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543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2)患者腰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取此卧位。

(3)昏迷患者注意观察神志变化,谵妄、全麻尚未清醒患者,应预防发生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按约束带使用原则护理。

(4)做好呕吐患者的护理,防止窒息,保持舒适。

2.仰卧中凹位(休克卧位)。

(1)抬高头胸部10°

~20°

,抬高下肢20°

~30°

(2)保持呼吸道畅通,按休克患者观察要点护理。

3.头低足高位。

(1)仰卧,头偏向一侧,枕头横立于床头,床尾抬高15~30cm。

(2)观察患者耐受情况,颅内高压患者禁用此体位。

4.侧卧位。

(1)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

(2)必要时在两膝之间、后背和胸、腹前各放置软枕。

5.俯卧位。

(1)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部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2)气管切开、颈部伤、呼吸困难者不宜采取此体位。

6.半坐卧位。

(1)仰卧,床头支架或靠背架抬高30°

~60°

,下肢屈曲。

(2)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后放床头。

7.端坐卧位。

(1)坐起,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伏桌休息;

必要时可使用软枕、靠背架等支持物辅助坐姿。

(2)防止坠床,必要时加床档,做好背部保暖。

8.屈膝仰卧位。

(1)仰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注意保暖,保护隐私,保证患者安全,必要时加床档。

9.膝胸卧位。

(1)跪卧,两腿稍分开,胸及膝部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应注意保暖和遮盖。

(2)女患者在胸部下放一软枕,注意保护膝盖皮肤;

心、肾疾病的孕妇禁用此体位。

10.截石位。

(1)仰卧,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床边,两手放在胸前或身体两侧。

(2)臀下垫治疗巾,支腿架上放软垫。

(3)注意保暖,减少暴露时间,保护患者隐私。

(三)指导要点。

1.协助并指导患者按要求采用不同体位,更换体位时保护各种管路的方法。

2.告知患者调整体位的意义和方法,注意适时调整和更换体位,如局部感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承重处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2.注意各种体位的舒适度,及时调整。

3.注意各种体位的安全,必要时使用床档或约束物。

制动是让患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不动的状态。

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避免再损伤。

1.评估病情、身体状况、肌肉和关节活动情况。

2.了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制动原因。

3.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非制动部位的活动能力、制动部位及其皮肤情况等。

1.头部制动。

(1)采用多种方法(头部固定器、支架、沙袋等)或手法(双手或双膝)使患者头部处于固定不动状态。

(2)观察受压处皮肤情况。

(3)头部制动睡眠时,可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

(4)新生儿可采用凹式枕头部制动,2岁以上患者可使用头部固定器,并可与颈椎和头部固定装置一起使用,不宜与真空夹板一起使用。

2.肢体制动。

(1)暴露患者腕部或踝部,用棉垫或保护垫包裹腕部或踝部,将保护带或加压带等将腕或踝固定于床缘两侧。

(2)根据制动目的和制动部位选择合适的制动工具。

3.躯干制动。

(1)选择合适的方法固定患者躯干,如筒式约束带、大单、支具等。

(2)搬动时勿使伤处移位、扭曲、震动。

4.全身制动。

(1)遵医嘱使用约束物,紧紧包裹躯干及四肢,必要时用约束带。

(2)约束时松紧适宜,手腕及足踝等骨突处,用棉垫保护;

约束胸、腹部时,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功能。

(3)制动时维持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

(4)每15min观察1次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约2h解开约束带放松1次,并协助翻身、局部皮肤护理及全关节运动。

5.石膏固定。

(1)石膏固定后注意观察患肢末梢的温度、皮肤颜色及活动情况,评估患肢是否肿胀,观察其表面的渗血情况。

(2)四肢石膏固定,抬高患肢;

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起腰凹,悬空臀部。

(3)石膏未干前,不可在石膏上覆盖被毯;

保持石膏清洁,避免水、分泌物、排泄物等刺激皮肤。

(4)防止石膏断裂,尽量避免搬动。

在石膏未干前搬动患者,须用手掌托住石膏,忌用手指捏压;

石膏干固后有脆性,采用滚动法翻身,勿对关节处实施成角应力。

(5)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指(趾)及指(趾)甲的清洁、保暖。

6.夹板固定。

(1)选择合适的夹板长度、宽度及固定的方式。

(2)两块夹板置于患肢的内外侧,并跨越上下两关节,夹板下加垫并用绷带或布带固定。

(3)观察患肢血供情况、夹板固定松紧度及疼痛等;

可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平面。

7.牵引。

(1)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趾)活动情况。

(2)下肢牵引抬高床尾,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3)小儿行双腿悬吊牵引时,注意皮牵引是否向牵引方向移动。

