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4463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121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轮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俏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极统冶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l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冶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冶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

“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

”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6.“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北)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8.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9.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1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俞胜利的主导

11.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2.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13.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4.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6.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人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17.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l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18.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贝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19.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1.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2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观唐长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总额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23.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一戊戌政变一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一中法战争一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25.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l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26.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l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27.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8.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l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29.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0.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31.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33.“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l958年有85篇,1959年有l5篇,而l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4.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3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3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l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两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7.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账”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

38.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

39.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40.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檀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41.1952年,苏共领异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冶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42.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4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44.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5.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列“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高一历史六月第二次轮考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选项

二、非选择题

46.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l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分)

 

47.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8分)

 

(2)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分)

 

48.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l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10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6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