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0128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备考计划总结.docx

MBA备考计划总结

09MBA联考写作范文集合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

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

.察今》里说: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

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

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

"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

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

"他们认为:

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

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

"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

列宁说: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

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

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

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

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

  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

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

"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

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

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

"卖到废品回收站去。

"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

"小气!

"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

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

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

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

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

 

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

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

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

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

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

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

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

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

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

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

 

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

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

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

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

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

 

  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

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说“假幌子”

旧时酒肆或店铺常悬挂幌子。

那东西用布缀于竿头,有红有绿,随风摇动,很是诱人。

如今有些酒馆店铺亦不失遗风,还有挂幌儿的。

幌子即是一种广告,其作用是为招引主顾,以图生意兴隆。

幌子既为广告招牌,自然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所以,那摇摇晃晃的一团东西看似虚,实则是有实际内容的。

因而显得颇必要。

然而,当今却有一种假幌子,大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这种假幌子在现实生活里屡屡出现,常常弄得人真假难辨,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其实,这种假幌子谁都见过一些,只是还未做“理论”上的“归纳”罢了。

何为“假幌子”?

于此不妨拈来几例以示诸君。

譬如像我们平时所见街头巷尾小贩本未“开张”或零零星星只卖出一点货,却高举一大把钞票,神气活现地向人炫耀:

这货快得很呐!

这一举不要紧,有的人便当真要买他的“快货”了;有些商店卖肉馅,乍看面上精瘦,岂不知那精瘦的下面却是白花花的肥东西。

那好看的瘦帽儿鼓动你:

买吧,一二公斤甭在乎。

某些个体饭店业已开张一年或半载,门口却挂着“开市大吉,优惠十天”的告示。

那红纸黑字既新鲜又沾点书法味儿,牵着不知底儿的“美食家”进去“阔”一把。

繁华街头那些牵驴作戏的家伙们,或争先恐后,或啧啧夸赞。

那动作示给驻足围观者:

这么多人都夸、都疯抢,还楞着干啥,还不赶紧……至于像我们在街上常见的“出口转内销”、“原价60元,现价25元”、“全市最低售价”之类的,细考究亦沾“假幌”之嫌。

  生活在大千世界,只要诸君稍留意观察,便不难发现那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假幌子在作祟。

假幌子实际是一种欲盖弥影的骗术,当你被其晃得悠悠忽忽不大清醒时。

便极易上当受骗。

善良的诸君,若在市场或商埠地面发现这般假幌,定要冷静沉着,切莫冲动,谨分良莠。

不要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

从而让那些挂着形形色色假幌子的人枉费心机。

 

法明则天下治

  ——读“唐宣宗治罪罗程”有感

  唐朝三百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在我国古代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当时法律的严明所分不开的。

可见,法明才能使天下大治。

  唐宣宗就是个圣明的君主。

他能认清利弊,为了严明法律,他不殉私情,忍痛割爱,把乐工名流但因一件小事而杀了人的罗程,也同罪犯一样进行了严厉的处置。

当大臣们向他给罗程求情时,他仍能执法如山,终于没有赦免罗程。

我想,盛唐之所以兴盛强大,就在于法律严明,令顺民心。

  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三国时的诸葛亮斩马谡,宋朝包公斩侄不都是为了严明法令而忍痛割爱吗!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明圣主和仁人志士因为有严明的法律而使国家繁荣兴旺,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但历史上也不乏另一种人,他们居安只顾享乐,昏庸无道,法令不严,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如果在进京后能制定出严明的法令和军规,使军队仍保持创业时的严格的纪律性。

百姓能不拥护他吗?

他又能仅当了十八天皇帝而就被清兵赶出京城吗?

