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志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189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集县志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怀集县志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怀集县志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怀集县志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怀集县志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集县志2.docx

《怀集县志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集县志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集县志2.docx

怀集县志2

怀集县志2

第四章姓氏

第一节姓氏录

怀集县地处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幅员广袤,高山阔垌相间,自古代至解放前都有避战乱、逃荒、谋生、经商等人群迁徙来县定居;解放后历年调派到怀集工作的县外人及其后代在怀落籍;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村男青年到县外务工,娶回县外省外姑娘,从而使县内居民的民族和姓氏增多。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中有10个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人口和户籍人口中有汉、壮、瑶、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土家、黎、佤、畲、土、仫佬、仡佬、撒拉等21个民族,这些民族同胞丰富了怀集县的姓氏。

据2000年“五普”登记资料,全县有梁、李、陈、黄、植、孔等228个姓,其中形成聚居点(村寨),或落籍已三代以上的姓120多个。

人口、聚居点最多的姓依次为:

梁姓9万人口以上;李姓7~8万;黄姓6~7万;陈姓6~7万;莫姓5万以上;植姓4万以上;孔姓、黎姓3万以上。

人口2~3万的有林、谭、邓、徐、罗、郭6姓;人口1~2万的有刘、蔡、温、钱、文、苏、谢、高、朱、何、马、冯、范、欧、曾、周、覃、卢18姓。

2000年,全县人口228姓中,单姓226姓,复姓2姓。

以下按笔划为序载录:

丁、卜、九、于、万、马、卫、韦、王、云、车、区、毛、牛、仇、凤、公、卞、文、方、孔、邓、艾、甘、古、石、龙、布、卢、叶、申、田、史、白、丘、包、邝、宁、冯、司、邢、老、成、毕、吕、曲、乔、朱、任、伦、伍、伊、华、向、全、邬、齐、庄、刘、安、关、江、汤、许、祁、阮、孙、纪、麦、苏、劳、杜、杨、李、严、巫、岑、吴、邱、利、何、余、邹、辛、闲、沈、沙、汪、宋、初、张、迟、陆、陈、邵、武、奉、林、范、苗、欧、卓、易、罗、季、岳、金、周、庞、冼、郑、单、房、屈、练、孟、柯、柳、项、赵、郝、胡、钟、侯、倪、段、剑、俞、饶、施、闾、闻、姜、凃、洪、祝、姚、骆、泰、耿、秦、袁、聂、莫、桂、夏、贾、顾、柴、晏、钱、殷、徐、翁、郭、高、唐、容、凌、涂、谈、陶、梅、萧、黄、曹、龚、戚、常、崔、符、盘、章、密、梁、谌、植、董、葛、蒋、敬、彭、覃、韩、程、傅、储、焦、鲁、童、曾、湛、温、谢、蒙、蓝、薄、赖、甄、群、雷、虞、简、鲍、詹、蔡、慕、管、臧、廖、谭、翟、熊、黎、樊、颜、潘、褥、禤、薛、霍、冀、穆、磨、戴、魏、司徒、欧阳。

第二节姓氏分布

怀集县,梁、李、陈、黄4姓人口最多,其聚居点(村寨)遍及全县21个镇(乡)。

姓氏最多的镇是梁村镇,其人口75000多人姓氏66个,其中梁姓人口280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近4成;落籍三代以上非农业人口姓氏5个。

姓氏最多的行政村是梁村镇镇兴村。

全村人口2560多人,有姓氏56个,多数是从珠三角地区到梁村经商落籍定居的,如邱、戴、车、方、欧阳等姓。

姓氏最少的行政村有凤岗镇麦村村,分麦村、佐坑两个自然村,是陈姓的聚居村落。

甘洒镇小布村,分上小布、下小布两个自然村,是高姓的聚居村落。

人口最少(不足20人)的姓有褥、官、车、左、翟、欧阳等姓。

人口最多的姓氏及较大聚居点:

梁姓梁村镇光明、梁村、永攸村;

大岗镇大钟、梁水、上亭村;

永固镇龙田村;

马宁镇塘岗村。

李姓冷坑镇熔炉、谭新、前进、田心村;

梁村镇沙田、栏马、镇武村;

中洲镇李岗、糯塘村。

陈姓连麦镇莲社、长岗、仓社村;

