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399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docx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讲稿

兴义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稿

培训内容:

有效教学法的基本功5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

主讲教师:

冯敏

2013年8月24日

 

内容提要:

为什么要进行学法指导?

――中国的教育现状

――导引新课程下学法指导的变化和发展

怎么做?

――话题一新课程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指导技能

――话题二新课程下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话题三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话题四常规学法的指导技能

――话题五新的学法指导技能

――话题六学法不当

――话题七学法指导技能训练

中国的教育现状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

2010年需要的10种职业,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教导学生准备:

胜任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不存在的科技,以解决我们未曾想到过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什么?

是让学生学会考试还是促进成长?

在一个剧变的时代,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

这些字眼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回顾我们已走过的道路。

案例:

英国有一位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

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案例:

钱学森提问的世纪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曹一鸣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中学数学课堂微观分析》中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西方的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

中国学生的成绩在国际比较研究及各种国际大型数学竞赛中表现非凡。

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下,中国的数学教学似乎是采用的一种比较传统和保守的方式,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将知识灌输式的传授给学生,因而不太可能产生这样好的成绩

中国学习者的悖论“似乎是在并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下,中国学习者在国际中学生能力水平测试中超过西方”。

西方学者看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班级规模大,一般超过40人,多至50人以上;

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造成教师、学生负担沉重;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教学特点是“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

总之:

给学生的空间较少,教师包办太多。

这是中外课堂比较中最大的区别:

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我们的老师没有形成培训学生提问意识的习惯。

(也有优点:

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一个核心的观念差异:

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个体)发展的真正的需要?

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外在形式,而是一种人的内在需求。

案例:

一份令人震惊的调查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重庆晚报》2010年11月24日

案例:

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学习方式仅是一种方式?

90%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调查、收集资料来源和调查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

如果一个学生在经历了9-12年的学习后,却

从未自己独立的阅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概念;

从未对课本或老师提出过质疑或怀疑;

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或老师的独立见解;

从未苦苦思考过某一问题;

从未有过刻骨铭心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这已不是学习方式的问题,甚至不单是学习问题,而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了。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案例:

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

2007年11月14日,第39届技能奥运会开幕。

共有来自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831名选手参加,日本选手金牌第一。

技能奥运会上,中国无人参加,正是中国在世界产业分工最低端的真实反映。

大赛的参赛选手都是22岁以下的年轻技术工人。

竞赛项目包括汽车装配、焊接、机械加工和组装,以及建墙铺瓦、安装水管、、网页设计、服装裁剪、做糕点、造家具、美容美发等各行各业无所不有。

每个中国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成名成家,发大财做大官,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氛围,不利于出现拔尖的技术人才,直接影响中国所有行业的专业水准,最终体现为中国永远只能居于产业分工的最低端。

案例:

一个让人感叹的现象

2011年9月21日,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南京开幕,来自德国的吕贝克指出: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有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

所以,我们德国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看到的时代的变化与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

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快速更新的知识,一个人一所用的有效知识,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仅占10%。

教育该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反思:

一场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

他们的未来,也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应该有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不是因为过去的教育完全是错的,而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顺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导引新课程下学法指导的变化和发展

给孩子物质的东西,不如培养孩子生活的本领;同样,让孩子掌握知识,不如培养孩子的求知能力。

一、故事:

“渔”的乐趣与奥秘。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师问生答,师讲生练”,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

1、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课程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的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何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经心理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新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带来挑战。

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

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了发现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新课程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有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促进学生成长需要。

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3、新课程下教学策略必须转变。

二、掌握学法:

新课程下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新课程下,我该怎么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下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最终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我会学”。

(一)“我要用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学习中同老师、同学、学校和社会之间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使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发展;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和自主索求的过程。

1、自主学习

案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有这样的教学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要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尝到成功的愉快。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确立新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是自主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有一种服务意识。

新课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有性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

案例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潜能,创造奇迹。

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

然而,一些学生对合作学习抱着怀疑的态度:

为什么我没有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成果呢?

不妨仔细想想,你是否真正参与了组内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你是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你是不是在讨论时净聊与讨论无关的内容?

你是不是过分依赖小组,把小组当作偷懒的“避风港”。

想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要把握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必须”,即必须有责任意识,必须有参与意识,必须有合作意识。

新课程下学生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2)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

(4)互相补充、支持下配合、拓展思维。

(5)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3、探究学习

案例

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熟知进行决策、参与公民事务活动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2)学以致用,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知识和获得过程。

(4)全体参与探究。

(5)探究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内,还需要走上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实践。

(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具有探究性,通过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7)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二)“我会用新的学习方式”

1、在“自主学习”中,新课程下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利用学习条件。

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参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5种基本学习组织形式。

(2)主动利用学习的“工具”,即掌握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

(3)具有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

掌握“两类问题”的学习方法,一类是自己已经弄懂、提出来考考别的同学的问题:

一类是自己不理解或者有不同看法的问题。

2、在“合作学习”中,新课程下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互相支持、配合、做到面对面地促进互动。

(2)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在合作中有效地沟通。

(4)对个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继续评价,寻求提高其更有效的途径。

3、在“探究学习”中,新课程下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但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

(2)收集证据,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进行调查等。

(3)处理信息,提出解释。

(4)求证过程。

(5)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案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话题一新课程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指导技能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必须使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寻找自己的“兴奋点”,有了“兴奋点”,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主动探求的意识和愿望。

一、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是后天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

在教育学领域,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

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自我意识自我超越,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

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即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和对原有经验的发行与重组这两方面的建构,即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

一般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而狭义上的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以掌握前人经验和行为规范为主,本书所说的学习是指狭义上的学习。

(2)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划分,可以把学习分为知识性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3种类型。

(1)知识学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也就是经语言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各学科知识体系。

