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438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Word格式.docx

如柴胡桂枝汤治太阳少阳经脉病变而异于原方证候者,每获良效。

又有病证原属多种,而于同一经脉之不同部位出现证候,不论其部位之高下,皆可依相应脏腑病证所主之方,权衡而施,如厥阴绕阴器、过少腹、循胸胁,凡此部位之疼痛、硬结等,均可疏肝理气,以四逆散为主随证加减。

•4.根据部位,参以病机:

部位,指体表部位而言。

一定部位之病证,每与相应脏腑功能相关。

然据部位以遣方,尚须别其寒热虚实,故须参以病机。

•5.酌古斟今,灵活变通:

《伤寒论》成书以来,凡1700余年,其间学术发展,不无古今沧桑之变。

有古今病名不一者,有方药主证不同者,或有方无证、有证无方种种不一,则运用经方,每多疑难。

故须酌古斟今,灵活变通。

其方法,可以考诸典藉,可以验之临床。

梅氏更重视后者,如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肌炎”久热不退;

用四逆散合五苓散治“乙状结肠冗长症”等,是其例也。

•6.厘定证候,重新认识:

《伤寒论》文法古朴,辞约义精,且迭经兵燹,错漏难免。

是以对某些条文方证,诚有厘定之必要。

如厘定72条五苓散证为消渴证而设,非为小便不利而设,并用此治愈消渴;

厘定152条十枣汤证所兼之表证,实属悬饮性质而非为外感表证,并创“和解枢机,化饮散结,兼从阴分透邪”之有效治法等,例证颇多。

•7.复用经方,便是新法:

经方配伍谨严,药味少而功效纯,合而用之,对治疗复杂病证每获奇效。

经方与时方合用,亦为扩大运用范围之手段。

大凡合用经方之原则为:

①上下病情歧异。

②脏腑病变不同。

③兼挟证候明显。

④表里寒热不一。

根据原则而求变化,则新法层出不穷。

•8.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对《伤寒》之运用,有更为超脱者,即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仲景对此已有提示,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太阴虚寒证,根据病情轻重,可酌情使用理中、四逆类方,并未指明某方主之。

又如“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说明对寒湿发黄,务在温阳散寒除湿,其方可酌情选用,或自拟其方。

再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示温化之法,而不定其方剂。

以上为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药。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

此类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作用,因此在外感热病论治中,常用于邪犯少阳或邪伏膜原之证;

下面笔者谨据《伤寒论》原著精神及历代医家的阐述发挥,结合临床实际,简要介绍此类方剂的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仲景亦将之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同病、三阳合病、黄疸腹痛呕吐及热入血室等病证。

•后世医家根据本方所主之病机病位特点,扩展其运用范围,无论内伤或外感热病,凡与少阳病位相关、且以气郁或热化为特征者,皆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梅国强教授认为,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

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

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

•案一:

一女生,感冒数日,自服成药不效,发热不恶寒,体温可达40℃,微头汗出,伴咽干口苦,头痛眼花,微咳,心烦,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略数。

•辨证要点:

①外感病史,误治传里。

②发热心烦,苔黄脉数,病性依据。

③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病位依据。

•本案热型,与96条往来寒热不一,属但热不寒,与阳明相类,然汗出不畅,口渴不显,不类阳明里热炽盛。

而心烦不欲食,脉弦目眩,咽干口苦,少阳邪热昭然。

•表证治疗不当,外邪内传,致少阳胆火郁滞,枢机不畅。

•疏解少阳,宣达枢机。

•小柴胡汤加青蒿助其清透少阳郁滞之邪热:

柴胡25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青蒿30g(后下)。

药后温覆,透汗而解。

•《重庆堂随笔》:

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

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痫疳神剂。

•《医林纂要》:

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滇南本草》:

去湿热,消痰。

治痰火嘈杂眩晕。

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本草新编》:

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

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

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案二:

刘某,青年女性,诉受凉之初,头痛发热,微咳而鼻塞,自恃体健,不以为意。

数日而寒热交作,头痛身困,目眩眼胀,口苦咽干,纳差便闭,因来就诊。

视其舌,质红苔薄黄,切其脉,弦细而略数。

•证与小柴胡同,随疏以小柴胡汤原方。

翌日患者复诊,曰:

药后不惟无效,反增烦闷。

因思其证,确然外邪入里,病在少阳,而药后不效,是病重药轻,抑或另有暗藏之机?

