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402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和县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文档格式.docx

一是抓宣传教育,提高政策知晓率;

二是抓节育,严格控制计划外怀孕及出生;

三是抓政策兑现,优先优惠政策,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资金直通车发放、落实到人;

四是抓社会抚养费征收,征费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五是抓环孕情服务,提高孕情检出率。

严禁两虚:

即节育和征费虚报。

严防两漏:

即出生和新婚漏报。

通过工作思路的调整和方法创新,进一步强化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激活了计生干部队伍活力,连年圆满完成了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农村计划生育率等重要指标。

  一、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

  县上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43个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协调、督促和核查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县政府与乡镇及相关部门签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及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乡镇抓落实,部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格局。

  2003年,县上又成立了西和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各乡镇均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站,并由乡镇领导、计生工作人员、村组干部、部分育龄群众组建了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协会,形成了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格局。

在村级设立了村级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负责各类计划生育工作对象的摸底、汇总、信息传递及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育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

  2004年,县上投资303万元,建成了集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建筑总面积4281.77m2。

384个村,5个社区都建起了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其中130个村由县上投资建起了集党员活动室和计划生育工作室,服务室为一体的工作阵地。

同时,计生局不断巩固和加强县乡服务站的医疗及检测设备的配备,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殖健康及技术服务,2005年,经请示县政府,由县财政投资158万元,为县服务站购置了X光机,生化分析仪,呼吸机;

为县乡服务站均配备了乳腺诊断仪,妇科治疗仪、血红蛋白分析仪,膜式吸引器、无影灯、心电图、离心机等大型设备,投资20万元为各乡镇计生办、服务站配备了办公设备及VCD、电视机等电教设备,增强了服务功能,拓展了服务范围。

  三、计生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

  计生委成立初期,各乡镇仅设立1名计生专干负责计划生育业务工作,计生委管理人员不足10人,村组主要靠党支部和村委会被动地开展工作,随着计划生育业务范围的拓展,计生部门职能的转变,县乡计生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县委为各乡镇原计生站站长和现在的计生办主任落实了副科级待遇,村组设立了计生专职宣传员,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由县财政在计划生育转移支付中落实村组干部工资报酬,2006年,根据省人口委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层基础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改革海选了村组干部。

截止2006年10月底,全县共有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260人,其中县乡专干443人,村专干388人,自管小组长429人。

  四、计生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一是坚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落实,县四大班子领导全力配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是实现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由过去的以罚为主转变为奖罚并举,在处罚超生对象的同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奖优免补等优待奖励政策,促进育龄群众转变生育观念。

三是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省市专项经费投入为辅,社会筹集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每年投入计划生育专项经费100多万元,保障了计生工作的有序运转。

四是夯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

经过96年的“四清理”、99年的“五清一建四落实”,2003年农村漏报人口清理清查,2004年干部职工超生清理查处,全面核实了统计报表数据,夯实了工作基础,五是逐步扭转了人口计生工作被动落后局面。

2000年全县人口计生工作通过了省市“三为主”县验收,基本实现“三为主”,由全区后进县跨入“三为主”县行列,但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全县人口计生工作仍处于全区同类县后进位次。

2005年,通过市级考核、省级复核、跨入全市同类县先进行列,被省市表彰奖励,并由省上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奖”,全县人口计生工作落后被动局面得以扭转。

六是为争创省级及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进行了有宜的探索和积极的工作。

全县按国家标准建成了20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其中8个已通过市级规范化验收;

对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强化培训提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

对计划生育工作者及育龄群众通过县、乡、村婚育学校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培训,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的强化培训,为争创优质服务县创造有利条件。

  五、保障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进入2007年度,西和县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西和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西和、富庶西和统揽全局;

以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为主线;

以宣传教育、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环孕检、入户访视为重点;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核办法;

完善和落实六项制度(全员承包责任制、乡镇五查工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计划生育公示制度、打假求真制度、有奖举报制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早安排、早动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保持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坚持抓宣传教育,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

乡镇换届结束后,县上对各乡镇领导班子及时进行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培训,各乡镇对村级“两委”班子、村专干、小组长进行培训,在国庆及元旦期间对新婚夫妇利用婚育学校进行了强化培训,参训880人次。

利用有线电视“计生园地”宣传栏目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制度,干部提拔任用中审核计划生育情况的规定,打击“两非”、关爱女孩行动,省、市关于党员干部职工违法违纪生育清理清查的通知等政策精神,促进工作进展。