中洲镇根枝;

凤岗镇新乡、麦村村。

黄姓连麦镇增石、大庙、王华村;

坳仔镇七甲、坑口村;

大岗镇镇南村、石田村。

甘洒镇罗密、石梅村;

冷坑镇和平、谭庙、谭福村。

莫姓大岗镇莫屋、白鹤村;

岗坪镇睦渊、红星、庞庙村;

怀城镇富杨、共和、木兰村。

林姓马宁镇马宁珠岗寨村村;

大岗镇秀林村。

植姓永固镇保良、宿安、保安、永良村;

诗洞镇万诗、双凤、新凤村。

黎姓大岗镇富楼、谭珠、岭岗、大岗村;

冷坑镇团结、谭汶、谭庙、桐光村;

桥头镇新宁村;

马宁镇谭播村。

孔姓桥头镇新兴、保丰、凤真、新宁村;

永固镇罗孔、马峎、罗忠、谭梓、谭康、罗浮、芹奄等自然寨。

邓姓甘洒镇上屈、下屈、永富村;

坳仔镇阶洞、鱼北、鱼南村;

中洲镇中心村。

蔡姓坳仔镇仕儒、坳仔、罗大、上洞、大同村;

凤岗镇黄石村。

马姓中洲镇马岗、白竹村;

下帅乡黄翰、东西、车福村。

刘姓桥头镇岑元。

徐姓桥头镇徐丰、丰大村。

高姓梁村镇百德村;

甘洒镇小布村;

桥头镇新兴村;

凤岗镇金坪村。

谭姓冷坑镇爱一、爱二、爱三、上爱村;

大岗镇均义村。

各姓氏人口分布的相对集中和聚居成片,在县内各镇乡形成特色。

如梁村的梁李,岗坪的莫梁,马宁的林苏,冷坑的李郭谭,中洲的马李,凤岗的陈李,甘洒的钱黄,坳仔的蔡,永固的植,诗洞的钱等。

第三节姓氏来源

据一些姓氏的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已世居怀集的不同姓氏族群或同一姓氏不同定居点(村寨)的族群,入怀缘由各种各样,入怀时间先后不一。

以下据收集的姓氏族谱等资料略记载一些姓氏入怀来源。

梁村镇梁姓入怀始祖大笃,号元衍。

唐朝僖宗乾符年间(875~879年)莅任洊水县县令,任满值农民起义世事动荡,不能回归湖广郴州根竹巷故里,遂隐居金鹅松柏一带的清水山,安家置业,开辟松柏垌,经营清水山,繁衍生息,后又到梁村耕牧营业,定居设村,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

其后裔在梁村先后分支迁徒到光明、永攸、洊水、花石等村和省内多处。

居梁村者今繁衍到第三十一代。

冷坑镇李姓入怀始祖李什八,字增力,号富生。

原为元末明初汉军战将。

所部军与朱元璋军开战被打败,抵南京陷落后率部南撤,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后进入广西,洪武五年(1372年)行至广西的怀集县冷坑乌石黑(地名)只剩身边三几人,遇一郭姓放鸭汉救助,得以摆脱追兵,遂弃武务农,定居立业,开荒耕作养殖。

后娶妻育子。

随后子孙开枝散叶,繁衍迁徏到各地。

至90年代在冷坑繁衍到第二十六代,人口3万多人。

桥头镇陈姓分为两支。

金星村陈姓一支,始祖陈十五,传说在南雄珠玑巷被征从军,立战功获擢升。

元朝末年战乱中率部南撤至最后离散。

陈十五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带家眷抵属今广宁县的某山垌落脚,两年后迁徙怀集,其中次子陈禄华择居桥头金星村,后代分支到徐丰、六竹、凤真、徐安等村;三子陈寿华址居桥头新平岩儿岗(今新平讲义村),后代分支到保丰、红光、新兴等村和永固苍岭村。

岑元村陈姓一支,始祖陈子贤,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从开建县独律村迁徙到怀集县宁洞(桥头)岑元的陈林村定居。

后裔逐步分支到岑元的上下岗,岩旺的旺口、金边,金星的旧墟等地。

桥头镇徐姓入怀始祖徐观相,原籍南京珠玑巷。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听闻珠玑巷有人嬉笑皇后马娘娘为“马大脚”,乃怒而下令诛杀珠玑巷人。

