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152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docx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第一部分本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念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在内的其它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和生长点。

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人工控制,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化学与物理、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环境等科学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化学家将能根据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来设计分子结构和化学过程,从而合成和筛选出更多更好的新化合物和材料。

化学还将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以及生物、医学和材料工业诸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学科历史

化学学科所在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原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基础上于2001年组建的一个二级学院。

其中化学系始建于1975年,同年招收化学专业学生,1996年招收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92年,1993年招收化学工程专业学生。

2003年获批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6年获批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7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应用化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化学学科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2年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遴选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学科现状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3人,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8%。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8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38人)。

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5人、校“南湖学者”1人、校“南湖青年学者”A类5人、B类11人,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化学化工学院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别设立了校级“应用化学研究所”和“非金属材料研究所”;2009年以来,先后获批“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型节能矿物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珍珠岩制品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物节能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新型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分析”两个省、厅两级科技创新团队。

在非金属矿深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球形闭孔珍珠岩电加热生产技术”已在全国同行业推广应用200余家,研发的“轻质保温建筑陶瓷饰面材料及其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在信阳科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投产。

2009年以来,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项目62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267项,其中省部级专项以上奖励165项;产权成果38项;发表学术论文675篇,其中SCI、EI收录226篇。

目前,本学科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紧密结合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一部分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或管理等工作。

四、学科方向(培养方向)

化学学科现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分析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分离科学;

(2)电化学;(3)光谱分析;(4)功能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物理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新型储能节能材料;(3)纳米电化学材料;(4)催化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功能高分子;

(2)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3)高分子合成。

无机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能源材料化学;

(2)功能陶瓷材料;(3)无机纳米材料化学。

有机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有机合成方法学;

(2)有机功能材料;(3)金属有机化学;(4)不对称催化与合成。

五、自身特色

本学科在利用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技术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灵敏检测及机理研究、新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础及应用研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在化学发光分析方面,拓展了超灵敏化学发光检测复杂生物体系中生物分子的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电化学发光分析方面,实现对凝血酶、β-雌二醇生物分子和环境激素的高灵敏电化学发光检测;在功能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方面,开发了电活性的纳米分子探针和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生物传感器;在绿色储能材料方面,实现了六电池串联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化;在抗肿瘤药物的合成方面,开拓了小分子自组装体系在响应外界多种刺激和多种响应表达的研究领域;在纳米材料电化学分析方面,将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片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在纳米材料荧光分析方面,建立了高灵敏的荧光蛋白酶生物传感技术,开拓了纳米荧光生物传感的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量子点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实现了在细胞群体和单细胞水平上细胞表面聚糖表达的高灵敏测定;在无机纳米材料形貌调控研究方面,为特殊形貌异质结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六、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积蓄学科力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上层次、科学研究上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力争获批化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在增强本学科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在省内影响力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各研究方向的研究领域,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格局,同时鼓励学术创新,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结合区域优势向环境保护与检测、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金属纳米催化新材料等方向扩展,注重运用化学化工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力度,通过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帅、以学术拔尖人才为骨干、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引进3-5学科带头人,选派3-5名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提高现有学术队伍水平。

(3)每年申报成功2-4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6-12项,研究经费200-400万元;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承担1-2项横向课题,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积极申报、参与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9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高质量的科研、教研论文1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50-70篇。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同时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5)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往,学习他人先进的办学经验,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强化学科优势,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承办2-3次高规格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学科组老师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每年30人次左右;外来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每年10人次以上。

(6)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合作模式。

稳固信阳非金属矿物材料生产与加工相关企业与我院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切实为合作企业解决一些“瓶颈”问题,提升现有工业生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致力非金属矿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形成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建成1-2个“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采用联合培养方式,为非金属矿行业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层次、高质量、复合型、重德育”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七、发展目标

