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661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docx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第1章绪论

听觉的重要性

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听、看、触摸和嗅等实现的。

其中听和看是最主要的方式。

先天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前,我们虽然看不见却能听见,即使是在深度昏迷中,人们常常能听见周围发生的事情。

听觉又会影响语言的习得,

内容提要:

听力障碍的概念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

听力障碍的分类

听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听力障碍的概述

一、听力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词典(1996):

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

“残疾”一般是医学或生理学上的名词,“障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

但二者在我国现阶段都被当做同义词来使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大家都使用“听力障碍”这一术语。

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0.1%-0.3%,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0.1%。

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2%-4%。

听力残疾发生率的确定,涉及到标准、检查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有关。

由于调查的方法、对象、年龄、地区的不同,其结果不完全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

1985年全世界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1180万,到2000年时达到1630万,且不包括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2001)报告:

每1000人中有95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2000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报告:

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听力残疾有2004万人,占24.16%。

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

(一)听力损失程度:

聋和重听

表1-1各种听力残疾的标准

听力损失程度

(dB,听力级)

中国标准

WHO、ISO标准

残奥会标准

类别

分级

分级

程度

>110

一级聋

G

全聋

可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

91-110

F

极重度

71-90

二级聋

E

重度

56-70

重听

一级重听

D

中重度

41-55

二级重听

C

中度

 

26-40

 

 

B

轻度

 

0-25

 

A

正常

 

 

 

 

 

 

 

表中听力损失程度是指三个频率(500Hz、1000Hz、2000Hz)听力损失的平均值。

聋和重听均指双耳损失,若双耳听力损失不同,以听力损失较轻的一耳为准。

(二)听力障碍发生的部位(声音产生的原因)

传导性耳聋:

外耳、中耳异常或并发症导致的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

内耳听觉神经纤维或其他敏感组织的损害造成的耳聋。

中枢性耳聋

混合性耳聋

表1-2按病变部位的耳聋分类

病变部位

外耳

中耳

耳蜗

听神经

听神经核和大脑听觉中枢

耳聋类别

传导性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

中枢性耳聋

混合性耳聋

 

 

 

 

 

 

图1-1人的听觉系统机构示意图

(三)听力发生的时间

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4岁)

四、听力障碍的原因和诊断

(一)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

先天原因:

指在出生前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传导性耳聋是由基因导致的。

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特殊教育导论:

P306)。

如果家族中有聋人,那么其子女为聋人的概率要高。

(2)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听觉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全(早产儿听力损失出现率要高)

(3)母亲在妊娠期间患风疹或其他传染病:

遗传性巨细胞病毒麻疹和巨细胞病毒

(4)母亲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能致聋的药物等

后天原因:

指儿童出生后造成听力障碍的各种原因。

(1)外伤和中耳炎:

分泌物堆积或造成鼓膜破裂,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

(2)急性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

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等

脑膜炎是引起后天耳聋的首要原因,滤过性病毒或细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会破坏内耳灵敏的声学组织。

儿童有脑膜炎引起的耳聋大多数是重度听力损失,同时还会出现平衡能力损坏或是其他残疾问题。

(3)药物中毒:

儿童因治病而是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4)噪声性听力损失:

噪声污染,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将增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高分贝环境如工业噪声、直升飞机、枪声、高分贝的音乐等。

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时最普通的职业病,也被认为是职业损伤中占第二位的损伤之一。

过度噪声的警告性标志特征:

在噪声环境中,三步之内需要对某人大叫才能让人听见声音;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发生耳鸣;在离开噪声环境一两个小时候才能听到轻柔的声音。

(年轻人戴耳机听音乐,结合个人经历谈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二)听力障碍的诊断

一名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障碍发生在什么部位?

属于什么性质?

障碍程度如何?

这些均需经过听力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为听障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听力障碍诊断得越早,儿童接受早期干预或训练的机会也越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和交流功能的发展。

儿童的听觉障碍往往是由家长、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最先发现,然后再到医院检查确诊。

因此家长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了解一些听力检查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也很现实。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

1、行为观察法

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而间接地推断其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还不懂事的婴幼儿。

表1-3列出了健听幼儿常有的听力行为,不能做出相应行为的婴儿意味着有听力问题,应该做听力检查。

1个月

?

有很大噪声时的反应时跳跃或震惊

?