获信报,徐观相偕夫人、佣人等及时逃离南京,望南入粤,展转南雄、潮州、四会等府县,最后来到怀集县,初居永固,再迁桥头定居于平山岗莲池边创业,后成为徐丰村,子孙繁衍今至第二十八代。

桥头镇孔姓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志,宋绍兴元年(1131年)任德庆府朝奉郎,后来定居德庆。

孔志后裔又分迁,其中先后三支迁居桥头镇:

(1)第五十三代孙孔必登,因为世乱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从德庆县迁到怀集县的永固,入赘永固罗孔寨,承继罗氏家业。

后又因避世乱从永固迁到桥头潮岩寨(今新兴石根村),从新安家置业。

生三子,长子、次子复迁回永固旧籍,三子居桥头承继父业,其后子孙分支桥头的新兴、六竹、凤真、徐安、金星、徐丰、保丰、岑元、岩旺、丰大等20多个自然村寨,以及永固的罗孔、马崀、罗忠、谭梓、谭康,诗洞的中和,大岗的白鹤等地。

(2)第五十五代孙孔彦卢,于明洪武元年(1368)从开建县迁入怀集县桥头镇新兴林村,后裔分支太山和新宁的孔屋、下角、谭泗等村寨。

(3)孔公贤,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封川县莲都镇三丰村迁到桥头镇,落脚新兴的城围村。

后裔分支新兴的地罗、太山,徐安的白坭基,徐丰的罗甘口,丰大的锂鱼塘,新宁的谭崩等村寨。

坳仔镇大浪村郑姓远祖因明朝末年避战乱,从中原南迁,之后部分族人从福建迁往广东。

属广东一支,大浪村郑氏始祖郑宏熙于清朝末年辗转来到大浪村,见此地背山临河,竹木丰盛,便定居立业,一边耕作一边做竹木生意,将当地的杉、柴、竹运往广州、佛山等地销售,渐有积蓄。

宏熙生有6子,于1913~1916年兴建郑家大屋,取名“六德堂”,寄意在此居住的6个儿子都能仁义有德。

至今繁衍有100多户、700余人。

梁村镇高姓入怀始祖旭登为山东临淄高氏第六十四世孙,由鲁徙粤,初居四会石狗岗咀并生长子瑞清,后因经商迁居泮里(今属广宁)生次子高孚,再而仍因做生意迁到怀集梁村高村谭藤居住,生三子高显。

数年后旭登返泮里,高显仍留居梁村营生,立村名高村,生3子,长子岩集,居梁村高村;次子祖集,后迁桥头;三子琼集,后迁广西岑溪。

岩集、祖集在怀集的后裔分迁到怀城、闸岗、甘洒、凤岗、大岗、下帅、连麦、中洲、洽水、汶朗、桥头、诗洞等镇的多个地方以及封开县南丰、金装、连都和广西贺州市等地。

马宁镇林姓系福建莆田一脉。

元末明初,始祖颜扬、颜清和颜肆兄弟仨避兵燹世乱,自所居地江西太和县徙至怀集。

颜清落脚于大岗秀林,颜扬、颜肆卜居于马宁。

颜肆家马宁平畴中心即今马宁墟市附近,颜扬宅马宁湖氵郎山麓即今马宁珠岗一带,俱力耕勤种,又与周围其他姓氏人家合力抗匪拒盗,促一方安宁。

后,子嗣繁衍散叶,分布于今马宁珠岗、寨村、马宁(村)等数十个村寨,是县内林姓聚居最集中最多的地方,今裔传至第二十九代;其中,有移居蓝钟、连麦等地或封开渡头和信都沙头等处。

马宁镇姚姓始祖成和(法通)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湖广筋竹巷迁徙到怀集马宁礼姚村开基创业,后裔子孙分居迁到冷坑等地。

永固镇植姓始祖植光翰,为植氏第十四世孙。

宋末元初为避战乱匪扰,偕弟并子侄一行七八人从广西梧州迁来怀集永固,定居保良,后裔分支迁往永固、诗洞各地的43个村寨,繁衍到第38世;在永固有11400多人,占全镇人口28%左右。

下帅乡覃姓

(1)竹六村覃姓。

始祖覃父庄、覃父累、覃父占兄弟3人,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从军征战到下帅,驻兵6年。