共改革刷新和书写固定标语154幅。

元旦期间在城区及集镇印发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保健、优待奖励政策等宣传单17000份,利用计划生育服务车宣传22场,受教育1.4万人次。

春节期间,利用社火、戏剧、山歌、灯谜等文娱活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制作宣传牌60面,彩车16辆,印发宣传单1.5万份,《决定》5000册,编排有关计划生育的秧歌、山歌,弘扬婚育新风,做到了民俗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互相渗透。

  

(二)坚持抓节育措施落实,遏制计划外生育。

截止2007年2月底,全县共落实五项手术1507例,其中结扎292例,二女户结扎53例,放环1092例,皮埋74例,补救措施49例。

同时,坚持抓社会抚养费征收,严厉处罚超生对象,前五个月共征收社会抚养费65.76万元。

  (三)坚持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审核计划生育情况,建立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用人导向。

在今年县乡换届中,西和县按照省人口委〔2005〕20号文件精神,对出席市第二次党代会和人代会、政协会代表人选,县级领导拟任人选及县委委员,纪委委员拟任人选共81人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了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议取消了提拔任用资格。

  (四)及时落实优待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利益导向机制。

西和县坚持和落实计划生育优待奖励制度,于2006年12月底兑现了2006年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落实金额69.24万元;

为48户农村新增二女结扎户落实了每户3000元一次奖励金,奖励资金14.4万元,为92户农村计生“两户”办理了每户600元养老储蓄,落实资金5.52万元;

为93户农村计生“两户”落实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项目;

将531户“两户”家庭中的困难户纳入农村低保对象;

为参加环孕情服务的育龄妇女共23476人次发放了每次2元的误工补助。

元旦前,各乡镇为455户计划生育家庭发放新年挂历或宣传画,为56户“两户”困难户发放了每户100元的节日慰问金;

民政和计生部门为80户计生两户在春节前进行节前慰问。

  (五)抓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减少流动人口超生。

2007年度,全县为1584名流出人口办理了《婚育证明》,查验《婚育证明》985人,督促参加环孕情服务126人,落实节育措施4例,有效防止了流动人口超生。

  西和县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工作思路,抓组织领导、抓经费投入,工作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出生率由80年代初期的30‰以上下降到2006年末的10.46‰,出生人口死亡由80年代初期的8‰以上下降到2006年末的5.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80年代初期的10‰以上下降到2006年末的4.89‰,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提高了出生人口质量,使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

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

近年来,江南区着力构建和谐幸福新江南,坚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基层,狠抓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激发了辖区各阶层群众参与建设和谐幸福新江南的热情,大大提升了基层干群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发挥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江南建设

播下文化种子,培育草根文化。

近年来,该城区主动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自觉转变文化发展观念,由过去的“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拓展文化活动规模,提升文化活动质量,依托“百姓小舞台”这一基层文化活动品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全城区呈现欣欣向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格局。

城区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共引导举办了各类文化体育活动80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从百姓小舞台”中走出了一批展现江南人民乐观向上、团结拼搏精神,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如五一中路社区玉芳艺术团、由残障人士组成的“鸽子组合”等,以“草根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家住江南 

幸福无边”艺术节远近闻名。

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群众精神面貌的转变。

白沙村曾是一个出了名的“问题村”。

通过百姓小舞台文艺演出,以往的“旧四多”——纠纷多、矛盾多、上访多、谣言多,变成了现在的“新四多”——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文明多,变成了“和谐村”。

三元社区的群众由刚刚开始对活动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如今的热情参与、主动配合,还给城区送来感谢信,希望活动能够长期开展,让社区的好邻居、好伙伴多起来。

延安镇那齐村业余粤剧团、苏圩镇业余文艺团等“泥腿子”文艺团队通过文艺活动引领风气,遏制了长期存在的赌博歪风。

关注年轻人的精神家园,发展青年文化。

由城区宣传部、文明办和团委牵头成立的“江南人读书会”,用QQ群的方式联系广大青年书友积极参与,确定一个时间段理论学习讨论的主题,

固定每周安排理论读书活动,并适时邀请知名学者进行授课;

开设“青年讲坛”,“青年讲坛”系列讲座每月举办两期,邀请城区领导及区内外专家到讲坛集中授课,开展江南区区情区史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解读、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等专业知识。

采取课堂讲授与实践互动相结合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的整体素质,提升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

