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240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docx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生物中的应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实验

1.扩散现象: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

2.渗透现象

(1)漏斗实验

(2)条件

1半透膜:

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无活性,即无选择透过性,所有小分子可过

1)如玻璃纸(赛璐玢),膀胱膜、肠衣、羊皮纹、胶棉薄膜、鸡蛋的卵壳膜等

2)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物质分子的直径与半透膜空隙的大小:

知识联想:

滤膜法微生物计数

3)半透膜的面积越大,渗透越快

4)实验验证:

换成纱布后,漏斗内液面不上升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1)差值越大,吸/失水多且快

2)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c=n/V=m/MV),即渗透压

3)备注

a.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蔗糖溶液

b.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M小)溶液的渗透压大

c.∴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4)实验验证:

a.漏斗内为蔗糖、烧杯内为清水:

漏斗液面上升

b.漏斗、烧杯为相同浓度的蔗糖:

漏斗液面不变

c.漏斗内为清水、烧杯内为蔗糖:

漏斗液面下降

d.漏斗内为蔗糖、烧杯内为清水,平衡后再加入蔗糖酶:

漏斗液面先上升;加入酶、以及酶水解蔗糖为葡萄糖后,漏斗内浓度变大,继续上升一段;当葡萄糖透过膜,漏斗内浓度变小,液面下降;最后漏斗内保留酶,保持一定的高度

(3)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

2从低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从相对含量多的地方向相对含量少的地方

3扩散的现象

(4)结果

1微观: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双向扩散

2宏观:

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流动,至动态平衡

3平衡后:

半透膜两侧存在液面差;两侧溶液浓度不相等,漏斗里的浓度更大;液面差的高低取决于半透膜两侧溶液起始浓度差的大小

3.异同

(1)运动对象不同:

扩散是溶质/物质运动;渗透是水/溶剂运动

(2)运动方向不同:

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渗透是低到高(从相对含量高到低)

(3)是否需要介质:

扩散不需要膜;渗透需要半透膜

(4)扩散是溶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动,至动态平衡

(5)渗透是特殊扩散:

是溶剂从相对含量高到低的运动,即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至动态平衡

4.应用:

反渗透膜,制纯水,海水淡化

2、探究实验

1.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预测→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变量

(1)定义:

也称因子,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2)分类:

1自变量:

也称实验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2因变量:

也称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3无关变量:

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描述语:

等量且适量的X溶液,生长状况相似的生物,适宜的环境中(包括温度、光照、pH、营养物质等),处理相同时间

4额外变量:

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3)实验关键:

控制、减少无关变量,以减少误差;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

(1)取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结构特殊易对比

(2)方法:

引流法(吸水纸);高倍镜观察

(3)半透膜:

细胞膜

(4)浓度差:

细胞质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差值越大:

渗透速度越快;渗透程度越大

1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失水皱缩;细胞质量减少,体积变小,浓度增加;失水结束后,无浓度差

2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吸水膨胀至胀破;细胞质量增加,体积变大,浓度减少;吸水结束后,无浓度差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动态平衡;正常状态

2.植物细胞:

质壁分离实验

(1)取材:

1要求:

1)植物(有细胞壁,若用细菌,质壁分离不明显;动物无细胞壁,不能发生)

2)成熟(有中央大液泡,原生质层有叶绿体∴不用染色)

3)活细胞(活的才会质壁分离)

2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液泡紫色,原生质层绿色;若用内表皮或液泡不含色素的细胞,可在蔗糖溶液中加入红墨水,观察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否进入有色的蔗糖溶液

(2)方法:

引流法(吸水纸);在低倍镜观察下进行操作

(3)试剂: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半透膜: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液泡内的细胞液、细胞壁;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且有选择透过性;放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证明原生质层有伸缩性,且大于细胞壁;植物个体或器官的变大/变小,证明细胞壁有伸缩性。

当植物细胞不能复原,或植物个体/器官不能再变小,说明浓度过大,细胞、植物/器官已死亡。

液泡里有细胞液。

知识关联:

原生质体特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5)浓度差:

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差值越大:

渗透速度越快;渗透程度越大

1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失水皱缩,质壁分离(先从角隅处分离);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为外界溶液。

细胞质量减少,体积变小,浓度增加,一定范围内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加,液泡颜色变深;质壁分离结束后,无浓度差

2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吸水膨胀;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壁保护不会破)。

细胞质量增加,体积变大(原生质层变薄),浓度减少,吸水能力逐渐减少,液泡颜色变浅;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吸水结束后,可能存在浓度差,且细胞液浓度大