开始发出咯咯声

?

对人声有反应

3个月

?

咕咕地叫

?

转向有声音的方向

?

当熟悉的声音靠近耳朵时能安静下来

?

当较大的声音发生在周围时会从睡梦中醒来

6个月

?

独自一人时会发出声音,用声音玩乐

?

转向生声源处,当自己名字被叫到,而叫他的人又不在场时仍然转向声源处

?

当有人直接对其说话时,他能使用声音与之交流

?

模仿说话

9个月

?

对高兴或愤怒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

试图模仿他人的声音

?

呀呀学语开始发展变化

12个月

?

在转头时确定声音的来源位置(不论声音来自于旁边、上方还是下方)

?

听见父母声音时停止活动

?

对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

开始正确地使用单个的词,如“妈妈”或“爸爸”

?

能对声音发出伴随的笑声

?

睡觉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吵醒

?

模仿声音和单词

?

理解一些相近的短语或词

?

对音乐或歌声有反应

?

呀呀学语的类型和数量增加

18个月

?

当被叫到时,会走来

?

对“不”有反应

?

遵循简单的命令

?

除了“妈妈”或“爸爸”以外,还使用4-10个词

24个月

?

词汇量多于50个

?

能同时使用两个词

?

能遵循简单的指导

?

对有韵律的音乐有反应

?

使用声音应对具体的目的

?

能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短语

?

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玩耍

?

发声有升降调

?

用自己的名字指代自己

?

给一个图片或物体命名

 

 

2、听力检查法

听力检查法是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主动实施听力检查,因而是一种直接检查听力状况的方法。

根据测查时是否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听力检查法可以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类。

主观测听法是测查时需要被测者对声音刺激主动做出反应的测听方法。

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和击掌测听。

它们简便易行,但所得出的结果准确性较低,适合家长和教师做粗略的检查。

在医院等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士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

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听力计测听和语音测听。

客观测听法是测查时不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的测听方法,不受被测者主观意识影响,其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常用客观测听法有:

电反应测听、声导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和条件反射测听法等。

第二节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国外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魔鬼附身,被杀戮、遗弃

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势力的发展,认为听力障碍的缺陷是上帝给予有罪的人的惩罚,他们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厌恶,禁止参加社会活动,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17世纪以后,文艺复兴,社会发生很大的变革,在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打破了以往的观念,聋人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了受教育权。

1770年神父莱佩在法国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聋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学校。

继法国之后,英国在1771年建立了聋校,1778年德国的海尼克在莱比锡建立了聋校,1864年美国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学院,随后在1887年又建立了聋幼儿园。

至此,各个学段的聋校建立,聋教育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以后,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听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如英国实行对5-16岁听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

学段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不断完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和各种听力障碍研究机构对听力障碍儿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

教育师资的重视。

二、我国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

《礼记.礼运》: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影响,影响了我国对聋人等残疾人在教育方面的思想。

19859年,太平天国时的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跛盲聋哑院,……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这是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为残疾人兴办教育的想法。

但后来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种想法也就未得以实现。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在山东登州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名为“启学馆”,后迁至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以后各国教会纷纷以慈善事业的形式,在上海、武汉、广东、福建等地开办了聋校。

辛亥革命后,我国的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也开始私人创办特殊教育学校。

如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于1916年在南通创办了盲哑学校。

此外,在杭州、长沙等地陆续有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特殊学校。

旧中国的聋哑学校多半是私立学校,或由一些慈善、救济机关开办的学校。

在1945年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我国解放前有盲聋学校42所,学生2380人,教工360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1年10月,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1953年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专门主管全国特殊工作的管理机构——盲哑教育处。

国家制订了聋哑学校的教学方针和任务,并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了专用教材,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通用手语,使聋校教育教学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

十年动乱期间,特殊教育整个受到了很大影响,被干扰和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聋教育等特殊教育逐渐恢复起来,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期。

党中央的文件中,国家法律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并将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中。

特殊教育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体系正逐渐形成。

办学形式也从单一的特殊学校,改变为特殊学校、普校特殊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也走上正规化、系列化道路,有了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

到2008年,全国共建立了564所聋校受。

1985年,教育部委托,由江苏省教育厅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全国各地培养盲、聋和智障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

到1995年这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已基本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

