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4726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21 大小:49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3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第一课

语文知識-漢字

教學要求: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瞭解漢字的性質特點、發展歷史、結構規律以及在古代典籍中的使用情況,重點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和古代典籍的文字使用情況,懂得通過字形來分析字的意義。

教學內容:

本課介紹古代漢字知識,共分四節。

第一節介紹漢字的性質和特點,第二節介紹漢字的結構,第三節介紹漢字的形體演變,第四節介紹古書的用字。

第二節和第四節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第二節中我們結合傳統的“六書”說和近現代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將漢字分成表義字、表音字和表義兼表音字三類。

第四節介紹了古今字、繁簡字、異體字、通假字,指出古書用字的這四種情況是從不同角度給相關的漢字所作的分類。

第一節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一、漢字的性質 漢語的語素絕大多數都是單音節的,書寫的時候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如“日”“月”“水”“火”“人”“民”“君”“臣”等等,所以,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

二、漢字的特點 通常人們說漢字是表意文字,這話雖然不夠全面,但抓住了漢字的特點。

所謂表意,指的是從漢字的形體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字所表示的意義或所屬的義類,也就是許慎所說的“視而可識,察而見義”。

教學重點:

漢字的性質:

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

第二節漢字的結構

一、傳統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

“六書”之說及其評價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逐一下了簡明的定義,並舉了例證。

他說:

“周禮:

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qū),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huī),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對於“六書”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後代學者的看法與漢朝學者不完全相同。

後代多數學者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可以造出新字,而轉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書”不能認爲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學者提出“四體二用”說,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方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

二、表義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

獨體表義字——象形字。

象形字是描摹事物的形象,使人一看就能瞭解字的意義,所以應屬於表義字。

指事符號表義字——指事字。

指事字有些是在象形字上加特定的標記,正如許慎所說,“視而可識,察而見義”,需要仔細觀察才能明白其意義;有些則是採用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

合體表義字——會意字。

會意字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在一起,並且把它們的意義合在一起,讓人從組合中體會出其意義。

三、表音字:

假借字

語言的某個語素沒有專門爲它造字,書寫的時候借用另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樣的字就是假借字。

四、既表義又表音的字:

形聲字

形聲字一般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義,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聲符,習慣上也叫做形旁和聲旁。

教學重點:

(1)“六書”之說及其評價;

(2)形聲字。

第三節漢字的形體演變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發明是什么時候,現在還沒有定論。

古代傳說漢字是黃帝的史官蒼頡發明的。

《呂氏春秋·君守》曰:

“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憂,因者平。

”許慎《說文解字·敘》亦曰: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tí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按照這個傳說,漢字在黃帝時代就發明了,但這個傳說到目前爲止還不能證實。

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經是很成熟的漢字了,所以漢字的發明肯定在商朝之前。

二、甲骨文

甲骨文是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市西北)以後二百七十多年間商朝統治者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當時盛行卜筮之風,大小事皆決於卜筮,例如一旬之內會不會有憂患,天會不會下雨,農業生産能不能有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乃至生育、疾病、做夢等等,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

當時占卜的方法是,在選好的龜甲獸骨背面鑿出一個小坑,然後用火燒灼小坑所在的位置。

因小坑的地方較薄,受熱以後就會暴裂,裂開的紋理叫做“兆”,豎紋叫“兆幹”,橫紋叫“兆枝”。

占卜者依據“兆”來判斷吉凶祅祥,然後把占卜的過程和結果刻寫在所占的龜甲獸骨上。

刻寫的內容概括起來包括:

命辭、占辭、兆序、兆記和驗辭,其中前四種是占卜的時候刻上去的,驗辭則是占卜的結果獲得應驗之後刻上去的。

由於甲骨文一般都是占卜內容的記錄,所以又叫卜辭、貞卜文字。

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面的,所以又叫契刻辭、刻文。

契刻這些文字的龜甲獸骨在地下沈埋了三千年,其間也不時被人翻挖出來,但是沒有人知道上面刻着具有巨大歷史價值的古代文字。

直到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甲骨文的價值才開始被人所認識。

一個世紀以來,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經累積達到十多萬片,不過其中只有少數是完整的卜甲或卜骨,絕大多數是碎片,有的碎片上只有一個字。