•乃再详询病史,方知患者适逢月事来潮,受凉后经量较前大为减少,两三日即断(原为五至六天),且伴少腹坠胀不适,夜间梦呓不断。

•143条: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条: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条: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今病者经期受凉,迁延失治,外邪不解,乘虚而内陷血室,致经水非其时而断,而寒热交作如疟状。

胸胁虽不满,而少腹坠胀;

谵语虽未发,而梦呓不断,此皆异象而同理也。

初以小柴胡汤治之,不效而反增烦闷,是其法无谬,而但差一间耳。

•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

•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

•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

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

•然热陷血室之证,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

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

何以故耶?

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络,正合其病。

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

•因仿叶氏之论,以小柴胡汤去甘药人参、大枣,加活血通络之品:

柴胡25g,黄芩10g,法夏10g,生姜10g,炙甘草6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5g,生地黄15g。

•一剂微汗遍身,寒热除而大便畅,再剂而诸症尽失,继以养血和血之法收功。

•与小柴胡汤相较,本方有芍药、枳实、大黄;

无人参、炙草,故清热泻火、疏结破滞之功远胜于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半里,兼通阳明里实,其临证应用依据大略为:

往来寒热,或见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兼及两胁,郁郁微烦,呕吐较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腻微燥,脉沉弦有力。

•根据辨证论治之原则,凡外感发热、胁痛、胃痛、腹痛、呕吐等诸多病证,若其病位关联少阳阳明,病性属于实热郁滞,则均能酌情选用此方。

•现代临床以本方加减化裁,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腹膜炎等病症,病机属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者。

其中尤以胰腺炎、胆囊炎效果令人瞩目,体现了中医“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理论特色。

•《幼幼集成》小柴胡加大黄汤:

主治外寒不解、里热欲结之少阳兼阳明。

•《云岐子保命集》小柴胡加芒硝大黄汤:

原方去参枣加硝黄,主治少阳伤寒化热内结阳明。

•李某,中年男性,形体硕壮,素嗜烟酒,喜食肥甘。

三年前右胁胀痛,经查患“脂肪肝”、“胆结石”,每于多食肥甘或情志不畅时发作,如此迁延反复。

昨因心绪不佳,暴饮解愁,餐后觉右侧胁肋部胀痛难忍,继而寒战高热,自服“消炎利胆片”及“氧氟沙星胶囊”,症状略有缓解,延至晨起,即来就诊。

诊时发热,体温38.9℃,右胁胀痛,时时绞痛难忍,牵掣心下,痞硬拒按,痛甚则呕,口苦而渴,口气臭秽,面赤心烦,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而厚腻,脉弦滑数。

•患者阳盛之体,喜肥甘而嗜烟酒,湿热内蕴于肝胆,而致胁肋胀痛有年。

昨之病发,缘于情志抑郁而暴饮暴食,内蕴之湿热因气火而动,郁极而勃发,是故寒热骤作而胁痛难忍,与外邪传里之来势徐缓显然有别。

•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65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今胁痛痞硬而拒按,痛甚而呕,口苦心烦,脉来弦数,皆是少阳湿火之象。

更兼口臭而渴、大便闭阻,显然阳明里滞已成。

舌苔黄腻,其邪虽尚未化燥,而燥热结实之势必不能免。

如此应予和解而导滞,截断其化燥结实之趋势,转机方可有望。

•处方大柴胡汤化裁:

•柴胡25g黄芩15g大黄10g赤芍30g

•枳实15g川楝15g玄胡15g生姜30g

•半夏15g虎杖30g

•半日许尽1剂(2次分服),大便初硬后溏,粘如淤坭,其色黑褐,气味臭秽,胁痛随之减轻。

•更煎1剂续服2次,大便稀溏,渐转黄褐,臭秽大减,排出渐畅,小便畅而色淡黄,胁痛减其大半,神情转安而欲索食。

•翌日继以原方1剂,服后大便畅行,黄软成形,已无明显臭秽气味,胁痛隐隐,舌苔薄黄而润,脉弦而缓。

•继以调气和中,略佐甘凉之品,三日而病若失。

•本案服药后大便初时干结如羊粪,继而粘滞如溏泥,此湿热因药而导下、下而未尽之象。

后稀溏转为黄软,乃湿邪将尽之兆。

•叶天士云: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

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柴胡桂枝汤乃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方。

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为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创造有利条件;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又为桂枝汤辛散解肌奠定基础。

因此本方主治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两方原来主治脉症的机械叠加,而是广泛应用于病机涉及太少两经之多种临床病证。

•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由此可以看出,凡身体肢节疼痛、或心下痞闷不适等气机不畅或气血失调等病证,病位与少阳太阳二者相关者,皆可相机运用本方治疗。

•《活人书》小柴胡加桂汤:

小柴胡汤加桂枝三两,主治少阳风寒疟偏表者。

•《此事难知》小柴胡加防风汤:

小柴胡汤加防风以治少阳寒风痉偏表者。

•《医方集解》柴胡羌活汤:

小柴胡汤加羌、防,主治少阳瘟疫偏表夹湿者。

•《慈航集三元普济方》小柴胡加香薷汤:

原方加香薷、藿香、青蒿,治少阳暑疟寒暑郁热者。

•夏某,青年男性,腰背疼痛两月余,怀疑“强直性脊柱炎”,然多项检查均未明确诊断。

经中西医多种治疗,其效不显。

诊时腰背部痠胀不适,并无明显疼痛及压痛感,活动亦不受限。

眠食俱佳,一如常人。

诊其脉,沉弦有力,察其舌,淡红苔薄。

检询其方,多为活血定痛、壮筋健骨之品,每初服辄效,继而罔然。

•进而询之,每于晨间醒时,即觉腰背僵硬疼痛,活动困难,需借手扶床乃可起身,起床持续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若因故而未卧床休眠者,则不发如常。

其疼痛部位,在腰背正中,牵掣两胁拘挛不适。

•患者形体健壮,腰背拘挛疼痛,虽不因外感所致,仍与太阳之“项背强”表现相类,盖足太阳经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今其经脉气血不畅,故而拘挛疼痛。

•静卧时气血运行趋缓,活动时趋急,今拘挛疼痛卧时明显,动后减轻,说明虽气血郁滞,然未至瘀结程度,尚有自行复畅之机。

•如是则行气活血、缓急解痉之治法,自在不言中。

复因病位关乎太阳,如此则可仿桂枝加葛根汤或葛根汤,庶几无误。

•桂枝、葛根、麻黄诸药,虽是表散之品,而其通经活络之功,亦属确然。

例如桃核承气汤之桂枝,阳和汤之麻黄、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桂、麻等。

•然本案脉弦而两胁拘挛,则与前论不尽相同。

太阳经脉不利,或头项强痛,或项背强急。

而少阳经脉不利,或胸胁苦满,或心下支结,是部位不同,而经脉气血不畅之机理则一。

•101条曰: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今脉来沉弦有力,症见胁下拘挛,如是则病涉少阳,当属无疑。

•前已言及,小柴胡汤内证得之,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

若枢机得运,则气血自当调畅,而挛痛可解。

•调畅太阳少阳气血,方选柴胡桂枝汤化裁:

•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

•半夏10g土蟞10g红花10g葛根30g

•玄胡15g生姜15g大枣15g甘草6g

•每日一剂,两次温服。

二剂后腰背拘强缓解,五剂后诸症若失,随访两年未发。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另见于《金匮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

附方》:

“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方中柴芩清解少阳之热,栝楼根、牡蛎逐饮开结,桂枝、干姜通阳散寒化饮,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宣痞散结、温化水饮之效。

•与小柴胡汤相较,和解之外,更能化饮,故其主治病症的范围亦向外延伸了一个层面。

•诸如感冒、咳嗽、牝疟、胸痹、胁痛、胃脘痛、乳癖、月经不调等病证,或如现代医学病名之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胆囊炎、胃下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乳腺增生、产褥热等病症,若其病机属于少阳火郁水停,或主要脉症与原著论述基本吻合,皆可酌情选用本方。

•张某,男,43岁,商人,反复头晕头痛伴胸闷、心悸5年余 

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余,平时服拜新同30mg,qd,倍他乐克25mg,bid,血压控制不佳,最高达200/110mmHg。

•体检未见异常。

CT示脂肪肝,胆囊小息肉。

•反复头痛头晕、胸闷心悸,一般在下午4~5时出现,服倍他乐克后症状可缓解,夜间偶有胸闷心悸,活动后胸闷心悸加重,平素口干多饮,稍有口苦,心烦易怒,耳鸣,眠差,纳可,大便2~3次/天,质稀,小便量多。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平素嗜烟,嗜茶,偶有饮酒。

•264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和,烦而悸。

•今患者口苦而干、胸闷而烦、头晕头痛、耳鸣不适,与原文所述颇为相似,故属少阳风火之象无疑。

•《金匮》痰饮篇曰: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平素嗜茶多饮,早伏脾胃伤损之机括。

便溏溲清,心悸脉弱,舌淡苔白,自是中虚寒湿之昭显。

•四诊合参,揆其病机,辨为胆热脾寒,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5g党参30g

•花粉15g丹参15g牡蛎(先煎)30g

•炙草10g黄芩15g法夏15g茯苓30g

•白术10g

•上方服4剂,头晕头痛缓解,惟头部不适感,微觉口干,偶发胸闷心悸,耳鸣,寐差,大便成形,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守方五剂,患者血压波动在140~150/80~90mmhg,头晕头痛基本消失,二便正常,胸闷心悸明显缓解,目前睡眠仍较差,舌质较前变红,苔薄白,脉濡。

