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667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4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支护最新版土石方工程及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Word下载.docx

2.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2.1场地地形与地貌

原始地貌单元属台地地带,后经人工整平建筑宿舍楼等。

勘察期间正在进行旧建筑物拆迁,场地内地势较平坦,各钻孔孔口标高变化于13.71~14.98m。

2.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坡洪积层和残积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

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①:

黄褐、褐红、褐灰等色,主要由粘性土构成,不均匀混约10~30%的石英颗粒、碎石及砖块等,一般顶部约15cm为砼地面,局部为旧建筑物基础。

未经分层压实,密实程度不均,呈松散~稍密状态。

场地内除钻孔2、6、7号外其余钻孔均遇见该层,层厚0.30~4.50m。

2.第四系坡洪积(Qdl+pl)粘土③:

褐黄色,夹褐红、褐灰、灰白等色,不均匀含15~40%石英砂砾石。

湿~稍湿,可塑~硬塑状态。

光泽反应稍有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场地内钻孔8、11~13、16、18、19、21~27号遇见该层,层厚1.50~6.20m。

3.第四系残积(Qel)砂质粘性土④:

根据残留的石英颗粒情况综合定名为残积砂质粘性土。

褐红、肉红、褐黄、灰白等色,系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辨,不均匀含5~20%的石英颗粒,局部属粘土或砾质粘性土。

光泽反应稍有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较低。

场地内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为0.00~8.80m,标高介于4.91~14.98m,层厚3.20~24.20m。

4.燕山晚期花岗岩(r53-1):

岩石的颜色因风化程度、矿物成分差异而呈肉红、褐紫、灰绿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按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及微风化四带:

(1)全风化花岗岩(r4)⑤:

褐黄,灰黄色,绝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呈粉末状,手捻有砂感,无塑性,局部夹强风化岩块,手捻有砂感,无塑性,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锤击数一般介于30~50击。

双管合金钻具易钻进,岩芯呈土柱状。

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为11.50~24.50m,标高介于-10.39~3.46m,层厚1.50~8.50m。

(2)强风化花岗岩(r3)⑥:

灰黄,灰褐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呈粒状及砂状,偶夹中风化岩块,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锤击数大于50击,岩芯呈砂状及土夹碎块状,扰动后呈砂粒状,碎块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属于极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

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为14.00~26.50m,标高介于-12.25~0.48m,层厚1.20~10.00m。

(3)中风化花岗岩(r2)⑦:

肉红,暗褐,黄褐,灰白色,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原岩结构部分受到破坏,长石等矿物部分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发育,沿裂隙面可见石英重结晶、石英充填、铁质浸染及绿泥石化、硅化现象,岩芯呈块状,短柱状。

岩体属于较破碎的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

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为21.50~28.50m,标高介于-14.25~-6.55m,层厚5.00~>38.90m(场地内钻孔4~8、10、12钻穿该层)。

(4)微风化花岗岩(r1)⑧:

肉红,黄褐,灰白色,矿物成分基本未变,有少量风化裂隙,节理面有浸染或略有变色,岩质坚硬,岩芯呈柱状及块状,为较完整的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Ⅱ~Ⅲ级。

场地内钻孔4~8、10、12揭露该层,其顶面埋深为28.00~38.00m,标高介于-23.97~-13.52m,揭露厚度4.00~10.00m。

2.2.3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各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属上层滞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地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

勘察时为雨季,钻孔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0.85~2.80m,水位标高介于11.89~13.95m(受降雨影响,所测水位偏高)。

基岩中赋存裂隙水,其赋水量和渗透路径受基岩裂隙控制。

2.3设计概况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在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保证基坑周围道路、地下管线的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满足国家建设工程的有关法规和规范要求,施工可行、方便,尽量缩短工期,满足土方开挖、基础工程及地下室施工的技术要求。

2.3.1基坑等级

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4.63~15.08m,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2.3.2基坑支护结构

根据上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条件,本工程采用桩撑的支护型式。

由于东侧地下室外墙的外面布设有工程桩,基坑支护桩与部分工程桩位置冲突,为日后施工方便,将工程桩与支护桩一同施工,并将工程桩纳入支护体系中,具体为(详见支护桩布置图及各剖面图):