正德九年兄弟仨筹银三百二十四两在下帅买地,落籍耕垦,后代繁衍分居车福等村。

(2)山奢村覃姓。

始祖覃环一从所居的连山县加田镇打猎到下帅石羊塘,见此地山林茂密,土地肥沃,遂迁居至此落籍耕垦。

二世祖覃少海力大,得某戍边大将赐“大力王”称号和赏珠宝金银,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买下石羊塘一带山地,并改石羊塘地名为“皇挪”,即今下帅皇挪村。

蔡姓分多支从闽入怀。

其中洽水、坳仔、甘洒等镇蔡姓俱入怀始祖尚义后裔。

尚义,明初率军入怀征瑶后定居。

今以坳仔镇为多,全镇蔡姓人口9000多人,占全镇人口23%,分布坳仔、仕儒、罗大、大同、上洞、丰亨、渡头、美南、七甲、坑口、鱼南、鱼北等12个村。

钱姓怀集县钱姓,于元明两朝间(1271~1644年),先后从广东三水、阳山等县迁入,均为钱酥(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鏐第十世孙)的后裔。

分为怀城、冷坑(含诗洞)、甘洒三大支派,今主要分布在怀城、冷坑、甘洒、洽水、坳仔、凤岗、永固、梁村等镇。

全县约有一万多人。

蒙姓怀集县内冷坑(含冷坑墟)、泰来、马宁、大岗和怀城等地有分布,约500人。

冷坑镇双甘蒙姓人称,其入怀始祖昆幼于明初自湖广珠玑巷迁徒至此定居。

堂号安定,村名宝居。

世代以“黄帝子裔”为祖典、以“蒙姓出在安定堂,始祖来自珠玑巷;枝繁叶茂荫儿孙,可走四海达三江”为祖训。

自昆幼至今,繁衍至第二十四代。

欧姓怀集县欧姓人口约10000多人,分居怀城、坳仔、中洲、马宁、蓝钟、诗洞等12个镇,有10多个入怀先祖,多数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避战乱、谋生计,分别从西江、绥江两岸的贺县、德庆、封川、阳山、四会等县迁徙来怀集县。

据县内欧姓人编《欧氏追宗寻祖族史书谱录》刊欧姓系由“欧阳”姓变姓而来,相传始祖欧阳恺因胞弟欧阳通获罪下狱,为免株连,遂弃官改姓,去欠去阳,改名区(uo)恺,并由金陵(今南京市)逃离到岭南隐居。

后至明朝洪武年间,分支到顺德县陈村的区姓后人区吉起义兵归顺明朝,洪武帝朱元璋在金殿上召见封官,呼其名时把区(uo)读成区(qu),无人敢应,后知误读,遂取朱笔在“区”旁加“欠”,成为“欧”。

区姓后人(欧姓)甚感荣耀,至今在祠堂、拜祭等庄重场合使用“欧”姓时,“区”用黑笔书写,“欠”用红笔勾划,称红“欠”欧。

第四节姓氏文化

怀集县姓氏多,姓氏文化丰富,其中一些事象与民俗文化糅合,成为世代相沿相接的传统,成为种群标识。

一、建祠堂庙宇

各姓氏后代追宗念祖,为弘扬祖绩,教育后代,一村或几村的同姓人合力修建始祖、世祖的宗祠庙宇,于内安放始祖和历代祖先神座牌位,定期(一年或几年)集中全姓族后人进行祭祀纪念活动(如打醮、庙会),新年例节各家各户或遇有红白大事者均携供品到祠庙焚香烧烛,告慰祖先或祈求祖先庇祐赐福。

同时,有近世的一家或几家自设或合设龛堂、厅屋,安放嫡亲近世祖先牌位,定时上香祀拜。

不少姓氏又在祠庙中悬挂族中人往昔的官绅士子或当今的官长学者名单和获得的奖赐、名号、匾额等,用以光宗耀祖、教育后辈。

宗庙、祠宇是一个姓氏的联系纽带和姓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其建筑型制或三进四进,又庑又厢,青砖小瓦,锅耳山墙,雕脊饰檐,古色古香,肃穆雅静。

