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73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目录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4)

  

(一)主要成就和基础(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7)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8)

  

(一)总体要求(8)

  

(二)基本原则(9)

  (三)主要目标(10)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11)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11)

  

(二)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13)

  (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15)

  四、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5)

  

(一)金融服务业(16)

  

(二)现代物流业(19)

  (三)科技服务业(22)

  (四)信息服务业(24)

  (五)商务服务业(26)

  五、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28)

  

(一)商贸服务业(28)

  

(二)旅游产业(30)

  (三)文化产业(33)

  (四)体育产业(35)

  (五)房地产业(37)

  (六)家庭服务业(39)

  六、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41)

  

(一)动漫产业(41)

  

(二)通用航空产业(42)

  (三)服务外包产业(43)

  七、政策措施(45)

  

(一)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5)

  

(二)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46)

  (三)开展服务业试点,推进示范园区创建工作(48)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48)

  (五)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快创新步伐(49)

  (六)加大资金投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50)

  (七)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51)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我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服务业其他规划和地方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主要成就和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1%,2006年、2009年相继突破3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605337亿元,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五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格局。

  2各主要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

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高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34倍;旅游业年总收入146053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3集聚态势日益显现。

全省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相对聚集,初步形成了126个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产业园区。

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23家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获得省政府命名。

以武汉、襄阳、宜昌市为依托,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初具雏形;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批重点特色旅游景区相继开工建设;光谷国际创意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咸宁温泉休闲度假园、巴土文化产业园等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4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资19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同时,服务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资本结构更趋多元化,2010年全省服务业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514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596%,极大地增强了服务业发展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难以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总体水平偏低。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落后河南、湖南,位居中部地区第三位。

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45%,位居12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现代服务业核心,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市的44%。

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不到武汉市的1/5。

  2结构升级不快。

我省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工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不多。

一些服务业领域深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3.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0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478%,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704%,“一主独大”的格局依然存在。

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2%和78%。

其他市州服务业整体实力较弱,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不够。

同时,我省服务业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孕育着新的突破,有利于我省服务业依托自主创新优势,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内需,我省既有后发地区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还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综合优势,抢抓机遇,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1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2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我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国家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服务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将极大促进服务业资源跨区域有效配置、整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物流业迈向新台阶,增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各省市区更加注重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既要“补课”又要“跨越”,应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我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武汉市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其他城市围绕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大力发展优势服务业产业,促进全省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各异、错位发展、联动互促的服务业多点支撑格局;县域服务业因地制宜,培植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围绕“一主三化”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技、农机服务业,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步伐,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及农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与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

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坚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向服务业转移。

  坚持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坚持与增强自主创新相结合。

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壮大培育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

立足主体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把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成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全省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

  经过5年努力,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超过43%,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6%左右,重点推进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等6大现代服务业产业。

培育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创建60家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区,争取10个园区增加值过百亿。

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争取1000家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今后5年,围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

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建设32个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武汉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基地、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主要汇集地、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3个金融集聚区。

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东湖“资本特区”建设。

  ——6个物流集聚区。

提升武汉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重点建设阳逻水港物流园、天河空港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东湖高新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等。

  ——9个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软件研发、制作、信息技术服务,数据搜寻、挖掘与分析,游戏、动画制作与仿真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光谷软件城、江汉区信息产业园、东西湖服务外包基地。

依托在汉的一批设计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快工业设计、工程总包等工程咨询产业群发展,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工程设计之都”,重点建设国家级东湖工程设计城、沌口工程设计产业园、金银湖工程设计产业园、武昌中南路及汉口三阳路等都市型工程设计产业集群。

  ——6个核心商贸圈。

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的汉口中心商业区;中南路、钟家村2个市级商业中心;王家湾(四新)、鲁巷、杨春湖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弘扬武汉特色文化,力争建成中国“文谷”。

重点建设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和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为主体的传媒文化产业基地;以江通动画、数字媒体和我省优秀网络游戏企业为主体的光谷动漫文化产业园;以武汉高校群为依托、以北港科技创意产业园等为核心的洪山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原创设计、加工制作等为主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琴台艺术中心为依托的文娱演艺特色区。