1.基坑四周均采用桩支撑体系,东侧、西侧、北侧护坡桩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桩径1.0m,间距1.5m,嵌固深度8m。

西侧大直径的工程桩之间采用桩径1.2m的支护桩(具体见支护桩布置图);

南侧护坡桩采用钻孔咬合桩,桩径1.2m,间距1.0m,嵌固深度8m。

2.整个基坑支撑体系设置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

3.在内支撑交叉点设置立柱桩,直径1.0m,嵌固桩长8m,支撑立柱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

4.东、西、北侧支护桩之间设置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

5.东、西、北侧桩间采用挂铁丝网喷射砼护面,保持桩间土稳定。

2.3.3地下水控制及基坑排水措施

1.设计采用全封闭截水,支护桩与桩间高压旋喷桩及咬合桩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墙。

2.基坑排水: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300×

300mm排水明沟,集水经三级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排水沟、集水井具体布置及做法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3.基坑内开挖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坑内适当位置挖掘超前集水坑,达到集水和降水目的。

2.3.4地下通道预留口处理

本项目地下室东侧、南侧与周边地铁和建筑物之间设计了通道连通。

根据一般的工程经验,预留口的处理一般是在地下室外墙上预留洞口,支护及地下室结构工程完成后打开预留洞口,并将支护排桩凿出相应大小的洞口,采用暗挖或明挖法修建通道进行连接。

2.3.5东侧工程桩与支护体系的处理方法

由于东侧地下室外墙的外面布设有工程桩,基坑支护桩与部分工程桩位置冲突,考虑到施工的便利和工期要求,设计中将工程桩与支护桩一同施工,并将工程桩纳入支护体系中,待地下室回填至±

0.000以后,再开挖施工工程桩的承台。

工程桩与支护桩的混凝土标号和桩长按不同设计的要求确定,配筋按同时满足两者来确定。

工程桩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结构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实施。

2.3.6基坑监测

1.监测目的

本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周边建(构)筑物环绕,市政管线密集,在基坑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测,并制定合理周到的监测方案,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和地下室施工的顺利进行。

2.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元件)

(1)基坑周边坡顶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观测;

(2)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和立柱桩沉降采用水准仪观测;

(3)预应力锚杆拉力值采用盒式测力计观测;

(4)基坑坡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观测;

(5)冠梁应力、支撑梁应力、护坡桩应力均采用钢筋应力计观测;

(6)基坑周边地下水位采用水位观测井观测。

3.监测点布置

4.基坑坡顶位移监测点26个(间距15~25m),基坑周围沉降监测点30个(间距15~25m),边坡坡体位移(侧斜管)测点7个,立柱桩沉降测点设置5个,支撑梁应力11组,冠梁应力7组,每组2个共14个,地下水位测点5个。

详见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

5.监测频率

监测周期从土方开挖时开始到±

0.00施工完成并回填后结束。

变形观测点应在布点开始读取初始值,变形观测应在基坑开挖当日起实施。

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期间1~2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成一周后3~5天一次,完成一个月后7~10天一次。

遇到大暴雨或监测数据异常和有加速趋势时应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并速报有关单位。

另外应安排专人对基坑周边巡查及目测等辅助形式对基坑变形进行全面掌握和监控。

6.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有关变形测量的规定,观测精度不低于三等精度,即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6.0mm,沉降观测点高程中误差为±

1.0mm,相邻高差中误差为±

0.5mm。

7.变形观测资料应包括:

观测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的位置、编号、观测日期、本次观测值和累计观测值;

观测资料应编制成表或绘制成曲线,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将上述资料汇总并附必要的文字总结。

8.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及预警值

根据规范分类: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支护水平位移允许值为0.25%h(h为基坑深度)。

监测报警值为:

水平位移30mm,沉降30mm,桩身位移30mm。

9.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及时与甲方、设计和监理联系:

坡顶、底面或周边构筑物等出现裂缝;

坡顶位移较大且位移不稳定、不收敛、超过设计预警值和允许值等相应的规范要求;

