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794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检查技术.docx

《影像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检查技术.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像检查技术.docx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

第一章总论P3

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P3-4

X线检查具有:

①操作简便;②检查速度快;③经济的特点。

缺点是:

①影像有组织结构重叠。

②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易分辨。

③造影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④有辐射损伤。

分为:

1.普通X线检查:

1透视:

具有优点:

①简便,可立即得到结果。

②可多方向、多角度观察和动态观察。

③可选择最佳角度摄影。

④增强透视可观察微小病变。

缺点是:

影像细节显示不清晰,荧光屏不能永久记录。

2普通X线摄影:

优点:

①影像空间分辨率高,细节清晰。

②比荧光屏更易显示较小部位。

③可做永久记录。

④接受辐射较少。

3软X射线:

用40KV以下管电压,常用钼靶X线机。

多用于乳腺摄影,也用于喉侧位。

2.数字X线成像检查:

1CR:

计算机X线摄影,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

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

2DR:

数字X线摄影,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

优点:

①清晰度高。

②噪声少。

③检查快。

④后处理改善细节显示。

⑥可根据观察者视觉特性处理影像。

3.造影检查:

略。

第二节CT检查技术P4-6

即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X线比较,有以下优点;①横断成像,图像清晰无重叠。

②空间分辨率较X线低,但密度分辨率高,病变检出率高。

与MRI比较:

①成像快。

②对骨骼和钙化显示较清晰。

③对冠状动脉及病变显示较优。

④可检查体内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且价格低廉。

第三节MRI检查技术P6-7

即核磁共振成像。

MRI的特点:

①无辐射。

②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

③多方位成像。

④多参数成像。

⑤除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生化成分等方面的研究。

MRI对诊断脑瘤、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和脑白质病、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等具有很高价值。

是颅颈交界区、颅底、颅后窝及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

缺点:

①危重病人和体内铁磁病人检查受限。

②钙化,肺、致密骨细节显示不佳。

③时间长。

第四节DSA检查技术P7-8

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技术结合的产物。

优点为:

①密度分辨率高,成像快,时间分辨率高。

②减去背景,只显示造影部分。

③血管路径功能可指导插管。

④能做动态研究。

缺点:

①静脉DSA,特别是外周静脉DSA减影图像分辨力低,血管模糊且重叠,易产生运动伪影。

②有创伤。

③辐射剂量大,对比剂可能有不良反应。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P15

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P15-23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照片密度是指:

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影像灰度是指:

显示器上显示的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亮暗)程度。

适合人眼的X线照片密度范围在0.25—2.0,最适密度值是1.0左右,最适宜医生识别的密度值在0.7—1.5。

适于人眼观片的观片灯的照度为5000lx。

(一)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1管电压值:

管电压的n次方与照片密度成正比。

2管电流量:

照射量(即mAs)与照片密度成正比。

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X线强度下降,照片密度减低。

4探测器:

CR的IP,DR的FPD,其增感率和胶片感光度与照片密度成正比例关系。

5图像处理参数:

调节参数,照片密度、特征、显示改变。

(二)影像对比度:

(1)X线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是基本要素之一。

人体主要用气体、脂肪、肌肉和骨骼四种物质对比度表示。

X线对比度受吸收系数和物体厚度、密度影响。

(2)胶片对比度是指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管电压增加,对比度下降,影像包含的层次增加。

(3)光学(照片)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两处的密度之差,照片影像由无数对比度构成。

影响因素有:

①X线质由管电压控制。

管电压升高,影像对比度下降。

其中:

软组织摄影25—40kV;普通摄影:

40—100kV;高千伏:

>120kV。

②X线量:

X线量增加,照片对比度降低。

③胶片γ值:

用γ值大的胶片比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

④灰雾:

管电压越高,产生的散射线越多;保存越久,灰雾越多;处理不当会产生灰雾。

(三)照射野与散射线:

照射野是指通过X线窗口的X线束入射与被检体的曝光面。

照射野越大,散射线越多。

照射野小于2cm×2cm时,散射线很少产生。

散射线主要由康普顿效应产生。

散射线随X线波长变短而增加;被照体体积越大,散射线越多;原子序数较高或密度较大,散射线也多;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散射线越多。

第二节X线摄影基础知识P23-28

(一)影像学基准线

1.听眶线:

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

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成12—15°。

3.听鼻线:

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25°。

4.听眉线:

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10°。

还有瞳间线和眶下线。

(二)体表解剖标志

(1)颈部

1舌骨:

颈中线最上方,平对第4颈椎。

2甲状软骨:

成人男性上缘平对第5颈椎。

3环状软骨:

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点,平对第6颈椎。

(2)胸部

1胸骨角:

两侧连接第2肋,后方为气管分叉,平对第4、5胸椎。

2胸骨柄:

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

剑胸关节平对第9胸椎,是胸膜正中线的分界,也是心下缘膈肌和肝上面的前分界线。

3乳头:

男性平对第4肋和第7、8胸椎。

4肩胛骨下角:

平对第7胸椎。

(3)腹部脐:

约为第3、4腰椎之间。

(4)呼气与吸气

1平静呼吸下屏气:

用于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

2深吸气后屏气:

用于肺部及隔上肋骨。

3深呼气后屏气:

用于腹部或膈下肋骨位置的摄影。

(5)焦片距:

胸部为180cm,心脏为200cm,其他部位为90—100cm。

第三节普通X线检查技术P28—38

一、普通X线摄影P29—37

(一)骨骼

1、头颅

(1)头颅后前位

体位:

取俯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枕外隆凸。

头正中面和眶耳线与探测器垂直。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20°并经鼻根投照,可获20°前后位。

(2)头颅侧位

体位:

取俯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

头部侧转,矢状面平行台面,瞳间线垂直台面。

(3)鼻窦瓦氏位

体位:

取坐立位。

摆位:

中心线从头顶部射入,经鼻尖垂直射出。

被检者坐于检查台一端,鼻尖放置于探测器中心,头后仰,使听眦线与探测器呈37°角。

(4)下颌骨前后位

体位:

取站立位或俯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嘴唇,头颅呈前后位,前额和鼻尖靠探测器,嘴唇对探测器中心。

(5)下颌骨侧位

体位:

坐立于检查台一端。

摆位: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0°,对准对侧下颌角下方约5cm处。

头部摆成侧位。

2、脊柱

(1)第1、2颈椎前后位

体位:

中心线对准上下门齿中点。

头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下颌抬起使听鼻线垂直台面,尽量张口。

(2)第3—7颈椎前后位

体位:

取站立前后位。

摆位: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对准甲状软骨下方。

下颌抬起,下颌骨下缘与地面平行。

(3)颈椎侧位

体位:

取站立右或左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水平。

颈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头后仰,听鼻线平行地面。

(4)胸椎前后位

体位:

取仰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准胸骨上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

(5)胸椎侧位

体位:

取仰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准第6或7胸椎棘突前5cm。

脊椎长轴与台面平行,短轴对肩胛下角。

(6)腰椎前后位

体位:

取仰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脐上3cm处(即肋弓下缘)。

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双膝靠拢。

(7)腰椎侧位

体位:

侧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第3腰椎棘突前约8cm处。

 

(8)骶骨、尾骨侧位

体位:

取侧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cm处。

背部平面与台面垂直,骶骨、尾骨对台面中线。

(9)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体位:

取仰卧位。

摆位: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25°,对准耻骨联合上缘水平。

被检者一侧的臀部抬高,身体冠状位面与台面成25—30°,被检者髂前上棘内2.5cm处对台面中线。

(10)骨盆前后位

体位:

取仰卧位。

摆位:

中心线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处。

3、四肢摄片距75cm—100cm。

(1)手掌

体位:

取坐立位。

1后前位:

中心线对第3掌骨头。

掌面靠探测器。

2后前斜位:

中心线对第3掌骨头。

手指自然弯曲,手掌面与探测器成45°角。

(2)腕关节

体位:

取坐位。

1后前位:

中心线对尺桡茎突连线中点。

掌面靠探测器,手与前臂呈一条直线。

2侧位:

中心线对桡骨茎突。

手掌面后倾10°,第五掌骨靠探测器,探测板与肩部等高。

(3)尺、桡骨

体位:

取坐立位。

1前后位:

中心线对前臂前面。

手掌面向上,肘关节、腕关节伸直。

2侧位:

中心线对前臂侧面中点。

手掌摆成侧位,前臂尺侧紧靠探测器,桡侧向上,肘关节屈曲90°。

(4)肘关节

体位:

取坐立位。

1前后位:

中心线对肘关节中心。

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2侧位:

中心线对肱骨外侧踝。

手掌呈侧位向被检者,肘部弯曲90°。

(5)肱骨

体位:

取仰卧位,外科颈骨折时取站立位。

1前后位:

中心线对肱骨中点。

手臂伸直,手掌向上。

2侧位:

中心线对肱骨中点。

肘关节弯曲90°,前臂内旋呈侧位姿势。

(3)肩关节

体位:

中心线对准喙突水平射入。

呈前后位站立于胸片架前方,肩部紧靠胸片架,手臂伸直,手掌向前,肩胛骨喙突对准胸片架中线。

(4)锁骨

体位:

中心线对肩胛骨上角水平射入。

取后前站立位,锁骨中点对胸片架中线并与之紧靠,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

轴位是倾斜5—10°。

(5)足部

体位:

取坐位。

1前后位:

中心线向足跟侧倾斜15°,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

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足底紧靠探测器。

2内斜位:

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

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下肢向内侧倾斜45°,足外侧离开探测器。

 

(6)踝关节

1前后位:

足尖向前,中心线对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处。

取仰卧位,下肢内旋,使第4趾与足跟连线与台面垂直。

2外侧位:

中心线对内踝上1cm处。

取侧卧位,踝关节紧靠探测器,足跟摆平成侧位。

(7)胫、腓骨

1前后位:

中心线对小腿中点。

下肢摆成仰卧前后位,稍内旋与踝关节前后位相同。

2外侧位:

中心线对小腿中点。

小腿外缘紧靠探测器摆成侧位。

(8)膝关节

1前后位:

中心线对髌骨下缘。

取仰卧位,下肢与踝关节前后位相同。

2外侧位:

中心线对关节间隙。

取侧卧位,膝关节外侧靠探测器,膝关节屈曲30—40°。

(9)股骨

1前后位:

中心线对大腿中点。

取仰卧位,下肢伸直。

2侧位:

中心线对大腿中点。

取侧卧位,被检侧靠探测器,髋部伸直,对侧膝关节弯曲,足放于前面。

(10)髋关节

体位:

中心线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2.5cm。

取仰卧位,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双下肢伸直并内旋,足跟分开,第1趾靠拢。

(二)胸部

注意事项:

①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②焦片距180cm和短时间1/20秒。

③后前位和左侧位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最佳位置。

(1)胸部后前位

体位:

中心线对第4胸椎水平射入。

呈后前位,前胸紧靠探测器,双上肢内旋,手臂分别放在臀上方,两肘尽量内收、两肩放平,使锁骨呈水平位。

(2)胸部侧位

体位:

中心线对第4胸椎平面的侧胸壁中点。

取左或右侧立位,侧胸紧靠探测器,两臂高举交叉于头。

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

(3)心脏和大血管右前斜位(第1斜位)

体位: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

取立位,从后前位向左旋转40—60°,右前胸壁紧靠探测器,同时服钡。

用以观察食管与心脏后缘情况。

(4)心脏和大血管左前斜位(第2斜位)

体位: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

取立位,从后前位向右旋转55—65°,左前胸壁紧靠探测器。

用以观察心脏各房室及主动脉弓的全貌。

(三)腹部

注意事项:

①摄片前应清除肠内容物。

②曝光时屏气。

③必要时检查当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药物。

④摄片前可先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影响诊断的影像。

(1)腹部前后位:

中心线对脐。

取仰卧位。

(2)尿路前后位:

中心线对准探测器中心。

取仰卧位,胶片上缘应超过胸骨剑突约3cm,下缘尽量包括全部外生殖器。

(四)CR参数选择与影像效果P40

CR系统通过协调曲线类型(GT)、旋转量(GA)、旋转中心(GC)、移动量(GS)来控制。

1GT:

是类似于屏—片系统的特性曲线。

2GA:

用于改变影响对比度。

GA越大,对比度越高。

GA总围绕GC进行调节。

3GC:

表示GA围绕旋转点的密度值,选择GC值是为清晰显示感兴趣区。

4GS:

亦称灰度曲线平移,用于改变整幅影像的密度。

曲线右移,影像密度减小。

在调整中,先确定GC,然后再调整GA和GS。

第四节造影检查P45—55

一、对比剂

(一)阴性对比剂:

X线片上显示为低密度或黑色影像。

常用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其中以空气应用最方便、最多、费用最低。

但空气吸收比二氧化碳慢。

(二)阳性对比剂:

1.硫酸钡:

1稠钡剂:

硫酸钡与水约为3-4:

1,用于检查食管。

2钡餐用混悬液:

硫酸钡与水约为1:

1-2。

每人用硫酸钡150g,加水200-250ml。

用于口服检查胃肠道。

3钡灌肠用混悬液:

硫酸钡与水约为1:

4。

2.胃肠双重对比造影用硫酸钡:

要求:

①高浓度。

②低粘度。

③细颗粒。

④与胃液混合后不易沉淀和凝聚。

⑤黏附性强。

3.碘化合物:

1碘化油:

无机碘。

用于瘘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

2水溶性有机碘化合物:

60%—79%高浓度和50%—60%中浓度目前最常用。

45%为低浓度。

二、造影检查技术

1.食管造影

①适应症:

食管或上消化道造影透视。

②禁忌症:

有食管气管瘘应选用碘油或碘水。

③对比剂:

选用碘油或碘水。

④术前准备:

无。

2.食管双重对比造影

①适应症:

怀疑食管肿瘤未确诊者。

或为明确肿瘤状况。

②禁忌症:

低张药物禁忌者。

③对比剂:

特制硫酸钡。

④术前准备:

禁食6小时以上。

3.胃双重对比造影

①适应症:

普通造影见疑难或可疑病变者,胃镜见早期肿瘤者。

②禁忌症:

胃肠穿孔,急性出血,肠梗阻,体质衰弱。

③对比剂:

硫酸钡混悬剂。

成人用量100—200ml。

④术前准备:

禁食6—12小时。

有潴留液者需引流。

4.胃十二指肠普通造影

①适应症:

先天性胃肠道异常者,任何上腹部症状。

②禁忌症:

胃肠穿孔,急性出血,肠梗阻,体质衰弱。

③对比剂:

钡餐用混悬液。

④术前准备:

禁食6—12小时。

有潴留液者需引流。

5.十二指肠低张力造影

①适应症:

十二指肠溃疡、肿瘤,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指肠球后溃疡和狭窄。

②禁忌症:

胃肠穿孔,急性出血,肠梗阻,体质衰弱。

③对比剂:

钡剂混悬液。

④术前准备:

禁食6—12小时,胃内有潴留需抽出。

6.小肠常规造影

①适应症:

腹痛、腹胀、腹泻,观察结石、钙化、积气、积液。

②对比剂:

钡剂混悬液。

③术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

7.快速全胃肠道钡餐造影

①适应症: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粘连、梗阻或慢性阑尾炎。

②禁忌症:

无。

③对比剂:

钡餐用混悬液。

④术前准备:

空腹,禁食6—12小时。

清肠。

8.静脉尿路造影

①适应症:

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结石、畸形和积水。

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筛选。

②禁忌症:

碘过敏,全身衰竭,急性传染或高热,急性泌尿系炎症,妊娠等。

③对比剂:

非离子型对比剂,如300mgl/ml碘海醇。

成人40—80ml,儿童最高40ml。

第三章CT检查技术P56

第一节CT扫描方式的特点P56—59

(一)普通CT

常用的技术参数是:

X线管电压100—140kv,管电流150—250mA,层厚、层距5—10mm。

(二)单层螺旋CT

常用的技术参数是:

X线管电压80—140kv,管电流50—450mA,扫描时间最长可连续曝光100秒。

层厚1—10mm,检查床移动速度1—20mm/s,X线管旋转360°约需1秒。

螺距是指螺旋扫描方式的检查床移动距离与扫描层厚的不同组合。

P(螺距)=S(mm)/D(mm),S为X线管旋转一周期之积。

,D为准直宽度(即层厚)。

扫描范围为检查床每秒移动距离与X线管连续曝光时间。

(三)多层螺旋CT

即MSCT,是指安装有多排探测器的螺旋CT设备,又称多排探测器CT(MDCT)。

常用的技术参数为:

X线管电压80—140kv,管电流10—800mA,检查床沿Z轴方向最快移动速度100—200mm/s,采集层厚0.5—5mm,螺距1.0—1.5,最长可1次连续扫描100秒。

MSCT的螺距定义:

P=(X线管旋转一周进床距离)/(X线束总准直宽度)。

优势:

①扫描速度明显提高。

②图像空间分辨力提高。

③CT透视定位更准确。

④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

(1)64层螺旋CT

参数选择:

X线管电压80—140kv,管电流10—800mA,扫描时间最长可连续曝光100秒。

探测器总宽度32—40mm,扫描一周覆盖范围32—40mm,获得层数64层,最薄层厚0.3—0.625.螺距0.13——1.5。

球管旋转一周时间0.27—0.5秒,Z轴方向扫描范围1800—2000mm。

(2)320层螺旋CT

参数选择:

X线管电压80—135kv,管电流10—580mA,扫描时间最长可连续曝光100秒。

准直器宽度160mm,扫描一周覆盖范围160mm,获得层数320层,层厚0.5mm。

球管旋转一周时间0.35秒,Z轴方向扫描范围2000mm。

第二节CT图像特点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P60—65

(一)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人体相应单位容积即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空间分辨率越高。

空气的CT值为-1000Hu,脂肪为-90—-70Hu,水为0Hu,软组织20—50Hu,骨为1000Hu。

一般人眼只能区分16个灰阶。

窗宽是指图像上16个灰阶内所包括的CT值范围。

窗位是指窗的中心位置,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所包括的CT值范围不同。

如:

骨质结构窗宽取1000—3000Hu,软组织取300—500Hu。

取窗宽为100Hu,窗位0Hu时,范围为-50—+50Hu;取窗位+50Hu时,范围为0—+100Hu。

窗位一般应与所观察组织的CT值大致相等:

脑实质为+35Hu左右,颅骨为+300Hu以上。

提高窗位图像变黑,反之变白;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但组织对比减小。

(二)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1、CT检查前准备:

身体表面的高密度物品,摆位不正和扫描也选用不当都可能影响CT图像质量。

2、CT分辨力:

包括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

①空间分辨力:

指能够分辨物体最小空间几何尺寸的能力。

与像素的大小密度密切相关,像素越大,空间分辨力越低。

②密度分辨力:

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的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用百分比表示。

密度分辨力受扫描层厚、噪声、光子数量、物体大小和探测器灵敏度等影响,其中噪声最主要。

X线源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空间分辨力,单位容积所获得光子数减少而使密度分辨力下降。

③时间分辨力:

又称动态分辨力,指系统对运动器官的瞬间成像能力。

时间分辨力越高对运动器官的成像越清晰。

CT图像的时间分辨力与X线管的旋转速度直接相关。

3、噪声:

噪声表现为均匀物体影像中各像素的CT值参差不齐,图像呈颗粒状使密度分辨力下降。

增加毫安秒可增加图像信息量,同时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密度分辨力。

检查部位较厚或组织结构重叠较多时,选择较高毫安量并延长时间。

检查部位较薄或病变较小是,也应选择薄层扫描并提高毫安秒。

X线剂量增4倍,噪声减半;时间增1倍,信息量增1倍。

4、伪影:

指在扫描过程中由于设备或患者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与被扫描的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

产生原因:

①设备:

探测器、数据转换器损坏或传输电缆状态不稳及电缆接口某部分松脱等。

②患者:

运动伪影和组织之间密度差异较大。

5、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

1部分容积效应:

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

扫描小于层厚的病变时需考虑该效应。

2周围间隙现象:

是指在同一扫描层面上,与层面垂直的两种相邻密度不同的结构,测其边缘部的CT值也不准确。

密度高者其边缘CT值小,而密度低者边缘CT值大,二者交界边缘也分辨不清。

6、窗宽与窗位。

7、视野:

重建像素=显示野/矩阵。

8、图像重建算法。

(三)CT扫描参数与辐射剂量的关系P63

单位光子量

噪声

密度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

辐射剂量

电流和mAs

层厚

螺距

——

——

重建算法

——

——

——

——

管电压

X线束宽度

——

——

——

——

——

——

——

——

第三节CT检查方法P65

(一)平扫:

根据不同部位常采用5mm(其他部位)或10mm(胸部),MSCT采用薄层扫描后厚层重建。

薄层指1—5mm。

(二)增强扫描:

指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扫描。

检查前需做碘过敏试验。

用18号—20号朕静脉注射,1.5—2ml/kg,总量约80—120ml。

详见P67。

第四节各部位常用的检查方法

1、颅脑P71

颅脑断层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眶线和听眉线,以听眦线最常用。

听眶线为基线利于显示颅中窝、颅后窝上部、眼窝和颅前窝上部,但第四脑室、枕骨大孔附近区域观察不到。

听眉线为基线可较好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的组织结构。

(1)横断面平扫

1体位:

取仰卧位,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扫描床平面并与床长轴重合,头置于头托,下颌内收,使两侧听眦线所在平面垂直床面,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扫描机架上指示灯的定位线与两侧听眦线在同一平面上。

2扫描范围:

颅底到颅顶,也可为基线到颅顶。

3层厚和层距:

常用层厚、层距5—10mm。

4窗宽和窗位:

脑组织用窗宽80—100Hu,窗位35—40Hu。

颅脑外伤、颅骨病变等用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

(2)横断面增强扫描

基本参数同平扫,对比剂1.5—2ml/kg,注射速度2—3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25秒扫动脉期,60—70秒扫实质期。

(3)冠状面平扫

用于观察鞍区、颅顶的病变。

1体位:

取仰卧于位,头尽量后仰取颏顶位,使听眦线平行于床面,扫描机架与听眦线垂直。

2扫描范围:

扫侧位定位图,根据临床要求确定范围。

3层厚和层距:

常用层厚、层距5—10mm。

鞍区用层厚、层距1—2.5mm。

4窗宽和窗位:

同颅脑平扫。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