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932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是近两年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几点Word下载.docx

化,互相带动,互相补充。

比如,大型、成套机电产品出口,往往带动工程承包,

甚至劳务出口。

我们现在借外债,搞买方信贷,就迂到这些要求。

这是国际上很

通行的。

我们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为各方争取更大的利益。

四是要把外贸进

出口与引进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

鸟拉圭回合就是把贸易与投资结合起来的一个

协定。

美国认为日本贸易顺差大,两国贸易摩擦不断。

日本的商人就到美国去投

资办厂,绕过贸易壁垒。

因此,贸易与投资成为不同手段的选择。

我们要把这两

方面结合起来,也要在海外投资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比如,在一些重要区域建立

区域贸易中心,这既是投资,也是为扩大国际贸易服务。

五是把对外贸易与对外

援助结合起来,用外援带外贸,用外贸提高外援效益。

总之,从发展对外经贸工

作角度讲,大经贸突出了一个“大”,突出了一个配合发展的思路。

  2、“大经贸”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

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经济分工框框。

大经贸就是要打破传

统框架。

这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打破内、外贸传统的分工,实行内外贸的统一。

多少年来,我们内贸只能搞内贸,外贸只能搞外贸。

表面上看,这种分工有利于

专业化。

其实,这种分工并不科学。

国际上这样搞的国家很少。

贸易本身是越搞

得好,越搞得大,就越没有界限。

从有界限到没界限,从一种经营范围到多种经

营范围,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内外贸的界限正在

被打破。

这种打破是公平的,合理的。

搞内贸的有了外贸经营权,搞外贸的也可

以做内贸。

企业可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寻找机会,调剂品种。

这是一种好事,

不仅有助于企业,也有助于打破垄断,还有助于职工的就业和国家的税收。

二是

生产和贸易的结合。

这是一个更大的思路。

生产是贸易的基础,贸易又是生产价

值实现的必要过程。

没有生产,固然没有贸易。

但没有贸易,也没有现代化的生

产。

现在,贸易的重要性甚至已高于生产,贸易体现了市场的导向。

外贸对国内

生产企业的及时反馈信息,将会大大有助于国内生产企业按市场去生产,也才有

发展的可能。

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探索。

比如,我们搞外贸企业的实业化,

就是希望外贸企业能与生产有更好的结合。

不能把这样一种做法单纯理解为是为

了救外贸企业,是排斥工业企业。

否则,就会搞偏了。

另一方面,我们还在扩大

工业企业的自营出口权,这就是要使生产企业有一个销售的龙头,以提高企业的

市场导向性,实现企业大的发展。

现在出现了很多工贸公司,商贸公司,技贸公

司,就是在这个思路下的发展。

三是外经贸与金融的结合。

近来搞机电产品出口

的调查,深感外经贸与出口信用体系关系重大。

没有卖方信贷,没有各种担保,

搞出口是相当困难的。

搞大经贸就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反过来,出口信用体系,

各种金融机构,也会因为我们的外经贸越搞越好而得到发展。

这一段,体现出“大

经贸”战略中“经”与“贸”的关系。

  3、“大经贸”是完善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的战略。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的矛盾是深刻的。

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有很大差别。

其中最重要的

是,计划管理是事无巨细,大揽大包。

宏观管理是只管理政府要干的事,不干不

属政府的事。

前者往往干预过多,反而效果不佳。

大经贸战略就是对计划管理的

再一次的冲击。

这里,要求实现这样五个转化:

一是把进口、出口的分开管理向

统一管理转化。

前几年讲的出口替代,就是一种结合。

你不要进了,我自己设法

生产出来供国内市场。

现在,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有2/3是由国

外进口的,显然比例过大。

我们现在正在采取办法控制盲目进口,但更重要的是

要发展出口,才能实现贸易项目下的平衡,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

二是实现  管

理对象由国营外贸公司向各种类型的外贸、工贸公司转化。

外经贸部管理的将不

能仅是全系统的国有企业,还要管理各种类型的进出口企业。

不能只照顾部属企

业,要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政府部门管理。

三是实现管

理方式由行政方式向经济手段的转化。

这个观点虽然早已达成共识,但真正实

行,还是很艰难的。

这次大经贸战略将会再次给予推动。

四是管理体制由部门分

割向综合协调管理转化。

改革虽然进行了十几年,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

能分工,还是有重叠和割裂的地方。

比如,现在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就分属不同

的部门在管理。

在出口问题上,有时就会出现部门意见的扯皮。

这个问题,肯定

会在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中要解决。

大经贸对推进行政机构改革,是一条有益的思

路。

五是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化。

现在,外贸

企业由创汇为主向效益为主的转化已成为共识,但为什么有困难?

