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998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7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docx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本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实习填图报告

 

实习日期:

2014年2月7日至2014年2月17日

学生:

指导老师:

班级:

地质2011秋高本()

实习地点:

五阳煤矿

 

第一章:

实习概述

第一节:

目的任务

第二节:

实习区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附交通位置图

第二章:

实习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含煤地层,煤层及其它有用矿产

第四节:

构造发展史

第三章:

填图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结束语

 

第一章实习概述

1.实习概述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践进一步和巩固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提高我们学生对野外各种地质现象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使我们更加明确大比例尺地质图的绘制过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搜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提高绘图能力和绘图技巧;将实践中获得的资料及实习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增强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2.矿区(矿井)地理、交通位置和交通位置图

五阳煤矿矿区井田位于潞安煤田的最北部,地处襄垣县境。

井田北以西川断层为界,南以文王山断层为界,东西长10km,南北宽8.5km,面积约78.36km2。

东经112°58′25″~113°05′09″,北纬36°26′46″~36°33′47″。

五阳煤矿前身属潞安煤矿,解放后经多次改扩建工程,现矿井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万吨左右。

矿井为立井分水平上下山分区式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倾斜长壁两种,分层和一次采全高相结合;顶板管理为全陷落法;以综合机械化采煤为主;通风系统为中央边界抽出式;矿井运输系统采用皮带(矿车)箕斗提升。

井田有太焦铁路自北而南横穿井田,邯长、太焦铁路在北站交汇,北接石太、同浦线,南接陇海、京广线,可通往全国各地。

公路交通十分方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该井田主要河流为浊漳河西源和南源,属海河水系漳河流域。

浊漳源由南而北流经井田,其支流有绛河、岚水、淘清河等。

浊漳河西源由西向东横穿井田,其支流有淤泥河。

浊漳源流入漳泽水库与其支流汇合,再向北至井田中央与西源汇合,南西二源汇合穿越井田,至襄垣城东与浊漳源汇合流出五阳井田。

五阳煤矿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榆黄公路自本井田穿过,西距208国道1km。

五阳煤矿距襄垣城约3km,距市约45km。

距市约215km。

潞安矿区的公路网连接着整个矿区,矿区至、等地均有汽车相通,交通真可谓“四通八达”。

第二章实习区地质

1第一节地质

潞安矿区位于沁水煤田东部中段,处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的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曲带中段,晋获断裂带西侧。

矿区主体部分为新生代叠加的新裂陷,五阳井田位于新裂陷西北部。

1第二节地质构造

2.地层

1)区域地层

五阳井田属潞安矿区。

潞安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台背斜,沁水煤田中东部边缘。

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台其它地区一样,结晶基底为太古界、下远古界地层,其上发育了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迭系、侏罗系、上第三及第四系等地层,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下第三系等地层。

区域各时代地层均有所出露。

据以往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将寒武系以新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寒武系(∈)

该系地层在五阳井田无出露,主要分布在左权、襄垣、平顺等地。

与下伏元古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约486m。

①寒武系下统(∈1)

该统缺失馒头组、仅发育毛庄组。

主要为紫红色页岩与紫红色白云质泥质灰岩互层,夹表灰色中厚层状右灰岩、鲕状灰岩;底部为一层底砾岩。

,厚约35~90m。

②寒武系中统(∈2)

徐庄组(∈2x):

下段主要为紫红色页岩、细砂岩夹薄层石灰岩、鲕状灰岩。

上段主要为浅灰色中厚至薄层状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等。

厚度一般为58~90m。

夏组(∈2z):

底部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薄层灰岩、泥质灰岩。

其上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石灰岩,下部夹紫红色页岩。

一般厚约170m。

③寒武系上统(∈3)

崮山组(∈3g):

主要为灰、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或竹叶状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一般为40m。

长山组(∈3c):

主要为紫红、灰紫色中厚层状竹叶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或薄层白云质灰岩。

厚度约7~22m。

凤山组(∈3f):

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

一般厚约100m。

2)奥陶系(O)

(1)奥陶系下统(O1)

本统厚度为65~210m,一般厚度130m。

中上部为灰色中厚、巨厚层状白云岩,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本组厚度多37~210m,一般厚度120m,中上部为青灰色中厚、巨厚状石灰岩,下部为角砾泥灰岩和铝质灰岩。

(3)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本组厚度170~310m,一般厚度230m,中上部为灰色白云质泥灰岩、泥质灰岩,灰黑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

下部为灰绿色泥灰岩或角砾状泥灰岩。

(4)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厚度为55~289m。

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灰白色白云岩夹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

3)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组(C2b)

该组厚度2~35m,一般厚度20m。

岩性以铝土泥岩为主,并发育有石灰岩,少量砂岩,夹有煤线。

底部有式铁矿透镜体赋存。

与下伏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组(C3t)

本组厚度80~150m,一般厚度100m,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由灰黑色,灰色泥质岩,砂岩,发育4~6层石灰岩,含煤10~15层,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砂岩(K1)。

与下伏地屋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1)下统组(P1s)

该组厚度为36~135m,一般厚度60m,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灰黑色,灰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

发育1~4层煤。

底部以K7灰白色中或细粒砂岩为界。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厚度48~78m,一般厚度65m。