可见,法是保国之宝,法明则国安,法庸则国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的法制是非常严明的。

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上海的流氓犯陈小虎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不也同样走上历史的审判台吗,不也同样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得到应有的制裁吗?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想借手中的权力,或拉关系,或走后门,大搞不正之风,想借助不正当的途径,为自己的子女开绿灯,挖社会主义法律的墙角,就像蛀虫一样。

吞噬着社会主义法律的机体。

他们不是在救自己的子女,而是在害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越陷越深,将来一定会受到更严厉的惩处。

同时,这些人自己也干着违反法律的勾当,不但为犯罪的子女包庇罪状,而且还为子女开绿灯,他们也将同样会走上法律的审判台!

  法律是严明的,法明才能国安,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天下大治!

 

学会"照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

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

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

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

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

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

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

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

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

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

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

由此他联想到:

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

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

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

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

 

  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

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

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

四个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

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

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让我们都学会"照镜子"吧。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总结从五四运动起八十多年来历史的曲折、斗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以古为镜";只要我们从上到下,把实践的检验,群众的评议,人民的呼声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只要我们把一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建设经验,作为我们搞"四化"的一面镜子,"以洋为镜",那么,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能够提前胜利完成。

 

吸收·消化·创新

  "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

"

  这句话既说明了一个浅显的事实,也揭示了一个刻的哲理,那就是:

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应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这个道理贡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

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通过吸收、整理、消化、总结,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这样,我们的知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反之,若只一味地教一学一,做老师的"记录员",无异于"食桑吐桑,采花吐花",哪里还能有什么提高和进步可言呢?

  人的学习如此,国家对技术的引进亦然。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确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消化吸收的问题。

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单纯机械地学习就能达到的。

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即以"洋技术"促进"土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因此,引进技术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一样。

  纵观历史,小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大到国家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这一哲理的正确性。

正如高尔基所说: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试想,当年牛顿若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肤浅认识上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创新,怎会有三大运动定律的产生和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若人们只满足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简易飞机又怎么会有今日飞向太空的伟绩?

而我们的祖国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却不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又怎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

可见,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脱离开"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离开了它,科技不能发展,社会无法进步,历史的车轮也就将停滞不前;离开了它,人类社会的前景该是多么的暗淡和可悲。

  当今,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关键时刻,要想使我们的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这样看来,只有在这一哲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丝"和"蜜",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恪守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一准则。

  蚕和蜂给我们做出了"吸收--消化--创新"的榜样,我们要在学习中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他没尽到责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从纣王想用象牙筷子这么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发展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真是聪明得很。

 

  对于箕子的聪明是否值得称颂呢?

不,他根本不应受到赞美,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

  像箕子作为君主时代的大臣就应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主子。

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

既然有那个担心,为何不谏?

既然有那种远见,为何不说?

纣王是个昏君,众所周知,但又有谁一生下来就想杀人。

想用象牙筷子时的纣王想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但他的大臣们却无人阻挡,无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可见,商朝的灭亡与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观火有关,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

孔子对他的弟子说: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并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能算个称职的大臣吗?

也许箕子也曾好言劝过纣王,纣王却不听。

如果是这样,箕子就更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

既然自己力量不够,为何不号召群臣;既然一两遍无用,为何不反复进谏;既然好言不行,为何不以死相谏,这样即使不能劝住纣王,也起码给群臣作个榜样,不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终至亡国。

  能否完成责任反映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程度。

只要矢志不渝,纵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

像岳飞、文天祥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们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是不朽的英雄。

相反,对那些只作出也许是科学的预言的而并无实际做法的人,我们给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

 

  谁都知道,"责任"指的一个人所应做的事。

一个医生如果不去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如果不好好去教书育人,一个军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卫国,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明天积蓄力量……仅只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能说他尽到责任了吗?

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

 

  我们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毕竟有着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虽有预言,但不敢犯上的思想束缚了他,使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

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干部了呢?

回答是有,而且不少。

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压制后进,或同气相连。

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很难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以山呼海啸之势震醒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率领亿万群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快速前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祖国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尊重给人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

"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

"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

  故事很感人,那位纽约商人是的确令人敬佩的,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不仅可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

铅笔推销员事业的成功的起点,仅仅是纽约商人简短的几句话,但正是这买笔的尊重让推销员从乞丐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自信地踏上崭新的经商之路。

可见,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英国著名女作家舒拉?

