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834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横向结构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

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

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

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预见性、目标取向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政策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

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与实践的关系: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理论三者的关系:

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实践。

但政策比理论更接近于实践,对实践的依赖更直接,与实践衔接更紧密。

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理论,政策的事实依据是客观事物,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

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分配功能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是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二是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

三是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及时做出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

四是大众传媒可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来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直接主体: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

间接主体:

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2)客体:

(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

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功能和作用:

(a)提供预测研究;

(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决策子系统:

是中枢系统。

基本特征:

权威性和主导性。

(a)确认政策问题;

(b)明确政策目标;

(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

(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

(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

(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c)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

(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c)反馈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的功能:

(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特点:

(a)高度复杂性(b)巨大差异性(c)历史变异性。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

(b)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a)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2)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3)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4)公共决策体制及其类型

  5)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政策

  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

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

(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

(c)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

(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

(f)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

(g)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

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

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

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政策周期包括:

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范围最大.公共政策问题范围最小.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事实;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与组织活动;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

2.主观性和人为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

  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系统议程:

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本质上是由较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

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

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政府议程:

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本质上是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

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

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

(2)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

(3)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应于适当注意的.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首先,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

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程序上的限制;

最后,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有一定关系.

  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1)外在创始模型;

(2)动员模型;

(3)内在创始模型.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

(1)问题的针对性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标准:

(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

(2)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

(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

(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

(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

  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性证实。

预测性评估的依据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方法:

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合法化:

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是政策目标协调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

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行政系统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

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

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

2.摸清实际情况。

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

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

特别是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

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

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

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

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

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2)政策质量低劣;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利益集团的压力;

5)政治资源的不足;

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性质;

2)政策问题的质量;

3)执行机关的效能;

4)政策对象的情况;

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

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

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

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

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

1)政策规定性;

2)一定的能动性;

3)受动性;

4)主观差异性。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评估: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政策评估的作用: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的认识基础;

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评估分类:

从活动形式上分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

从评估机构在活动中的地位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包括:

1)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2)政策非预期影响;

3)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

4)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评估三个阶段:

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实事标准。

  政策评估实事标准包括:

1)政策效率;

2)政策效能;

3)政策效益;

4)回应的充分性;

5)执行力。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包括: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健康发展;

3)社会公正。

  政策评估系统五个要素:

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或取不易;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过程对比法:

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

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取前后的分析方法。

  前后分析方法包括:

“始-终”、“始-中”对比及“有-无”对比。

“始-终”对比分析进一步划分为:

1)“前-后”对比法;

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

3)“控制对象-试验对象”对比法;

  价值分析:

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1)价值分析法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或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

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

3)价值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功能。

  公共政策监控:

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和称,它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等功能活动所组成。

  政策监控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监控的主要表现形式: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党的监控。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总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由那几个方面构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3)纪检、检查部门;

4)审计、统计部门;

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监督的内容:

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

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

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行为。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可以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政策均衡及其特征: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其特征有如下几点:

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政策的持续及其原因:

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③目标具有长期性。

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政策调整的含义:

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

原因:

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②政策环境。

③政策资源。

内容:

基本内容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结。

具体内容有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及关系调整。

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结不但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

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

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

类型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

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政策终结的作用:

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策略:

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⑤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与因素: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和政策评估者。

二是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三种类型为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

还表明新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②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执行的政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执行的政策的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支流已经在发生副作用;

第三阶段,政策的主流开始发挥副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

第四阶段,执行的整个政策都在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该予以终结而代之以新政策。

③反复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题或客体的周期性更迭变化。

  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

(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

1.从组织功能看,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其首要特征.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是由多学科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