为培养高层次的特殊教育人才,在国家的规划下,在部署师范大学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1980年首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建立了特殊教育研究室,1986年9月在教育系设立特殊教育专业,第一次在全国招收了15名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之后相继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1990年)、西南师范大学(1993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1993年)建立特殊教育专业。

三、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教育的提倡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听障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早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些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这些对培养人才,补偿残疾儿童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期语言训练和培养:

语言问题影响听障儿童的思维,智力,还影响到听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

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3-6岁。

3-21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就是有考虑到语言学习的问题。

因此,建立众多的聋儿康复中心和学前教育,目的是抓住教育与康复的关键时期,使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获得最大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

聋人要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并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

在一些聋校,除了文化课意外,还有生活课或是劳动课,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在中学结束以后,也有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门招收聋人的专业。

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大学设有聋人高等教育:

1、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2、南京特殊教育学院

3、天津理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4、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5、中洲聋人大学

(二)多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出现

1970年开始,一些国家提出了回归主流教育和一体化教育。

如美国的94-142公法,提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使之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采取多种教育安置形式。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对听障儿童的安置也提出了多渠道办学、多层次的教育。

听障儿童教育安置:

聋校、普通学校特殊班、随班就读、聋儿康复中心和聋人职业训练学校等。

听障儿童的教育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使听障儿童能接受到最适于他们发展的教育。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进入聋校课堂,电子助听器、语言训练器、电脑打字等已经被广泛应用。

投影仪、幻灯机比较普及,助听器、语言训练器、听力检测仪器、录像、电影、电子计算机等,都已经开始运用于教学之中,电化教学已经普遍运用。

(四)多学科多方面的参与

国外一些国家在学校里都配有医生、听力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和学者参与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我国也在逐渐开展多学科的参与,在师资培养方面也采取了多学科的培训。

听障儿童的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

政府为特殊教育设有专门的立法,我国有《宪法》《义务教育法》都有关于特殊教育的条例,还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

(五)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的制定

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必须淫才施教,教师、家长、听力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医生等,一起为每个听力障碍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使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第二章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

内容提要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听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听力障碍儿童的记忆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听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第一节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感觉事物作用于感官时人堆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各种感官的活动都能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

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

感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时,脑对事物多种属性或部分加以综合而产生的整体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并同感觉同时发生。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一定关系,它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括过去的经验。

知觉是依据反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进行分类的,如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参与知觉过程总有几个感官,他们作用不同,其中一个起主要作用,其他的起辅助作用。

正常儿童上课时,起主导作用的是听分析器,学生同时还要看老师、看黑板、看课本、看挂图、记笔记,在听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视觉、动觉都参与听课活动。

对于听觉障碍儿童来说,他们上课时不是听课,而是看课,视觉起主导作用,听觉(残余听力)和其他感官起辅助作用。

听力残疾给儿童的整个认识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感知活动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异。

一、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一)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

视觉感知物体、辨认形状、大小色彩、远近灯特征,获得空间表象。

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视觉的意义就更加重要。

有数据表明,听力障碍儿童所接受的外界细腻系,有90%以上来自视觉。

补偿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缺陷主要是视觉来承担的,“以目代耳”是听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的突出特点。

1、感知活动贫乏,范围狭窄,缺乏完整性。

2、听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发展的。

表2-1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视觉反应时对比(单位:

毫秒)

视觉反应时实验:

年级

听力残疾儿童

正常儿童

409

283

350

——

317

268

280

——

273

247

262

——

 

 

 

以上是听觉反应时实验得出的结果,其表明:

第一,一年级听力障碍儿童的反应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要慢得多;第二,随着年级的增高,二者逐渐接近;第三,听力障碍儿童视觉反应的发展速度快于正常儿童。

视觉认知实验:

把一些常见的日常用品绘成图形,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出示给被试辨认。

先是每张图片出示22毫秒,然后增加到27毫秒,32毫秒。

出示图片时,显示正常位置出示,再倒转180度出示,被试者是一年级的正常儿童和成人,二四年级的听力障碍儿童,在是那次实验中正确认出的图形总数如下表。

表2-2两类被试视觉认知数据(全部认出为180)

分组

正常位置出示

倒转位置出示

听觉障碍儿童

正常儿童

听觉障碍儿童

正常儿童

一年级

——

123

——

59

二年级

110

——

45

——

四年级

134

——

73

——

成人

——

141

——

80

 

 