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

她曾回忆老师给她的鼓舞:

"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

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

"

  尊重他人犹如明灯,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犹如蜡烛,点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

相反,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

油画家凡高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与肯定,郁郁寡欢而死的吗?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应互相尊重。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强国与弱国应友好相处,平等相待。

各国在维护本国国格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

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于金钱,忘记了自尊。

为了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种人理所当然难以得到他人尊重。

同时,一些人因为有几个钱,便目中无人,自认为"有钱便是爷",他们同不自尊的人一样,无法体会到受人尊重的快乐。

因为他们不明白:

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总之,对自己,对他人,人与人,国与国,都应学会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话:

"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

"

  我们一齐来努力,让世界充满尊重!

知识的力量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在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那些对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

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在这里,金波尔井非小题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

他深知知识--这人类智慧结晶的超人力量。

 

  前人的诗中有"惊天动地沧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识的力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装备精良的5个美军师,举袂成云,不是妄喻吧?

这5个师一旦进入某个地带,战争随之爆发,世界为之震惊,不是谬说吧?

有人又以为金波尔小题大作,钱学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装备精良的5个师相比?

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钱学森的头脑--充满过人知识的头脑。

一旦这些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时,它的威力就并不亚于5个师了,岂仅"袂成云""震惊世界"可拟呢?

 

  兵法云:

敌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

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枪毙"之语。

待得钱学森回国之后,这位空气动力学家的知识便成为了中国导弹学科的基石,中国的导弹开始了扬威世界的时代!

金波尔之言并非杞人忧天!

 

  纵观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海桑田,实不过喻。

而每一次变化,无不有知识的巨大力量的推动。

有人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

"(工业革命)把过去和将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可见其作用之大。

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力的革命,而这动力的变革,竟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机--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为代表。

一台蒸汽机,导致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在这个时代,英国的生铁产量仅过60年就从1740年的10000余吨,猛增到25万吨。

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而这,不夸张地说,就是由一位英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的释放产生的。

 

  延及近代,电器革命、计算机革命,无不体现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强度,就像滚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

知识越来越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可以想见,现在的"钱学森"们所掌握的知识能,远远超出5个师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

 

  知识赋予人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又该如何应用这力量呢?

知识的发展是双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双向性的。

40年代起,人们就掌握了打开核秘密的金钥匙,这时的核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看人们染上什么颜色了。

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识研制杀人的武器原子弹;有人染上了"生"的红色,开始研究核能的生活应用。

在原子弹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之后,美国的报告云:

"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弹的名称)的蘑菇云在岛屿上空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惊天动地"了。

接着核武器的产量突飞猛进,在80年代,竟达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摊上3吨核弹的数量。

世界风云变幻,岌岌可危。

而另一方面,人们利用核知识发展核能的应用,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它解决了能源缺乏的问题之一,使世界的经济进入新时代,有人称为"核动力时代"。

 

  当年的金波尔仅从钱学森归国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识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是因为知识之伟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而这"惊天动地沧溟水"般的知识的力量,正是人类的真正力量。

我们应用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为祸于人类?

人是在造就自己,还是在毁灭自己?

这难道真像莎士比亚所说的--"这还是个问题"吗?

 

请珍惜我们的家园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应自然”。

时至今日,这一警世明言再次引发我们新的联想:

孕育着生命的地球母亲,她那秀美的森林长发早已脱落殆尽;往日蔚蓝的海洋衣衫,却已被污染地油迹斑斑;丰满细嫩的土地肌肤,早已满目疮痍;本应风华正茂的母亲,为何失去了健康的体魄?

地球母亲在痛苦地呻吟,并敲响了大自然的警钟向我们发出危急的信号:

请珍惜我们的家园!

  然而,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母亲呢?

  近年来,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