•更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

•柴胡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

•黄芩15g茯苓15g桂枝10g法夏15g

•五味子15g生姜15g大枣30g党参30g

•麦冬15g

•随访自觉症状消失,血压基本稳定。

•《伤寒论通俗讲话》:

“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

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

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

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

无关乎胃,故不呕;

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

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

此证为胆热脾寒,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

•《伤寒论十四讲》:

“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认为本方寒温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常用于少阳病兼太阴脾家虚寒或肝脾寒热错杂证,疗效卓著。

•本例患者属典型的“胆热脾寒”证。

•少阳经枢不利,郁而化火,胆火上炎则见头晕头痛,口苦耳鸣;

胆火扰神则见寐差;

火热伤津则见口干多饮;

脾阳虚弱则见便次增多而质稀;

脾虚津液输布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见小便多。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为脾虚之佐证。

•柴、芩疏利少阳,清解胆火,取柴胡汤之意;

•姜、桂、参、苓、术、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扶土而抑木;

•牡蛎花粉化饮除烦,丹参活血化瘀以助血运;

法夏配牡蛎加强软坚散结之功;

•柴胡、半夏之辛配黄芩、花粉之苦可以辛开苦降,仿半夏泻心汤之意。

•临床上部分高血压患者阳亢于上,如头痛、头晕、眩晕、目赤、口苦、心烦等;

阳虚于下,如纳差、腹胀、腹痛、大便溏、小便清长等,上盛下虚,寒热错杂,均可考虑柴胡桂姜汤加减治疗。

•本方以和解少阳为主,兼以通阳泻热、重镇安神,在柴胡汤类方剂中,别具一格。

由于本方药味众多,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医家对其组方机制理解不同而临床运用较为广泛。

•有学者认为凡病机属阳虚饮结,肝胆失调,临床表现为悸(心悸、脐腹悸动)、惊(易惊、恐惧、精神不安)、癫(狂躁、神志异常)、痫者,均可用本方加减运用。

•检索古今各家医案,多据烦惊、谵语为主症,以胸满脉弦等少阳脉症为辨证眼目,将本方应用于中医诊断之癫狂、癫痫、心悸、失眠、梦游等,或者西医诊断之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病、高血压等。

常可取得很好疗效。

惟方中铅丹有毒,现代医家多以生铁落或灵磁石代之。

•韩某,青年男性,胸胁不适两年余。

患者近两年来经常出现胸胁走窜性疼痛,自觉有股热气自胸中上冲头部,夜寐难以熟睡,容易惊醒,偶有口苦,饮水多,多食易饥,晨起常咯痰涎,大便偏硬,一日一行,小便可。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颈经缺盆入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患者胸胁窜痛,胸中热气冲头,乃少阳邪热循经窜扰,气火冲逆之象。

口苦多饮而多食易饥,邪热内郁之征。

夜寐多惊,晨起咯痰,脉弦而滑,胆热夹痰,神明难安。

•比照《伤寒论》107条之原文,其证虽无胸闷身重、小便不利、谵语等,而病机关乎邪热痰饮,病位显然少阳之经,因而疏解少阳邪热,是其不易之法。

更因患者夜寐易惊,胆热神怯,则重镇安神,亦应兼顾。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党参15g

•生姜15g大枣15g桂枝10g茯苓15g

•大黄6g生龙牡各30g(先煎)

•七剂,水煎服。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

加桂枝通阳透达,助小柴胡转出里邪;

少量大黄泄热和胃;

龙牡宁心安神,定惊止烦;

妙在茯苓一味,既可淡渗利水,疏畅三焦,又能宁心安神以止烦惊;

去甘草者,防其甘缓之性妨碍祛邪也。

•药后诸症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五剂而收功。

•2008-11-17首诊

•陈性,中年女性,后侧头痛反复发作10年。

•两侧太阳穴冷痛,牵掣至前额后项凤池穴部亦冷痛,每于午睡后发作,持续时间常超过半小时。

舌淡红,苔白腻,脉弱,右侧略滑。

•诊断:

头痛少阳气郁湿阻

•处方: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桂枝10

•茯苓30红花10吴茱萸6桃仁15

•生姜30牡蛎30先煎炙甘草10×

3剂

•患者服第一剂后,头部有轰然发热感,之后整天都有头部热痛感,第二剂开始无头痛发作。

•2008-11-20二诊

•服用前方三剂后,头痛明显缓解,睡眠可。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