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3012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docx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摘自《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图画与文字相互补充、分别讲述、滑稽比照

  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

库尼(BarbaraCooney)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图画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

  在绝大部分的图画书里,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

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但一本图画书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即图文合奏。

所以培利?

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才会说:

“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

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说到图文关系,人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母鸡萝丝去散步》了。

  其实,它所以会被人们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在画面里叙述了一个文字里并没有提到的故事,让文字与图画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比照。

整本书十四个画面,一共只有32个单词。

如果单看文字,这本书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Rosiethehenwentforawalk(母鸡萝丝去散步)/acrosstheyard(穿过院子)/aroundthepond(绕过池塘)/overthehaystack(翻过干草垛)/pastthemill(经过磨面房)/thoughthefence(钻过栅栏)/underthebeehives(从蜂箱下面走过去)/andgotbackintimefordinner(回到鸡舍,正好赶上吃晚饭)——似乎一切正常,只不过是一只母鸡在农场里兜了一个圈子,但画面里出现了一只狐狸。

于是,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狐狸追母鸡的故事,正如约翰·洛威·汤森(JohnRoweTownsend)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Writtenforchildren:

AnoutlineofEnglish-languagechildren'sliterature,2003)里所说的那样:

《母鸡萝丝去散步》叙述的重点在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

  后面的狐狸垂涎三尺

    前面傻乎乎的母鸡却浑然不觉

     这就更让人觉得好笑了

 

文字的排列

  在绝大多数的图画书里,文字还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恪守职责,默默地承担着和图画一起讲故事的任务,在排列设计上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不过也有的图画书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会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挣脱束缚,变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来——这时的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是图画,是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画面的连贯与叙述

  一本图画书有三十几页画面,这三十几页画面一幅幅连贯起来,一个故事就被叙述出来了。

其实,每一本图画书的画面与画面之间都是被一根线串联起来的,只不过这根线有时你看得见,也有时却是看不见的。

  

  像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Silverstein)的那本被誉为“一则有关‘完美’与缺陷’的寓言”的《失落的一角》(TheMissingPiece,1976),画面上就始终有一根象征着地面的线。

“失落的一角”在这根线上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失望之后,他遇上一个名叫“大圆满”的圆,于是,他走出往日的孤单,开始上路,向着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远方一路滚去,去寻找他那失落的一角……就是这根举足轻重的黑线,贯穿全书,把一幅幅画面串联了起来。

  日本图画书大师长新太的《卷心菜小弟》、克罗克特·约翰逊(CrockettJohnson)文/图的《阿罗有支彩色笔》都是看得见的线的例子。

 

  也有相当多的图画书,不是靠一条线,而是靠人物在画面里的一个个动作将画面衔接起来;有些图画书是靠一个接一个强烈的悬念来连接画面的;有些图画书是靠一个接一个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的;然而也有这么一类图画书,并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故事,好似一盘散沙。

串起这一幅幅画面的,是它狂野发散的想像力!

画面不是被一根线,而是被许许多多根放射状的线连了起来。

 

潜在的节奏

     多数图画书都有一个一气呵成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不重复。

然而,还有一类图画书,会有一个不断重复的结构,如果找出它的规律,把一幅幅画面按小组排列,我们就会看到一种类似音乐里的节拍般的节奏了。

这种类型的图画书通过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这样的排列方式不断地重复,让人产生一幅幅看下去的乐趣,

并预想接下来的场面,盼望着翻页,渐渐地接近故事的高潮。

  

  斯·范·艾尔斯伯格/文·图《阿卜杜勒·盖萨兹的花园》(TheGardenofAbdulGasazi,1979)

  这部作品的幻想性并不是那么强烈,说得形象一点,是一部恰好刚刚迈过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那道门槛的作品:

少年艾伦受人之托照看一条爱咬帽子、名叫弗里茨的狗,下午,弗里茨拖着艾伦来到了一座花园面前,尽管牌子上写着禁止狗入内,但弗里茨已经冲了进去,很快就不知去向了。

在房子里,艾伦遇到了退休的魔术师阿卜杜勒·盖萨兹,他告诉艾伦,他特别讨厌狗,他已经把弗里茨变成了一只鸭子。

艾伦只好抱着鸭子回家,半道上,这只鸭子叼着艾伦的帽子飞走了……可是伤心的艾伦回到家里一看,弗里茨正叼着他的帽子在院子里玩哪!

可能是为了给这个亦真亦幻的故事增加一种真实感,作者特意加上了一圈宽宽的留白框线,收敛了故事的幻想性。

 

角度与视点

  角度是构图里的一个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因素了,它像迷人的色彩一样,不但会配合主题,让一个故事的视觉语言变得跌宕起伏,还会唤起人们的情感。

一本图画书的画面,往往会因为角度的不同而产生明显不同的效果。

如果把画家的一双眼睛比做摄影机,那么他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注视画面,就是视点了。

平视、俯视,还是仰视呢?