其中是条原因

是政企不分问题。

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当然天然会把效益放在首位,因为,

这是它的生命线。

这一段论述,突出了从“大经贸”的角度看管理体制而得出的

结论。

  总之,我认为,大经贸战略将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新的动力,为外经贸

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为宏观管理的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大经

贸战略涉及到用市场经济内在统一性认识部门管理的协调性,用市场经济的企业

主体论认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用市场经济的市场主导性强调经济中贸易的先

导作用,因此,可以说,大经贸战略的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从1996年排行榜看世界竞争力

  《世界竞争力1996年排行榜》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

D)加瑞利博士主持发表的。

加瑞利从1980年起一直主持【世界经济论坛】

一年一度的《世界竞争力报告》。

该报告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成为各国政府制

定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家体改委体改所参与了此项研究.199

6年国家竞争力按八大要素,41个方面,225项指标(1995年为378

项指标)对46个国家综合评价.指标确认三分之二源于统计,三分之一源于企

业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

1993年世界竞争力报

告首次列入了中国,当年在与俄罗期、印度等转轨国家比较中,中国名列第一.1

994年中国加入分项目比较,但未参加总评排序.1995年是第一次参加全

部项目比较并排序,排名第34位.1996年上升为第26位.世界竞争力的

有关报告及其排行榜中对中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优势和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势分析

  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1996年评价的225项指标看,中国国际竞

争力列第1位到第3位的共27项,占全部评价指标的12%.第1至第12位

的指标数为58项,占全部评价指标数的26%.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方

面有: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列世界前沿。

经济增长率构成一个国家在世界竞

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经济实力”要素中所列19个具体指标,

我国有13个列前七位。

其中,有4项为第一,即GDP增长率,人均G

DP增长率,国内总投资增长率,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率.而工业生产增长

率、服务业增长率、零售业增长率同列第2位.国内储蓄额增长率、固定

资产总值和农业增长率同列第3位。

  第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政府作用”这一素中,

排名前列的有12项,排名列后的仅4项。

指标显示,中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

低,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比如,税收在GDP的比重低(第3位),政

府开支占GDP比重低(第2位),对企业补贴低(第11位),政府政策透明

度高(第7位)等.而"少数企业主导市场的程度"列第2位的评价,表明市场

竞争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内容.综上,反映了我国政府制度改革取得

长足进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取得成就.

  第三、"国际化"成果获得世界承认。

在“国际化程度”要素十个具体指标

中,七个列前,三个列后。

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第2位)、进、出口的年均增长

(第2位和第5位)、贸易顺差(第7位)、在进出口商品与服务中的表现(第

11位)以及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程度(第1位)等指标,均排前列位。

  第四、基础施设和社会科技有较大进步。

在“基础设施”要素中,我能源自

给率、空运旅客数、电脑使用量占全球使用量之比等,分列前12、6、4和1

2名.。

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研究与开发资源列第6位,其中开发专职人

员总数,列在第2位,专利的年均增加率,列第7名.

  二、我国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的方面                   

  归纳被列后的51个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主要是:

  第一:

人均指标落后。

在“国内经济实力”要素中,相对列后的是人均GD

P(第43位)、人均个人消费支出(第45位)、人均零售额(第43位)等

指标。

要提高人均指标,发展经济同时,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定不移

地控制人口增长,持久地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二、经济管理效率不高.在“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要素中,絽"

官僚主义妨碍企事业发展","政治制度是否适应当今经济挑战"两指标,列4

6和39名.劳动生产率、公司业绩和管理效率分列在第36、第28和第36

位.

  第三、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能力列第45位、金融服务列第34位、股票

市埸列32位,中国国内企业在取得国外资金和国内信贷方面列第43位,国内

的资金市场和银行对外资企业平等相待列第42位.

  第四、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高(第45位),与国际信

息网络联接还很不够(第45位),企业经理的海外邮件很少(第44位),国

内公司进入国外资本市埸困难较大(第43位),具有国际管理经济的高级管理

人员数量还不多(第44位).

  第五、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总评价列第40位,其中技术基础设施

列第45位,运输基础设施列第44位.

  第六、国民素质较低.人均享有国家教育经费列第45位,15岁以上文盲

占总人口比例列第45位,20-24岁年青人进高校或业余学习人数占同年令

段比例也列第45位.劳动力素质列第43位,员工工作态度列第41位,厂内

培训列第40位,失业问题列第38位.生活质量列第42位.

