一大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6.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国共合作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首次尝试;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行;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共产国际指导的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

7.北伐战争——条件:

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整编,革命根据地统一;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结果: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9.南昌起义之后,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领导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

10.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2.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3.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

14.由于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15.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16.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7.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

18.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

19.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20.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1.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2.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但实际是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3.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24.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25.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26.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7句

1.1954年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人大职责,1954年恢复统一战线的职能。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进一步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1982年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20世纪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5.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使基层民主选举得到落实。

6.“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7.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港澳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提升。

新中国外交8句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这是以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形成“万隆精神”。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推动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主要是地区安全合作组织,同时促进地区政治经济合作。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11句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但其本质依旧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5.广义的罗马法指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6.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7.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以及自然法则,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8.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9.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0.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11.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西方政治25句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

2.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3.1689年《权利法案》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

5.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6.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7.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8.英国责任制内阁下:

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9.独立之初美国的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0.美国的总统权利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其政治制度被称为总统共和制。

美国总统的权力由宪法赋予。

11.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权力。

州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联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构成,实行分权和制衡。

州的行政首脑是州长,州议会实行两院制。

12.“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

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自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衡。

近代西方政治25句(下)

1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4.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5.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16.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故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

17.两党对峙交替执政,在国会中激烈角逐,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但需明确,它们的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18.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19.法国共和制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德国君主立宪制下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20.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21.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

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22.法国共和制确立历程所呈现的特点:

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帝制、共和制几次反复;共和国确立之路充满了曲折反复,呈波浪式前进。

23.英国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无权解散议会。

美国规定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行使行政权,也无权解散议会。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24.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5.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影响政体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程度、该国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国际环境等。

社会主义政治15句

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它阐明了资本主义为什么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3.德意志的古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