解放之后,县城和农村的宗庙祠堂,多因“破除封建迷信”,或因市政、生产建设需要被拆除,或改作学校、仓库、办公之用,或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破烂,至1979年保存较完好的有县城附近的高龙济我梁公祠,兴贤温公祠,坳仔大浪村郑公祠和凤岗孔洞的成公祠等。

进入80年代随改革开放和政治环境宽松,建祠修庙之举悄然而起,至2000年修复、重建、新建成的祠庙十余座。

其中,1992年马宁镇姚姓将建于1931年、毁于1960年的“姚氏宗祠”重建落成;1995年梁村高姓在文楼寨重建“解元庙”;1996年冷坑李姓重建“代龙庙”;1999年泰来镇4村朱姓族人在原址重建朱氏宗祠,严林甘余等七姓族人修葺、恢复七姓宗祠;2000年郭姓族人在原址重建郭氏入怀始祖祠衍庆祠。

各姓氏又喜于宗堂、祠宇的门墙、柱梁上雕(凿)表叙本姓来源、派脉、世风崇仰等方面语句。

二、修族谱家谱

修族谱家谱是姓氏的传统文化,县内各姓氏人家自来有修谱之举,谓用以寻宗溯源,明世系知辈份,勉励后代,凝聚和联络宗亲。

进入80年代,县内又兴族谱家谱的编修。

一村、几村或合县甚至跨县跨省区同姓宗亲联合编修,组织队伍人员,筹集资金四出调查搜集资料。

至2000年,新修成有怀集梁氏十二房族谱、李氏家谱、怀集植氏总谱等和正在编修有高氏族谱、姚氏族谱、衍庆祠郭氏族谱等。

一批新的族谱、家谱纳以新的内容:

村容寨貌篇、英贤名士篇、能工巧匠篇、先进楷模篇等。

三、讲问郡望堂号

各姓氏均讲问郡望堂号,其中有既是郡望也是堂号的,有郡望堂号分别而用的。

常见行用的,黄姓“江夏”,李姓“陇西”,林姓“西河”,高姓“渤海”,陈姓“颍川”,郭姓“太原”,梁姓“夏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常有人把堂号写在雨帽、竹箩之上,这样戴帽挑担走南闯北,让人知别,致同姓的认“兄弟”,历史上姓氏有联系的认“老同”(朋友)。

又有人以堂号介绍所姓,如黄姓以“江夏黄”介绍而避用“草头黄”“大肚黄”说法,或用以分别“三划王”的此黄彼王。

姓氏堂号在老辈人中较流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敢用,致后来成长者知之极少,进入90年代随着宗谱族谱的开修,这些文化又渐多一些人知晓。

四、讲忌讳

出于对本姓氏、始祖的尊敬、爱护,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和行为举止、言语中有姓氏忌讳。

如“同姓不联姻”,冷坑郭姓远祖是李姓始祖的救命恩人,又义结金兰,因此也曾有“郭李不联姻”之说;甘洒、坳仔的黄姓人将黄牛改称“沙牛”,忌讳带自己姓氏说“牛”;蔡姓人称菜肴为“冲宵”,以免把“蔡”当作“菜”(谐音)吃掉;食物不够咸时谭姓人不叫“淡”而称“薄味”;在苏姓人前尊重其人改称“紫苏”为“香饩”等等。

五、撰姓氏诗文

各姓氏的文人名士喜创作撰写纪念颂扬祖宗,弘扬祖业,表达祝愿,诫勉后辈的诗词、楹联、匾额、碑文、墓志等。

冷坑李姓宗庙代龙庙大门联:

代系光明,龙壮山河。

姚姓庆龙祠大门联:

宗系溯中原支流洊水,祠裔衍庆龙脉延凤山。

高姓“渤海”堂号联:

高氏先贤功名扬千古,渤海存世瓜瓞继万秋。

马宁大田中楠房龛联:

万派九龙绵世泽,满林双桂发孙枝。

大岗扶溪石姓武威堂龛联:

武威绵世泽,万石振家声。

植姓家诗:

南越宗支本一株,伯居南海仲居禺;

叔父经商居西粤,季子又迁东莞都。

甘洒钱村“积厚钱公祠”门联:

钱塘祖德流风远,彭郡宗功润泽长。

支脉启钱塘,历绍箕裘,罔极深恩垂奕叶;

