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28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阳市财政收支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了农村生产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7.31亿元,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累计投入资金200万元,圆满完成了我市乡镇财政网络工程建设工作,使全市乡镇财政基础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2.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发展后劲增强。

通过综合利用国家政策,采取企业自筹、国资变现、债务处置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顺利完成24户国有工业企业及国有非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市属18户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任务基本完成,8户“壳企业”职工得到安置。

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积极争取省技改贴息、出口贴息、专利转化、科技创新等各类专项资金33121万元,重点支持忠旺集团、辽阳钢管有限公司、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265个,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加强。

三是累计落实增值税转型和出口退税额5.2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出口企业的扩大投资和技术改造,促进了企业出口创汇能力的提高。

  3.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和谐辽阳建设。

一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支出45.67亿元,年均增长23.51%。

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建设、职教中心建设等,加快了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扶困助学体系,逐步实现了教育公平。

二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支持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五年来,医疗卫生累计投入达185016万元。

三是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支持博物馆新馆布展、彭公馆修复等基础设施维修,为弘扬千年古城文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保障。

顺利完成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村村通”工程维护和广电设备更新及维修,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资产转换方式,完成了体育运动学校教学楼工程、射击馆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新体育场主体工程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西关商业区危房改造工程、绕城环路、集中供热扩并网等项目建设,保证了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争取中央扩大内需专项资金3.87亿元,重点支持了我市农村安全饮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卫生、计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

争取地方债券资金3.36亿元,重点支持了河东新城文化中心、太子河治理工程、技师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建设。

五是实施惠民安民工程。

“十一五”期间,累计拨付资金2.73亿元,保证了廉租房工程资金需要。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十一五”时期,全市共筹集社会保障各项资金124.7亿元,年均增长27.4%。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国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确保全市企业退休职工的调整后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

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五年间,拨付58297万元资金用于城乡低保救助支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了救助病种范围,提高了救助标准。

在原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参保面达90%以上,全市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供给、发放、核算、制度和政策五项社保工作体系;

率先在全省对养老、失业、工伤等基金实行了市级统筹和社会化发放。

三是2006年10月初,圆满完成了全市社保扩面工作,提前全面完成了省、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大力支持了以援助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以扩大就业为目标的就业再就业工程,全面落实了就业再就业财政政策,五年间共拨付76145万元资金,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5.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2010年,按照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要求,较好地完成调整市与县(市)区财政体制工作。

新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扩大了县(市)区财政收入规模,简化了收入征管程序。

二是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

2007年,试编了年度项目预算,细化了项目支出管理,规范了项目申报、筛选、论证与审核工作程序,增强了项目预算安排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09年修改和完善市本级预算编制办法,继续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

2010年,扩大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将彩票公益金纳入预算管理;

试编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步探索了国有资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显著。

在2005年试点基础上,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目前,已在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辽阳县和灯塔市全面实施;

教育费附加及医院专项等资金实现库款直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集中支付系统共支付资金107.27亿元,有效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

四是2009年,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运行,进一步深化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减少了现金支付结算,提高了支付透明度,加强了预算执行监管。

五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在全市涉农县(市)区全面实施乡财县管的管理方式,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审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推行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六是政府采购管理不断加强。

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政府采购达到3.2亿元。

加大了对重大采购项目的监管力度,积极构建市级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七是“收支两条线”运行平稳,成效显著。

全市取消了执收单位的过渡性账户,实现了非税收入直接缴入汇缴专户、财政专户或国库,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

2010年末,全市非税收入完成25.9亿元,是2005年的2.53倍,年均增长20.4%。

  6.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法制财政建设。

坚持把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建设,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作为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保证财政经济健康运行。

一是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紧紧围绕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建设,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了财政监督检查,在收税收入征管、非税收入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不断拓展和创新财政监督领域,提升财政监督层次。

“十一五”期间共组织检查组192个,派出检查人员2030余人次,开展了40余项监督检查,检查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1047个,查出违纪金额款79767万元,收缴入库金额9151.2万元。

三是会计工作固本强基建设不断加强。

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方式,完成了组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和注册会计师考试;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会计法》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会计监督工作;

成功举办了全市“诚信杯”会计知识大赛,使我市会计诚信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网络考试,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发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工作。

四是加强投资审核管理。

“十一五”期间,共审核完成财政投资建设项目551项,送审投资额20.77亿元,审定投资额16.69亿元,审减金额4.08亿元,审减率达19.6%。

五是加强财政内部制度管理。

重新修订完善了会议、党务、党风廉政建设、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6类46项财政局机关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了财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将财政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7.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财政干部素质。

一是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议事规范,提高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充分利用每周五和双休日的时间,集中组织学习;

以市委部署的“五同”活动及“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基层,密切干群关系,汲取政治营养,加强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教育。

二是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注重源头治理,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制度建设之中,贯穿于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之中,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以“权利搜索、监督定位、流程规范”为重点,开展了规范权力运行工作。

三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实行千分制内部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建设,全面推进财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整体素质。

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实行财政中层干部交流和竞聘上岗,“十一五”期间,共提拔任用62名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创新,日趋规范,“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各层次财政干部1458人,使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十一五”时期财政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四个制约”:

  1.财政支出规模较小,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0亿元,增长24%,从增幅上看,还比较理想,但从全省支出规模情况看,我市排名靠后;

从一般预算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看,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可支配财力不足,制约全市支出规模的扩大。

地区支出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全市可支配财力的多少,2010年全市非税占比为2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左右,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规模连创新高,但由于非税收入占比过大,并没有为支出规模的扩大提供充足的可支配财力。

  3.第三产业宏观税负较低,制约了全市税收的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应为地方财政提供可持续的税源基础和税收收入,但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一直在20%-30%之间,而全省平均占比约为40%-50%左右;

全市第三产业宏观税负水平也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宏观税负水平。

  4.税源结构单一,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辽阳县、灯塔市主要的税收来自于钢铁和铁矿石开采两个行业;

弓长岭区和宏伟区主要依靠弓矿公司和辽化公司两个主体税源企业,三个城区主要依靠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面影响较大,难以提供持续的税收增量,钢铁和化纤行业因近几年来铁矿石价格和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面临较大冲击,而铁矿石开采随着开采量的逐步增加,持续能力也逐步减弱。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政策环境分析

  综合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并结合省情、市情,“十二五”期间辽阳财政改革与发展将面临下列政策环境:

  1.中央更加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公共财政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央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财力资源做基础。

如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优化支出结构,做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辽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2.调整市与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会带来财政收入格局的调整。

“十二五”期间,根据“下划收入、核定基数、总额分成”的要求,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建立新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市与县(市)区的财力分配将进行调整,影响市与县市的财力规模,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3.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实施,会促进地方税收体系建设。

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制度,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各项措施,进一步调整地方财税收入,有利于优化税源和税种结构,促进地方构建相对稳固的税收体系。

  4.沈阳经济区、“三大战略”举措深入实施,会进一步夯实财源基础。

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进一步加快区内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辽阳位于沈阳经济区区位中心,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将使辽阳财源更加广泛,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三大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给财政发展提供了机遇,将使辽阳财政收入的主体财源得以巩固。

从而为辽阳财政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中央更加重视教育投入,会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2010年,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

根据省财政厅要求,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将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并将作为省政府考核市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必将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压力。

  

(二)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

  1.财政收支目标。

按新财政体制测算,到201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划达到190亿元,年均规划增长20%。

初步测算到2015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规划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20%。

  2.财政工作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稳定增长的机制;

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理财行为和程序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行更加规范安全,基本建立起科学严密的财政监督体系;

财政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有效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支持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有效运用财政政策杠杆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努力化解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推动城市化内需,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资金,推进我市实施“三大战略”举措。

三是积极支持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改革进程。

四是支持全市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五是充分运用技改贴息和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是规范担保公司及融资平台健康有序发展,扩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2.加强收入征管,建立稳定增收机制。

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收入征管,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征管体系,严格依法征税,加大对偷税、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在依法筹集,努力挖掘收入潜力的基础上,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完善非税收入目标考核机制,从制度上规范部门和单位的执收行为,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3.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公共财政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合理界定财政保障范围,努力压缩会议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行政成本,缓解财政资金供需矛盾。

二是优先教育事业发展。

健全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法定增长,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的目标。

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成果,建立健全助学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习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为全市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好基础。

三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着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建立起城乡衔接、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民生保障,确保低保对象、贫困对象应保尽保,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支持公共卫生及医疗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小病不出社区,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构建统一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各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五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保障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到2015年,逐步建立起“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五大体系,努力打造“文化经济”。

继续安排财政资金,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和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

六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做好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石油价格补贴、供暖保证金等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加大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资金投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七是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科技资金逐年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科技事业整体水平。

八是增加公共安全投入。

实施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建立经费正常增长机制。

  4.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财源建设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县级财政实力。

二是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调整粮食综合补贴办法,促进粮食增产,急事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重点支持农村道路、能源、村庄规划、小城镇建设、村屯绿化、饮水安全及综合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交通、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五是推进各项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乡财县管”,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化解农村公益性债务途径和办法。

落实市委办发〔2010〕30号文件《辽阳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努力压缩乡镇机构行政运行成本。

六是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重点,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

  5.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服务质量。

一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预算编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

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推进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库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全面实现县区会计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的转轨。

四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集中采购行为,加大预算审批执行力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推进“阳光采购”建设,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代理机构实施规范服务的指导和监督。

到“十二五”期末,政府采购规模预计达到4.5亿元。

五是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管理”的管理方式,扩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面,逐渐建成覆盖全市各征收单位的非税收入收缴网络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六是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七是严格依法监督,坚决查处“小金库”。

  6.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诚信建设。

完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维护财经秩序。

建立健全会计诚信机制,提高会计行业社会公信力。

二是完善财权运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决策、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相分离的监督制约体系。

三是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逐步建立财政信息和资金分配公开制度,增强政府理财的透明度。

四是强化财政“双基”和金财工程建设。

切实抓好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加快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综合管理,健全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7.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增强财政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

发扬求真务实、为民理财、热情服务、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范,促进财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

五是抓好全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

按照财政干部岗位资格制度的要求,以提高财政干部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和岗位资格考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辽阳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