一幅幅画面也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了。

  罗伯托·英诺桑提为《木偶奇遇记》(TheAdventuresofPinocchio,1988)画的这幅插图,就是一个仰角,效果让人不寒而栗,两个高高耸立的警官押着匹诺曹正朝着画面之外的我们走来,因为透视关系,他们身后上方的那两幢楼房都倾斜了,仿佛就要压下来似的,这就更让人为匹诺曹的命运担忧了。

 

画面大小与色调的变化

  说到画面大小的变化,一个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例子就是莫里斯?

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了。

画面大小的变化可以用来暗示一个人的情绪。

  至于画面色调的变化,最早的一个例子是尤里·舒尔维兹的《黎明》(Dawn,1974)。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图画书,据说作者的灵感来自于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它几乎没人什么情节,只是依靠天光水色的微妙变化,表现了一个黎明的全过程。

可以这样说,《黎明》是一本极其宁静、完全靠意境取胜的图画书。

黎明

尤里·舒尔维兹/文·图

  画面大小与色调的变化,是这本图画书成功的决定因素。

作者对于椭圆形的画面、色调的变化以及情绪、进展的速度和节奏,甚至静与动,都有深思熟虑的安排。

  

    开始的一页,椭圆形画面里的景物还很黑,模糊不清。

到了下面几页,光线似乎发生了微弱的变化,渐渐可以看清湖岸边的一棵树和睡在树下的祖孙两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湖面上吹起了微风,还有慢慢升腾的水蒸气,天色亮多了。

当老人和孙子划船下到湖里时天色已经微明了,画面的也变成了一个跨页。

  最激动人心的是最后面的两幅画面——在这之前的画面几乎都是单一的、灰蒙蒙的色调,是在渐变,但到了这里,色彩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绿色、黄色和蓝色一下子就布满了整个画面,这骤然迸发出来的颜色告诉我们,太阳就要出来了。

果然,下面一页,太阳从山上露出脸来,画面上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加绚丽迷人了。

 

 

无字书

  无字书一个字都没有,完全靠画面来讲述故事。

打个比方,这类图画书就相当于无声电影时代的默片。

     因为无字书不再是图文合奏,少了一条文字的叙述线,所以叙述故事的职能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图画的身上。

而要以纯粹的图画语言演绎出一个完正的故事,它的图画就必须具有更多的解说性,说白了,就是能让读者透过图画看懂故事。

我们在无字书里,常常会看到类似于电影分镜头或是漫画格的分割小图,其实,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解说性画面了。

仅仅是靠解说性的画面,还无法完整地叙述出一个连续的故事。

在无字书的画面与画面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镜头的连接。

从一个镜头连接到另外一个镜头,就是电影上常说的蒙太奇(montage)了。

蒙太奇是将一个个镜头组合成动态系统的艺术。

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借用到无字书里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正是蒙太奇把一幅幅解说性的画面连接成了一个流畅的、流动着的故事。

 

媒材与技法

  图画书画面的内容是靠媒材表现出来的,比如铅笔或是水彩,媒材不同,作品呈现的形式也就不同。

还有蘸水笔画、版画、压克力颜料、拼贴、照片以及电脑制作,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

 

 

艺术风格

  什么是图画书的艺术风格呢?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给出的答案是:

“风格与色调或媒材不同,是一种无法分开来看的特质。

风格是整体来看的效果总和,是插图或文字之所以看来有别或甚至独特的原因。

风格是从艺术家对主题和呈现方式所做的不同选择中发展出来的……”

  关于图画书的艺术风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在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SHuck)等人合著的《儿童文学在小学》(Children'sLiteratureintheElementarySchool,2004)一书里,就被分成了八类:

写实或具象派艺术(Realism,orRepresentationalArt)、印象派艺术(ImpressionisticArt)、表现主义艺术(ExpressionisticArt)、超现实主义艺术(SurrealisticArt)、稚拙和民间艺术(Na?

veorFolkArt)、卡通艺术(CartoonArt)、文化习俗(CulturalConventions)及个人风格(PersonalStyles)。

 

李欧·李奥尼(LeoLionni)

《小蓝和小黄》(LittleBlueAndLittleYellow,1959)

  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抽象派作品。

在这本图画书里,作者完全摈弃了我们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

黑色的长方形是教室,其中排列有序的不同颜色的色块,萧然是一个个孩子了。

 

题材

  图画书的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像我们熟悉的民间故事,比如杰拉尔德·麦克德默德(GeraldMcDermott)的《射向太阳的箭》(ArrowtotheSun,1974);童话故事,比如南茜·艾克红·柏柯(NancyEkholmBurkert)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WhiteandtheSevenDwarfs,1972);幽默故事,比如巴贝·柯尔(BabetteCole)的《我的妈妈真麻烦》(TheTroubleWithMum,1983);幻想故事,比如戴维·劳伦斯(DavidLawrence)文、德尔芬·杜兰德(DelphineDurand)图的《卡夫卡变虫记》(BeetleBoy,1999);成长故事,比如保罗·弗莱舒曼(PaulR.Fleischman)文、凯文·霍克斯(KevinHawkes)图的《威斯利王国》(Weslandia,1999)……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诸如战争、单亲家庭以及死亡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孩子看的主题。

可以这样说,图画书的题材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