本源开彭郡,丕承堂构,绵延嗣续仰芳徽。

黄姓认宗诗:

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景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永庇诚吾愿,三七男儿总炽昌。

郭高姓宗祠衍庆祠大门外墙左右墙诗:

左:

衍庆新祠喜落成,右:

汾水长流绍远源,

恰逢庚辰启文明,嗣众繁衍世代传;

传家自有青囊秘,族里代有才人出,

宗族蕃昌显地灵。

堂前阳沟荫儿孙。

六、论辈排字取“大号名”

许多姓氏、家族的男子一般有仔名(也称乳名)、学名(读书时名字)、大号名(成人后正式名字);有的只有其中的两个或一个。

“大号名”以论辈排行所排定的“字”取号,所以同辈份(代)男子其“大号名”中一律有这个字,称为“×”字辈。

这个字以天干、地支式排用,一般在修族谱时排定并写于其上。

按照世系(排辈),奇数辈属天干,“字”放在大号名的前面;偶数辈属地支,“字”放在大号名的后面。

取“大号名”,下坊男子长大成人后,最迟要在娶妻前夕,选一黄道吉日举行拜祖宗仪式,挂“承父(母)命冠名×××”字匾,俗称“升字”。

上坊的一般是修族谱、宗支时取定,未曾者于结婚之际取定,都于结婚时在厅屋或祖堂东壁升其字。

“大号名”是一个男子的正式名字,所以在重要事情、严肃场合使用,同时也意味着该男子已成长为“大人”(成人)。

取“大号名”解放前盛行,解放后逐年淡化,1980年后一些地方、宗族内有所复苏,其中有未取“大号名”的中年男子还补“升字”取大号名。

又随着宗谱、族谱编修,有不少末成年男子于修谱时取定大号名,待长大结婚时升字使用。

七、拜祭

清明节扫墓拜山,俗称拜祖,是全县各姓氏的俗例,用意为缅怀追念祖先、祈求祖宗庇祐赐福,子孙丁财两旺,世系绵长。

也藉此联系族人,相聚兄弟,甚或借便议决一些族内事务。

拜祭方式和选用供品各个地方略有不同,一般都有煮过的全鸡、猪肉、发糕、茶、酒等供品,点香烛化纸钱放爆竹。

90年代一些年轻后辈发奇想,印制或结扎电视机、洗衣机、小汽车之类在坟前焚化,称让祖先也享受一下“现代文明”。

除清明节拜祖坟外,一些地方、姓氏族群有其独特拜祭活动或方式,如打醮、做功德、庆祖诞、开庙会等。

大岗镇很多村寨盛行农历正月初一日“开年”(一般是在正月初二日),集体到祠堂、厅屋拜祖先,且明确此日出嫁女和外村人请免入村,以示庄重严肃。

甘洒镇钱村钱姓做”六月彭祖节”缅怀篯(钱)铿。

泰来镇泰西七姓宗祠每3年举行一次出游大典,李姓“水曹庙”定八月二十二日为纪念活动日,马宁镇姚氏宗祠每5年举行一次庙会,届时本村、外地的同姓宗亲也到来一起叩拜祖先,进行各种文娱联谊活动。

八、立祖训定家规

早前一些姓氏为维护和树立宗族或本姓村寨良好风气,制定有祖训、族约和家规等,以教导后来者秉承祖德弘大祖业,团结宗亲,规范言行举止,倡导良风德行,勉诫策励进取。

祖训、家规一般刻写成碑石或木板嵌砌或悬挂在祠堂庙宇里,也精心誊写在族谱、宗支簿上,并由族内望高德重老者不时借拜祭、庆典、集会议事等时机、场合向后辈宣讲。

《粤桂成和(法通)系姚氏族规》制定有成立联合会开展族亲活动,族人领养异姓子女等族规十条;《李氏家训》有“家训十一则”“圣谕广训十六条”“李氏家训二十项”;《高氏家训》有“奉祖先,孝父母,睦兄弟、和夫妇、严闺阁、亲宗族、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习礼仪、戒淫恶、戒为非、戒赌毒、戒酗酒、戒争讼、戒溺女”等共19项准则,每项又有具体规定。

钱村豁然堂以“同气连枝各自营,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同相见一同老,难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勿因小事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家训题壁。

祖训、家规多形成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社会和思想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