顶部为杂色鲕状铝土质泥岩(桃花泥岩),中部为浅灰色中粒、细粒砂岩,下部为杏黄色砂岩、泥岩、灰色泥岩,偶夹煤线,底部灰白色中、细粒砂岩(K8)。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该组厚度400~550m,一般厚度520m,上部为杂色砂岩及紫红色泥岩,中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黄绿色中粒砂岩灰色泥岩,下部为紫色、杂色、黄绿色泥质岩组成,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灰绿色砂岩(K10)。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该组厚度22~217m,一般厚度150m。

岩性以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上部发育,有淡水灰岩及薄层石膏层。

仅在屯留井田西部有2个钻孔完整接露,最大厚度192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三叠系(T)

(1)三叠系下统家沟组(T1l)

本组厚度为115~595m,一般厚度400m。

岩性主要由浅灰、紫红色薄~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和紫色泥岩组成。

仅在屯留井田有2个钻孔见及,最大厚度53.39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

本组厚度130~475m,一般厚度250m。

岩性主要由紫灰色砂岩和紫红色泥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T2er)

地层一般厚度600m。

岩性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浅绿色厚层状粗砂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中统组(T2t)

厚度一般为55m。

上部为红色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下部为紫色、灰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和灰绿、灰紫色砂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厚度30~138m,一般厚度50m。

岩性由紫红、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夹淡水灰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6)侏罗系(J)

区域西北部有零星出露。

该系缺失下统和上统,仅发育中统黑峰组。

岩性为灰黄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砂岩,局部夹砾岩及紫红、淡绿色砂质泥岩。

厚度为30~254m。

与下伏三迭系呈不整合接触。

7)上第三系(N)

厚度5~268m。

岩性以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底部为砾石,在武乡县村为厚层状灰绿、灰黑色粘土,粉砂与薄层泥岩互层,并夹油页岩。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8)第四系(Q)

厚度0~300m为棕黄、淡黄色亚粘土,含砂质粘土,亚砂土夹钙质结核及近代冲积层—砂、砾石及泥土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第三节含煤层,煤层及其它有用矿产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组(C3t)及二叠系下统组(P1s),现分述于下:

1)石炭系上统组(C3t):

该组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形成四个明显的旋回韵律结构,其厚度为89.2~139m,平均厚度103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石灰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粗粒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

其中夹8~15层煤,发育四层稳定的石灰岩(K2、K3、K4、K5、)及一层不稳定的石灰岩(K6)。

测井物性反映:

煤层一般为高电阻、低密度、低伽玛。

石灰岩为高电阻、高密度、低伽玛。

因此标志明显。

该组产植物化石碎屑及动物化石。

2)二叠系下统组(P1s):

该组为陆相沉积,其厚度为39.20m至85.85m,平均厚度约60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及煤层。

其中夹煤1~4层。

中下部发育的3#煤为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厚度为1.50m~7.90m,平均厚度为5.73m。

测井物性反映:

煤层表现为高电阻、低密度、低伽玛。

由于3#煤层发育、厚度大且稳定,其本身即为明显的标志层。

该组产植物化石碎屑。

3)区域地质构造

潞安矿区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中段,即太行山段。

在这个一级隆起带上发育有二级隆起与凹陷,由东向西有晋(城)——获(鹿)断褶带,武(乡)——阳(城)凹褶带等,它们彼此平行呈雁行排列。

总体延伸方向为北20°~30°东,局部地段因受其它构造体系的影响略偏北,现简述如下:

(1)晋(城)~获(鹿)断褶带

北起省的获鹿,向南经昔阳县的皋落各和顺县的表城、左权县、黎城县的拐镇、芳泉、泽城、潞城市的西井、南委泉、西柏会和市的东侧,一直向南延伸经高平市至市以南,长约250km,宽20~50km,总体走向呈北25°东复式背斜。

(2)武(乡)~阳(城)凹褶带

主要展布于和顺、左权、屯留、阳城一线以西;圣山、樊寺山、沁源、安泽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

总体为一复式向斜。

主要构造形迹是由二叠系,三叠系岩层组成的一系列彼此平行的褶皱,规模较小,一般长20~30km,最长40km,均系平缓开阔的褶曲,两翼倾角多为10°,最大达20°。

向斜较背斜更为开阔。

其次是局部地段发育的压性断裂,一般为高角度正断层,其延伸方向均为北25°东。

潞安矿区处于武~阳凹褶带中段,晋~获断裂西侧。

晋~获断裂对矿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矿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与晋~获断裂带一致,呈北北东~北东东向。

沿南北方向分别以文王山地垒和二岗山地垒为界分为北、中、南段。

北段南部文王山断层与西川断层之间,由宽缓褶曲和正断层组成的北东东向的构造带,五阳井田位于该构造带,北以西川断层为界,南以文王山北断层为界。

自上而下的煤层特征为:

3号煤层位于二叠系组下部,为上煤组,厚2.70~3.72m。

一般3.2m,煤层稳定,顶板一般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黑色泥岩、粉砂岩,老底为中细粒砂岩。

夹矸0~3层,一般1层,厚0.27m,属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层。

9号煤层位于石炭二叠系组中部K3石灰岩之上,下距12号煤层7.62~35.68m,平均13.38m。

煤层厚度2.6~3.7mm,平均3.15m。

煤层稳定,顶板一般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黑色泥岩、粉砂岩,老底为中细粒砂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