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077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四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地形B.政策

C.气候D.河流

4.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较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聚落可能为城市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第3题,读图可知,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故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

第4题,甲、乙两聚落相比,甲聚落位于沿海,地势平坦,故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可能为城市;

乙聚落位于山区,分布较分散,人口较少。

3.A 4.B

19世纪以来,全球气候虽然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

据此回答5~6题。

5.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整体上波动升高

B.1990年的气温高于1940年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1900~2000年,气温的升高幅度逐渐增大

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部分地区高山冰川出现退缩现象

C.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量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有利于增强体质

第5题,读图可知,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整体上波动上升,A项不符合题意;

1990年的气温高于1940年的气温,B项不符合题意;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因此该阶段气温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大体一致,C项不符合题意;

1900~2000年,气温升高幅度有时增大,有时减小,D项符合题意。

第6题,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森林树种有可能减少,A项错误;

高山冰川融化,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B项正确;

气候变暖,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C项错误;

气候变暖使得热带等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扰乱人们的新陈代谢,影响人体健康,D项错误。

5.D 6.B

如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

A.以水能为主B.已进入石油时代

C.呈现单一化D.以化石能源为主

8.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

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

第7题,读柱状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煤炭属于化石能源,A、B项错误,D项正确;

从2000年至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消费构成并不单一,C项错误。

第8题,读图中折线可知,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始终大于0,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A、B项错误;

能源消费增速折线是先上升后下降,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C项正确、D项错误。

7.D 8.C

2018年2月9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幅度降温,同时伴有大风天气。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发生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我国受寒潮影响的范围很小

C.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天气

D.寒潮影响范围仅限陆地

10.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防御寒潮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

该方法的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B.让农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第9题,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其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两季;

寒潮能够引发暴风雪、冰冻、冻雨、大风等多种灾害天气。

第10题,熏烟法能够增加大气中的尘埃和二氧化碳,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9.C 10.C

栈道是一种简易的交通道路,修建时通常在壁上凿孔,插入木梁,铺上木板或再覆土石;

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梯子崖。

据此回答11~13题。

11.我国栈道出现最多的地区为(  )

A.黄土高原B.华北河流沿岸

C.江南丘陵D.西南山区

12.很多地区的栈道蜿蜒曲折,主要是为了(  )

A.延长线路长度B.缩短运输时间

C.减小道路坡度D.照顾沿线居民

13.栈道的运输能力有限,为了提高栈道所在地区的运输能力,应加快现代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

考虑到建设难度,在这些地区可首先考虑建设(  )

A.公路B.铁路

C.水运码头D.航空港

第11题,由栈道的修筑方式可知,这类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分布在地表崎岖的山区,故西南山区最多。

第12题,在通过陡坡时,道路常蜿蜒曲折,可有效减小道路的坡度。

第13题,相比而言,公路修筑的难度较小。

11.D 12.C 13.A

读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回答14~16题。

14.图示区域东南部的地貌为(  )

A.冲积扇B.三角洲

C.流动沙丘D.喀斯特地貌

15.图示地区东南部成为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气候湿润B.农业基础好

C.资源丰富D.地势平坦

16.若全球气候变暖,图示区域受影响最大的是(  )

A.西北部B.中部

C.东南部D.无法判断

第14题,位于河口地区、由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为三角洲。

第15题,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发展。

第16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对沿海地区影响最大。

14.B 15.D 16.C

'

读武广高铁及湖南省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高铁韶关和郴州之间路段的单位距离造价较高,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B.地形

C.气候D.技术

18.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第17题,因为在韶关与郴州之间有南岭,所以该路段高铁施工量和施工难度都较大,单位距离造价较高。

第18题,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原因是该地降水多,将聚落建在洪水位以上的地方,可以防御洪水。

17.B 18.D

下表是某年世界各国及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比重统计表,该年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340亿吨。

读表,回答19~20题。

国家或地区

中国

美国

欧盟

印度

俄罗斯

日本

其他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占全球比重

29%

16%

11%

6%

5%

4%

19.据表可知(  )

A.东、西半球中,西半球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B.南、北半球中,南半球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D.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20.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效率高 ②核能、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例较大 ③产业以农业为主,能源消费少 ④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生活用能少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第19题,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日本均位于北半球,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1%,因此,北半球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由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西半球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根据某国或者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乘以该国或者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重除以总人口,可知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第20题,欧盟核能、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例较大,且该地区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效率高。

19.D 20.A

二、非选择题

21.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较大。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兰州市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如图为塔里木盆地水系和交通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兰州市城市形态特征,并说明原因。

(2)说出材料二中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理由。

(3)概括塔里木盆地四周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题,兰州市城区形态特征应从外部轮廓形状和延伸的方向方面回答,地形是限制该城市向南北方向扩展的主要因素。

(2)题,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包括地势高低、地形类型等。

第(3)题,结合塔里木盆地地形特征和图中城市、交通线路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即可。

(1)形态特征:

城市呈狭长分布,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

原因:

受地形影响,城市沿河谷较平坦地区延伸。

(2)地形特征:

四周高,中间低,为盆地地形。

理由:

河流水系向心状。

(3)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洪(冲)积扇地区。

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发达等。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弱、推进位置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水旱灾害。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

如图示意西太平洋副高北进过程中,120°

E~130°

E近地面多年平均气压随时间和纬度的变化。

(1)据图说出淮河流域(约30°

N~36°

N)开始进入梅雨期的大致时间。

(2)简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简述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合理应对措施。

(1)题,据图可知,6月15日,副高脊线位于23°

N附近,雨带大致位于28°

N~31°

N,淮河流域南部开始进入梅雨期。

(2)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上、中、下游的应对措施有所不同。

上游要封山育林,修筑水库;

中游要加固堤坝,修建蓄洪、分洪工程,退耕还湖;

下游除要加固堤坝外,还要开挖入海水道。

(1)6月15日前后。

(2)6、7月份,锋面雨带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大、时间长;

江淮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

淮河上、中游支流多,下游河道淤塞,加之河流入海口少,泄洪不畅。

(3)上游地区:

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

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

中游地区:

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

下游地区:

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23.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一个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区域。

如图为该自治区部分地区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连接A城市的铁路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及该铁路的修建多采取“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

(2)请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说出该区域的两种重要能源的名称,并说明其丰富的主要原因。

(1)题,由图可知,连接A城市的铁路为青藏铁路,修建该铁路的困难为冻土广布、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该铁路的修建多采取“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应从稳定铁路路基、保护生物等方面考虑。

(2)题,聚落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应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该区域的重要能源有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

原因主要从板块、地形、河流水量等方面分析。

(1)困难:

冻土广布;

高寒缺氧;

生态脆弱。

主要目的:

减轻冻土对铁路路基的影响;

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保留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

(2)河谷(或山谷)地区热量条件好,取水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

地热能: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太阳能: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

水能:

河流的落差大;

河流的水量较丰富;

河流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