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592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名词语句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

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

特点:

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

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

花药离体培养法。

意义:

大大缩短育种年龄。

单倍体的优点是:

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诱变育种:

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

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

②杂交育种:

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

③单倍体育种:

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

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④多倍体育种:

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

)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高三生物复习指导:

环境污染的防治

  名词:

  1、生物净化:

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及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语句:

  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环境;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高科技进行防治;

把生物科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

  2、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3、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①吸收有害气体:

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kg②吸附粉尘:

1hm2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t之多。

③杀灭细菌:

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如悬铃木、橙、圆柏、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

4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a、较易分解---粪便;

b.较难分解:

纤维素和农药;

c、不分解:

塑料和尼龙。

②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环境污染的危害

  1生物的富集作用:

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

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

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

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

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

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

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

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

①水俣病事件:

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

①“镉米”事件:

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5、噪声污染的危害:

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就地保护: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3、迁地保护:

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

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②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③潜在使用价值:

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

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

我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③、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诬赖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

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保护对象主要有: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②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4、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犀牛、野马和新疆虎等。

还有不少动物灭绝了未被人发现或确定。

  5、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生等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6、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

7、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

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

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

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

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

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

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

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

鱼的背面颜色深;

腹面颜色浅;

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

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

a、不同地带的差异:

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

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

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

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

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

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

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

夏眠—-蜗牛;

洄游:

迁徙;

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

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

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

a、共生图象:

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

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

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

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

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1、过度繁殖: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

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

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

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

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

a、地理隔离:

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

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

a、从宏观上看:

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

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

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从微观来看:

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

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

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

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

30+60)÷

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例如:

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

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

则A基因频率=0.3+1/2×

0、6=40%。

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

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

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

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1、单基因遗传病:

a、常染色体隐性: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b、伴X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c、常染色体显性:

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

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a、常染色体病:

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

a、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b、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C、提倡“适龄生育”:

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

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

  1、基因突变:

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

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

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

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

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

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

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①类型:

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

普遍性;

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

突变率低;

多数有害;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

③意义:

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原因: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⑤实例:

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

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

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a、物理因素:

主要是各种射线。

b、化学因素:

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

c、生物因素:

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a、诱变因素:

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

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

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c、缺点:

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

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

①类型:

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意义:

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

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

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

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①P:

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

9黄圆:

3绿圆:

3黄皱:

1绿皱。

②解释:

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1:

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

3绿圆(1yyRR、2yyRr):

黄皱(1Yyrr、2Yyrr):

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