以开展创先争优为切入点,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参加这种培训既能锻炼自己,又可以和其他姐妹学习交流,以后有机会我还要来。

”刚领到育婴员竞赛优秀奖的沙井街道村民陈紫冰高兴地说。

她参加了由沙井街道失地农民培训中心组织的为被征地农民中的育龄妇女开展的“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家政技能竞赛。

加强培训,确保被征地农民掌握就业技能,这仅仅是江南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之一。

以“推动‘123工程’建设当先锋,服务科学发展作表率”为主题,该城区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夯实基层基础、服务群众相结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围绕保民生、促发展的要求,广泛开展“党员惠民承诺”“党员先锋岗”“基层先锋组织”等活动。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该城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城区人民。

积极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大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努力把江南区打造成创业就业热区。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重点加大自主创业安置力度,引导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

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等参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积极落实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救灾救济机制。

积极开展“农事村办”服务站试点工作。

在江西镇同宁村、吴圩镇永红村、苏圩镇保城村、延安镇那齐村设立4个农事村办点,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

为青年人干事创业创造条件。

先后在广西德洲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了江南区“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在白沙大道南宁中达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开设江南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一条街”。

该城区同时发挥“网上爱心超市”、“5+N”党员定责上岗活动、民族和谐之家、共建促进会、“计生绿卡”和“计生惠农卡”等特色品牌效应,扎实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引向深入。

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强化措施,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该城区加强指导,引导街道和社区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各领域、各类型基层组织活动协调、工作联动、组织共建、齐抓共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工作新格局,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以“强强联手、强弱互补、联建共赢”的方式,探索建立了城乡联动、组织联建、党群联手、干群联心的工作网络,提高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创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

五一中路社区积极开展“五送五创”主题活动,即:

送知识创学习型社区,送温暖创爱心社区,送文艺创文明社区,送体育创健康社区,送服务创和谐社区,服务面覆盖到不同需求的居民。

二桥西社区成立“民族之家”,为社区内17个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五时”服务,即:

随时为外来群众办理暂住证,及时调解矛盾,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和高龄、残疾补贴,准时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家政服务,错时为上班族群众提供服务。

在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中该城区涌现出了三位“感动南宁——文明和谐”十佳市民——见义勇为好男儿周瑞雄、育儿好母亲封红群、恪尽职守好警察刘珂。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车荣福盛赞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是和谐社会的典范,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形成工作新机制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难、难管理的现状,该城区提出“流动人口底数要清、情况要明、服务管理要跟上”,有效整合团委、公安、流动人口、计生、街道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着力破解重点和难点,逐步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新路子。

在福建园街道白沙村建立了南宁市首家流动人口综治工作站,建立了“以室带站、以警带员、三员合一(流动人口协管员、计生助理员、综治维稳信息员)”的城中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模式。

借助邕城大中专院校资源,在全城区逐步推广“四点半”课堂模式覆盖7个城中村,惠及近千名农民工子女。

据江南区团委书记梁友介绍,这一创新举措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管理真空”问题,通过提供系列志愿服务,协助农民工做好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这一模式已成为全市关注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服务品牌。

该城区还特别关注青年农民的精神需求,依托城区、街道两级共青团组织,建立新屋村流动青年灌篮俱乐部团支部,通过组织与现居住地基层团组织青年的体育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加强协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积极发挥网络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打造组织网、志愿网、兴趣网、维权网、红网等新媒体“五网”服务品牌,主动适应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青年中日益普及的形势,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构建青年服务新阵地,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深受广大青年农民工的欢迎。

提高控制社会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安全感

该城区上下联动,强化措施,加大“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活动的力度,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是落实“五个一”(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稳控措施),要求各包案领导认真履行包案责任,责任单位密切配合,确保每起矛盾纠纷有领导抓、有人管。

二是畅通信访渠道,维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

把住接访关、消化处理关、疏导控制关等“三个关口”,努力营造群众依法、有序、文明信访的良好氛围,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三是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攻坚年”“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加大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梳理和办理力度,把主要精力放在“事要解决”上,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

四是抓好源头预防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不断提高基层依法行政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

五是明确重点,打好矛盾化解攻坚战。

着重解决责任主体难落实、工作难度大的复杂问题,着重解决政策层面、需要完善相关的重大利益矛盾和突出问题。

六是确保经费保障。

为确保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攻坚战的有效推进,今年城区专门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各类案件的调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