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608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 知识点.docx

RJ必修3历史第七单元知识点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三维目标

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能重大作用

选择题

2009山东文综,T9,4分

三层完全解读

1知识能力聚焦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2)表现:

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

核技术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20世纪90年代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和平利用核能为国民提供电力

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初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

1964年

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

“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

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原因

①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②1964年袁隆平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研制: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意义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②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人类基因的研究:

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2方法。

技巧平台

(1)含义: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目的:

面对建国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3)影响:

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使中国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②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碑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3创新。

思维拓展

(1)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①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引导。

1956年,我国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弹、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又制订了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后来又有“863计划”及“星火计划…‘科教兴国战略”等,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③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⑤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

(2)重大科技进步的历史影响: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中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②促进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o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一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三维目标

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绎验和教训

选择题

2010广东文综,T17,4分

三层完全解读

1知识·能力聚焦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1956年初,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

(2)目的:

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概况:

含义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特点

基本性、长期性

成就

话剧《茶馆》、历史剧《蔡文姬》、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影响

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曲折的年代曲折的年代

(1)原因:

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表现: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3文艺的春天

(1)原因: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也欣欣向荣。

(3)前景:

进入21世纪,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2方法技巧平台

4用表格法对比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的“双百”方针

项目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

时代

战国时期

新中国

背景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性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科学领域、文学艺术领域提出的方针

实质

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内的体现

学术文艺领域民主化的体现

影响

是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Ⅱ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创新思维拓展

5.用归纳法理解“双百”方针

(1)内涵:

①“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在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性和长期性方针。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②“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②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三维目标

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选择题

2013安徽文综,T17,4分

2013课标全国Ⅱ,T31,4分

2013四川文综,T14,4分

三层完全解读

1知识能力聚焦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①内容: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意义:

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教育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米取措施:

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1)“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②高考制度谶废止: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1)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旗:

时间

措施

70年代末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

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首位,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80年代

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基础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试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

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90年代

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绎费

(3)成就:

①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方法技巧平台

4用图示法展示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教育和科技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创新思维拓展

(1)发展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②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经验教训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②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高考命题趋向

本单元是讲述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的专题史,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

从内容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及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等都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

从命题角度来看,关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与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前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并注重史、政、地结合考查的方式。

归纳总结专题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艺、教育的发展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深受苏联影响

1.建国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

行调整

1956~1966年

曲折中前进

1.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成功试验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0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使“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挫折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

2.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

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繁荣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成就突出;

2.“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3.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专题二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3.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4.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成立科研机构,适时制定实施科技战略和科技规划,重视科技和知识分子,加大科技投入。

5.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辛勤劳作和研究。

新典型题分类剖析

类型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例1】(2014.哈尔滨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1949年10月的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

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请回答:

(l)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中出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

(1)、

(2)两问需要把材料和当时的背景结合起来,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第(3)问要读透材料,根据材料中透露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4)问很明显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

【答案】

(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迸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类型二“双百”方针

【例2】(2014.九江模拟题)黎明的爷爷说:

“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下列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非富多彩。

”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指()。

A.社会主义时期B.反右派斗争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样板戏”,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类型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例3】(2014.西安模拟题)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解析】本题以中国教育方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把握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方针

时期

教育方针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

三个面向

由上表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