培养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化学学科。

坚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建设方向,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为指导思想,以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型节能矿物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珍珠岩制品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物节能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发展建设为契机,按照“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立足内涵建设,大胆创新,稳步发展。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注重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强化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已形成的研究方向彰显自己的特色,促进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取得在理论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上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将信阳师范学院的化学学科建设成为豫南地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形成一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集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对我省化学学科发展能产生导向性影响的学术梯队;将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能承担我国化学、化工、材料、建筑等科学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开放式省级一流重点实验室,切实解决我省非金属矿高新技术产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突破技术瓶颈,支撑非金属矿节能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地方大学同类学科的一流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在某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具有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从事化学专业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宽广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具有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写作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二、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1)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对化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职业理想。

(2)深刻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知识结构与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化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医药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视野和广泛的知识面以及多角度分析化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4)具有能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研手段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具有科研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能够胜任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其他能力。

(二)学术道德

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事业。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学术道德规范:

(1)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坚守学术道德为己任。

(2)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辛勤劳动和学术贡献。

(3)坚持以“严肃、认真、诚实、守信”的精神进行科研活动,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主动维护科研集体的荣誉感。

(4)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对学位论文和其它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三)政治素质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身心素质

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三、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掌握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获得的学科知识必须达到专业化水平。

要求硕士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并不断从中获取最新知识。

 

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硕士生必须熟悉本学科的重要科研文献,并能够随时跟踪其主要进展;对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医药学、化学工程等学科有广泛的了解;必须掌握因特网使用、数据库检索、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处理技能;能够通晓英语,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文字交流。

 

(二)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并开展重复对照实验能力;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能力;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等等。

本学科硕士生应能在导师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研究问题的选择;至少掌握在化学学科某一领域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为解决某一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能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实践能力

实验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

硕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

硕士生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中质量控制的良好理解,使其对实验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并拥有一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不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受到限制。

技术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是开展独立研究所必备的素质。

(四)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一般包括书面交流(条理清楚的写作)和口头交流(逻辑性强的报告等)两种。

 本学科硕士生应能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给同行作口头报告或提交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实验室组会或进行研究进展汇报时,进行口头发言;能够申请基金资助,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能够在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专家的提问。

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本学科硕士生应当利用各种学术交流平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硕士培养单位也可以通过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本学科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或书面报告;定期参加实验室组会、定期向导师做学位论文进展汇报;在本学科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对硕士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五)创新创业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本学科硕士生的基本素质,也是学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化学学科的学术创新可以是新的化学定律、新的化学理论的发现;新的化合物、新物质的发现、合成与制造;新的实验条件、实验路线、实验方案的验证与探索;新的实验设备或技术的实施等等。

学术创新可以体现在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和最终研究成果的任何一环。

(六)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或科研管理方面的职业发展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原则上硕士生在授予学位之前都需要提交一篇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在导师或导师组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论文应能反映硕士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一)选题和文献综述要求

本学科硕士生应及早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时应注意结合本学科研究特色和指导教师的研究要求。

硕士生可以在查阅文献、进行广泛的资料调研基础上,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也可以在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选择研究课题。

可着眼于基础理论研究或着眼于应用理论的研究,也可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研究。

提倡硕士生选择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论文题目,论文要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硕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二或第三学期内完成选题,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然后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

文献综述是考查论文前沿性和原创性的基础,是对本研究领域已有学术成果的总结、概括和评价,并从中寻找自己研究问题与思路的重要环节。

文献综述体现了一位硕士生在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优秀的文献综述应当做到客观、准确、思维细密,能够找到已有成果的局限和新的研究热点,并合理导入自己的研究选题。

文献综述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代表性,文献的缺漏和缺乏代表性都会影响选题的准确性。

(二)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以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

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题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前言或绪论:

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求言简意赅。

 

(4)文献综述:

是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

 

(5)正文部分:

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系列论文组成。

 

(6)结论:

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

应精炼、准确、完整。

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7)参考文献:

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

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

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不应少于100篇,其中英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二以上。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

如特需用英文或其它文字撰写,则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三万字。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两年。

硕士论文全部实行“盲审”,由同行专家按照以上要求评定是否合格。

(三)质量要求

本学科硕士生应在毕业前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本学科成果创新性体现在该硕士学位论文探索了有价值的科学现象,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论文中的原始发现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论文成果被转化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等。

本学科硕士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至少应有1篇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身份在本研究领域国际或国内CN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