  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待深入

  需要指出,IMD《世界竞争力1996年排行榜》及相关报告尽管具有很

高的权威性,但也不宜一概认可,还需具体分析:

首先,评价是根据1992、

1993、1994几个年份数据综算的,因此,有一定误差,不能真实反映1

996年甚至1995年的情况,只能有条件地利用.其次,指标之间也存在问

题和矛盾,比如,报告中既认为中国"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为第一位,"

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为10位,却又将中国的"保护主义倾向"列为45名,这

两方面之间显然有矛盾.再比如,人口多如何成为世界竞争力强的指标也令人费

解.第三,有些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比如,韩国世界竞争力公认是很强的,排行

榜列位低于中国,这恐怕与事实不符.第四、IMD报告中有些指标和结论与其

它国际组织有较大差别,需要分析比较.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年

人类发展报告》中,根据各国1992年实际人均GDP、调整后人均GDP、

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综合入学率等五项指标,计算出

人文发展指数.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沟被排在第111位.应当说,这

种排行榜对中国评价与IMD的评价反差较大.尤其是中国人均GDP,IDF

得出的562美元(95年)与开发署得出的1950美元(92年),难以理

解.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IDF研究成果的价值,更不是否认"世界竞争

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国际竞争领域日趋多元化,企业竞争日益国际

化,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比较和竞争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使不少国

家和地区都把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国策.据台湾今年七月的【战略生产力

杂志】报道,我国台湾省已将IMD所使用的八项要素,加上"两岸关系"

和"社会安定"新要素,提出所谓“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施政方针,要力

争进入世界竞争力排行榜前五名。

显然,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扩大

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切实的决策参考.

  (注:

本部分内容根据国家体改委体改所和潘承烈教授提供材料编写)

    三、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十点思考

 1、中国近代被迫开放与主动引资相交织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了资本侵略。

中国近

代史,是外资入侵与反抗侵略、被外资利用和利用外资、被迫开放与主动引资相

交织的一部历史。

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洋务派”办起了第一批近代工矿和交通运输事

业,因国库空虚,提出了“借债筑路”,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直至八十年代末被

清政府准奏,此为中国人主动“利用外资”之始。

这段时期中,清政府共借外债

白银1200万两左右,用于20余个项目。

甲午战后,由于巨额赔款使清政府

内外交困,财政枯竭,利用外资之争再起,引进外资出现高潮。

北洋时期,从1

911到1927年的17年间,北洋政府大举借外债,共借款达9.8亿银元

(约折6.5亿银两)。

近代利用外资,出现了双重后果,一方面是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另一

方面是加深了中国殖民化。

由于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体制条件,由于中国

近代百年中战争不断,政权多次更迭,在能不能借外债,能借多少外债,向谁借

外债,利用外资有什么形式,外资用于何处等有关的战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是

闭关主义与过度依赖的摇摆,是军事、政治贷款与振兴实业引资的矛盾,是不顾

国力滥借外债与干预民族资本对外合资的保守倾向冲突,是不承认外商国民待迂

与不惜丧失主权的退让的并存。

2、引进外资战略东亚优于拉美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政策是不同的。

五、六十年代,正处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高潮中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

家的资本持不欢迎甚至否定态度,七、八十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作用有

了新的认识,开始有限制地引进外资,而当苏、东各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开始

大力吸收西方资本的时候,国际上引进外资成为一种潮流。

八十年代后期,当一

些发展中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后,又使人们对外资作用产生了怀疑。

最具有代表意

义的是对东亚和拉美国家引进外资的不同效果的讨论。

同样是债务国,东亚各国(菲律宾除外)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而拉美各

国却是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猛增。

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委内

瑞拉六国,在七十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为4-5%,而在八十年代的头几

年,经济成为负增长;

通货膨胀率在七十年代为40-50%,而到了八十年代,

六国通货膨胀率平均值居然超过130%。

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对比分析东亚与拉美国家的成败得失。

这两类国家债

务原因分析的可比指标中,各类指标都相近,唯有债务与出口额的比率存在最显

著的差异,拉美国家债务相当与出口的3倍,而东亚国家债务仅为出口的80

%。

这就说明,良好地外贸出口,是偿债债能力的基础。

不扩大出口,仅限制进

口以平衡国际收支,过分夸大进口替代的作用,降低出口导向的作用,对一国利

用外资发展经济是不利的。

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有两种引进外资战略比较典

型,一种是利用外资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种是利用外资弥补国内预算的赤

字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前者,多与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相配合,后者则多与进