(4)邓乐普(Dunlop)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时,牵引时要屈肘45°

,肩部离床。

(5)枕颌带牵引时,颈部两侧放置沙袋制动,避免颈部无意识的摆动,颌下垫小毛巾,经常观察颌下、耳廓及枕后皮肤情况,防止压疮;

颈下垫小软枕,减轻不适感。

(6)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时摆正骨盆,患肢外展,足部置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止外旋。

(7)骨牵引者,每天消毒针孔处。

(8)牵引须保持一定的牵引力,持续牵引并保持牵引有效。

(9)对于下肢牵引的患者,注意防止压迫腓总神经,根据病情,每天主动或被动做足背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跟腱挛缩。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约束物的原因及目的,取得理解与合作。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改变牵引装置、不得去除石膏内棉和夹板,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1.根据不同的制动方法,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2.协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减轻疼痛;

每2~3h协助翻身1次,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3.观察局部皮肤的完整性、血液循环情况。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皮肤情况,活动耐力及配合程度。

2.评估自理能力,有无导管、牵引、夹板固定,身体有无移动障碍。

3.评估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了解肢体和各关节是否处于合理的位置。

4.翻身或体位改变后,检查各导管是否扭曲、受压、牵拉。

1.协助患者翻身。

(1)检查并确认病床处于固定状态。

(2)妥善安置各种管路,翻身后检查管路是否通畅,根据需要为患者叩背。

(3)检查并安置患者肢体、使各关节处于合理位置。

(4)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

,有颈椎损伤时,勿扭曲或旋转患者的头部、保护颈部。

(5)记录翻身时间。

2.协助患者体位转换。

(1)卧位到坐位的转换,长期卧床患者注意循序渐进,先半坐卧位,再延长时间逐步改为坐位。

(2)协助患者从床尾移向床头时,根据患者病情放平床头,将枕头横立于床头,向床头移动患者。

1.告知患者及家属体位转换的目的、过程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及家属体位转换时和转换后的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转换间的患者安全,保护管路。

2.注意体位转换后患者的舒适;

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体位维持时间。

3.协助患者体位转换时,不可拖拉,注意节力。

4.被动体位患者翻身后,应使用辅助用具支撑体位保持稳定,确保肢体和关节处于功能位。

5.注意各种体位受压处的皮肤情况,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6.颅脑手术后,不可剧烈翻转头部,应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

7.颈椎或颅骨牵引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8.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患者翻身后应使用软垫支撑,防止局部受压。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意识状态、活动耐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自理能力、治疗以及各种管路情况等。

1.轮椅。

(1)患者与轮椅间的移动:

①使用前,检查轮椅性能,从床上向轮椅移动时,在床尾处备轮椅,轮椅应放在患者健侧,固定轮椅。

护士协助患者下床、转身,坐入轮椅后,放好足踏板;

②从轮椅向床上移动时,推轮椅至床尾,轮椅朝向床头,并固定轮椅。

护士协助患者站起、转身、坐至床边,选择正确卧位;

③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时,轮椅斜放,使患者的健侧靠近座便器,固定轮椅。

协助患者足部离开足踏板,健侧手按到轮椅的扶手,护士协助其站立、转身,坐在座便器上;

④从座便器上转移到轮椅上时,按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的程序反向进行。

(2)轮椅的使用:

①患者坐不稳或轮椅下斜坡时,用束腰带保护患者;

②下坡时,倒转轮椅,使轮椅缓慢下行,患者头及背部应向后靠;

③如有下肢水肿、溃疡或关节疼痛,可将足踏板抬起,并垫软枕。

2.平车。

(1)患者与平车间的移动:

①能在床上配合移动者采用挪动法;

儿童或体重较轻者可采用1人搬运法;

不能自行活动或体重较重者采用2~3人搬运法;

病情危重或颈、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4人以上搬运法;

②使用前,检查平车性能,清洁平车;

③借助搬运器具进行搬运;

④挪动时,将平车推至与床平行,并紧靠床边,固定平车,将盖被平铺于平车上,协助患者移动到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

⑤搬运时,应先将平车推至床尾,使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固定平车,1人或以上人员将患者搬运至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

⑥拉起护栏。

(2)平车的使用:

①头部置于平车的大轮端;

②推车时小轮在前,车速适宜,拉起护栏,护士站于患者头侧,上下坡时应使患者头部在高处一端;

③在运送过程中保证输液和引流的通畅,特殊引流管可先行夹闭,防止牵拉脱出。

1.告知患者在使用轮椅或平车时的安全要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1.使用前应先检查轮椅和平车,保证完好无损方可使用;

轮椅、平车放置位置合理,移动前应先固定。

2.轮椅、平车使用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确保安全。

3.保护患者安全、舒适,注意保暖,骨折患者应固定好骨折部位再搬运。

4.遵循节力原则,速度适宜。

5.搬运过程中,妥善安置各种管路,避免牵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