二百七十多年間的甲骨文一般分爲五期,也有分爲四期或三期的。

從字體上看,早期和晚期也有一些差異。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象形字爲基礎,帶有較強的圖畫性。

甲骨文以象形、會意居多,形聲字只占27%左右。

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寫實性很強,形象逼真。

(二)形體結構沒有完全定型。

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異體字很多。

有些字的結構成分多少不確定。

如“羴”字有由三個“羊”組成的,也有四個“羊”字組成的;“漁”有一個“魚”旁的,也有四個“魚”旁的。

有些字構成成分不確定。

如“牢”有從“牛”的,也有從“羊”的;“逐”字或從“豕”或從“鹿”或從“兔”。

有些字書寫的方向不固定。

如“臣”字有正寫、反寫、側寫等幾種寫法。

(三)存在不少合文。

合文形式上像一個字,實際上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寫在一起,代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語素。

(四)書寫行款無定式。

甲骨文的行款雖以豎行爲原則,但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無固定式樣。

(五)筆畫多爲細瘦的直筆。

這一特點與書寫的工具密切相關。

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書寫是用毛筆,甲骨文已有“筆(聿)”字,作,正象手執毛筆之形。

但是占卜的內容需要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用刀刻寫就無法保持毛筆字的筆法和筆畫結構,於是因材而施,改曲筆爲直筆,改填實爲勾廓,改粗筆爲細筆。

三、金文

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

金文最早見於商朝後期,一直延續到戰國,西周是其全盛期。

金文總數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經考定。

金文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仍以象形、會意爲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強。

但形聲字明顯增加,已占60%左右。

(二)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異體字、合文大爲減少,偏旁趨於穩定,行款也漸趨固定,基本上都是從右向左書寫。

(三)筆畫豐滿圓潤,無勾廓現象。

金文到西周後期及春秋時期,在形體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顯著的是線條化和平直化。

所謂線條化,指粗筆變細,方形圓形的團塊爲線條所代替等現象;所謂平直化,就是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不相連的線條被連成一筆等等。

這些變化使得漢字的象形程度明顯降低,而符號化程度明顯增強。

四、篆文

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規範化字體。

戰國時期,“諸侯力征,不統于王。

”“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說文解字·敘》)各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在形體上逐漸趨異。

秦統一六國之後,爲了加強統治,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在李斯的主持下,以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爲基礎,並參照六國文字,進行簡化、規範,制訂了一套標準字體來統一全國的文字。

所以小篆是漢字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規範化字體。

小篆産生之後,爲了區別,後人將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統稱爲大篆。

小篆有如下特點:

(一)筆畫仍保持金文以來的圓筆線條,但線條勻稱,字形規整。

小篆的筆畫粗細一致,線條圓轉勻稱,象形性進一步降低,而符號化程度進一步加強。

(二)字的結構定型,構成成分不再像甲骨文那樣可以隨意變動位置或方向。

(三)合文現象完全消失,異體字也大幅度減少,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

五、隸書

隸書起源于秦代而通行於漢代。

《說文解字·敘》曰: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

”漢字從篆書演變爲隸書,叫做“隸變”,是漢字字體演變歷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可以把隸書看作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

隸書分古隸(秦隸)和今隸(漢隸)。

古隸的筆畫雖然開始向平直發展,但還沒有完全擺脫篆書的形式,而且比較草率苟簡。

今隸通行于西漢到晉初,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篆書的圓筆筆意,而且講究波勢和挑法,比較工整美觀。

現在一般所說的隸書即是指的今隸。

隸書的特點是:

(一)用平直方正的筆畫取代了圓潤曲折的線條。

隸書把小篆的圓潤線條變成方折筆畫,徹底改變了漢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本形狀,使得漢字成爲完全符號化的語素音節文字。

(二)改變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

六、楷書

楷書又叫真書、正書,是從今隸進一步平直化、方塊化而來,形成于漢末魏初,並沿用至今。

楷書的結構與隸書基本相同,只有少數地方有些變化。

與隸書的區別主要在於用筆上,楷書筆畫平直,沒有隸書的波勢和燕尾。

教學重點: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各自的特點、彼此的差異以及演變的總體趨勢和規律。