分为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A、概念学习:

包括对生活经验日常概念的学习和对科学概念的专门学习、教育。

B、原理学习:

包括规则学习、命题学习、建立在概念学习基础之上,本质揭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原理学习具备的条件:

掌握概念、形成命题,原理应用。

C、问题解决学习:

学习的高级形式,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原理的综合应用。

(2)动作技能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而知识学习属于人的认识活动),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是人的外显行为的学习。

(3)社会规范学习。

我国的心理学家冯忠良先生指出:

“规范的学习是在认识与实践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品德结构而实现的。

在规范的学习中,既要确立规范行为的需要及动力机制,又要确立规范行为的定向与执行机制。

其中既包含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行为规范的执行及情感体验等问题。

2、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划分

(1)教师传授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最传统,只占了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但这种学习方式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2)学生自主选择式的学习。

这种学习活动的方法包括探索、试验、自我教育、调查和保持好奇心。

(3)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人们70%的知识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习得的。

(4)通过反思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仅占1%-2%。

3、基于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策略划分

依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的次序,学习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

(1)机械学习。

学习者无需任何推理或其他的知识转换,直接吸取环境所提供的信息。

(2)示教学习。

学生从环境(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如教科书等)中获取信息,把知识转换成内部可使用的表示形式,并将新的知识和原的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3)演绎学习。

学生所用的推理形式为演绎推理。

(4)类比学习。

利用两个不同领域(源域、目标域)中的知识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类比,从源域的知识(包括相似的特征和其他性质)推导出目标域的相应知识、从而实现学习。

(5)归纳学习。

归纳学习是由教师或环境提供某概念的一些实例或反例,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该概念的一般描述。

4、根据学习的意义划分

可以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大类。

(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有计划的系统。

学习

4、学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

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如何激发学习动力

案例1:

选自《21世纪的革命》

美国统计协会曾对其会员做了一次调查,以选出对该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四位当代统计学家。

当选的四位统计学家在该协会周年庆祝会上发表了讲话,他们当中谁也没有学过任何一门统计学课程。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想解决一个需要使用统计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当时,他们需要的方法还不存在,于是他们创立了新的方法。

案例2:

选自《21世纪的革命》

一个位于旧城的贫民区的领导发现,大部分少数族裔儿童虽然上完了小学,但实际上却是半文盲。

教育理事会专管识字部门的人都被叫了来,但于事无补。

该区的领导于是向当地一所大学一位毫无扫盲经验的教授求助。

这位领导解释说,专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局外者也许有办法。

这位教授研究过该社区的其他问题,他知道这些孩子并不愚笨。

相反,他们有着机警得惊人的生存头脑。

因此,教授怀疑他们读书方面的缺陷是由于缺乏动力所致,而非智力方面的原因。

在研究生的协助下,教授在该社区进行挨门挨户的调查,看看有多少家有藏书。

结果发现65%以上的人家都没有。

而且他还发现,上学的大部分儿童极少(要是有的话)听过父母或其他成人给他们读书,甚至极少见过有人读书。

在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文化是以口头传承而非读写为主导方式代代相传的,说唱是这种文化的一个发明,而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

教授使用从西尔斯基金会那里获得的资金购买了一套查理·卓别林的无声片,每天在小学礼堂里放映,允许学生随意进来看电影。

一时间,渴求识字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校园,学习开始了。

因为学生们特别渴望能看懂电影中的字幕。

(一)避免学生出现“习得无助”。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P34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28种方法)

(三)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1、尽量多让学生体验成功。

2、请别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3、学生需要得到鼓励。

(四)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

(视频:

力克·胡哲励志片)

1、正确认识“自制性归因”。

2、调整好学习的精神状态。

3、培养参与意识。

话题二新课程下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故事;习惯的力量

一、什么是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法的概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学好各种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

狭义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的活动措施与策略。

实质上,学习方法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的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标的活动。

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指学习时所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

2、学习方法还指学习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要求。

3、学习方法具有层次性。

4、学习有法、学无定法。

(二)学习方法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1、学习方法与学习目的。

学习方法是为学习目的服务的。

2、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学习规律。

学习方法既是对学习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反映了学习规律。

3、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可以相互转化。

(三)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1、三环课程学习法(三环教学法)。

三环教学法,实质上是一项经“局部探索方式”学习课时新教材的普通教学法,所谓“局部探索方式”,即部分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索,部分由教师去讲授。

其原理结构是:

自学发现――选讲充实――练习转化。

第一环:

自觉发现。

步骤:

(1)布置提纲:

自学提纲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时教材的基本知识拟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表面分散的知识组成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知识。

(2)自学探求。

按自学提纲和要求,利用提供的条件,由学生自学新教材,独立地云探求新知。

第二环:

选讲充实。

步骤:

(1)教师选讲:

教师按课前的预测和准备,及课上的随机调整进行选讲。

(2)知识整理:

在自学和选讲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做简要的概括整理。

第三环:

练习转化。

步骤:

(1)练习:

按提纲的学习要点进行练习,或拟定一两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做答案。

(2)检验练习:

2、“四环式”学习法。

“四环式”学习法是通过由面到点的综合概括,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全部材料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包括四个环节:

精读材料、编写提纲、尝试背诵和有效强化四个环节。

3、“四结合”学习法。

“四结合”法为孔子所创,具体内容为;

(1)学要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2)学要与问相结合。

(3)学要与习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学要与行相结合。

“讷于言而敏于行“。

4、回想学习法。

5、鲸吞学习法。

二、如何培养学习方法。

(一)学习三要点。

1、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2、多思考,注重理解。

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实现。

3、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二)三种学习精神

1、不唯书。

提倡不唯书,并不是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2、不唯师。

我们主张学生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敢于向老师质疑、争论。

3、不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