  ——2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鉴证、经纪、咨询、代理、公证等中介服务集聚区;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为主的会展服务集聚区。

  ——1个依托武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的都市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重点推进“两江四岸”、“大东湖”、“大黄鹤楼”、“大汉阳”、“泛金银湖”等旅游景区建设。

  

(二)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重点支持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扩大全省服务业的规模。

  1推进襄阳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建设。

提升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以物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10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增强在鄂西北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带动鄂西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3个物流集聚区。

打造以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汽车运输物流中心和襄阳综合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

  ——2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建设襄阳古隆中文化旅游产业园、襄阳大荆山生态旅游区。

  ——2个核心商贸圈。

人民广场——长虹路——诸葛亮广场核心商圈、襄阳古城商圈。

  ——1个以通用航空综合保障服务、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为主的襄阳通用航空基地。

  ——1个依托汽车产业链的知识流程外包产业集聚区。

  ——1个依托汽车、文化旅游、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

  2推进宜昌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建设。

逐步建立起与“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产业体系。

以物流、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增强在鄂西地区中的集聚辐射功能,带动鄂西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3个物流集聚区。

全面实施三峡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重点建设伍家岗物流园、宜都物流园、三峡库区物流园。

  ——2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重点建设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

  ——2个核心商贸圈。

宜昌解放路——铁路坝核心商圈、伍家岗核心商圈。

  ——1个依托化工、文化旅游、农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集聚区。

  ——1个依托电力与制造产业链的知识流程外包产业集聚区。

  (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1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

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2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3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四、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推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向制造业融资、研发、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需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金融服务业。

  1发展方向。

整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的金融中心,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推动金融与“两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显著增强全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2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上市公司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农村乡镇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户信用评定体系,信用农户、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和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

  3建设重点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

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

积极支持湖北银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长江证券、天风证券、长江期货、美尔雅期货、合众人寿、长江财险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

争取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引导和支持在武汉新设和迁入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

培育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和发展外资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企业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地区,鼓励武汉地区银行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加强湖北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湖北开展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试点。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培育优质后备上市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新业态发展。

鼓励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

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

积极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和襄阳高新区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

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覆盖多种经济成份、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机构。

建立武汉股权托管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农畜产品交易、碳排放交易、药品交易和武汉航运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

大力发展产业、创业、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有序推进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运行。

积极推动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湖北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

  ——加快保险市场发展。

大力引进专业性保险公司在全省设立分支机构。

积极引导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分支机构建设,逐步优化省内各地区保险机构网点布局。

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在我省设立电销中心、呼叫中心、培训中心、灾备中心等全国性服务机构,投资建设服务全国的养老社区。

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

创新保险产品,开发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各种新型保险业务。

推动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科技产品创新。

  ——加强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支付清算服务、社会信用服务、外汇综合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期货套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4产业布局

  ——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

落实部省合作协议,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

建立完善“两圈一带”投融资运营体系,推动“两圈一带”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建设,推进东湖“资本特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最佳信用乡镇”建设。

  

(二)现代物流业。

  1发展方向。

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6%;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争取培育5家以上国家5A级物流企业,建成5个左右国内一流的物流园区。

  3建设重点

  ——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物流业剥离或外包,扶持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联动发展。

  ——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和资源整合。

依托“九州通衢”新优势,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各物流网之间的无缝对接。

在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合理布局一批物流园区,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服务于物流用户、物流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

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发展。

借助物联网,推进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产业物流服务体系,促使物流业走向高技术服务业行列。

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

  ——加快推进口岸物流发展。

全力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

支持宜昌、襄阳、黄石等争取建立保税物流中心。

调整扩大武汉新港口岸范围,形成区域港口核心地位;加快黄石、荆州、宜昌水运口岸建设,增强长江水道集疏运能力。

完善武汉铁路口岸规划建设,提升口岸枢纽地位。

推动恩施机场航空口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