第四節古書的用字

一、古今字

古代漢語中同一個詞或同一個語素因文獻時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現的叫古字,後出現的叫今字,合稱古今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

“凡讀經者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無定時,周爲古則漢爲今,漢爲古則晉、宋爲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

今字産生的原因有多種。

(一)詞義分化。

(二)古字被假借表示其他詞或語素,又另造一字來表示其本義。

(三)古字是假借字,後在假借字上增加或改換偏旁形成今字。

(四)古字形體現的義類性不強,因此在古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示義類的形旁,形成今字。

二、繁簡字

在古書中,有些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書寫形式,它們的筆畫有繁有簡,筆畫繁多的稱繁體字,筆畫少的稱簡體字,合稱繁簡字。

三、異體字

異體字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字形不同而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四、通假字

古書當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個與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做通假。

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爲依據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

在通假現象中,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教學重點:

(1)上述各種用字現象的相互區別;

(2)熟悉並掌握繁簡字;

(3)通假字;(4)通假字與“六書”假借字的區別。

教學要求:

通過本課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古文閱讀實踐中進一步掌握通過字形分析字義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古書的用字情況;通過對具體字形的分析進一步掌握漢字的形體結構;通過具體課文進一步熟悉並掌握繁體字;通過字形分析提高古文閱讀理解能力。

選講課文:

一、顔淵死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並通過分析字形,說明它們的字形結構:

椁徒從

2、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衛人迎新婦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驂御拊笞服牖要言

2、分析課文中的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迎新婦笞教竈臼

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三、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暴數援繳

2、分析課文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暴寒萌誨繳射學然

3、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並說明它們分別通什麽字。

4、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四、荊人欲襲宋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襲表暴益涉虧

2、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表益循涉驚都舍

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晉侯賞從王者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亡録及誣財盍懟尤旌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及誣親主義求尤文旌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

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

(2)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3)言,身之文也。

身將隱,焉用文之?

——是求顯也。

六、梗陽人有獄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獄賂諫賄殃既饋再饜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獄諫賄殃既饜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今以梗陽之賄殃之,不可。

(2)吾小人也,貪。

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歎。

中食而自咎也,曰:

豈主之食而有不足?

是以再歎。

主之旣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爲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歎。

七、曾子寢疾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病睆簀瞿然革變姑息斃沒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病隅華睆簀瞿旦斃舉席安

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八、晉侯夢大厲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大厲被搏膺肓膏甸人饋人示張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被搏膺戶肓麥獻示張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晉侯夢大厲,被髪及地,搏膺而踊。

(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3)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

召桑田巫,示而殺之。

九、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衣服禮秩如適絀從妹間田喪屨誅御類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戍瓜間豕屨賊鬭類

3、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

4、寫出課文中“田”“隊”“御”的今字

5、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瓜時而往,曰:

“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

(2)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適[9]。

襄公絀之。

(3)豕人立而啼。

公懼,隊于車。

傷足,喪屨。

反,誅屨於徒人費。

弗得,鞭之,見血。

走,出,遇賊于門。

劫而束之。

十、宋人有酤酒者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酤升概幟售迓齕蔽脅穿託阤勢重比周擅禁

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概縣爲售社樹穿禁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爲酒甚美,縣幟甚高,然而不售。

(2)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3)君亦見夫爲社者乎?

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

燻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4)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爲重,諸臣百吏以爲富。

十一、說文解字序(節選)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垂憲象其繁蹏迒分理乂孳乳力政畮頗職務

2、根據許慎的說法,漢字是怎樣產生的?

3、許慎給“六書”下的定義是什麽?

