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0984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3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二通史整合四六Word版含答案

[三线交织建通史]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

[三层精研明高考]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

考多少

全国卷选择题对中国近代史的考查也相对稳定,一般是3个小题,集中在28~30题上命题,分值稳定在12分。

非选择题侧重中西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值最低15分,最高37分。

考什么

选择题常考区域

非选择题常考主题

(1)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2)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3)抗日战争

(4)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近代思想嬗变

(6)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1)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形成

(2)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想、科学的态度

(4)近代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应

怎么考

1.注重基础性

高考命题往往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作答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注重综合性

高考命题的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

3.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国史、党史

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社会热点,强调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2017年全国卷Ⅱ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

通史整合(四)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历史发展怎么样]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把握两条线索:

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思想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主要史实有哪些]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两次鸦片战争:

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

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②结果:

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

①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③《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2)戊戌变法: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②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

①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作用: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辛亥革命:

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意义:

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2)标志:

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3)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

(1)目的: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3)活动:

①军事工业: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

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又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①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②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③影响: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初步发展:

①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表现: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融会贯通]

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

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经济上:

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思想上: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2.辛亥革命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借鉴

(1)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

(2)政体方面:

学习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在政权组织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3)思想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以法治国的原则,这在本质上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致的。

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

(1)列强经济侵略: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清政府政策调整:

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6)学习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7)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②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时期: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③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②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③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影视事业: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

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体西用

(1)内涵:

“中学”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

洋务运动。

(3)影响:

①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

3.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2)主张: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特点:

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4)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4.维新思想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三民主义

(1)提出:

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3)评价:

①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现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

全球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5.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

(1)含义:

洋务派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更新自身文化时提出的有关中西文化的总体原则,即“把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和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两者融为一体,来满足清王朝需要”。

(2)评价:

这一原则指明了更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西文化融合;但是这一原则没有处理好西学与中学的关系;对西学的认识仍流于“制器”的浅表层次;引进先进的生产力的目的是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6.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

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命题视野在哪里]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

视野

(一)

既是教材主干又是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这是命题人的首选

(一)政治上——晚清时期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解答时一要阐明这一模式的相应观点,二要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冲击”“反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我赞成这一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

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

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示例二

观点:

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所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随着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变。

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

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

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

1.(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

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

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2.(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

选D 由材料可知,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

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

3.(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

选B 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

选A 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

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5.(2012·新课标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选A 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

一、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国别

项目  

中国

西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内环境

政府

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

市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

技术

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

教育发达,技术先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资金

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匮乏

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金融业发达

国际环境

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

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