1)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动态平衡,正常状态

(6)质壁分离

1观察:

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

2现象

1)第一次观察(未滴入蔗糖),紫色大液泡,较小的带绿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

2)第二次观察(已滴入蔗糖),首先在细胞角隅处分离,然后其他地方也分离

3)第三次观察(已滴入清水),质壁复原

4)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因为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

3原因

1)内因: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渗透失水原因1),且伸缩性大于细胞壁(质壁分离原因1)

2)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渗透失水原因2,质壁分离原因2)

4表现

1)宏观:

植物由坚挺→萎蔫

2)微观:

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5对照

1)第一次,自然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对照

2)第二次,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对照

6拓展

1)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紫色),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

2)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可用带颜色的蔗糖溶液(染料是大分子,不被细胞吸收)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壁与细胞膜间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

3)若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绿色),观察细胞膜与液泡膜间的绿色(叶绿体)区域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且是活细胞进行实验,∴不可以统计叶绿体数目(叶绿体数目多,会重叠;活细胞有胞质环流现象)

(7)考点

1细胞需要的小分子溶液:

如硝酸钾、尿素、甘油溶液,既可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又可以使它自动复原(离子被吸收);复原后,由于溶质的进入,而细胞的体积几乎不变,∴细胞液浓度变大;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需要载体和能量

2强酸/碱、高温溶液:

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盐酸,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成为全透性

3高浓度溶液:

质壁分离明显,但细胞会失水死亡,无复原现象

4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

1)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2)可能已经完成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3)可能正在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5红细胞置于等渗浓度的NaCl、KCl溶液:

在NaCl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

红细胞主动吸收K离子,∴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8)应用:

1判断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介于未质壁分离和刚质壁分离之间

3验证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溶质种类,即是否可通过膜,如硝酸钾和蔗糖溶液

4验证细胞膜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5比较细胞液浓度大小:

不同细胞置于同种浓度的溶液中,质壁分离快且程度大的细胞液浓度小

6比较溶液浓度大小:

同种细胞置于不同溶液中,质壁分离快且程度大的溶液浓度大

7鉴定不同种类的溶液:

如硝酸钾、蔗糖溶液

8观察植物细胞膜

(9)植物的吸水方式

1蒸腾作用

1)概念: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影响:

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

3)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

4)作用: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植物中水及无机盐的运输,植物降温

5)实例:

新鲜蔬菜在空气中萎蔫

2渗透吸水:

必须含液泡的植物成熟活细胞

3吸胀吸水:

不含液泡的干种子,在亲水物质(蛋白质)的作用下吸水

4代谢吸水:

利用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当通气良好引起细胞呼吸加剧时,细胞吸水便增强

3.本质:

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至动态平衡

4、其他实例

1.不同物种对同种离子的吸收不同:

取决于不同物种的细胞膜上该离子载体的数量

2.同种物种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不同:

取决于膜上不同种类的离子载体的数量

3.同种物种不同时期对离子的吸收不同:

不同时期细胞对离子的需求不同

4.某物种吸收某离子的量为0:

说明该物种细胞膜上没有与之相应的离子载体

5.吸收后培养液中某些离子浓度比初始浓度大:

不是细胞中排出,而是因为吸水的速率大于其吸收离子的速率;同理,浓度变小,说明该离子的吸收速率快于水的吸收

6.体现出对物质具有选择性:

水与离子的进出细胞相对独立;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

5、总结: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1.活细胞的重要特征:

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膜成分探究

(1)提出问题: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2)实验观察: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

(3)提出假设:

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4)实验验证:

提取细胞膜: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胀破法;血影:

溶血后的细胞膜外壳。

化学分析:

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2.膜结构探索

(1)引出问题

1脂质如何构成细胞膜?

事实:

空气-水界面上,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必须采用只有细胞膜的细胞,原核生物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结论:

细胞膜中,脂质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

2蛋白质如何构成细胞膜?