4、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重點:

(1)課文的句讀;

(2)課文的講解;

(3)分析字形结构并解释本义:

“迎”“新”“婦”“御”“驂”“表”“水”“暴”“益”“瓜”“隊(墜)”“喪”“誅”“屨”“走”“華”“瞿”“簀”“斃”“酤”“猛”“社”“樹”等字的形體結構及其本義;

(4)課文中的通假字、異體字和古今

教學安排:

語文知識:

4課時。

課文:

8課時

第二课

语文知識-詞彙

教學要求:

通過對古代漢語詞彙知識的講解使學生瞭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詞的意義種類,詞義的引申方式以及常見的典故性詞語。

第一節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

一、單音節為主

古代漢語辭彙與現代漢語辭彙相比較,最顯著的一個不同點是,古代漢語辭彙是單音節詞佔優勢,現代漢語辭彙是雙音節詞佔優勢。

有很多詞在古代漢語裏是單音節的,在現代漢語口語裏都是雙音節的,沒有相應的單音節的說法。

二、存在雙音節單純詞(聯綿詞)

古代漢語裏有不少雙音節單純詞,傳統稱之為“聯綿詞”或“聯綿字”。

聯綿詞是兩個音節表示一個語素,所以不能拆開來講,拆開來則每一個音節都沒有意義。

連綿詞在語音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雙聲,前後兩個音節聲母相同。

(二)疊韻,前後兩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近。

(三)既雙聲又疊韻,前後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韻母相同或相近。

(四)疊音,前後兩個音節完全同音。

三、存在雙音節韻律詞(同義連用、偏義複詞)

構詞形態指能夠改變詞幹的詞性的構詞詞綴或曲折變化。

構形形態指能夠改變詞幹的造句功能的詞綴。

在古代漢語裏還保留著一些起構詞作用和構形作用的詞綴或曲折變化。

構詞詞綴或構形詞綴一般是不成音節的輔音性成分或弱化音節,黏附在詞幹上。

曲折變化這裏主要指通過聲調變化達到構詞目的的現象。

聲調是漢語的非音質音位,通過聲調變化達到構詞目的與印歐語言中通過音質音位變化達到構詞目的的曲折變化沒有本質差異,所以聲調變化如果有構詞作用,可以視為一種曲折變化。

由於漢字不是音素文字,所以無論是聲調變化還是構詞詞綴,在書面上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現代學者通過對同族詞、諧聲字、破讀等多種材料的研究,以及與親屬語言的比較,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漢魏六朝時期的變調構詞。

漢魏六朝時期存在通過聲調變化改變詞的性質的現象,一些詞作動詞用的時候與作其他類詞用的時候聲調不一樣,或者作及物動詞用的時候與作不及物動詞用的時候聲調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往往都是去聲與非去聲的對立。

這種現象後人稱之為“破讀”或“讀破”,實際上是一種變調構詞或變調構形。

(二)周秦時期的-s後綴。

漢魏時期的變調構詞上推到周秦時期很可能是通過後綴來實現的。

語音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漢語的聲調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來產生的。

根據親屬語言聲調的發生情況以及漢語與親屬語言的同源詞的比較研究,基本上可以肯定,漢語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產生,與韻尾輔音或後綴有密切關係。

其中去聲來源於-s後綴,這個後綴的功能至少有兩種,一是構詞功能,將動詞或形容詞變成名詞,即名物化的功能;二是將不及物動詞變及物動詞,或者將自動詞變成使動詞,是一種構形功能。

(三)周秦時期的-s前綴。

周秦時期不僅有-s後綴,也有s-前綴。

這個前綴的功能可能不止一種,常見的是起構形作用,將非使動詞變成使動詞。

四、存在一些構詞和構形形態成分

所謂“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即一些複合詞採取將表示類概念的語素放在前頭,而將表示特稱概念的語素放在後面的構詞方式。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祖先名或神名。

(二)動物名。

(三)植物名。

(四)方位名。

教學重點:

聯綿詞和韻律詞

第二節詞的意義

一、本義和引申義

詞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事物、事物的屬性、事物的行為或事物的關係等等就是詞的意義。

在一個詞的多種意義之間,彼此總是有聯繫的,其中有一個意義是它最原始的意義,其餘的都是從這個最原始的意義派生出來的。

語言學上把詞的最原始的意義叫做本義,把由原始意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做引申義。

二、詞義的引申方式

詞義引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本義引申出直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再引申出新的引申義(間接引申義)。