连续三天变形速率超过4mm/d。

10.根据规范及有关规定,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基坑支护系统进行监测。

2.3.7基坑检验与验收

1.进场原材料(各类钢材、水泥、砂、石、商品砼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进场应该按有关标准进行常规质量检验。

2.护坡桩对桩孔、钢筋笼按规范规定进行检查。

3.护坡桩、立柱桩采用低应变动测法和抽芯法对其完整性和砼强度检验,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0%,抽芯法检测数量不宜少于3根桩。

4.旋喷桩可采用抽芯法检验,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5%,检测时间在施工结束后28天进行。

5.基坑的检验验收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各检测对象均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方面在现场随机抽样。

第3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1总体部署及施工前的准备

3.1.1总体部署

本基坑主要分项工程包括:

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旋挖桩、钻孔桩、咬合桩、基坑土方挖运、支撑、喷锚支护、基坑监测工程等。

该工程分项工程较多(喷锚施工、单管旋喷桩施工、旋挖桩施工、钻孔桩施工、咬合桩施工、支撑、排水设施施工、施工监测工程等),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相互制约性较强,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及周围建筑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全面系统地计划、组织和协调各分项工程的作业。

施工总体部署为:

临水、临电接驳→施工场地平整→施工控制点测放→支护结构放线、桩基础→旋挖桩施工、钻孔桩施工、咬合桩、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施工→桩顶冠梁、第一道支撑梁施工→坡顶排水沟施工→土方分层、分段、分区开挖→腰梁施工、第二道支撑施工→土方开挖至坑底→坑底排水设施施工→交工验收。

严格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相关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办法》和《广东省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检查评定标准》,做好本工程的现场文明施工工作。

3.1.2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邀请业主、设计及监理等组织设计交底,并在认真阅读施工图和地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请业主移交施工控制点,测量放线,并请监理复测验线、签字认可。

2.现场准备

做好现场场地平整工作,本项目所有临设布置在D1地块,本地块受场地限制,不搭设临时设施,在基坑东侧放两个集装箱作为临时办公用即可。

做好临水、临电接驳。

确保机械作业的足够工作面。

3.材料准备

计算好工程量,备好充足的施工材料。

并做好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送检工作。

向业主、监理提供拟采购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料。

4.机械准备

确保主要设备提前三天进场安装调试,做好设备的保养检修工作,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5.人员准备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组织各工种工人进场。

进行用工安全质量纪律教育,并办理签字手续。

开工前和每批工人进场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分别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内容包括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施工技术、设计变更和安全措施交底等。

技术交底采用三级制,即项目技术负责人→工长→班组长。

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工长进行交底,必须细致、齐全,并结合具体操作部位,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工长接受交底后要认真反复地向操作班组长进行交底。

班组长在接受交底后,应组织工人进行认真讨论,充分领会施工要点,保证按要求完成施工任务。

6.测量放线技术要求

(1)桩位测量

根据本工程的地形及各个建筑物轴线网的特点,统一从业主的施工基准点导出转点,然后在施工场地的周围便于测量处,测设出5~8个施工主要控制点的坐标。

控制点必须进行闭合或复核、校正,采用三角测量校正控制点。

控制点用长500m的φ20钢筋打入土中,周围用混凝土砂浆固定保护好,形成整个测量控制网,作为以后的施工测量依据。

根据上面做好的测量准备工作,布设出两地下室轴线网的坐标系统,测放出轴线网的交点,以便核算出轴线网之间是否存在错误或核算其误差是否在施工规范规定的范围内,以便校正。

根据轴线网,采用全站仪测出桩位。

桩位测放完毕后,要随时进行保护、检查,以防人为或其他行为造成桩点移动、丢失等,并及时校正、补测。

(2)高程测量

采用业主提供的施工基准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测量前先检查、校正仪器。

每一个测站完毕后,应立即进行计算和检核,各项检核数值在允许范围之内。

3.2施工顺序

主要施工顺序为:

场地平整→测量放线与控制点的埋设→旋挖桩、钻孔桩、咬合桩施工→桩间旋喷桩施工→坡顶地面硬化、排水设施设置→基坑施工变形监测点设置、变形观测→土方开挖至第一道支撑底部标高→冠梁及第一道支撑施工→土方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部标高→腰梁及第二道支撑施工→土方开挖至基坑底标高→坑底排水系统施工→工程移交。

3.3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本工程位于华强北西南角,地处繁华地带,施工场地周围车流量非常大,四周建筑环境复杂,管线众多,而且可利用的施工场地少,周边环境对施工的干扰性大,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沉降要求严格,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高,施工产生的噪音、扬尘、震动等控制标准要求严格,故充分利用现有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安全、高效、保质、保量按时完工是本工程的重点。

1.本工程包括基坑围护桩(旋挖桩、钻孔桩、咬合桩)施工、旋喷桩施工、土方开挖及桩基础的施工,我方会合理安排工序,尽量给甲方节约工期,做到工期质量两不误。

(1)结合基坑支护与工程桩施工工艺,合理做到基坑支护与工程桩共同施工的效果。

由于现场场地狭小,基坑深度较深(14.63~15.08m),受场地限制,坡道只能一次成形。

结合现场情况,将出口设置在西北侧,坡比宜为1:

8~1:

10。

由于基坑对角的距离约90米,故坡道不能一坡到基坑底,需在基坑东南侧-11.00标高(相对标高)处设置一过渡平台,利用此平台将东侧和南侧土方挖至交工面,最后采用长臂挖机收坡。

由于本项目工程桩在地面施工,坡道位置不会占用工程桩位置。

(2)配备足够的熟练工人,实行三班倒作业,为下一步施工工序的提前开工创造条件。

2.本工程地块地下水位较高,属上层滞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地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由于周边环境复杂,管线周多,故合理控制地下水是十分重要的。

我方将严格按设计、规范施工,并控制好提升速度、垂直度及其他止水参数:

旋喷桩钻孔偏差不大于±

10cm,水灰比宜为0.8~1.0,钻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提升速度:

0.1~0.15m/min;

在填石层需先用工程钻机引孔,再进行喷浆,同时需进行复喷。

若现场出现漏水,首先将漏水面进行封堵,会对该段止水帷幕进行复喷,若还出现漏水将采用钢管注浆来对止水帷幕进行加强,确保止水效果。

3.监控量测及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由于基坑开挖会对地层产生扰动,有可能引起地表、附近建筑物的变形,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本工程必须监测。

及时敷设观测点,对危及附近建筑或管线安全的施工,进行地表沉陷、变形及连续收敛位移、沉降、临近建筑物沉降的监控量测。

基坑施工时严格控制桩体位移,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挤土作业引起的建筑物的偏移。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以保证构筑。

建筑物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妥善协调好施工和设备埋设间的相互干扰。

在施工过程中,教育全体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一切观测设备、观测桩点及电缆受到机械和人为的损坏。

4.本工程较大,施工现场会与其他分项工程交叉施工,做好各工程、各工序的交叉、协调、配合是本工程的难点。

本工程主要重点抓好土方工程、基坑开挖支护工程及人工挖孔桩工程三个大项的施工顺序组织安排,同时需协调现场其他施工单位的施工及配合工作,土方的进度直接影响基坑开挖的进度,故需配合好土方施工的进度。

5.本工程包括场地内旋喷桩机、旋挖桩机、钻孔桩机、咬合桩机、大型吊车等大型机械施工,同时涉及诸多运输车辆,安全施工显得非常重要,是本工程的重点。

本工程地处深圳市华强北西南侧,地处交通要道,车人流量大,需加强各工序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同时必须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及交通组织。

6.本工程基坑支护设计为两道内支撑,土方如何开挖,提高开挖工作效率以及开挖过程中如何保护各部分桩(特别是立柱桩)是影响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工程出土坡道设置在基坑西北角,合理设置出土坡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按顺序挖土、出土,挖土过程中加强对立柱桩、支撑梁及护坡桩的保护是解决基坑挖土、出土的有效措施。

