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7388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预习导航Word格式.docx

思考讨论一个地区的人口增减主要是由哪两个方面的变化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2.分类

3.国际人口迁移

(1)流向。

①15~16世纪。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意义。

①15~16世纪: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

受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点

主要流向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前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人口向西部、东北地区迁移

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人口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工矿区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因素。

3.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思考讨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大量人口迁入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国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员迁入。

2013年10月31日,随着“第70亿宝宝”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70亿人口”时代。

一个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人口学专家坦言,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但无论具体数字是什么,都在传达着一个信号: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保持清醒。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呢?

1.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主要影响因素

思考讨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什么关系?

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低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估计:

存在乐观者、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空间:

一个国家或地区。

(2)

(3)实质: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3.实现的保障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

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思考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要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

④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

发达国家富人多居住在郊区,城市中心区及其附近是穷人的天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1.了解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及特点。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常见的功能区及其特点

(1)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3)工业区: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区。

思考讨论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有哪些?

中心商务区是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通常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3)建筑物高大稠密;

(4)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1)

(2)社会因素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思考讨论上海的世博园区属于城市功能区中的哪种类型?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文化旅游区。

社会因素中的政策因素。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城市等级体系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启示呢?

1.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类型:

包括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

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

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和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含义:

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城市等级、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我们放眼四周,几年前还能“听取蛙声一片”的农田,现在已高楼林立,城市像一个庞然大物正在吞噬着周围的田野和村庄。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理解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机制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

阶段

城市化特点

水平

发展速度

A:

初期阶段

较低

较慢

B: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中C所示。

(2)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如图中A和B所示。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2.合理的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4.生态城市化

(1)目的

(2)目标

思考讨论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2011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由此判断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段?

该阶段容易出现的城市化问题有哪些?

中期阶段。

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铁路和公路运输特点有何不同?

青藏铁路的区位选择因素有哪些?

1.了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运输方式及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

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思考讨论

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运输?

为什么?

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纵横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2)构成要素

(3)形式和层次。

①形式:

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②层次:

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2.影响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应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呢?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基本国情

发展中的大国,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1)人口众多:

庞大的人口数量。

(2)资源相对短缺:

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较低。

(3)极大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

仍在发展,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②生态破坏:

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3)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4)资源利用方式:

环境友好。

(5)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

(2)经济效益:

改造技术,调整工业结构。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的观点

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

目的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讨论现在中国许多农村仍然在作物收割后大量焚烧秸秆,平时耕作中大量施用化肥,这些做法对农业生态环境有何不利影响?

大量燃烧秸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燃烧秸秆也污染大气环境;

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学会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与依赖环境,人地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3.工业革命以来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表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及主要表现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水、土地、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更突出

乡村地区,发展中国家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基本原则

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这是为什么呢?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特征,并理解其主要区位因素。

3.掌握分析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区位特征的方法。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区。

2.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3.作物:

以水稻为主。

4.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基本特征:

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3.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

4.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2)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等。

思考讨论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而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

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的共同特点之一——地广人稀;

而亚洲和欧洲大多数地区地狭人稠,这就限制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杰出代表。

那里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是“牛的天堂”;

由于每年有1000多万头肉牛被屠宰外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又是“牛的地狱”。

潘帕斯草原成为“牛的天堂”,其发展牧牛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呢?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以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为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点:

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分布: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主要畜种及分布

畜种

分布

牧牛

美国、阿根廷

牧羊

澳大利亚、南非

4.典型地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1)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气候温和

草原

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发展措施。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

②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二、乳畜业

1.形成过程: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

2.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3.生产对象及产品: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4.主要分布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地形: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层深厚。

(2)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市场:

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

(4)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思考讨论乳畜业的形成因素主要是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

近年来,蒙牛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周围建设乳牛场,发展奶制品加工业,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接近消费市场。

近几年,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很多有关农业的说法,如“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

市场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还有哪些?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

2.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3.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内涵

(2)实质: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类别

具体因素

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发展变化较快

思考讨论近几年广东省顺德市的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这是为什么?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案例——混合农业

(1)生产方式:

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2)典型地区: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小麦和牧羊相结合。

思考讨论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属于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吗?

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珠江三角洲既有耕作业也有养殖业,且各占一定比例,属于混合农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地为何纷纷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吸引投资?

工业集聚有何好处?

为什么飞机零件的生产却要分散到世界各地?

1.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3.以跨国公司为例,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如上图钢铁工业生产过程)。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2.工业集聚

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意义: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还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位置:

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

耗电量大的工业,如冶金工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思考讨论在大连的高新园区某街道上有大连国安消防机电有限公司、大连水产药业有限公司、大连正大仪表公司、非得生物公司等企业类型,这些企业分布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种工业的集聚现象。

这些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形成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3.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依据

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性质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表现。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3)结果:

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综合整治,现在环境得到治理,经济得到恢复,鲁尔区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

传统工业区应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1.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特点。

2.理解重要工业区的发展概况,能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其发展条件。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工业基础:

丰富的煤、铁资源。

3.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

4.特征: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5.问题: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6.典例——德国鲁尔区

(1)区位优势:

煤炭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衰落原因。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

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导致鲁尔区经济衰落。

(3)整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