這種方式叫做“鏈條式”引申。

另一種是若干個引申義都是從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叫做“輻射式”引申。

三、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本意義的變化,二是附加意義的變化。

基本意義的變化有兩種情況,一是內涵變化,二是外延變化。

詞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其外延必定也發生變化。

但反過來則不然,詞義外延變化了,其內涵不一定發生變化。

所以這裏所說的內涵變化兼指外延變化,而外延變化不兼指內涵變化。

(一)內涵變化。

詞義內涵變化指詞義內涵擴大、縮小或改變。

內涵擴大即詞義所概括的事物本質屬性增加了。

(二)外延變化。

詞義外延變化包括外延擴大和外延縮小兩種。

外延擴大即在內涵不變的情況下由特稱變成了泛稱。

(三)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

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指在基本意義不變的情況下,詞的文化意義、情感意義等發生了變化。

詞的文化意義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古代具有某種文化意義,現代沒有了;二是古代沒有文化意義,現代增加了。

詞的情感意義變化即褒貶義、尊重輕蔑義的變化。

四、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文化意義

詞的意義有多種,對於學習古代漢語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古代漢語辭彙的基本意義和一些附加意義。

詞的基本義是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

附加意義指附加於基本意義之上的各種意義,包括文化意義、情感意義、搭配意義等。

(一)基本意義。

基本意義也叫理性意義、概念意義。

詞典中給詞下的定義就是詞的基本意義。

(二)文化意義。

文化意義是反映民族價值取向、審美取向、時代觀念等文化心理和時代文化特點的一種意義。

(三)情感意義。

情感意義指詞的褒貶義、尊重輕蔑義等。

教學重點:

(1)本義和引伸義

(2)古今詞義的變化(3)色彩意義和文化意義

第三節典故性詞語

典故性詞語是摘取典籍語句中的字、詞或短語,運用借代或藏詞等修辭手法使之具有字面以外的意義。

漢代以後,由於尊孔讀經,且文人喜好引經據典,因此典故性詞語越來越多。

這些典故性詞語有的是上古文獻中的詞或短語,有的連短語都不是,只是割裂截取句子中的兩個字,但是既作為典故性詞語使用,就應該看作一個詞。

教學重點:

常見典故性詞語

第四節學習古代漢語詞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學習古代漢語如同學習一門外語,應盡量多地掌握古代漢語詞彙。

在學習古代漢語詞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注意古今意義有細微差別的詞。

古代漢語詞彙有很多一直沿用了下來,其中有些詞古今意義沒有發生變化,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有些詞的意義雖然有變化但不是非常顯著,這後一類詞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詞彙時要特別注意。

二、應注意同義詞的辨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存在大量同義詞。

同義詞往往在意義上或用法上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對此如果我們不瞭解,就不能確切地理解古代漢語語句的意思。

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意義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意義不完全相同,二是情感意義或文化意義不同。

三、應充分利用漢字的表義性特點

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瞭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意義。

前面說過,字的本義不完全等同於詞的本義,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利用漢字的表義性特點來學習並掌握古代漢語詞彙,因爲古代典籍中出現的漢字都是古代創造的,每一個漢字的創造一般都代表著當時漢語中的一個語詞。

漢字中的象形字、指示字和會意字都能確切地表示造字時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形聲字雖然不能確切地表示造字時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但是也能反映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所屬的義類,根據漢字的這一特性,祇要我們能夠正確地瞭解一個字的字形結構,就能憑藉它的字形結構來比较准确地掌握它所表示的意義或所屬的義類。

教學重點:

(1)古今詞義的細微差別;

(2)同義詞辨析。

教學要求:

通過課文的學習進一步瞭解並掌握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進一步熟悉分析字形瞭解詞義的方法;進一步瞭解詞的理性意義和詞的色彩意義、文化意義;瞭解並掌握一些古代漢語基本詞彙古今意義的變化;熟悉掌握一些常見的典故性詞語;重視同義詞的辨析和古今意義有細微差別的詞彙。

選講課文

一、關雎

(一)标点课文

(二)串讲

(三)练习

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窈窕淑逑寤寐芼

2、找出課文中的聯綿詞,並分析它們在語音上的特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