3.4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4.1施工测量

1.测量放线

在整平的工作顶面上测放出控制桩。

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地内控制座标和标高位置,测放四角座标、高程控制桩。

然后依据施工图要求,测放出四周定位座标。

在施工中经常检查桩位,确保位置正确。

控制桩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具体为:

用φ14钢筋头,刻划十字交点为座标点,用混凝土固定。

控制点要用钢管架围护,以免移位。

2.测量仪器及工具

主要仪器有:

全站仪1台、DS1.5水准仪1台。

其它工具:

钢尺(50M、防水、防锈)、塔尺、线坠、墨水、线盒、铁钉等。

3.4.2钻孔桩施工

1.选用施工方案

(1)钻孔桩施工采用泵吸反循环工艺。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并采用导管水下灌注。

钢筋笼在地面加工制作,吊车安放,空口焊接。

(2)泥浆采用泥浆车外运,泥渣待凉干后装车外运。

(3)钻孔桩遇弧石时,采用冲进成孔。

(4)按钻孔桩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为保证桩顶混凝土质量,实际灌注混凝土标高至少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0.5m。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钻孔灌注桩的工艺流程如下:

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3.钻孔灌注桩施工工序

(1)埋设护筒

钻机就位前,先平整场地,铺好枕木并用水平尺校正,保证钻机平稳、牢固。

在桩位埋设护筒,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设计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

护筒顶端高于地面0.2m,四周及底部用粘土夯实。

(2)搅拌泥浆

开工时运进优质泥浆,以利于开孔时在砂层护壁,然后利用地层中的粘土自然造浆。

粘度16~25S、比重1.1~1.3、含砂率<

8%。

(3)直孔钻进

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砂土层转盘转速8~26r/min。

(4)清孔换浆

直孔钻进终孔后应进行清孔换浆,即将钻具提高孔底0.3~0.5m,用泵吸反循环把孔底沉渣抽吸干净,置换孔内泥浆符合要求后才能继续。

(5)钢筋笼制安

钢筋笼在地面加工,用吊车下放安装,钢筋笼每隔3米,需有4个保护层耳形钢片支架,以保证钢筋笼和钻孔的同心度。

钢筋笼的制作,焊接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的有关规定执行。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6)水下混凝土灌注

1)下导管。

导管选用φ250mm游轮式连接的灌注导管,导管底端离孔底0.3m~0.5m。

2)混凝土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水下),坍落度18~22cm。

3)初灌时应确保初灌量使导管埋入混凝土中0.8m,正常灌注过程中保持埋管2~6m。

4)为确保桩顶质量,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少于1000mm。

5)灌注前沉渣小于50mm,灌注要连续,中途不得中断。

4.钻孔灌注桩施工要点

(1)钻孔机就位:

钻孔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为准确控制钻孔深度,应在机架上或机管上作出控制的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2)孔及注泥浆:

调直机架挺杆,对好桩位(用对位圈),开动机器钻进,出土,达到一定深度(视土质和地下水情况)停钻,孔内注入事先调制好的泥浆,然后继续进钻。

(3)套管内径应大于钻头100mm。

(4)套管位置应埋设正确和稳定,套管与孔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套管中心与桩孔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

(5)套管埋设深度:

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l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

(6)继续钻孔:

防止表层土受振动坍塌,钻孔时不要让泥浆水位下降,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相对密度。

(7)孔底清理及排渣

1)在粘土和粉质粘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

排渣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2。

2)在砂土和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泥浆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3;

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3~1.5。

3)吊放钢筋笼:

钢筋笼放前应绑好砂浆垫块;

吊放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防止上浮。

(8)射水清底;

在钢筋笼内插入混凝土导管(管内有射水装置),通过软管与高压泵连接,开动泵水即射出。

射水后孔底的沉渣即悬浮于泥浆之中。

(9)浇筑混凝土:

停止射水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随着混凝土不断增高,孔内沉渣将浮在混凝土上面,并同泥浆一同排回贮浆槽内。

1)水下浇筑混凝土应连接施工;

导管底端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0.8~1.3m;

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m。

2)混凝土的配制:

a.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在选择施工配合比时,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一个标号。

b.水灰比不宜大于0.6。

c.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规定的浇筑期间内,坍落度应为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