 

 

 

-此表得出结论,第一,低年级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认知能力低于正常儿童;第二,他们认知倒置物体的困难比正常儿童更大;第三,他们视觉认知发展的速度较快,到四年级时已经接近成人。

3.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缺乏选择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1)不善于区分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能有目的地突出重点,抓住知觉对象的主体。

当他看一幅画时,可能注意到一些很小的细节,认为画上的一切都很重要,但却说不出画的主题。

(2)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比例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偏重部分,忽略整体,忽略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正常比例关系。

4.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中,分析能力比概况能力强

5.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中往往缺少声音的刺激和语言的参与,感知能力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不相适应。

健全儿童感知活动与学语言经常是同步进行的,特别是大人教他们语言的时候总是结合实物、图片进行。

而听障儿童每天接触各种事物,但反映事物性质的声音信号和表达这些物体的词语信号却不能同时感受到。

(二)听力障碍儿童的触觉

触觉属于皮肤感觉,人的触觉细胞最密集的地方分布在手掌、指尖和嘴唇上。

手是主要的触觉器官,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认识手段。

人借助手的触觉,能反映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获得关于物体表面特性的认识,如光滑、粗糙、柔软和坚硬等。

触觉和视觉是并行的感觉,他们所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

触觉经常参与视知觉的过程。

比如,我们把东西拿在手里,用眼睛看,视觉获得颜色、形状等、而同时我们又能获得触觉的信息。

对于听障儿童而言,触觉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模仿语言,感受音乐等,具有重要的补偿作用。

听觉的丧失同样影响到触觉的发展。

学龄期,触知觉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在触摸动作少而单调,很少注意物体的整体形状。

在学龄阶段,触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主要反映在触摸过程和揭示物体特征上的改变和完善。

(三)听力障碍儿童的言语运动觉

言语运动觉是一种重要的动觉,人的手指、舌头和嘴唇上聚集着大量的运动感受器,因为他们要完成准确精细的动作和言语运动。

人在发音说话时产生极为复杂的言语运动觉,包括:

各发音器官的位置;言语运动的方向;发音器官的紧张度;语速的快慢等。

听觉障碍儿童不能靠听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语言活动,发音器官的动觉即语言运动觉就成了他们模仿、检查、监督自己发音器官的重要工具。

听力丧失影响了儿童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正常发展,儿童由于失去借助听觉模仿说话的可能性,因而变成了不会说话的人,也就是我们说聋哑人的原因,因为聋和哑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听障儿童,且没有进行言语语言训练,长此以往,他们的言语运动器官基本就会处于停滞状态,丧失其原本的功能。

言语运动觉和思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听障儿童的言语运动觉的精细程度取决于发音说话的清晰程度,发音越准确,说话越清楚,产生的言语运动觉就越准确精细,对思维的帮助也就越大。

对于已经掌握语言的听障儿童,他们能根据言语运动感觉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同时,言语运动觉又是听力障碍儿童看话的主要依据。

 

(四)听力障碍儿童的残余听力

据有关统计,听力障碍儿童群体中有残余听力的约占85%以上,这些残余听力对听障儿童的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

1、残余听力在听力障碍儿童中的现状

1)听力障碍儿童中有残余听力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2)2)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功能的发挥受到条件的限制

3)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对语音的感知难度大

4)有残余听力的听障儿童对客观世界丰富多样的声音刺激的感知受到局限

2、残余听力的利用与训练

(1)残余听力的利用:

佩戴助听器

(2)残余听力的训练

训练对象为学龄前期听力损失在85分贝以下的儿童,残余听力的训练和利用一般经历有意识倾听能力训练、辨析性倾听能力训练和理解性倾听能力训练。

1)有意识倾听能力训练

●帮助有残余听力的听障儿童形成主动倾听的愿望和习惯。

●训练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各种声音刺激,如噪音刺激、乐音刺激、言语声音刺激等。

●训练要点:

每天让儿童听大声音,每次10-20分钟,每天8-10次。

训练2-3个月之后进入乐音刺激。

言语刺激时培养倾听能力最根本的目的。

2)辨析性倾听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

提高听障儿童对声音感知的指向性,准确性。

●训练方法:

噪音声音分辨、乐音分辨、语音分辨。

3)理解性倾听能力训练:

训练的重点

●训练目的:

培养倾听、理解语义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