推测:

蛋白质均匀、固定的覆盖在脂质两侧。

电镜观察:

暗-亮-暗三层结构

(2)建立模型: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暗-亮-暗三层静态模型(蛋白质主要在两侧,脂质主要在中间)

(3)完善模型:

质疑:

生物膜不可能是静态的→实验研究:

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实验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修改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

(1)脂质

1成分

1)磷脂:

甘油;亲水的磷酸“头部”;疏水的脂肪酸“尾部”

2)糖脂

3)固醇:

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

胆固醇,动物细胞,支原体细胞膜的成分,运输脂质物质。

植物固醇,豆固醇

2磷脂分子:

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

亲水的磷酸“头部”排在外侧(细胞外的环境为液体,细胞内的基质为液体);疏水的脂肪酸“尾部”排在内侧

3功能: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4特点:

流动的。

磷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旋转;摆动;侧向运动;翻转运动

5应用:

搅动或处理后呈球形。

双层,类似膜,内外都是“头”。

单层,外“头”内“尾”。

人工脂质体,水溶性药物存在于双层球形的内部;脂溶性药物存在于双层球形的环中,或单层球形

(2)蛋白质

1位置:

有的镶在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有的贯穿,分布的不对称性

2功能:

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种类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参与膜的构成;载体的作用;跨膜运输

3特点:

分布的不对称性;载体的专一性(决定了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多数运动的(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蛋白质的运动也要求磷脂层运动)

(3)糖类

1位置:

细胞外侧→判断细胞内外表面的重要指标

2功能:

与其他物质结合

1)糖被(糖蛋白):

识别,信息交流,保护,润滑,免疫

2)糖脂

2.结构特点

(1)有序性:

磷脂的分布;蛋白质的分布

(2)不对称性:

内外两层脂类分子的种类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内外两层蛋白质分布的位置、数量、外侧的氨基酸残基种数有差异;外侧有糖脂和糖蛋白,内侧有ATP的能量供应

(3)流动性

1原因: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和脂质分子可以流动;不同细胞膜上所含蛋白质和磷脂的比例不同,这与膜的功能有关;细胞在不同时期,细胞膜的成分和含量会发生变化

2影响因素

1)主要是温度,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使细胞膜的相对面积增大,厚度减小;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导致膜破坏

2)其次,如渗透压导致细胞吸水、失水→细胞体积的变化

3实验验证:

细胞融合(荧光标记法)

4实例:

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细胞融合,胞吐(大分子的输出),胞吞(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细菌进入血管内,溶酶体的自噬、自溶,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的捕食和运动,物质运输,细胞识别

3.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1)原因:

遗传特性;载体的种类和数量;选择透过性

(2)影响因素:

内因,磷脂双分子层、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外因,温度、氧气等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3)实验验证:

有颜色的细胞,放入无色溶液中,然后再用高温、强酸碱等处理,观察颜色变化

(4)实例

1物质运输:

形式,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钾的吸收、对钠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

2信息传递:

激素、递质、淋巴因子的识别作用

4.3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1原因:

浓度差

2影响因素:

溶质的浓度梯度,正比例图像

3实例:

小分子:

水、O2、CO2;脂溶性物质:

甘油、乙醇、苯

4特征:

方向,顺浓度梯度运输;载体,不需要;能量,不需要消耗

5比方:

顺流而下-不耗能;不借助船-不需要载体;木块-代表一类物质

(2)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1原因:

浓度差;载体蛋白协助

2影响因素:

溶质的浓度梯度;载体的种类和数量(饱和现象)

3实例:

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K+外流)、动作电位(Na+内流)的形成

4特征:

方向,顺浓度梯度运输;载体,需要,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能量,不需要消耗

5比方:

顺流而下-不耗能;借助船的-需要载体;铁块-代表一类物质

6特点:

①在一定范围内,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饱和现象: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即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的能量(ATP,由新陈代谢产生)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

(1)原因:

载体蛋白协助;能量供应(新陈代谢产生ATP)

(2)影响因素:

能量(氧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氧气浓度,主动运输速率加快(但加快的幅度在减小)直到稳定;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所提供的能量);载体的种类和数量(饱和现象)

(3)实例: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盐;肾小管集合管吸收离子;细胞维持K内Na外的状态

(4)特征:

1方向,逆浓度梯度运输,实现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

2载体,需要,包括载体蛋白和离子泵;某些载体具有ATP酶活性,即水解ATP提供能量

3能量,需要,细胞膜内提供ATP(判断细胞膜的内外)

4特例:

1)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可由电化学梯度(电势能)提供能量。

过程:

钠离子和葡萄糖通过同一个载体进入细胞;钠离子由高浓度经载体运输到细胞内,同时产生电势能(∴协助扩散);而电势能又使葡萄糖通过同一载体进入细胞(主动运输);即两种物质同时同向经同一载体进入细胞。

2)离子泵:

ATP或电化学或光能供能,经同一载体,3个钠离子出2个钾离子进;即两种物质同时反向经同一载体进出细胞

5浓度,在载体没有饱和、能量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增加被运输物质的浓度,主动运输的速率加快

(5)比方:

逆流而上-耗能;人划动-供能;借助船的-需要载体;石块-代表一类物质

(6)意义:

1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

2细胞膜的主动运输是活细胞的特性

3实现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逆浓度运输,使浓度小的一侧变得更小)

4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

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7)注意

1同一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可不同: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小肠细胞;肾小管管腔的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入上皮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出上皮细胞;肾小管管腔的Na离子通过协助扩散进入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出上皮细胞

2有些物质,运输的方式不同:

氨基酸,可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进行主动运输;在细胞内,通过tRNA进行运输

(8)病变

1囊性纤维病

1)症状:

肺部细胞外侧Na+的聚积形成黏液而易受细菌伤害

2)病因:

缺少跨膜蛋白→影响Cl-的转运→影响Na+的转运(电荷平衡)→影响水分子转运→形成黏液→细菌繁殖→肺功能受损

2胱氨酸尿症

1)症状:

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尿液pH下降,胱氨酸沉淀成结石

2)病因:

细胞膜上相应的载体蛋白缺陷,造成转动功能降低

3肾性糖尿病

1)症状:

能吃能喝尿糖干瘦

2)病因:

细胞膜中转运糖类的载体蛋白缺失

 

2、颗粒和大分子物质:

膜泡运输

1.分类:

胞吞;胞吐

2.条件:

细胞摄取或排出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方式;必形成囊泡,质膜的融合

3.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性

4.特征:

方式,物质通过小泡转移;载体,不需要;能量,需要

5.影响因素:

与细胞代谢有关的因素

6.方向

(1)胞吞:

细胞外→内。

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大分子→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囊泡→细胞内部

(2)胞吐:

细胞内→外。

细胞需要外排的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排出细胞

7.实例

(1)胞吞:

单细胞动物吞食;白细胞吞噬病菌

(2)胞吐:

大分子激素的分泌、消化酶的分泌、浆细胞分泌抗体、神经递质的释放

3、判断运输方式

1.判断细胞膜内外:

外有糖蛋白;内有ATP、细胞器等

2.载体

(1)无载体,自由扩散,胞吞、胞吐

(2)有载体

1载体蛋白:

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

2通道蛋白:

协助扩散

3离子泵:

主动运输

3.浓度

(1)低→高,一定为主动运输

(2)高→低,一定为被动运输;不需载体:

自由扩散;高→低,需要载体:

协助扩散

4.能量

(1)耗能,小分子或离子:

主动运输;耗能,大分子:

胞吞、胞吐

(2)不耗能,被动运输;不耗能,需要载体:

协助扩散;不耗能,不需载体:

自由扩散

5.物质

(1)水、脂溶性物质、气体,自由扩散

(2)氨基酸、离子,主要是主动运输

(3)颗粒、大分子,胞吞、胞吐

6.曲线

(1)有饱和点,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与横坐标因素成正比,自由扩散

(3)与呼吸作用、氧浓度有关,主动运输

7.物质进出方向

(1)进细胞:

高浓度到低浓度,自由/协助扩散;低浓度到高浓度,主动运输

(2)出细胞:

高浓度到低浓度,自由/协助扩散;低浓度到高浓度,主动运输

8.柱形图:

物质在细胞内外含量对比

(1)细胞外的柱形高、内低:

若物质进细胞,自由/协助扩散;出,主动运输

(2)外低内高:

进,主动运输;出,自由/协助扩散

9.是否“跨膜”

(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属于

(2)胞吞、胞吐、核孔运输、囊泡运输,不属于“跨膜”,即跨0层膜

10.细胞核的运输:

小分子,核膜运输,属于跨膜运输;大分子,核孔运输,需要载体能量,但不是跨膜运输,不是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4、影响因素

1.物质浓度

(1)自由扩散,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

(2)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由于有载体蛋白的参与,有饱和点

2.氧气浓度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受氧气影响

(2)主动运输受氧气影响且有饱和点;胞吞/吐受氧气影响

3.温度

(1)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活性

(2)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升高,加快自由扩散

(3)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与温度呈倒U型

5、实验设计

1.主动/被动运输

(1)植株+培养液+呼吸抑制剂:

1对某物质吸收减弱或停止→主动运输

2不影响物质吸收→被动运输

2.自由/协助扩散

(1)植株+培养液+蛋白抑制剂/蛋白酶

1对某物质吸收减弱或停止→协助扩散

2不影响物质吸收→自由扩散

6、应用

1.人工膜技术

(1)脂溶性药物在双层膜的中间;水溶性药物在双层膜的内部

(2)外膜可携带特定的抗体等,起识别作用

(3)抗体与靶细胞识别后,诱发膜融合或胞吞,进入细胞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