口替代战略相关联。

东亚多数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属于前者,拉美、南亚和非洲较

多的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则属于后者。

3、计划经济下的引进外资

五十年代,我国主要是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

苏联分别于1950

年和1955年,以1-3%的利息向我贷款3亿和23亿美元。

利用这两批贷

款,从苏联引进一大批成套设备,建立了冶金、机械、汽车、石油、煤炭、电力、

电讯等149个重点基础项目(另有东欧国家七项,共计156项)。

这对中国

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4年中国全部还清了贷款本息。

六十年代开始,

中国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

利、奥地利等国价值3亿多美元的成套设备,但由于科学技术和资金的不足,加

之“文化大革命”,引进效果没有很好发挥。

七十年代初,中国引进外资方式没

有大的改进,不过规模增大的,截止1978年,先后两次贷款30亿和73亿

美元引进大型设备。

由于投资规模过大,超过国力,一些项目被迫下马或调整压

缩。

从这三十年情况看,引进外资主要是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的间接引

进,是借钱买设备。

由于借来的钱绝大多数属于利率高、还期短的商业贷款,而

又主要投在重加工业上。

引进外资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较大作用,但引进成

本过大,不仅宏观经济效潜在损失不小,而且相当一批项目微观效益也不高。

三十年引进外资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弊有损利,引进外资战略是从属于计划经

济条件下,为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

4、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目标的

引进外资战略

自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后,引进外

资出现空前的势头。

1992年实际引进外资19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

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达到113亿美元,占当年总引进外资数近2/3。

19

93年引进外资继续呈高速增长势头,实际引进外资达260亿美元,其中直接

投资为188亿美元,比重为70%。

我们看到,由于这两年特大规模引进外资

的强劲势头,外资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急剧增大,对我国九十年代经济发

展影响也空前增加,对引进外资和三资经济管理问题已相当突出,特别是今年推

出了经济体制大步改革的方略,外资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对改革进程影响已不容

低估,这一切,都使调整和制定新的外资战略和政策成为一项迫切事情。

显然,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战略将从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引进外资战略、政

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引进外资战略、政策转变,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

求和本世纪末的发展规划角度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引进外资、引多少、怎么引、向

哪引、如何还等重大问题。

我认为我国九十年代引进外资的战略是:

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中

心,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为目标,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

外资。

坚持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针,这次又得到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确认。

“积极”,就是既要敢于利

用外资;

“有效”就是要善于利用外资,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

既积极又

有效,就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又防止我国出现偿还外债的危机,防止不法外商

企业侵犯国家的经济主权。

引进外资为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服务,是引进外资的中心内容。

完成这

一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经验。

国内储蓄与投资的缺口,

创汇与用汇的缺口,需要利用国外的资金来弥补。

利用外资,实际上是对现有国

力的超前支出,是实现经济起飞和赶超战略的需要。

为经济发展服务,就是防止

把外债作为弥补财政困难和国际收支失衡的经常性手段,防止把大量外资用于非

生产性目的。

引进外资为我国经济市场化服务,这是我国引进外资战略中与其他国家不同

的一特点。

中国引进外资不仅仅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还要为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服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引进外资的同时,就是要引进经济运行

中的国际惯例,引进市场经济下的法制精神和基本规则,引进有助于推动中国经

济改革的宏观管理经验和微观运营机制。

事实上,三资经济的发展正在对我国的

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外贸体制和市场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促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促进我国经济管理向法制化方面的努力。

引进外资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是要把引进外资提高到超越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

济的新高度。

引进外资没有出口导向战略配合是不行的,因为扩大出口才能解决

在高速发展下的还债问题。

引进外资政策必须与外贸政策相协调,没有正确的外

贸战略,就没有成功的引资效果。

但是仅仅提出口导向是不够的,在保证经济发

展条件下的增强还债能力,不仅是一个贸易问题,还有相当多的非贸易创汇领

域,如旅游、国际合作等,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重要的。

但仅此也还不够。

外向型经济强调的更多的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而没有强调国内外经济的一体

化,没有涉及到资本的双向流动问题,没有涉及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尤

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引进外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工业,而是要与国际

金融市场接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操作。

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形

势,在我国不久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时候,有必要强调提出引进外资

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目标。

5、当前关键是处理好引进外资中市场导向与宏观管理的关系

首先应提高对引进外资中市场导向重要性的认识。

市场导向对引进外资是相

当重要的,尤其是对直接引进外资更为重要。

国内资源靠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调节

作用,国外资源也要靠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大量的外商投资,主要应由市

场价格信号来导向,由企业自己来分析市场,作出决策,由外商自己来承担决策

和经营失误的风险。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使市场机制能正常运

行,使市场信号不受扭曲。

近两年来全国出现的外商向大项目和重点设施投资的

变化,主要还是市场导向在起作用,而不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优惠起作用。

对企业

的优惠将不是由财政来实现,而应由市场来实现。

倾斜政策逐步向国民待迂转

变,将成为我国转轨时期引进外资中一大特点。

对外商投资产品,应逐步实现向

“国民待迂”的过渡。

按照市场导向为主引进外资的这种思路,现阶段就不宜再提出由一种倾斜向

另一种倾斜转变的政策,比如,“由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

向“产业政策倾斜”,

现阶段主要适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机构的对华长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